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途径分析
2018-01-23曹艳艳
◎曹艳艳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在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最新的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相结合,取代传统单纯依靠人力对农村财务进行财务管理,实现农村财务处理的电算化、现代化、专业化与程序化。农村财务信息化服务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此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除了盈利性和服务性双重性质之外,还有行使村民自治的经济管理职能。由于我国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与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比较
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着“村账委托”、“村账村管”和“村账乡管”三种模式:
1.村账村管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主要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配备会计人员、独立设置会计账簿、独立设立会计机构、独立开设银行账户的一种运行模式。其受村委会、民主理财小组、村民的监督,实施村集体财务的核算与公开。这种模式一般会选用对本村财务状况较为熟悉的人担任会计工作,方便村干部对村集体财产进行全面把握,使得村集体在作出重大决定时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资金。同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村集体是熟人社会,村会计易受人情世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权力集中,导致村干部以及村会计操纵村财务损害村民利益。因此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达且财务管理水平高的农村。
2.村账乡管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保持村集体财务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等归属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农经站统一进行会计核算的运行模式。首先,乡镇农经站设置专门的村级财务管理中心,各村的会计账务通过村审批合格后送至乡镇农经站,由村级财务管理中心集中进行会计核算。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突出了政府的作用,乡镇政府对各村集体经济现状的把控得到加强,便于统筹规划全局,合理配置各集体组织资源。但不足在于它只能是乡镇政府代替农村实行的财务会计信息化,不是村集体自身财务的信息化,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真正做到自主核算与理财。另外,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作为村集体的上一级乡镇政府只能对村集体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并不允许其干预村民自治的事项。因此,村帐乡管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对于经济相对落后,财务管理不完善,且当地农村无法进行独立核算的条件时确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发展和基层管理水平的提高,村级组织还是有必要独立行使其拥有的理财权。
3.村账委托模式。这种模式与上述第二种模式具有些许相似之处,指村集体不直接参与核算,而是委托乡镇农经站成立的农村会计代理中心进行财务收支以及账簿核算。乡镇农经站作为中间人,村集体与会计代理中心签订书面委托协议,村集体仅成立理财小组进行账目的监督和督促。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把账目委托给专业的会计中心,保证了核算的透明,突出农村财务的独立性,但是委托给政府指定的机构容易导致政府对其进行干涉,造成核算滞后,不能真正实现民主。
二、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我国农村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依靠人力,效率低下,仅仅作为记录农村财务的一种工具。农村财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可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不需要繁琐的重复,仅仅需要工作人员把相关财务数据记录清楚后录入计算机系统中,就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摆脱以往单调冗杂的账目,使操作更加简便、准确,而且可以清楚地明晰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管理与各项分配,更加细致地管理各项收支与经营利润的计算。同时,农村财务管理实行信息化可以使得财务行为更加规范化。通过政府制定的专门的财务软件可以追责到个人,一方面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规范管理行为,有效遏制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
2.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遗留课题。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增加了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避免少数村干部在工作中徇私舞弊,胡乱克扣的现象发生,化解村务矛盾。而伴随着农村财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也推动村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日常村务工作中,随着农村财务透明度的增加,政府会进一步转变其职能,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相对缓和干部与群众的矛盾。此外,信息化下的农村财务公开程度更高,科学性更强,在保障农民知情权让农民放心的同时,政府也可以迅速掌握群众需求,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因此,通过农村财务信息化,可以有效的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有利于建立更加勤政、廉政的政府。
3.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由于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不能及时接收市场信息,做不好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的正确判断,在整个市场体系运作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信息化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了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农村的经济就能盘活起来,信息化还有利于农业新生产技术的普及和管理方法的掌握,有效改善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监督政府财政的收支情况,保证财务管理的透明,有利于政府了解群众真实所需,把钱花在刀刃上。农村财务实现信息化发展,可以促进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与城市接轨,极大提高农村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缩减城乡之间的差距,强化实施基层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信息化跨越式突破,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提升农村整体实力,着重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坚实而有力的物质基础。
三、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对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对于现代化信息建设接受程度普遍较低,进而导致现代化在农村的推广缓慢。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相关主体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和学习热情不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广大农村地区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信息化知之甚少,更不用提电算化等更加前沿的知识了。因此,农民更加相信长久以来积累的自身经验,对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持怀疑态度,学习热情不高,在信息化推广过程中不予配合。其次,农村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对部分会计人员而言仅仅代表会计基本操作,财务管理更为核心的内容相关会计人员并未掌握。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利于信息化推广工作进行,滞后了惠农决策的制定和施行。最后,当地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正是由基层领导的信息化认知意识的多寡所决定。很多地区的基层领导认为农村信息化主要用于生产生活,忽视了农村信息化可以运用于社会的多个领域,致使农村财务信息化迟迟发展不起来。
2.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不少山区地形复杂,导致基础设施全覆盖难度巨大,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而言,在短时间内我国都难以支撑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二是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的相关硬件设施滞后。例如部分地区装配硬件设施后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导致机器闲置,部分地区机器使用后自然损耗没有专业人员修理导致闲置,还有部分地区还未装配相关硬件设施。总言之就是大部分地区难以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建立的地区也缺乏必要的维护。这诸多原因极大的拖延了财务会计信息化在农村的推广进度。三是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经济匮乏,越来越多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只遗留了老人和儿童,虽然少数农村在政府提倡下添购了少数电脑,但是村落只有老人和儿童,具备懂电脑、网络等网络技术和上网知识的人不多,常常因缺乏会计电算化人才而闲置,此类情况直接导致了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迟滞。
3.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相关配套设施的缺失。在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当中,专业的管理软件系统至关重要。软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用最为简明扼要的形式展现具体数据,使得数据的检索与使用速率大大提升。因此,农村地区在建立相关财务管理系统过程中,同样需要相关专业系统对农村管理信息化予以支持。但是,农村财务管理相关的软件还留存有开发不够到位、不够实用等缺陷。由于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多数已经建立网络的农村地区使用的是城市地区使用的相对复杂的财务系统。但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财务具有简单的特点,所以城市使用的操作系统无论从操作手法还是软件功能上,都不适用于农村地区相关会计人员学习与使用。因此,农村地区需要一套统一独立的操作体系,同时可以与城市相关部门对接,增大信息流通性,降低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成本,增加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不断加深,城市地区的操作软件更为国际化,操作软件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更倾向于国际通行标准,有大量缩写运用,这与我国农村更强调简捷易学的要求不相符合。
4.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专业人员匮乏。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有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行信息操作与整合,同时,这些财务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兴前沿技术才能在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贡献力量。目前,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部分地区已有的会计人员多为出纳出身,只接受过短期培训,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的会计知识,更不用说相关的专业资格认定评价证书了,总体而言,他们的专业素养较低,并且多数地区的会计人员身兼多职,精力有限,没有时间继续学习新兴知识。因此,他们仅能从事基础的会计工作,而如果面对稍微复杂的经营成果分析、财务变动等情况便会束手无策。其次,相关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水平差距悬殊,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严重违法乱纪现象屡见不鲜。管理人员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更多时候是个人专断,人情交易,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良好的人才引进选拔机制,从而导致现有人才不断流失,而新的人才难以引进,会计队伍不稳定,造成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正是以上问题的堆积致使了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无法得以顺利的展开与进行。
四、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全面认识。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如何全面认识、并快速理解财务信息化的含义及内容。只有理解何谓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才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可能。首先,村干部作为领导者,应当身先士卒,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积极学习新兴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做好表率作用。同时,在财政上应当予以相应的支持和倾斜,保障资金投入和相关人员配备,促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其次,提升农村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其专业技能,提升其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农村地区财务人员是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直接接触者和执行者,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势在必行。通过日常考试及各类短期、长期培训提升会计人员普遍的专业技能,通过进修形式加强领导阶层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而后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本地区财务人员技能。同时,将职业道德素质培训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在实践中提升农村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恪尽职守,促进本地区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度、高质量推进。归根结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最终的获益人其实是本地区的农民,因此,要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农民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为信息化建设建言献策,同时监督村干部等领导阶层、相关财务人员的行为,增加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透明程度,让权利置于阳光下。
2.完善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城镇化建设,做好计算机与移动网络的普及与推广,为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政府也要采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以此避免毫无必要的损耗。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在选择相关硬件设备中,应当尽量选用便于操作、方便维护、稳定性较强的硬件及软件设备,满足农村财务部门的切实需求。另一方面,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可吸取已经建设的网络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系统并与之结合,以政府基础网络信息为依托,从而实现以较低成本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要与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以乡镇为单位,选用规格一致或相当的硬件设备,统一选择标准,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与高等院校、科研所结合还有一个优势即可以依托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对设备进行即时更新和检测,及时淘汰落后硬件设备,补充新兴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在设备维护与修理方面,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结合,可以提升自身财务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培训费用,降低相应成本。
3.加强对农村财务软件的创新和开发。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除了需要必须的硬件设备外,简捷易懂的计算机软件设备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前文所述,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是直接使用城镇财务管理使用的操作软件,把这些软件使用于农村,便出现了操作难度大、维护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因此,研发适合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势在必行。政府应当加强与高校、软件集团的联系,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补贴,增加财政在财务软件创新和开发方面的投入,使软件公司根据农村需求开发出适合农村财务使用的专门软件,形成一套完善而又全面的财务应用以及远程管理软件系统,从而改变之前落后的手工管理模式,解决信息查询效率低下、不安全性、不完整性等多方面的问题,使信息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安全规范、标准化。
4.培养农村财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人才是建设信息化工程的基础和保障,要培养和引进农村财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首先要加快引进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各种完备的人才引进计划,利用大学生“三支一扶”等良好政策,创造有利条件留住优秀人才,支持现代大学生更好、更积极地参加并融入到农村信息建设中去。其次要对现有财务工作人员的技术力量进行评估,所有人员在上岗之前,都要实施审核,不但在业务能力上要强,在综合素质上也要符合要求。上岗后要严格实行业务考核,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制度,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不合格的果断处理。第三财政部门应与农经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开展农村专门信息化人员培养工作,在加强考核的同时及时完善福利待遇,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农村财会人员纳入到财政补贴对象范围,以此来确保农村财会人员获得应有的待遇,进而免除其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