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

2018-01-23

上海农村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农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本刊记者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方法和指南。

一、统领“三农”工作需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旨在求解“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之一。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欧洲大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民阶级的状况,初步研究了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以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形成了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指出:在欧洲大陆“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政党要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与农民结成朋友,得到农民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这个论述充分了表明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同时,也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把农民阶级视为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二重性阶级,农民有着保守性,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马克思还对合作经济、农业机械与科技、生态农业做过一系列的科学论述。例如,马克思把环境问题的产生看作是和资本全球化的同一历史过程,对新时期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农村良性发展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乌培河谷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自然辩证法》以及《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造成了本国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工人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空间的日益拥挤、人类同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裂缝。

今天人们纪念马克思,就是在寻找真理的力量。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如此评价马克思:“他的思想和理念超越自己所在的时代,至今都是有效且有意义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在纽约百老汇大街的书店前,人们排队购买《资本论》,而海报上写着“马克思所说的都应验了。”进入21世纪,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并未改变,反而更加尖锐化。特别是贸易保护、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开始抬头,“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阅读马克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础“真经”。展望新时代,要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工作指导的理论基础,认识到农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科学分析和解决农民问题。同时,应系统学习马克思揭示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来应对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发展问题,积极适应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科技发展,以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带给“三农”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二、分析“三农”问题需要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源于方法的科学性,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而且把这种理论作为观察和研究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实现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结合、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把方法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束了唯心主义方法论的统治地位,第一次使方法论具有了科学的属性;把实践观点引入方法论,提出哲学的使命不仅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使方法论的功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列宁在《共产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来说,马克思的方法论既是望远镜,高瞻远瞩,把握未来;又是显微镜,剖析现实,明察秋毫。面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呈现出的复杂多样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有历史遗留问题,有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有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有产业兴办问题,有乡村治理问题,等等。例如民间资本下乡,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有助于促进资本、技术、创意、市场、信息等现代要素在农业领域加快融合,但也有一些影响甚至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值得警惕,如在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资本以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小镇之名,变相地搞房地产开发;在另些地方,工商资本借发展规模经营之利,大规模租赁兼并农户承包耕地,挤占农民就业空间,导致农民失去经营主体地位。因此,我们亟须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主客体方法、社会基本矛盾方法、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方法等,为做好“三农”工作构建一个完整的方法论系统,力求实现“三农”认知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三、引领“三农”导向需要以农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也是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理论武器。它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共产党宣言》指出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根本目的即落脚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它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运用于中国,力争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对丰富发展《宣言》制定的共产主义原则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脱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历史表明,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作了进一步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充满道义的强大力量。中国的发展与繁荣问题,根本上是占大多数的农民发展问题,必须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农民这个最广大群体之利益。例如,今后在设计和实践城乡融合政策举措时,应该实实在在地把城镇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发展”放在首位。再比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牢记,农民是最重要的主体,引进哪些资本发展哪些产业、如何美化乡村设施,都要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否提升作为重要的评判依据。一切为了人民,就能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中国梦”“乡村振兴发展”便有了牢固的根基。

四、创新“三农”工作需要继承发展

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农村信息化、农民多元化等特点。正处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着“三农”独特的发展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形形色色“农业比重小,重要性下降”“土地应该私有化”“消灭集体所有制”“消灭农民”“农产品完全市场化”“农产品可以基本依赖进口”等等的各种“观点”、各种“理论”、各种“学说”的充分较量,各级党委政府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坚守土地资源保护和耕地数量的红线、严格保护农民与农村集体生存和发展权益、牢牢把饭碗捧在自己手里,才能始终稳住阵脚,从容对待,具有政治上的自信、主义上的自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事业进入新时代。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所创立的学说并未沦为书斋理论,反而经由实践焕发出改造世界的雷霆之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他还指出:“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我们在继承同时,要时时根据“三农”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深入调研,精心设计,试点示范,提炼经验,复制推广并逐渐完善,不断整合“三农”新思路,拿出“三农”新办法,迈上“三农”新台阶。

五、投身“三农”事业需要奋斗与奉献

革命理想高于天。有人说“马克思是个90后”,不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丰富的阅历、高贵的人格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也在于他嫉恶如仇,为了真理一往无前的赤子之心。在人生路上,不管顺境逆境、成功失败,马克思都告诉人们,对于认准了的信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崇高的精神追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革命队伍。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相对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言,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生活基础设施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弱,产业与经济发展层次不高;到农村工作无论是本人或者家庭都要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即使同为同级别公务员的交通补贴,在中心城区工作可能用不了,去农村工作就不够用。但是“广阔天地练红心”,正因为如此农村农业才成为培育和涌现中国共产党人优秀人才的源头阵地。我们的“三农”干部队伍,必须具有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崇高理想信念,具有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美好前景和“中国梦”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具有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最高价值和理想目标的自我意识,自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三农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