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家庭》

2018-01-23徐春莲

岭南文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刊物改革开放期刊

徐春莲

中国家庭生活第一刊《家庭》杂志,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一步一个脚印艰辛创业,发展壮大,创造奇迹,由最初发行两三万册的一份杂志,发展成为深入人心的品牌大刊名刊,并在2002年组建了中国首家期刊集团。

任书记:广东可以办妇女杂志

1980年,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妇联。我从小喜欢文学,志向是当作家。第二年,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机会,让我终于有了实现理想和追求的载体。

当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得天时、地利优势,又占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1980年11月,任仲夷同志从辽宁调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同志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他一到广东,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视察、调研、召开各种会议,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革新和创造。任书记到广东省妇联视察并和妇联的同志座谈时提出,辽宁有本《妇女》杂志,广东也可以办一本。当时,全国只有《中国妇女》、《内蒙古妇女》和《妇女》三家妇女期刊,任书记的建议使省妇联领导受到鼓舞和启发。1981年6月,省妇联正式筹备成立《广东妇女》杂志社。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筹备小组由省妇联宣传部的几位同志组成,办公条件也就是原先那几张破旧的办公桌而已。更难办的是,我们几个人什么都要一手包办,顶着烈日,踩着自行车四处奔波,跑邮局联系发行,跑工厂联系印刷。许多问题都是碰到什么解决什么。整个采编工作也是我们几个毫无办刊经验的人在那里顶,稿件编完以后再交由省妇联班子成员轮流审阅,吸纳多方意见,经常是方案推翻再来。1982年1月,《广东妇女》试刊号和同年4月的创刊号,终于问世了。

后来,刊社开始陆续物色一些人进来。原先参与筹备的人员除我留下外,其余几位都回了省妇联宣传部。如此一来,我也就成了《家庭》唯一的“元老”。

解放思想 大胆改版

起初,《广东妇女》从内容到读者群都比较狭窄,既局限在“广东”,又局限在“妇女”。占51%的男士不看,因为他们不是妇女,个别男人看时为免遭人取笑,还偷偷把封面撕掉。年轻姑娘也不订阅,因为她是妙龄少女,在她们眼中,妇女是指结婚生了孩子的女人。结果,《广东妇女》一半卖一半送,充其量不过两三万份。这使我们意识到要打破地域和性别的双重限制,一定要改刊名,而且要对刊物进行全面改版。

然而,改什么?如何改?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得益于思想解放的先行。当时,省妇联党组也是思想解放,敢想,敢试,敢创新,把《广东妇女》改版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在全省妇联系统和社会上广泛征求意见。广东文学界名流吴有恒、秦牧等也都纷纷出谋献策。短短时间内,征集到刊名数十个。其中比较集中在“家庭与社会”这一类,基本共识是:左的时期,人们都不敢提“家庭”二字,谁有“家庭观念”,谁的思想就有问题,谁就要“斗私批修”,要脱胎换骨地改造。那些样板戏中的“样板式英雄”个个都没“家”。

事实上,中国是最早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全的“细胞”,才会有一个健全强盛的国家。所以非常有必要办一份描绘社会“细胞”的刊物,正确引导社会家庭观。但是,是否取名《家庭》,又是意见纷纷。有人反对说,这会引起误解,“现在全世界的潮流是妇女走出家庭,中国妇女运动搞了几十年,还不是为了解放妇女,省妇联却办个刊物《家庭》,这不是主张妇女从社会回到家庭中去吗?应该称《家庭与社会》,谁也挑不出毛病。”本刊社也有员工觉得《家庭》这一刊名不大好接受。人家问你在哪工作,在“家庭”,连自己都觉得难听。但是,改革开放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要敢于冲破原有一些禁锢的观念和误区。从1983年第1期起,《广东妇女》终于改名《家庭》。谁没有家庭?谁不爱家庭!《家庭》,这一令人感到亲切、温馨且有特色和新意的刊名,就这样在众多的刊物中脱颖而出。开宗明义,本刊就是研究家庭的,办刊宗旨是:在婚姻家庭领域里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竭诚帮助读者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随着刊名的更改和办刊宗旨的明确,刊物从栏目(有30多个)、内容到读者层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真灵,1983年第1期,刊物印数就从原来3万份上升到20万份,尔后是30万份、50万份、80万份,一路飙升。1984年,150万份;至1987年,《家庭》月发行量竟高达278万份!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家庭》发行量遥居首位,获“广东省1991年十佳期刊”称号。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恋爱、婚姻、家庭为报道和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月刊,《家庭》改版的成功,在中国期刊界搅起了一股冲击波。步《家庭》后尘,各种跟“家庭”二字关联的杂志纷纷问世,连一些报纸的副刊也都有了“家庭”版或专栏。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家庭”效应,促使“家庭人”以最快的速度到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家庭”进行商标注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家庭》登上了1988年出版的《世界新学科总览》的“家庭学”的条目,结尾处有这样一段文字:“几年来,以研究家庭为对象的杂志相继创刊,有广州的《家庭》等。”

如果说,《家庭》的大胆改版并获得巨大成功是个壮举的话,那么,这一壮举应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解放思想。是广东省这艘改革开放的“先驱号”,带领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航线勇于探索,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结果,一句话: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地跨三界 创出品牌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综合试验场,不断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和经验,成为传送新观念、新事物、新潮流的“南风窗”。《家庭》作为在这片热土上创办的文化综合类月刊,从一开始就很注意文化含量。为使刊物办出档次和特色,《家庭》地跨新闻、文学、学术三界,团结了一大批作家、专家和学者,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期刊界是很罕见的。

早在1987年,《家庭》就提出了一个文学新概念:“家庭文学”!全国许多著名作家都为《家庭》寄来佳作,如王蒙、从维熙、秦牧、碧野、徐迟、张贤亮、柯岩、韶华、李国文、莫应丰、王安忆、张抗抗等。200多万份的月发行量,其传播效益任何文学刊物都望尘莫及。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屋檐下的变革也在不断发生。国是大家庭,家是小社会。社会发展的每次重大变革都反映在家庭的变化当中。多元化的社会,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促使当代中国家庭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家庭》注重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改版不久,《家庭》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干了一件中国社会学界“史无前例”的事情。

1984年5月,刊社组织召开了中国开天辟地第一次专题讨论家庭问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与会的海内外学者近百名,收到论文190多篇。会后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家庭问题论文专集——《婚姻家庭探索》,发表了第一个“家庭宣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都报道了这次会议。之后,这种学术研讨会每隔三年召开一次,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前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刊社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家庭研究中心”,与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先后进行了当代中国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的调查、社会转型期中的婚姻质量调查等多项有影响的全国性社会调查。这些调查及研究成果,为了解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婚姻家庭脉搏和动向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为办刊提供了帮助。同时,也逐步提高了编辑的理论素养,保证刊社拥有一支高素质、学者型的编辑队伍来参与办刊。

通俗刊物最难的是似俗而不俗。刊社曾先后约请著名学者费孝通、雷洁琼等,为《家庭》撰写将学术概念阐述成自然语言的文章。学术化了的通俗性,使刊物达到“似俗而不俗、似有还无”的境地。《家庭》的档次和特色得到了体现,《家庭》的品牌也创出来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降低,尤其是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热情和能力俱降,很多刊物都在下跌,唯独《家庭》,发行量还在稳步上升。《家庭》召集作家和学者们生产了“家庭理念”,然后通俗地感性显现,因而有了美。美的魅力让百姓人家舍得把准备买菜的钱掏出来买了杂志。

事业的崛起和知名度的提高,使《家庭》从广东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海外。随着事业拓展的需要,《家庭》先后在全国各地增设了十多个分印点,杂志发行到港澳地区及海外27个国家,成为一个闪亮的文化品牌。

一体两翼 比翼双飞

刊物一旦赢得市场,成为名牌产品,那么,其效益就不仅仅局限于刊物本身,而是可以由此派生出多种与刊物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刊社就注意充分利用《家庭》杂志的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探索如何办好一个文化企业,并使企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应有作用,逐步完善“一体两翼”的办刊办社方针。刊社一方面在广州、珠海、东莞等地创办经济实体,增强经济实力;一方面独资或与企业文化单位合资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文化公益事业。如当时作为广东“四小龙”的东莞,经济正在迅速腾飞,刊社在毗邻港澳、交通方便的东莞先后投资三座厂房搞外商来料加工,不仅很快回收成本,还不断赢利。后来,还成立全民所有制公司,并抓准时机,大胆涉足股份制。刊社家大业大,经济实力雄厚。刊物月发行量将近400万份,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1999年3月,《家庭》名列1998年度广东交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省属企业排行榜第二,人均年创利税近百万元。

同时,刊社的社会公益活动也火火红红,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如先后举办“全国美好家庭”、“全国优秀教育世家”、“全国体育明星优秀家长”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评选活动,并先后拨出资金举办一系列义举和爱心行动,倡导和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树立了刊社良好的社会形象。

追求特色 打造精品

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作为精品所蕴涵的深厚的思想艺术功力,是刊物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全国有9000多种期刊,品种繁多,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刊物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上乘的质量,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家庭》竭尽全力体现既定的办刊宗旨,爱憎分明,注意大力宣传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思想和精神,报道正面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让献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典型人物成为刊物的宣传主角,在内容上不打“擦边球”,不该登的东西坚决不登。在办刊方针上,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充分运用文化综合类期刊所特有的“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功能,努力通过内容的健康和文章的生动活泼来体现主旋律。同时注意突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变革观点观察和反映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领域的生活实际,花大力气组织编发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的报道,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激励。

在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在刊物的“雅”与“俗”之间,也努力下功夫去钻研和经营,通过刊发既不四平八稳,又有见地、有深度,能引导人们对新时期婚姻家庭进行思考的理性文章,给读者以新知卓见,启人眼界。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家庭》大胆创新,不断赢得读者的同时,也赢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等十多项大奖,还作为广东省唯一文化精品代表在京参加建国45周年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

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中国期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期刊界带来更多新的考验。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商品经济的规律就这样无情。在刊物林立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期刊将如何求生存谋发展,特别是作为名牌期刊的《家庭》,如何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命题。

1996年,迎来了《家庭》创刊15周年。15年的艰苦创业和大胆创新,带来辉煌,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局限。因为办了15周年的刊物,容易形成老的面孔和模式。如何寻求新的突破,并通过自己的实力在竞争中获胜,这难度是相当大的。特别是除了期刊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以外,更为严峻的还在于期刊市场的争夺已不仅仅局限在期刊界内部,还扩大到期刊与报纸、图书、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之间。报纸期刊化、电视杂志化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当时,我刚接任总编辑,深感责任重大。但受命于期刊竞争剧烈之时,要想继续保住《家庭》的名牌,并且在月发行250万份的基础上再攀升一步,谈何容易。面临挑战和压力,我深知,改革开放,原本就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只有不断创新,迎难而上,才有可能再前进。

改革开放,最大的变化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人的潜能也因为观念的更新而得到最大的发挥。当时我向全社提出“走过十五年,再创新成绩”的口号,要求大家明确树立一个思想: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市场竞争是无情的,优胜劣汰,始终是竞争者面临的严肃的生存挑战。强调增强三感意识: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刊物内容方面,发扬原有风格,加强导向明确、有感人力量的典型报道,以新视角、新思维及时反映、剖析婚姻家庭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同时注意保持刊物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总体优势的特点,精选精编。还通过狠抓“高山响鼓”式的重头文章,使刊物的质量又胜一筹。至1998年5月,《家庭》月发行量突破300万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更为显著成绩。《家庭》在原有一系列荣誉的基础上先后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并荣登“广东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榜首。1998年10月,《家庭》的上级主管单位广东省妇联专门作出“关于表彰家庭杂志社的决定”,号召全省妇联系统向家庭杂志社学习,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为广东增创新优势作出新贡献。1999年1月,《家庭》缩短出版周期后,发行量继续上升,据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期刊联盟新出版的《世界期刊趋势1999/2000》介绍,在世界期刊行业发行量前50名排行榜中,《家庭》排在综合类期刊第10位。同年10月1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前来家庭杂志社视察,对刊社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突出业绩给予高度评价。

与时俱进 多元发展

2002年1月25日,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家庭杂志社组建全国首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作为集团的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兼家庭杂志社社长,我带领大家坚持以刊为本、多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在继续办好核心刊物《家庭》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品牌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拓展产业规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2004年,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发布,在全国31家出版、报业、发行、期刊集团中,家庭期刊集团的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居首位,资产利润率居第3位。2006年,由中国报业网、人民网、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龙源期刊网主办的“首届品牌媒体100强”评选活动中,《家庭》荣登“中国十强期刊媒体”榜。2007年,在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上,家庭期刊集团作为成功个案入选“中国报刊十大经营管理模式单位”。

2003年9月,家庭期刊集团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扶持的七大文化龙头产业集团之一和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集团遵循中央及广东省的有关要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创了新的模式和机制。2008年6月6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组建成家庭期刊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的掌门人,我率全体“家庭人”抓住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强、做大、做优《家庭》主刊品牌,对期刊的内容资源和营销策略进行重新整合、开发和调整,实现了期刊品牌与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有效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新时期的激烈媒体竞争中,开拓了《家庭》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刊物改革开放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刊物贺词
期刊问答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系列刊物介绍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从这期刊物开始,《家庭影院技术》已经迈入第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