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8-01-23◎曾磊刘静
◎曾 磊 刘 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仍然全党工作重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实施多种经营,不断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报告中还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农村,只有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中国才能够实现;只有农业经济发展,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从这个层面,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应该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通过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宏伟目标。
一、美丽乡村建设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价值
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重要组成,对美丽中国建设宏伟目标实现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同时也关系农业农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从这个层面看,我们要更加深刻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农业农村工作,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从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进行整治建设,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断优化城乡发展,进一步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的发展目标,实现城乡绿色发展、生态发展,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文明成果。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庄治理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发展基础。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建设目标要求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进一步提升新型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完善农业农村基本服务,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
再次,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能够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生产要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生态目标实现。从这个层面看,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载体,不仅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是践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同时还能够在农村民主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从整体上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还是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优美,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总体目标。此外,还能够建立起特色产业鲜明,经营主体丰富的经济发展模式,真正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但由于我国农业基础建设薄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有限,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具体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我国农业基础建设薄弱。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阶段,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为当代农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农业种植技术。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对农业发展作用越来越小,特别是与现代化机械生产相比差距越来越明显[1]。诸如,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田还不能得到有效灌溉,靠天吃法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些地方为提升土地产量不得不采取用桶提水的传统办法,由于缺乏现代化灌溉,农作物生长始终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农作物产量提升有限。此外,在农田播种和管理环节,由于现代化机械还没有普及,播种和田间管理依然需要体力劳动者,施肥、除草和收割多数由农民自己完成,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其产量和质量也很难满足市场需要,由于农业基础建设薄弱,我国农业经济始终发展缓慢。
其次,农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有限。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已经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十分接近,并且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很多农民面对城市吸引,更愿意脱离农村传统种养殖业,到城市谋求发展,而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不仅缺乏现代生产知识,在种养殖技术上也多采取传统模式。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问题就是缺乏人才,缺乏懂得现代化知识和技术的现代化农民。一方面,由于留下来的农民文化素质有限,对于现代化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够透彻,也很难将这些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种养殖之中。另一发面,由于我国农民缺少系统教育体系支撑,很多农业先进技术缺乏传播路径,农业管理部门对于农民教育重视程度够,也导致农民的知识和技术始终得不到更新,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种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角度看,多数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上还没有与市场进行有机结合,仍然按照传统农业种植方式进行农产品生产,因循守旧的小农思想让农民不愿意尝试畜牧、花卉等新型农产品,单一种植模式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2]。同时,由于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在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仍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农业发展缺乏规模效益,农产品销售缺少有效渠道,仅仅依靠农民个人零售单打独斗很难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此外,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制约条件较多,很难形成农产品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脱节,从农产品生产,到农产品运输、储存,再到农产品销售,各个环节脱节,时常造成农产品价格较低伤害农民积极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
最后,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美丽乡村视野下,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产量和效益,更要注重农业生产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当前,伴随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农用耕地被占用的现象较为频繁,由此,农业生产用地在逐渐减少。加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不足,或是没有认识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导致土地资源被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长此以往,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威胁,水土资源受到侵害,土地贫瘠,在失去优质土地资源基础之上,农业经济发展也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仅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发展,从更深层次意义看,也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这也背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三、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生态”,彰显“美丽”,既要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构想,又要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宜居环境的营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经济发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走向国际化是主要趋势,为此,如何走向国际化是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国际社会中,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既要加大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度,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而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我们始终不能脱离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原则,同时这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和美丽建设的应有之义。
第二,农业经济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具体来说,应考虑如下方面:其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视野下,农业经济发展要兼顾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电力、道路等。此外,还应注重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各乡镇应做到统筹规划,互相监督,坚决遏制贪污受贿等歪风邪气[3]。在资金使用上要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为此,乡镇部门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上级部门做好严格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积极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发现问题和布局不合理时及时整改。其二,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国家应鼓励机械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同时也应出台一些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政策,而对于价格较高的机械设备,可以通过集体公用的形式来解决。简言之,美丽乡村视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规模化和机械化,如此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为农民获取更多的效益,同时也距离美丽乡村的目标更进一步。
第三,农业经济发展要积极打造产业化链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具有农业资源丰富、气候种类多样等优势,这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产品。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产品销售是一个大问题,现代农业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产业化,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推广,为农产品生产、包装、销售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经济产业化链条的打造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有助于将农产品与消费者对接,避免资源浪费,增加农民收益;另一方面,有助于收集市场反馈信息,优化农产品结构,农产品生产要适应市场需求,打造产业链条能够降低农民的损失,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信心。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产品销售拓宽渠道,对农民生产何种产品、使用何种生产技术提供必要的指导,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第四,农业经济发展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不仅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成果,同时也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与成效。美丽乡村不仅包含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应包含文化、知识等基本要素,因此,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常常以经验为主,缺少系统的农业知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原有的农业生产方法迫切需要革新。那么,农民首先就要认识到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自觉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从国家层面来说,可以发挥社会舆论、媒体等的引导作用,或是出版相关书籍,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为农民知识提升和技能提升提供支持。此外,还可以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到农村地区,推广农业知识,传播农业技术,或是鼓励具有丰富农业知识的人们回家乡,到农村地区发展[4]。总之,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从农民角度和村集体角度出发,可以组织不同村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播自身的优势,相互借鉴和学习,懂得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展生产,面对病虫害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同时也要总结经验教训。要言之,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不论从何种角度考虑,都应首先让农民变得更有“魅力”,乡村才能更“美丽”。
第五,农业经济发展要注重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农田征用有严格的限制,这也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法律保障[5]。美丽乡村视野下,农业经济发展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显然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的,甚至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致命的损害。当前,我国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对于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为此,应进一步利用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流转标准和流转程序,全面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各乡镇政府应积极相应国家的号召,鼓励建设能源节约型农业,并做好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农业生产中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同时,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中,也应鼓励绿色食品的生产,对环境资质等进行严格审查,对农业污染企业严格查处。此外,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中,我国还应提高农产品的检测检验标准,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更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加速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依靠法律、政策手段对农业经济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还要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和引导。既要从政府视角出发,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还要体现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