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文化内涵
2018-01-23刘介民刘小晨
刘介民 刘小晨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面积约为5.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6,600万,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①程思炜:《港澳和珠三角9市将整体规划,打造“珠三角湾区”》,《南方都市报》2016年12月14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世界级都市群,已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规划,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要把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要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样三地融合形成的新时代城市群,必将加强粤港澳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可以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一带一路”商务枢纽和休闲港湾,提升粤港澳都市圈国际竞争力,由此推动中国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可参考的“中国模式”。因此,如何理解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文化内涵、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焕发出属于当代的活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新辉煌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走向新时代。新时代来临,与之相伴的中华文化,也要脚步合拍、气质协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民惟邦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这些具有恒久价值的思想精髓渗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新辉煌,离不开这些提纲挈领的理念指引。视角定位于时代和人民,思想上则要包容并蓄、创新拓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用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
(一)新时代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习近平从推进治国理政现代化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①习近平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25日。如,“日新”“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理念,为治国理政,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以及“一带一路”等思想,提供了深刻的文化渊源和底蕴。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革命的文化内涵。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元素的基因,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文化内涵。革命文化,作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性继承,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②张太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绚丽标识日》,《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
(三)新时代核心价值先进文化的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先进文化基础上建立,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有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坚定文化自信,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求是》2017年7月5日。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首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次,要传承好“红色基因。”革命文化的实质就是红色文化。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④习近平:《让广大党员接受红色基因教育》,央广网,2016年2月2日。。第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注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改革创新。
二、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对丝路各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强化文化创意,追求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文化和金融的结合等。要推动文化的交流合作和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发展。大湾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备了最大公约数的核心和灵魂。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实施的体现,是社会融合、经济合作发展的依托。社会融合是多维的,包括生活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不仅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核心发力点,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借势起飞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承担应尽的职能,在联通世界方面,发挥出世界级海港城市的优势,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积极衔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需要各方凝聚智慧,“一带一路”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粤港澳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①余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粤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城市观察》2017年第5期。现在的“一带一路”概念是在传统的“丝绸之路”的概念上做了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传统的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今天的‘一带一路’更要文化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要实现民相通首要是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叠加优势。论天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纳入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论地利,粤港澳大湾区以环珠江口区域为核心,地处国际航线要冲,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论人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广东的企业联合港澳企业“走出去”投资占了全省对外投资的60%以上……充分说明了港澳地区与广东紧密合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②参阅张翔《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广东自贸区推动粤港澳合作亮点》,中国经济网,2015年4月20日,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504/20/t20150420_5159551,shtml。当下技术的进步已促使部分文化产品的贸易转向文化服务贸易。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一带一路”重要项目签约仪式,中国国家合作项目、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年度报告项目、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项目、文化金融数据库等重大项目。
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什么形式实现?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一带一路”希望达到在沿线的各民族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文化贸易居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原先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文化需求是好奇,求的是不一样的差异性。但现在我们的高铁已经修到人家家门口,这些国家更想知道中国人在关心什么,在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这种变化已经在非洲市场出现了。“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渠道。
(二)“一带一路”是文化传播、交流的枢纽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融入“一带一路”的枢纽,那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已逐步发展成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世界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国家实施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粤港澳三地应努力发挥原有优势,创造并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①左连村:《新形势下深化粤港澳合作的三大战略机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珠三角经济区具有自然地理资源、区位条件、独特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开发强度最低,因此,超常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求珠三角经济区整体性崛起,意义深远。“一带一路”是文化传播、交流的枢纽,首要是“经济合作”。经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文化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自古以来,文化交往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文化交融成为人类历史中永恒的记忆。
丝路文化与粤港澳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如何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如何把丝路复兴用丝路文化复兴联盟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各行事业发展、如何加快非遗文化传承高技能人才培养等。通过跨界合作带动不同领域、行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方式,实现弘扬和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广东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②《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8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4/20/content_9623.Htm。经济是基础,文化是软实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著名大湾区,必须有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呈现。深圳的产业大区拥有丰厚的岭南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湾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深圳积极响应、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部署的重要途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民间艺术展系列活动在深圳上演,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搭建起文化的纽带和桥梁。
文化部精心策划和着力打造的“艺海流金”是内地与港澳文化联谊活动中与港澳文化交流的重点品牌项目,旨在加强港澳文化界人士对中华文化和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搭建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并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艺海流金”活动自2005年首次举办以来,始终秉承“以文化促进交流,以交流凝聚共识”的宗旨,已发展成为内地与港澳文化界联系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密切三地文化界联系,促进三地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粤港澳三地携手为推进青年文化交流,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合作机制等方面提供了交流平台。演艺方面“欢乐春节”“香江明月夜”“香港经典电影展映”在三地多方面合作,如《粤乐集结号——跨界广东音乐会》。这种相互交换艺术精品的做法,逐渐成为内地与香港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让内地观众直接了解和感受到香港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精彩魅力。
(三)“一带一路”助推三地文化的文化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当然首先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考虑的。其发展的核心,无疑是经济建设,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利益共享产业价值链的培育,金融核心圈的共建,全球创新高地的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营造,全域旅游产业的建设、“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等。三地文化交流发展,发挥粤港澳独特优势和作用,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增进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互鉴。粤港澳三方需要更加系统、全面的文化交流,并为之提供更广阔的、丰富的交流平台。
从历史的同一性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又基本同属于南海郡范畴。2000多年来,虽然政制不断变化,但是11个城市的人文历史总是维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从人口的同一性上看,珠三角城市群,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和闽南语系的族群,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城市,特别是深圳等几个城市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土人口,但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广府人为主体。从语言的同一性上看,与人口的同一性一致,广州话是珠三角城市群共同的话语体系,即使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广州话的地位也依然处于核心地位。从文化的同一性上看,珠三角城市群除了香港和澳门渗入了殖民文化外,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一直占统治地位。
因为以上因素,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出台之前,珠三角城市群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人文的交融,其实就一直伴随着时间和历史的进程,以各种方式在各个空间紧密进行着。今后,这种人文元素将是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力量,是最高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发掘总结,并需要十分智慧地开发利用。
有交流就有创意,有交流就有发展。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了华夏民族大家庭的集体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使命。文化交流活动,将串起一条内地、港、澳三地的文化“丝绸之路”。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特质是人文价值的融汇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人文价值”就不单是文化上的意义了,更多的包含的是人文关怀、家园情怀以及归宿感。当今时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走向融汇与整合,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重要特质。
香港澳门回归以后,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丰富、健康,推动了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播和传承,增强了香港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互惠互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是内地与香港在文化方面合作的原则。
(一)粤港澳大湾区关注人文价值链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还有一个核心元素,却似乎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人文价值链。而这,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非常突出的东西,是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所不具备的独特元素。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最丰富且独特的元素是其人文价值链。价值链是美国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①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York:The Free Press,1990,pp.22-30.。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人性、人文,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城市群的文化战略,为粤港澳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新使命。
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营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等)粤港澳有着非常丰富且集中突出的人文价值链,可以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
(三)“一带一路”引领粤港澳文化走出去
粤港澳文化走出去,应该怎么走?以何种方式走?首先是怎么走。在粤港澳文化传播方面,可积极举办以“海洋性”为粤港澳文化本质特征的各种艺术门类活动,例如展览宣传。广州的油画大师陈铿先生将岭南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中对宗教、信仰、图腾的绘画表现精髓融会贯通,突显了华夏文明的深度和广度,让观者耳目一新,引发了对文化形态意识流和岭南文化的思索。其次,粤港澳文化走出去应以何种方式走出国门?能否在信息时代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分享日新月异的科技所带来的人类文明成果?以新媒体为主攻方向,与世界潮流接轨同步,在虚拟世界里无限延伸扩展。传播粤港澳文化,主要包括网络传播系统、文艺名家数据库系统和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
1.利用网络传播系统
网络传播系统由粤港澳文艺网、城市群各文联微博及微信、QQ群构成。界面友好,内容丰富,新闻及时,并链接了中国文联、省文联和全市各文艺家协会、学会、研究会,以及各区(县级市)文联的网站,免费帮助广州市各文艺家协会开通微博、微信。岭南是著名的侨乡,海外港澳台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全国首屈一指。
2.利用新技术为媒介
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粤港澳文化中心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历史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与网络信息平台,精心打造、突出粤港澳文化特色,为粤港澳文化走出去提供便捷,传承优秀的岭南文化。
3.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表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内容时代,网络版权产业崛起;文化产业进入互联网时代,具有创新内涵且适应消费升级的文化产业出现高速发展势头;互联网资本大量进入影视行业,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发展;互联网文创版权市场;“互联网+”影视产业生机勃勃,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熟。①项江涛:《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2日。
四、“一带一路”促进三地文化的交汇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更重要的是打破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限制,以便于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文化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要充分利用各种国家政策及三地协议以及粤港澳政府间的合作框架协议的叠加优势,思考、研究和谋划“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机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是本文的立意与要旨。①黄晓慧、邹开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一)“海上丝路”是广州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广州的城市发展和广府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广州身居海上丝路起点的核心,使广府文化烙上了深深的海洋性。岭南文化的海洋性,主要表现出重商务实的价值取向、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兼容的意识等“海洋性”特征。
“敢为天下先”是广府人最直接的秉性。广府人敢于冒险出国,所以开拓进取是广府人最大的特点。与生俱来的秉性自然地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自立自强,迈开脚步大胆走出去不再是一句空话、套话。
广府人爱国、爱乡,家乡观念很强,海外华侨走到哪里都记得他们的家乡是广府,过了几代人还要认家乡,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深厚的乡土意识。
最早开拓中国走向世界的海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并且一直保持千年不衰、持续发展,使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四大发明”和丝绸、陶瓷、香料走向世界。
最早向海外移民,使世界增添了广府华人华侨族群,并且使粤语成为一种世界语。
最早将现代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传向西方,既“西学东渐”,又“中学西渐”,为中国现代文明和世界闻名作出贡献。
最早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广府文化精英,创造了一系列现代政治学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世界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运动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广府文化增添了世界的现代文化元素,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全民族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粤港澳湾区应该在敢于人先的广府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更加优秀的外来文化,形成一种创新创业、金融数字创意的新文化,大家就会同声同气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中国起到一个引领和面向世界“桥头堡”的作用。“文化是流动的,通过文化的流动、碰撞,激发民间文化创造活动,广州充分发挥广府文化优势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功能,形成一种粤港澳独特的创新文化,对提升大湾区文化能级是有很好作用的”。②叶檀:广州PK深圳,粤港澳大湾区谁才是最终霸主?http://www.sohu.com/a/134805575_664214.
早期的广州人大多数来自南海。清末有“大广州”和“小广州”之分。大广州就是我们今天常常听到的广府,全称叫“广州府”,广州府里面住的人,叫“广府人”,即广州人。那么“小广州”在哪里呢?清末没有小广州一说,也没有广州市一词,大家称呼它为省城。而这个“省城”却小得可怜,东至今天的大东门、南至大南路、西至人民路西门口、北到小北花圈。出了这个区域,就不是广州了,那么是谁呢?英国人在香港创办怡和洋行比广州更有营商潜力,纷纷将业务切割性地从广州迁入香港,这带动了整个广州商业的富人圈子集体跟风似地放弃广州。人数几年间整个上层建筑,一家家人跟随英国人去香港岛发展。①《每个广府人都应了解:广州同香港嘅前世、今生、未来》,羊城网(http://www.gznf.net)http://www.gznf.net/thread-545770-1-1.html。
广州应该借助21世纪海上丝路的战略部署,内强素质:在生态环境、经济产业、文化建设、区域规划、城市管理等各方面全方位引进先进、实用的国际经验,重塑城市发展格局和布局,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球发展潮流中去。
(二)粤港澳大湾区利用港澳优质文化资源
“岭南文化是粤港澳三个省区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同声同气的广府文化。大湾区融汇了我们岭南三大主要文化:广府、客家和潮汕。主要语言载体有广府话、客家话、潮汕话、英文、葡语。岭南文化是融合发展而成的,体现了包容性和兼容性。”②参阅廖伟阳《把广府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新经济》2017年第1期。
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于楚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派兵南下五岭,香港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统一王朝的版图。从秦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中,在中央王朝的管辖下,香港地区越族土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很深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香港文化的根。唐代《皇华四达记》描述了“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和唐朝最重要的海外交通线。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时,岛上只有几千居民。后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又陆续占领九龙半岛和强迫租借新界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多是祖籍东莞、新安等县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广府文化。这些情况表明,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革新思想家,多出于沿海地区。他们在海外或香港接受西方教育,并以香港为基地宣传革新思想或从事爱国活动,反过来又促进香港爱国文化的发展。他们的民族革命思想在香港形成,他们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使香港成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文化的重要中心。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部分回到内地,不再以香港为活动基地,香港就变成许多清室孤臣隐退唱和之所。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12年间,香港文化又先后出现过三次高潮,使香港再次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中心之一。
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与生俱来的特质。一直以来充当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超级联系人”。粤港澳大湾区将探路中国式开放升级版,要在涉企服务、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等软环境打造上学习港澳经验。“构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粤港澳合作,把合作重点拓展到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上。”③广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2017年7月10日,http://dz.china.com.cn/sd/gfgz/2017-07-10/53859.html。
粤港澳文化的海洋性,主要表现出重商务实的价值取向、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兼容的意识等“海洋性”特征。“海洋性”造就了粤港澳文化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南中国海浇铸了粤港澳人外向型敢于犯难冒险的“海洋性格”。而在海洋变幻莫测的风起浪涌之际,如无一种随机应变、灵活敏锐的个性,避险趋易,化险为夷,则人很可能就随时葬身鱼腹;此外,在辽阔的大海上百舸争流,又更易激发起人们争强好胜的竞逐心理。
(三)“一带一路”提升粤港澳更广泛的空间
“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内港贸易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一带一路”对提升粤港澳文化艺术有着很大助力,由此可以让粤港澳文化艺术成为一张闪亮的世界名片。“一带一路”要让沿线国家地区民心相通,同时对文化艺术的广泛空间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的民俗,包括节日、一些风俗习惯和珠三角城市群是相同的,和其他的省份也是有关联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有非常紧密的关联的。可见文化交流的重要。我们不单要对外交流,也要对内交流。国内的不同民族为什么有凝聚力,就是靠文化,把中国各民族凝结成为中华民族。我们内地跟香港,跟澳门的交流,在经济上的交流,贸易上的交流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广东的发展,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港澳的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粤港澳要合作,这个优势更大。香港的同胞与澳门的同胞,与内地同胞同根同种,从传统的文化到民俗习惯是一样的,因而为加强文化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二者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包容。民俗文化研究也可以从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互相沟通互相交流方面下功夫,今后在粤港澳合作交流方面要加入文化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也体现着企业文化的问题。办企业应重视员工,只有企业人心齐了,增加了凝聚力,能够关心职工,这个企业才有发展前途,而且企业发展起来了。
今天在铜锣湾最中心的位置还有一条街叫“怡和街”,可以印证广州人当初是如何和英国人一起创业开拓香港岛的繁荣。他们基本上是将广州的整个十三行、沙面和西关的商业、建筑和广府风俗全部搬到了香港岛。可以说,广州人早期用自己“富可敌清”的财富和丰富的全球经商经验,再配合英国殖民者的权力,迅速建立起一个新省城、新广州,完成了广州人的商业重组、财富延伸和广府文化延续。这个新广州有着独特的名字——香港!香港在这种情形下渐渐取代了广州,发展起来。实际上,HongKong虽是客家话发音,但广州话很快就取代了客家话,成为香港居住的广东人之间默认和公认的语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纽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纽带来部署,作为大湾区城市群共同的人文价值链,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从而推进和保障大湾区战略的全面实施。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基础早已有之,该湾区由多元文化交融构成,既有传统岭南文化,又有国际大都市文化等多样性,同时还具有语言习俗相通、文化同源、同气连枝、同声同气,具有认同性和亲近感的天然属性。粤港澳湾区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从纵向的历史轴来看,这一湾区有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从横向的地缘来看,该湾区拥有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粤商文化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内容包括文化习俗、民间艺术、文脉哲理。文化空间资源包括有岭南祠堂、庙宇、厅堂、楼宇等;文化名人资源包括有康有为、梁启超、李小龙、叶问、黄飞鸿等;文化艺术资源包括有岭南画派、粤绣、粤菜、粤典、粤艺等。此外,文化节庆资源亦有岭南花卉、观音开库、妈祖、灯会等。整合文化资源,一湾多点,精彩纷呈。在大战略的统领下,集聚传统文化、工业设计、高端智造、金融服务、经济研究等专家学者、工艺大师、民间艺术家,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湾区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是湾区经济重要组成之一。粤港澳探索构建湾区文化产业带——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如何融入湾区建设从全球范围内的湾区经济来看,文化也正是湾区经济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历史积淀成就了其人文价值。
结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新时代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才能形成“共振”作用。大湾区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大市场,粤港澳三地要寻找共鸣,使创新网络铺得更开,搭乘“一带一路”为科技产业创新带来新的空间。细数全球湾区经济圈的翘楚,旧金山湾区有谷歌、脸谱、苹果、领英、特斯拉等互联网和前沿科技的领头羊,纽约湾区是全球金融与投资中心之一,东京湾区则聚集了索尼、三菱、丰田等现代制造、高端制造等产业。而粤港澳大湾区也涵盖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专业人才丰沛的香港,昔日的“世界工厂”珠三角则转型升级,涌现出了类似腾讯、华为、大疆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并有区域内其他城市产业集群的关联性支持,具备打造国家创新驱动基地的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将助力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将为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增添溢彩。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文化的底蕴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包容的胸襟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格局。因此,对湾区的建设要站在经济层面进行考量,也应当从文化层面出发。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核心和灵魂是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桥梁和纽带。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和媒介,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开展与国内外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结合珠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近代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新旧时期的移民文化来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将传统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和国家战略。推进和保障大湾区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