APP下载

夫余研究管见

2018-01-23董学增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吉林市考古文化

董学增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开展,夫余问题引起了愈来愈多研究东北史学人的重视,笔者不揣学识浅薄,愿就以下六个问题简单地谈一谈管窥之见。

一、关于夫余国的族源

夫余是东北古代少数民族濊貊族系的一支。濊貊族系,是由濊族和貊族两个族群组成的,大约自战国以后两族常连称为濊貊,此前一直是分称的。

秽之名史见于西周。如《逸周书·王会篇》所记:“稷慎,大尘;秽人,前儿;良夷,在子。”①良夷即乐浪夷,稷慎即肃慎。春秋史籍《管子·小匡篇》记载:“桓公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貉”。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貊国在汉水东北”条下,东晋郭璞注:“今扶余国即濊貊故地,在长城北,去玄菟千里,出名马、赤玉、貂皮,大珠如酸枣也。”

文献与考古学文化证明秽族起码有两大支,一是北濊,一是东濊。北濊在东北松花江中上游,其文化遗存就是驰名中外的西团山文化,而西团山文化的上限恰在西周初。经永吉县星星哨C区M2人骨测定,距今3055±100年(公元前1105±100年),树轮校正值为3225±100年,大体相当于西周早期,与《逸周书·王会篇》记载的时代相合。

《山海经》郭璞注:“扶余国即濊、貊故地,在长城北,去玄菟千里”,这里所指的长城,即位于今辽宁省境内的燕秦汉长城,这里所指的玄菟郡,系三迁后的玄菟郡,即沈阳市东北郊的上柏官屯古城址。①参见辽宁省文物局编著《辽宁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今吉林省吉林市恰在燕秦汉长城北,去玄菟郡千里(约合今七百里)的地方。

关于秽的记载先秦史料不多,汉代以后的史料比先秦史料稍多一些,如《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载:“夫余本属玄菟。……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以】也。”据这条记载,我们不仅知道夫余隶属于汉朝的玄菟郡,而且知道夫余国王的印文为“濊王之印”,证明夫余王是在濊地濊人中称王的。我们还知道,夫余王不是在土著濊人中产生的,而是从外地逃亡到这里的,因此自谓“亡人”。

然而,该国王从何地逃亡至濊地濊城?东汉史学家王充在其《论衡》卷二《吉验篇》中写道:“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藉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㴲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除去神话色彩,据上述文段可知,由于北夷橐离国内发生内讧,王子东明(可能还有身边的一些随从)渡过掩㴲水,来到濊人首领所居的濊城,在此立都创建夫余国。据王绵厚先生考证,橐离国王城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庆华古城,南渡之掩㴲水即今拉林河。②见王绵厚《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00-104页。本人依据考古界的惯例,将橐离或橐离文化命名为庆华文化。橐离是北秽族的一个分支,无疑是夫余的族源之一。

夫余的另一族源是汉族。早在战国时代,汉人就在吉林省梨树县建造了二龙湖古城,此外在榆树市老河深、集安市国内城、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帽儿山墓地、永吉县学古东山遗址等地,都发现了汉代汉族的文化遗存,如泥质灰陶和铁器等。③参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在两汉及以后的西晋、东晋、十六国期间,都有部分汉族和少量鲜卑人融入夫余王国。

二、夫余前期王城的认定

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我们认定夫余王国的前期都城和王城,就在吉林市东团山一带,理由有以下六点:

1.《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④这里说的玄菟郡系指三迁后的沈阳市东北郊的上柏官屯古城,汉千里约合今350公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⑤弱水指黑龙江境内的东流松花江。。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从地理距离、方位推断应在吉林地区求之,这的古族是北濊族,其文化即西团山文化。

2.《三国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在长城之北(指东北辽宁省燕秦汉长城)去玄菟千里。……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平敞。”从地理环境看,吉林市正具备这样的地貌,它地处长白山余脉,附近多山陵并有广泽北流松花江蜿蜒而过,两岸又有平敞的冲积平原。

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吉林市东团山、龙潭山之间发现了大量汉代文物,如泥质陶器、汉铜镜残片、残“长乐未央”铭文瓦当、汉五铢钱和王莽货泉文陶片等,还有粗砂陶(包括黑皮陶豆)、圆环状耳等汉、夫余文化遗存。①详见李文信《吉林市附近之史迹及遗物》,沈阳博物馆专刊《历史与考古》第1号,1946年10月。

4.《三国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以】也。”东团山山城,经考古发掘,发现其中有西团山文化居住址,与东团山麓连为一体的平地城——南城子。经过对“南城子”残存城墙的解剖,发现城垣为二次黄土堆筑,在第一次土筑城垣的外表发现黑皮豆(即外挂铅黑色陶衣的陶豆),证明第一次修筑城垣就是古濊城,第二次续筑的城垣则是夫余人建筑的,也就是东明从橐离国逃到此地后在濊地濊城的基础上建造的夫余王国前期王城。而且“南城子”的形制也符合夫余“城、栅皆员(圆)”的形式。推断“南城子”是王城或宫城,东团山麓到龙潭山麓约2.5公里的范围内为圆栅都城。

5.龙潭山山城不是夫余前期王城,也不是先是夫余王城后由高句丽续建的城。通过对龙潭山山城的解剖证明,龙潭山山城是410年高句丽好太王占领夫余王城以后修建的军事城堡,用以防御肃慎系勿吉人的南侵。如好太王碑碑文所记“廿年庚戌,东夫余旧是邹牟王属民,中叛不贡,王躬率往讨,军到余城,而余举国骇服。”在高句丽山城之内,经过认真地调查,只采集到极少的夹粗砂陶片,证明在建城之前夫余人曾经到过龙潭山上。但没有任何遗迹可以证明龙潭山山城曾是夫余的前期王城。况且山城内的面积很小,根本不适于人类居住和生活。

6.在东团山东南约1公里的范围内,有以帽儿山为中心的墓地。“帽儿山墓地范围很大,墓葬分布密集,总数当在七八千座以上。墓群中发现敷有膏泥的单椁、双椁、三椁的竖穴墓,精美的漆奁盒、耳杯、勺、丝织品及铁制生产工具和武器均与中原汉文化相似。具有浓郁地域性特色的素面夹砂陶双桥耳罐、横桥耳斜颈壶是夫余文化墓地陶器群的主要标识。”②据《田野考古集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序》,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只有延续时间较长的都城,附近才能有如此众多的墓葬、特别有许多等级很高的贵族墓葬。

以上六点,从逻辑学上讲,可以说符合充足理由律。正因如此,东北考古界绝大多数学者认定夫余前期都城就在东团山麓至龙潭山麓之间,东团山南城子是夫余王国的王城。

三、对于夫余后期王城的不同见解

《资治通鉴》记载:东晋穆帝永和元年至二年(345—346)初,“夫余居于鹿山,为百济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而不设备。燕王皝遣世子俊帅慕容军、慕容恪、慕舆根三将军,万七千骑袭夫余。俊居中指授,军事皆以任恪,遂拔夫余,虏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皝以玄为镇军将军,妻以女。”③据《资治通鉴》卷97《晋纪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069页。据考证鹿山就是夫山,即夫余之山,即指今吉林市丰满区东团山。“为百济所侵”,应当是先为挹娄所逼、后为勿吉所侵,因勿吉与百济音近,宋司马光将勿吉误写成了百济。

《三国志·挹娄传》记载:大约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挹娄臣服于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220—226)叛之”。尤其是经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鲜卑慕容廆袭破夫余都城,“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夫余虽然第二年在西晋武帝的帮助下“还复归国”,但已元气大伤。这就给挹娄报复夫余,创造了良机。到南北朝(420—589)中叶,勿吉大举由北向南推进,494年使夫余王国走向灭亡。所谓“部落衰散,西徙近燕,而不设备”,推断可能是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夫余都城的一些贵族和部众,携先人的遗骨和家眷,向西南方向迁徙,以防挹娄人的进犯屠掠。据推测,他们避难的地方应该是若干个比较闭塞的区域,因此也未修建城防设施。此地究竟在何处,迄今尚不能确定。不过已有些线索,如西丰县西岔沟墓地、东辽县石驿彩岚北山墓地、辽源长兴后山墓地、敬老院后山墓地等,都有可能是夫余西迁人群的遗存。

永和二年(346),燕王慕容皝派世子俊领军攻破夫余前期王城,并将夫余王玄及部众五万余口强行押解到鲜卑前燕的都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以便于管控这些人。为了安抚笼络夫余王,燕王皝还封玄为镇军将军,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因此笔者认为夫余后期王城只能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内求之。

笔者虽未在朝阳市内及所属县市做过考古调查,但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概述”写道:“慕容鲜卑……从东晋咸康三年(337)起,先后建立前燕(337—370),后燕(384—407)、北燕(407—436)三个地方民族政权。‘三燕’皆以龙城(今朝阳市)为都城。”查看文物保护单位的简介,也发现在龙城区、北票市等地,有东晋的城址和墓地多处,如龙城区嘎岔两家遗址、公皋北山墓群、北票金岭寺遗址等,这些地点都可能是夫余后期王城的所在地。

总之不应当在距前燕都城龙城较远的吉林省的农安、四平一面城、柳河罗通山城、辽源龙首山城、辽宁省昌图四面城等地去寻觅夫余后期王城,这些地点既使发现有夫余的遗物,也只能说是夫余人主动迁徙衰散部落的文化遗存,而不是后期王城。与此同时,也不应拘泥于文献记载的夫余王城必定是高句丽的夫余城、渤海的夫余府、先期或后期黄龙府。另外也不要只注重寻找有没有夫余早中期的文化遗存,因为期间,夫余人既然是被俘虏,而且要长途跋涉,就不会带很多的坛罐。到了前燕之地,也以使用慕容鲜卑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为主,同时在前燕的京畿之地也不会允许夫余人生火烧窑,这样从公元346年到494年夫余灭亡的148年间,就很难再见到夫余指征性的文化遗存了。相对而言,对“虏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中的“而还”二字,我们应仔细思考。

四、夫余考古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夫余考古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建国前的考古文化和建国后的考古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西团山文化①西团山文化是北濊人的文化,它不是夫余文化,但可以说是前夫余文化,是夫余文化的主要源头或基础。与夫余文化(或称东团山文化)相共生或相混合,西团山文化遗物在量上往往大于或多于东团山文化遗物;后者东团山文化(即夫余文化)往往大于或多于西团山文化,最典型的是纯夫余文化,不见西团山文化,如帽儿山墓葬、榆树大坡老河深二期墓群文化遗存。

根据已确认的吉林市东团山城址、帽儿山墓地和榆树大坡老河深二期文化,可探知夫余考古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内涵,概括地讲以下几个方面:

1.陶器类。陶胎含的砂粒普遍比较大,是所谓的粗砂陶。有些壶罐瓮的器形比较大,器耳多呈圆柱状环耳。陶豆占的比重较大,有的陶豆外表呈铅黑色,即所谓的黑皮豆。发现模制的菱形纹装饰砖和泥塑陶俑。灰色泥质陶罐表面饰拍印的方格纹。汉代泥质灰陶往往与粗砂褐陶共存,反映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

2.金属类。以帽儿山墓葬为例,铁器类有:䦆、锸、铧、环首刀、削刀、剪、锥、矛、镞、甲片、马衔、马镳等;铜器类有:锸、辖、权杖、镜、腕饰、泡饰等。金银器类有:金牌饰、金管饰、金片饰、金蝶饰、金泡饰、鎏金马镫、金指环、金耳饰等。

3.其他杂类。以帽儿山墓葬为例,漆器类有:盘、盒、耳杯等;木器类有:勺、桦树皮碗等;玉石珠饰类有:玛瑙珠、玛瑙管、料珠等。此外还出土有绢、帛一类丝织品(刺绣品、帛画)残片和新莽“货泉”铜币等。

4.居住址。从东团山所见居址遗迹为浅地穴式,呈正方形,有门道,室内有烟道。

5.墓葬。以帽儿山为例,其种类可分四类:第一类为浅穴土圹无葬具墓,数量较少,随葬品亦少。第二类为浅穴土圹木椁墓,椁周有一薄层白膏泥,多为单人一次葬,随葬品较丰富。第三类为深穴土圹木椁墓,椁内外填有较厚的白膏泥,数量最多,可惜大部分早年被盗或有意思迁移,有的不见人骨,随葬品较少。第四类为深穴石圹木椁墓,发现的较少,随葬品丰富。夫余墓“有椁无棺”是其指征特点。

总之,夫余文化遗存内涵比较丰富。它既有本民族自身的特点,又有橐离文化、汉文化(包括西汉、新莽、东汉、魏晋文化)的融入,还有少量鲜卑文化的因素。因此应当说夫余考古文化是多源一体的。但从地域上、时代上和自身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亦可以识别。

五、夫余史的研究意义

1.夫余王国是有确切物证的东北最早的古国,然而在近百年以来,史学界对它的认识基本上仅限于中国正史文献记载,对它的真面目并不了解。就夫余王国的前期王城来讲,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池内宏认为前期王城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当时称为阿勒楚喀,后期王城在今吉林省农安。20世纪40年代,东北史专家金毓黼认为前王城在今农安,后期王城在今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到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考古学者李健才考证夫余前期王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东团山一带,武国勋先生考定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现已被考古界公认。1985年5月吉林市电业部门架线铁塔基础坑发现帽儿山第一座墓葬,董学增与文志进行了首次发掘。随后,1989年-1993年和199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墓地不同墓区进行断续多年的钻探、发掘。共发掘墓葬160余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发现地下埋藏墓葬达七八千座以上,为确定东团山麓到龙潭山麓是夫余王国前期都城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佐证。帽儿山出土的许多文物,与1980年和1981年吉林省榆树大坡二期墓葬出土的文物颇为相似,使我们对夫余王国的认识比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吉林省、市对夫余的考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夫余王国的土著民族是北濊人,他们从西周初年到西汉初年,一直处于以石制工具为主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多为小件的斧、刀和装饰品,青铜武器有剑、矛、镞等,社会性质一直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西汉早期橐离国王子东明一行从松嫩平原来到濊地,创建夫余王国,与此同时汉族从辽河流域陆续来到松花江中上游地区安家落户。这样,不仅促进了第二松花江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使之由青铜时代逐渐步入铁器时代,社会性质由原始社会末期跨入奴隶制时代,而且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可以说夫余国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的历史。

3.夫余王国是东北古族濊貊系建立的、隶属于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它的民族是古代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它的疆域自始至终都属于中国的版图。这一点不仅中国正史已经写明,而且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也都已经证明。这对于巩固东北边疆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史籍表明,中国的高句丽王国的第一代国王朱蒙或称邹牟,是夫余国的庶出王子,因内讧逃到卒本川(今浑江)和沸流水(今富尔江)一带,然后在两江交汇处的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建国立都,即高句丽的第一个都城,时在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以后先后迁都到吉林省集安市内的丸都山城和山下的平地城,即国内城,到第20代王长寿王十五年(427)迁都平壤。高句丽王国共传28位王,到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668)被唐军联合新罗军所灭。

另外,据中国史籍《魏书·东夷传·百济》记载:“百济国,其先出自夫余。”朝鲜《三国史记》第二十三《百济本纪》记载:“百济始祖温祚王,其父邹牟,或云朱蒙。……温祚都河南慰礼,以十臣为辅翼,国号十济。”其兄沸流居于海滨弥邹忽,但此地“土湿水咸,不得安居。沸流归见慰礼,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渐悔而死。其臣民皆归于慰礼……改号百济。其世系与高句丽同出夫余,故以夫余为氏。”百济的另一族源是马韩,即韩国三韩(辰韩、弁韩、马韩)之一。其中马韩人口最多,约有十余万户,最后百济兼并了马韩。百济王室仅千余户,马韩来的人达十余万户,因此可以说百济统治者起源于夫余,而民众多来源于马韩。正如《梁书·百济传》所载:“今言语、服章略与高句丽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百济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夫余王国也有着间接的关系。

5.3000多年以前,吉林市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数量众多的北濊人,他们创造了独特的西团山文化。在2000多年以前,夫余王国的前期都城就在今丰满区江南东团山麓和龙潭山麓之间,在东团山南侧1公里许的帽儿山一带埋藏着夫余贵族和平民墓葬多达七八千座,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吉林市所属的桦甸市寿山仙人洞有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存。在吉林市龙潭区有最为典型、最为完好的龙潭山高句丽山城。作为夫余都城的王城“南城子”,曾是渤海王国的三个独奏州(渤海王国直辖的州)之一涑州州治所在地。辽金时代城址、遗址星罗棋布。明代永乐、洪熙、宣德年间,明朝皇帝曾派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三次于吉林市丰满区阿什哈达江岸督军造船,为地处黑龙江口的奴儿干都司运送赏赉和粮饷。清代吉林市是吉林乌拉将军署所在地。吉林市丰满区小白山望祭殿是清朝皇帝和地方官员遥祭祖宗发祥地——长白山神之所。吉林文庙是乾隆皇帝御批修建的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是有清一代清廷所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它的重要性与江南织造相当。总之,这些重要的历史和文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

六、关于夫余建国时间与吉林市建城年份的看法

夫余最初的建城地点在吉林市东团山麓至龙潭山麓2.5公里的范围,其宫城在东团山南城子,对此学界意见大多肯定,但在夫余建国的时间与吉林市建城的年份上迄今尚未定论,其说不一。

李健才先生认为,“夫余建国最晚当在西汉初(前206)或以前”①李健才等:《吉林省历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王绵厚先生认为,“《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燕之北邻有‘夫余’,说明至少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以前,即汉初之北邻已有夫余。而且当时作为古老部族之一已经立国。”②王绵厚:《东北古代夫余部的兴衰及王城变迁》,《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第2期。孙进己先生认为,“夫余的建国似不早于公元前119年,但也不会晚于前108年。因为汉以秽貊、朝鲜置玄菟郡及乐浪郡后,燕之东已不复是秽貊、朝鲜了”③孙进己:《东北民族史研究》(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80-181页。。

上述三位先生的见解,李健才的观点失之偏早,因为考古实践证明,西团山文化的下限已经到了汉初,吉林市江北土城子上层、西团山文化与汉代文化共生可资证明。如果橐离国东明一行来到东团山南城子濊王之城,应当是在此时或稍晚。东明来到濊城创建夫余王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具备民族融合、生产力提高、奴隶制度建立等条件。只有将濊人的原始社会推进到奴隶社会,才是夫余王国的建立之时。

王绵厚、孙进己的观点接近西汉中期,但都未明确指出夫余究竟是哪一年立国,因为文献没有记载,所以也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考古资料,王、孙二位先生的观点可以站得住脚。金旭东先生在《田野考古集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序言中指出:“东团山古城,有学者认为属夫余早期王城。现有发掘资料显示,此城确有经夯打的土垣,城内也发现有相当西汉中晚期的遗存”。关于夫余墓地,金旭东指出:“榆树大坡墓地和吉林市帽儿山墓地性质基本相同,只是前者年代稍早,约相当于西汉至东汉初年,后者则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此外,二者在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等级等方面反映出的某些差异,代表着大坡与帽儿山墓葬等级的高下之别。”④金旭东:《田野考古集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序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这是夫余王国立国于西汉(前206—8年)中期最有说服力的考古学佐证。

笔者认为吉林市建城的起始时间应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这一年不仅与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起讫时间吻合,而且是“夫余”一词首次出现在史册,更主要的是汉武帝在这一年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其中玄菟郡管辖夫余王国,或者说这一年夫余王国正式隶属于中原王朝。当然,确切地说,夫余王国的建立应在前108年之前,但不会早到汉初。

猜你喜欢

吉林市考古文化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谁远谁近?
Impact of IEC61850 Based Digital Substation on Busbar Protection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