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逻辑

2018-01-23◎赵

农业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规模土地农业

◎赵 彬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及经济效益均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还远远落在以工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的后面,导致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拉大,农民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此,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引导和发展农业经济并达到农民收入提高的目的。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农业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对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就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逻辑、趋势与调解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策源地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进入新世纪、面对日新月异的工业化时代,传统、封闭的小农经济已经完全落伍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而转变传统方式、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才是规模经济的主要任务。

(一)生态环境恶化及国外农业品的冲击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及城镇化推进步伐的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对土壤、地表水、农作物造成严重污染。许多农产品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农产品安全事件屡屡曝光。而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最好途径就是发挥集约化的农业规模生产优势;另外,随着全球经济大融合步伐的加速,一些海外跨国集团运用其强大的资金、先进生产技术并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对我国农业市场进行“蚕食”。因此,我国必须以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业规模经济,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国家经济政策推动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是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的高度,规划了“依托先进技术、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规模经济发展方向。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国家财政加大了扶持“三农”资金,从2008年595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3000亿元,为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大大减轻,也进一步促成了农地的流转,这些都为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同时,随着城镇化农民群体的增加及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基数,对粮食的消费需求规模加大,都为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加重了砝码。

(三)生态与技术资源助力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我国东西横跨五个时区,南北跨越九个热量带,生态资源丰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构成了大量门类有别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带,各地农业规模化经营已见雏形。

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基础支撑源自农业科技。我国拥有众多分布在各地的农科所、高校和农业专家,能够为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近年来各地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为农业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搭起了桥梁;另外,各地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方面也初见成效,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金融扶持及服务乏力导致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缓慢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小农意识的根深蒂固所使然,使得土地经营户间的农地易权进展甚微。截至2013年底,全国范围内家庭承包耕地的流转面积仅为3.39亿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5.99%;另外,全国经营耕地规模在40亩以下的普通农户为2.439亿户,平均每户不足6亩,使得农业规模化经营很难取得突破。农民合作社、家庭户及农业生态企业作为当前农业规模经济的主体组成,在农业规模经济得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但由于传统农业与工业化生产收益的固然差距、地方政府金融、财政扶持力度的不到位以及资金、劳力等快速流出成为非农业生产要素,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乏力、龙头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

另外,为农业规模经济开展综合配套服务的体系尚待健全。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110万个经营性服务机构,多达17.4万个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但大都规模小、管理不正规,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无法满足现代农业规模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必要的各种基础性服务需求。

二、农业规模经济的特点与实现条件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演变总是遵循其固有的特点规律:

一是土地规模决定了投入和扩大生产力要素的规模。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面积的扩大才是生产规模扩大的先决条件,不同经营者之间完成其它生产要素的聚集与分离在很大程度上也随着土地经营权的转变而进行的;二是我国推进农业规模经济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数量的分散以及垄断的土地经营权所导致。土地的合并与经营权的转移是土地集中的必要前提条件。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经营权一般不会轻易转移,这就使得土地集中变得艰难,导致推进农业规模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三是制约推进农业规模经济的程度、范围和步伐的因素包括了农业人口与土地之比、农业劳动力出路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有限的土地数量不得不面对大量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压力,很大程度上束缚并压制了土地经营权的正常转移;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且还决定了向其他经济建设领域提供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以我国目前大多数人口仍然需要通过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的现实情况而言,这种大规模的转移的可能性就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以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一味地过分强调和渲染大农业规模经营的优越性是盲目和不切实际的。或者说,即使土地转移的可能性基础已经具备了,假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给出现实生活的出路和合适的就业渠道,所言的农业规模经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四是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土地买卖制度与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与制约,土地买卖的自由度、合法性及由此而潜在的可能性均取决于土地买卖制度和土地的所有制度,从而对土地与资本的集中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才能够推进并高效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一是在切实具有转移土地经营权的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能够自由地转移土地的经营权;二是要做到能够自由地流动劳动力而不予限制。变动了的土地规模与所有归属之后随之而来的劳动力流动并与土地的重新结合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规律;三是应具备完善的农业劳动力就业安排渠道以吸引土地家庭户降低或减少对土地和土地经营权的过度依赖与看重,但要保证这些失去土地经营权的家庭农户具备较好和稳定的稳定生活保证来源;四是农业生产力发展要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关系的一个高级层次和阶段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其推进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五是对社会化综合服务组织结构予以完善。作为具有商品经济标志和市场经济特点的农业和规模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化工程,要切实发挥其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每个生产环节为其提供高效的社会化配套服务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三、农业规模经济的范式与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质就体现在农业生产力要素规模的外在组合与内在改变。大部分研究者对规模经济认识是指生产经营组织内生产力要素的变化,其经济利益是通过单位成本的节约途径而获得。总体而言,现代农业规模经济具有以下范式:

(一)集中式规模经济

是指由于生产力要素改变而在一个组织或企业内所形成的一种规模化经营范式。这种经济范式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劳动力数量随着资金、土地、资金规模扩大而减少,被称之为机械化式的规模经济;二是随着扩大的土地规模、劳动力规模而出现资金规模缩小的经营态势,即为有机式规模经济;三是资金、劳力及土地规模同时得到扩展,被称之为集约式规模经济。

(二)协作式规模经济

这种经济范式是指生产力要素规模基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切入点分别在不同组织、企业内的重新组合并通过分工和协作的方式串联起整个生产过程,从而将生产力要素的运用效果发挥到极致。此类经济范式分为两种:一种提供技术资金保障服务,随着生产企业土地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拓展,由原来负责产前、产后的服务型组织或企业承担机械性作业分离出来的环节,如播种、收割、运输等事物;二是劳务式规模经济。基于为生产单位提供辅助服务的考虑而在生产组织或企业外部组织的临时性劳动组织,如农忙季节和其他的临时性劳务。

(三)内涵式经济特征

农业规模经济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扩大的生产力要素规模,二是组合企业内的全部生产要素。转变经营模式的前提是在不改变生产力要素规模的状态下进行这是内涵式的规模经济的主要特点。例如,我国家庭承包经营中一个最大特点是对土地的分散使用,不仅农作物的统筹计划与集约式机械化操作受到了这种土地分散经营方式的限制和影响,同时制约了水利建设与农田改造的实施,对发挥现有生产力要素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对目前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通过某种有效手段予以调整并集中耕作,对专业化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及生产经济效益的发挥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人众地寡,农业生产整体效率低下。因此,我国推进和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必然要经历两个阶段,也就是由内涵规模经济逐渐向协作规模经济进行发展和过渡。这是由我国农业生产现实所决定的,即不需要对现有的生产力要素规模、组织状况及就业结构进行改变,而只需对组织内的生产力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改变即可,从规模经营方式上看属于一种低层次的经营方式。协作式规模经济是在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且农产品和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并且还应具备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这一良好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从本质上来讲,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因此,必须切实根据我国农村现状来进行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践,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政策引导要及时跟进,决不能采取“大跃进”的方式来达到所谓的“跨越式”冒进,那对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

四、农业规模经济的调节机制

结合现代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规律,也对政府的职能与服务提出更新、更多要求。特别需要在每一个发展时期政府都能够对农业的现状及为例发展走向始终有一个清晰的预判,同时要将政策、措施的出台及时跟进以便对生产关系予以动态和实时的调整,确保农业经济在正常轨道上运行,为此,政府应着力完善以下的调解机制。

(一)明确规模经济的发展目标和走向

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和国情现实综合情况,农业规模经济的总体目标就是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的生活需求。鉴于我国人众地寡的现实条件,目前农产品、特别是生态农产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规模经济的主要目标指标即为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对规模经济效益予以综合性的真实反映的考虑,还应对规模经济评价必要的辅助指标进行设置,包括产品单位成本、劳动生产率、利润及新增投资利润率等。

为了真实、动态地反映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动情况,采用土地--劳力--资金和收入、土地面积之比来进行比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衡量的首要指标是土地面积,当经济和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土地经营面积和经营收入二者是成正比的,因此,经营规模的大小可以通过收入指标来反映。同时经营规模通过劳动成果来进行反映具有积极的商品经济意义。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质,而通过上述方法对生产要素的配比状态进行实时反映,对单一指标片面性评价及一些指标的不可比性的弊端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避免。

(二)调节规模经济的措施

规模经济目标规模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规模经营行为的激励来实现是经济调节机制的主旨。结合我国的国情,最为迫切的是通过政策和其他经济手段营造一个土地易于流转并能够相对集中的集约化经营环境。为此,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稳打稳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作为各级政府层面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帮扶农民将零星分散的土地调整连片,将内涵规模经济效益和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目前,制约农业经济整体效益进一步发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即来自土地经营规模的狭小与分散的狭小。长时间地维持这一状况,将对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多的阻力。因此,各地政府必须在土地的调整加以必要的政策调节和干预。

2.下大力气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服务性组织进行整顿和完善,夯实农业规模经营的服务基层,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在生产服务方面的优势,将分散性的农户资金积蓄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引导汇聚起来用于农业规模经营,将资金效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政府及金融部门应对农村生产服务性组织提供多方面的政策优惠扶持以及资金的扶助,将规模经济的协作效应予以充分发挥。

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广开多渠道地、多方面予以安排,将由于扩大土地规模而产生的人口压力予以减缓。

4.将农村土地管理机构予以全面健全,以随时就规模经济运行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和协调,包括承包责任、效益评价、土地调查、利益纠纷等等问题,引导农业规模经济健康稳步前行。目前存在的最尖锐问题就是现行的土地没有统一规划、管理上各自为政,对于跨合作经济组织的土地联合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的原有合作经济组织职能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成立一个职能覆盖面更广的管理机构,统一对在转让、转包土地中的出现一揽子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随着在更大范围内土地经营权的转移,应在合适时机将土地集体所有制逐渐完成向土地国家所有制的过度并建构一个全国性的综合土地管理网络。

猜你喜欢

规模土地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我爱这土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规模之殇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