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预期转暖 看涨因素隐现
2018-01-23杨景元
□ 杨景元
进入7月份以来,国内主要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其中,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市场主导因素。7月6日中国开始对美国进口的大豆等农产品加增25%的关税,使得自美国进口大豆等农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另外,因市场对经济和贸易前景担忧,近段时间人民币汇率连续大幅下挫。同时,为应对经济下行趋势,央行也适当加大了政策宽松力度,也推高了国内通胀预期,加剧了商品价格的波动程度。
本月国内市场综合信息:
宏观经济层面看,7月16日统计局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中国二季度GDP同比 6.7%,预期 6.7%,前值6.8%。较1季度小幅回落,而表征价格整体水平的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2.8%,已连续3个季度回落。另外,今年上半年,国内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同比减少2.03万亿元;5月、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别为7608亿元、1.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023亿元、5900亿元。表现为实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7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会议传递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积极动向。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的同时,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要求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利用降准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等,引导金融机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
从市场资金层面看,自7月5日央行降准以来,就奠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市场资金面稳定偏松的大格局。此后,央行连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7月份已经连续向市场投放资金超过万亿。因此市场整体资金面比较宽松,后期需重点关注资金投放力度和方向。
主要粮食市场方面:
大豆市场
一、种植面积增加,生长状况良好
6月29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种植意向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为8955.7万英亩,35年来首次超过玉米种植面积,且高于3月份预测的8898万英亩。此前分析师平均预期大豆面积为8969万英亩。
美国农业部作物生长报告显示,截止7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玉米生长状况良好,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为70%,高于预期的68%,去年同期为57%。
中国农业农村部本月发布报告,预计2018年国产大豆面积将增加1000万亩,产量增幅在5%左右。2018年东北多地租地成本每公顷上涨幅度在2000元之上,大豆种植成本提高可为大豆价格提供隐性支撑。
二、新年度供应充裕,中国进口量下调
7月13日,USDA发布7月份月度供需报告,美国陈豆出口和压榨量上调导致年终库存下调至4.65亿蒲,低于平均预期的5.09亿蒲。但中美贸易战导致美国新豆出口量大幅下调2.5亿至20.4亿蒲,低于本年度的20.85亿蒲。年终库存大幅上调1.95亿蒲,达到5.8亿蒲,远高于平均预期的4.82亿蒲,年比增26%,创历史新高。预估巴西新豆产量上调250万吨,达到1.205亿吨,阿根廷新豆产量上调100万吨,达到5700万吨。中国大豆产量小幅上调40万至1450万吨,进口量下调800万吨,降至9500万吨。全球库存上调1130万吨,达到9830万吨,高于平均预期的8810万吨。
同时,预测中国大豆进口量将比上月预测的1.03亿吨减少800万吨,下降至9500万吨,低于本年度的9700万吨。相应地,这将导致美豆出口量减少680万吨,而巴西出口将增加210万吨。初步统计今年1~7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5364万吨,相比去年同期5493万吨下降129万吨。
三、临储大豆拍卖,成交逐渐下滑
7月4日国家临储大豆竞价销售,计划销售数量50万吨,实际成交数量28.36万吨,成交率56.7%,成交均价3028元/吨。7月11日国家临储大豆计划销售49.46万吨,实际成交量17.18万吨,成交率34.73%,成交均价2995元/吨。7月18日国家临储大豆计划销售48.24万吨,实际成交14.01万吨,成交率29.03%,成交均价2993元/吨。7月25日国家临储大豆计划销售29.95万吨,实际成交4.61万吨,成交率15.40%,最高价3040元/吨,最低价2920元/吨,成交均价2997元/吨,总体看成交率逐步下滑。
四、现货市场需求不振,连豆跌至两年低位
随着前期成交的低价临储大豆相继入市,市场供应十分宽松,贸易商出货较为积极,加之目前豆制品进入消费淡季,加工企业陆续进入停产检修期,企业用粮企业基本以消耗库存为主,大豆市场价格维持平稳,局部地区有所下跌,截至7月20日,吉林地区大豆报价3620元/吨;山东地区东北产塔豆装车报价3820~3840元/吨,小幅下跌20元/吨;安徽地区大豆收购报价3900~3920元/吨,下跌40元/吨;河南地区3560~3720元/吨。
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主力1809合约,7月初以来由3740元附近持续下跌,目前在3500元附近暂时企稳,期价目前处于2015年4月以来的低位,趋势上看仍处于弱势当中,短期盘整后仍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但下跌空间比较有限。在8月生长关键时期,需重点关注天气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后续政策支持力度。
玉米市场
一、全球库存预估下调,需求增幅大于供应
7月13日USDA发布月度供需报告,预估美国玉米新季播种面积8910万英亩,单产为每英亩174蒲式耳,产量142.3亿蒲式耳,出口22.25亿蒲式耳,期末库存为15.52亿蒲式耳。
美国新季玉米初始库存下调7500万蒲,产量预测较上月预估值上调1.9亿蒲,新玉米年终库存下调2500万至15.52亿蒲,低于平均预期。全球2018/2019年度玉米年终库存下调270万吨,降至1.52亿吨,低于平均预期的1.556亿吨,远低于本年度的1.917亿吨。
截止7月22日当周,美国玉米生长优良率为72%,预期为71%,去年同期为62%。提振2018/2019年度玉米产量前景。
二、临储拍卖成交火热,近期出库压力延续
截至7月20日,2018年度临储玉米拍卖已经连续进行15周,临储玉米累计投放11651万吨,实际成交5587万吨,成交率48.0%。前期玉米拍卖成交火热,但之前的出库速度相对缓慢将会使得后期临储玉米流入市场速度不断加快。目前,临储玉米出库率在63%左右,尚有2000万吨玉米未进入市场。按照两个月出库期计算,集中出库压力将延续至本月下旬,现货市场仍受陈粮出库的持续压制。
三、深加工企业开机下滑,养殖需求短期难以提振
进入7月,随着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补贴政策到期,后期将有部分企业进入停产检修期,下调开机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淀粉行业开机率约66%,酒精行业开工率约60%,较月初均有所下调。目前,东北深加工玉米收购价整体稳定,吉林深加工企业主流挂牌价1550~1600元/吨,黑龙江企业主流挂牌价1540~1620元/吨。
饲料养殖的需求在生猪存栏迟迟不能增长,禽料需求表现平平的前提下,很难出现明显的提振。农业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34亿头,比上年同期增加397万头,增长1.2%;全国猪肉产量2614万吨,增加36万吨,增长1.4%。今年以来由于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效益亏损,养殖户开始调减产能,生猪存栏减少,6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09亿头,下降1.8%。预计后期将影响饲料需求。
四、现货市场供应充裕,成本支撑价格稳定
目前,东北主产区玉米大规模上市还有近3个月的时间,当下玉米市场的供需结构仍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市场供应基本以临储陈粮为主,临储玉米出库加快将制约现货价格上涨。但进入7月下旬后,随着产区2017年粮源供应的日益减少,优质粮源短缺,且东北产区物流运输紧张等影响,华北地区部分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出现小幅上涨,但总体市场价格基本平稳。
据中华粮网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23日,东北产区总体平稳。吉林嘉吉生化玉米收购价1550元/吨,吉林四平天成玉米收购价1640元/吨,吉林燃料乙醇玉米收购价1570元/吨,黑龙江青冈龙凤玉米收购价1620元/吨,绥化昊天玉米收购价1540元/吨。
华北地区小幅上涨。山东寿光金玉米收购价1930元/吨,新丰淀粉玉米收购价1930元/吨,诸城兴贸玉米收购价1890元/吨,滨州金汇玉米收购价1850元/吨,邹平西王玉米收购价1920元/吨,沂水大地玉米收购价1886元/吨。部分地区较月初上涨20~30元/吨。
南北港口整体稳定。截至2018年7月23日,北方港口玉米收购价格1670~1740元/吨,主流平舱价约1770元/吨。广东港口15%水分以内玉米报价1830~1850元/吨。目前,广东港口内外贸玉米及替代谷物总库存在140万吨上下,供应充裕。但受到货成本支撑,玉米价格保持坚挺。
五、玉米期货高位盘整,新季看多预期较强
本月,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整体呈现高位震荡走势,当前市场年度的玉米1809合约月初高点升至1792元,低点至1762元,基本呈现震荡偏弱态势;代表下一年度新玉米的1901合约本月一度冲高至1879元,但产区天气状况较好提振产量预期,本月下旬期价回落至1835元附近盘整,短期来看仍有调整压力,但玉米中、长期上涨趋势保持良好,8月份进入传统天气炒作时期,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稻谷市场
一、产量小幅下调,消费需求略增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6月报告预计,2018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60万公顷,同比减少57.6万公顷。全国稻谷总产量为20270万吨,同比减少586万吨。预计2018/19年度国内稻谷消费总量为18628万吨,较上年度增加68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1565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30万吨;饲用消费及损耗为14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工业消费为14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预计2017/18年度全国稻谷结余量为1842万吨,较上年度减少754万吨。
美国农业部6月发布的供需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预计为2950万公顷,同比减少68万公顷。稻谷总产量为14220万吨,同比减少379万吨。预计2018/19年度中国稻谷消费总量为144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30万吨。预计2018/19年度中国稻谷期末库存量为9599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00万吨。
二、临储拍卖成交低迷,高温多雨需求不旺
7月份,国家最低收购稻谷拍卖成交仍然清淡,本月计划投放量共计1237.5万吨,实际成交61.4万吨,总体成交率为4.96%。总体成交十分低迷。
进入7月份后,全国多地出现高温多雨的天气,市场购销持续清淡,销区市场消费淡季特征明显。此外各大中院校相继进入暑假,对大米的需求进一步减弱。加工企业出货不畅,利润空间一再压缩,对粳稻采购的积极性偏弱,也抑制粳稻了现货价格上涨。
三、早稻面积缩减,提振作用有限
7月份开始,国内新季早稻陆续上市。截至本月下旬,南方大部分早稻产区已收获结束。整体来看,今年早稻虽然种植面积下降、但单产稳中有增,早稻品质较去年有所提升。截至7月24日,南方新季早稻采购到厂主流价格在1.05~1.20元/斤,同比去年下滑0.10元/斤左右,随着上市量增加,局部早稻价格略有下滑。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尽管今年稻谷播种面积下降,但稻谷托市收购价格下调,加上临储稻谷拍卖持续进行,国内稻谷供应继续保持充裕局面。
四、稻谷期货爆发,但恐难以持久
郑州商品交易所稻谷期货在沉寂多年之后,突然变得异常活跃。稻谷期货进入7月中旬后突然爆发,早稻、晚稻、粳稻三个品种连续大幅上涨,涨幅超过10%。其中成交最大的是晚稻期货。
此前,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通报,预计2018年湖南水稻种植面积4009千公顷,比2017年减少230.6千公顷,下降5.4%。其中早稻种植面积预计为1238.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10千公顷,下降14.5%;晚稻种植面积1298.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01.6千公顷,下降13.4%。市场预计新季稻谷产量大幅下降之后,后期符合交割标准的粮源减少,投机资金入场,提振期货价格。
但从期货价格走势来看,在连续快速上涨后期价暂时进入调整阶段,后期不排除有继续冲高的可能。但目前现货与期货价差仍然较大,中长期看,稻谷产量稳定、库存充裕,此次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亦缺乏基本面有效支撑,价格高位恐难持久。
综合来看,市场优质粳稻供应不足,支撑优质粳稻价格持续高位。基层原粮购销基本停滞,市场有价无市行情逐渐现象。新季早稻已经陆续上市,但主流价格尚在形成中。待新季早稻全面上市后,随着入市收购主体的增加,预计价格会逐渐向最低收购价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