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融入问题探析
2018-01-23孙渔珽
◎孙渔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随着一二线城市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农村的创业成本较低、就业压力较小,越来越多农村籍的大学生选择回乡就业创业。返乡就业创业不仅能发挥大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能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带来活力和动力。但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
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
(一)毕业工作去向的迷茫和专业的不对接
返乡就业创业与在城市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返乡就业的岗位大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学生返乡后所从事的工作对技能和技术要求都较低,与自身的专业关系也不大。由于乡村中的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低,升值空间小,发展前景也不如城市中的大中型企业,以致返乡的农村籍大学生大都对工作去向比较迷茫。从他们自身的条件来看,一方面,与城镇大学生相比,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另一方面,与城镇学生相比在资源获取方面不占优势,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决定了农村籍大学生获取资源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处于劣势地位,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家庭和社会帮助微乎其微,这使他们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从农村籍大学生自身所学专业来看,回乡的就业和创业岗位并非是社会所急需的热门专业,毕业的学校大都也不是名校,自身专业优势的不明显,使他们无法在城市里找到满意的工作,回乡后所从事的工作也与自身专业没有多大关系。而且家乡的企业规模和发展空间有限,缺乏高层次的就业创业岗位,同时这些企业大多以血缘为纽带,也不利于农村籍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二)农村支持系统不完善,融入困难
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来说,社会支持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返乡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就意味着原来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的瓦解,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新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
首先,返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都是在城市里度过的,在大学时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网络系统,返乡后就面临者旧系统瓦解和新系统建立的问题,而乡村新的系统建立和维护需要很高的成本,并且乡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也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次,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回到乡村后无法发挥作用,农村籍大学生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这需要大学生不断的努力和点点滴滴的累积。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需要适应乡村新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返乡的农村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最后,城乡的环境、交通、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融入。再加上乡村资金的匮乏、投资的有限也使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融入更加困难。虽然国家针对大学生有一些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能缓解一部分的资金压力,但仍有很多金融机构认为乡村的投资风险高、收益慢,还是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向城市的有关企业。
(三)农村籍大学生缺乏归属感,心理融入困难
一方面,“社会融入是融入主体与融入客体(融入地、背景与作用因素)共同建构的社会事实”农村的传统观念认为在农村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留在大城市,若完成学业后仍回到乡村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认为农村籍大学生应该走出去而不是返回家乡,这种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热情。因此,改变农村籍大学生和父母的思想观念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后缺乏归属感。首先是因为农村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后与家乡的一些群体缺乏交流和沟通,其实很多大学生也想快速地融入家乡的社会群体中,但家乡的群体和大学生都不愿成为主动的那一方,导致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融入困难;其次是因为大学生在与当地人进行交往活动中,当地人往往把大学生视为群体以外的成员,对待大学生的语气和行为方式与对待群体内部成员不同,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融入困难;再者家乡的社会群体认为大学生用知识赚钱与他们用体力赚钱不同,因此交流和交往不再一个频道上,有明显的代沟,使大学生融入困难。
二、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助推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助推了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再加上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使他们返乡就业创业具有更多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具有了更大的优势,中央对农业农村问题的关注会使农村的资源更加丰富,再加上农村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要求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成功率相对就高。《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毕业生到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一二三产业就业创业。继续组织实施好“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从事教育文化、健康养老、扶贫开发等工作,到社会组织就业。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省级教育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落实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会激励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二)地缘优势
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在城市中缺少社会资源,就业创业相对来说没有优势,所以更多选择回乡就业创业。虽然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后就面临者旧系统的瓦解和新系统的建立,但相对于城镇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家乡的情况了解更多一点,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更熟悉一些,再加上受过高等教育,眼界更加开阔,更能把握家乡就业创业的前景和优势。新时代的农村籍大学生对网络的熟练运用更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更加前沿化,以技术创新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农村籍大学生具有更加明显的地缘优势。
(三)人力优势
农村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后虽然面临旧社会支持系统的瓦解和新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但是与城镇籍学生相比,他们对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毕竟农村籍大学生的根在农村。农村籍大学生从小在农村生活长大,虽然从城市返乡后对农村的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但他们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供需结构相较于城镇籍学生而言仍具有很大的优势。
农村籍大学生与传统农民相比,眼界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具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籍大学生定会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高度融合,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农业经营人才。
有了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有了新鲜的血液,他们的返乡也大力促进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及物联网技术的落地,也更有利于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村支持系统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部分是因为想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而返乡。因此只有不断改善农村的支持系统和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建立覆盖面广、机制健全的就业创业保障机制。要打通各级部门的就业创业职能,为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服。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整合,有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就更能落到实处。乡镇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应加大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二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差异,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结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一部分资金、技术、信息、创业人才、创业项目等向农村回流,逐渐形成涓滴效应,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建立,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是拓宽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资金渠道。除了政府持续加大就业创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还应鼓励社会资本的支持。社会各界都应承担起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责任,降低对返乡大学生是融资贷款门槛,对返乡大学生提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支持。
四是乡镇政府要经常组织就业创业培训,使返乡之后的大学生也能接触到所处领域的科技技术前沿,不断提高创新的动能和活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营造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
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返乡的大学生能否快速融入乡村生活关系到能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作为刚刚返乡的大学生融入过程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因此乡镇政府除了建立健全农村支持系统,还应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乡村生活。
一是政府应定期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讲解,让返乡的大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入的了解。刚返乡的大学生大都对农村的环境不满意,缺乏归属感,心理融入困难,针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应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培养返乡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之情,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家乡的全面发展与振兴中,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需要改变农村籍大学生和父母的思想观念,他们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存在偏见,更多希望去城市工作和定居。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政策宣传工作,潜移默化的消除农村籍大学生及父母的偏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三是高校应在营造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应借鉴国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经验,总结经验得失,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为家乡贡献,为基层奉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入心入脑,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实践者。
(三)培养返乡大学生社会融入的信心和能力
一是要进行思想融入。返乡的大学生应主动适应身份的转换和角色的转变,一旦选择了回乡就业创业,就要努力接受和自觉遵循农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努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不能有抵触情绪。
二是提高专业技能和能力,珍惜学习机会,学习适合家乡发展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将自己的事业尽可能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专业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家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三是维护好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友善关系。农村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后,会接触不同阶层的群体,很多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群体。返乡的农村籍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群体,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想法,支持自己的事业,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获得有效地支持和帮助。另外,返乡的大学生还应充分发挥师生和校友的力量。返乡的农村籍大学生在求学阶段,与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毕业之后大家天各一方,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进行不同的事业,但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彼此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社会资源,这对于农村籍大学生的成长和自身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各方应相互帮助,彼此扶持,互利共赢,让各自的事业做大做强,使返乡的大学生更好地建设家乡、融入家乡,为新时代的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