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部分守军的参战、损失、撤退人数
2018-01-23程瑶唐恺
程 瑶 唐 恺
学界关于南京保卫战的研究成果颇丰,论述甚详,其中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为南京保卫战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但以往学界在南京保卫战史研究中对中国守军的参战人数、损失人数和撤退人数迄今无完整、准确的数字,以致于始终没有确切的定论。
本文拟运用中日双方文献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运用新近发现的史料,对中国守军教导总队、第72军(第88师)、第74军(第51师、第58师)、第66军等南京保卫战部分参战部队的参战人数、损失人数和撤退人数加以分析考证。
一、南京保卫战守军参战、伤亡、撤退人数概述
1937年11月25日,蒋介石以“有酉一作元代电”,发布了首都卫戍军最初的战斗序列,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司令长官,作战部队为第72军之第88师、第78军之第36师、首都警卫军、教导总队、宪兵部队和其他特种部队之一部,后经过不断充实,又增加了第2军团之第41师、第48师,第66军之第159师、第160师,第71军之第87师,第74军之第51师、第58师,第83军之第154师、第156师,以及第103师、第112师,除配属的辎重、炮兵、防空、装甲、通信、特务等部队外,其主力部队共13个建制师又15个建制团。按照中国军方1937年制定的军队编制,步兵每师为10923人,下辖2个步兵旅,计4个步兵团,以及炮兵、工兵、辎重兵各1个营。以此推算,每步兵团约2200人。因此,如果南京卫戍军13个建制师又15个建制团均满员的话,应约为17.5万人。①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南京出版社2014版,第124—125页。
事实上,守卫南京的部队大多从淞沪战场撤退而来,在淞沪会战及沿京沪铁路和京杭公路②当时南京为中国首都,故南京至上海的铁路称京沪铁路,南京至杭州的公路称京杭公路。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虽经应急补充,多数部队仍未满员。大多数部队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惨重,其中部分部队当时未能及时记录和撰写作战经过及包括伤亡情况在内的战斗详报,而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录,由于时过境迁,又受到时间、社会环境和个人记忆的影响,对史实的记述尤其是人数或多或少都出现偏差。因此,目前有关南京卫戍军的参战人数、损失人数和撤退人数因缺乏可信的史料,均无相对准确的定论。
目前在中方资料和论著中较为常见的参战人数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第一,较早的记述当属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一科科长谭道平于1946年以亲身经历写就的《南京卫戍战史话》。该书对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各部队人数有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的参战人数为81000人,战斗损失为36000人,撤退人数为45000人。①谭道平:《南京卫戍战史话》,东南文化事业出版社1946年版,第95页。
第二,《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辑录了许多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其中收录了原第78军军长宋希濂的《南京守城战》一文,该文认为“保卫南京的总兵力约为十一万人,其中教导总队、第七十八军、第七十一军、第七十二军、第二军团以及宪兵两个团、炮兵八团的一个营和战防炮、高射炮、通信营等,共约七万人左右;第七十四军和广东部队的第六十六军和八十三军,三个军约为四万人左右。”②宋希濂:《南京守城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编审组编:《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233页。
第三,孙宅巍在《南京保卫战史》一书中认为:《南京卫戍战史话》对考察南京保卫战各参战部队的兵力构成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其所列各部队人数,对照现存档案和资料似有较大出入。③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第124页。根据现存档案及回忆资料,孙宅巍认为部分守城部队即第160师、第78军(第36师)、宪兵部队、第72军(第88师)、第2军团(第41师、第48师)、第71军(第87师)、第74军(第51师、第58师)和教导总队等9个单位共9个师又15个团,计113387人,相当于同等师、团满员数的86.4%。若以此比例推算南京守军其余4个师的人数,则应有37000余人,两者相加,南京守军较为准确的人数为15万人。④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第125页。
孙宅巍认为,南京保卫战中撤离南京的部分守城部队,即第160师、第78军(第36师)、宪兵部队、第88师、第2军团(辖第41师、第48师)、第74军(辖第51师、第58师)、教导总队、第103师等7个单位的8个师又15个团,计33144人。⑤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第274页。此外,在南京卫戍军战斗序列中还有第159师、第87师、第83军(第154师、第156师)、第112师等5个师,可惜没有可靠准确的资料,无法统计出其参加南京保卫战和安全撤离的人数。不过,既然前述8个师又15个团的兵力已占南京全部守军的2/3,因此可用这部分部队剩余官兵的比率,大致推算出全部守军中剩余官兵的人数。用30.6%的比率推算,全部守城官兵13个师又15个团计15万人中,应有45900人,即约50000人撤离了南京。⑥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第273—274页。孙宅巍由此指出:“以15万人之众,经过南京保卫战的战斗,尤其是混乱、失败的撤退,损失达10万人之多,只剩下了不足5万官兵撤到后方,且部队已大多不成建制,损失至为惨重!”⑦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第274页。
关于南京守军参战、伤亡和撤退人数,在日方史料中也有所记载。日军攻占南京后公布的所谓“战绩”称:“在攻占南京的战斗中敌人损失如下:我军扫荡敌军人数合计约80000,逃亡人数约20000,俘虏数千”。⑧《支那事变经过日志》,王卫星编:《日军文献》(上),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日军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陆军少将饭沼守在1937年12月17日的日记中对南京守军的人数判断是:“按照迄今为止了解清楚的情况,南京附近的敌军约有20个师,10万人。派遣军各师团击毙了约5万,海军和第十军击毙了约3万,逃散的大约有2万。但估计今后击毙的人数仍会增加。”⑨《饭沼守日记》,王卫星编:《日军官兵日记》,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尽管日方的史料记载不一定准确,但也有助于我们对南京保卫战守军参战人数、损失情况等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参照的佐证。
二、教导总队参战、损失、撤退人数
对于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参战人数,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30000多人,采用此说法的人数较多,多见于原教导总队参战官兵的回忆录,如周振强的《蒋介石铁卫队——教导总队》、彭月翔的《紫金山战斗》、李西开的《紫金山战斗》等。孙宅巍的《南京保卫战史》也采用此说法。第二种是9000人,出自谭道平的《南京卫戍战史话》,其中特别指出这一人数还包括教导总队于战前在南京补充的约5000新兵。第三种是魏宏运在《南京保卫战初探》一文中认为的10000多人。①魏宏运:《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6页。
采用第一种说法者的回忆录中多提及教导总队的扩编问题,认为30000多人是扩编以后的人数。因此必须首先分析教导总队在未扩编前的人数。根据1936年3月18日“公字第1430号”指令批准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人员马匹统计表记载,总队由总队部、三个团、军士营、骑兵队、炮兵营、工兵连、通信连、辎重连、自动车队、卫生队、特务连、军官教育队、军乐排、修械所等组成,官兵共计13517人。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人员马匹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一编 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377页插页。另外,1937年7月23日,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呈蒋介石的《关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的报告》中记载:“关于人事方面:现有军官六百一十七员、军佐一百十八员、军属九十九员,总共八百三十四员,士兵共计一万二千二百九十一名,缺额一千一百八十一名。”③《周振强呈蒋中正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关于教育防务人事军械方面报告》,台北“国史馆”藏,002—080200—00485—081。由此可见,教导总队在1937年7月下旬未扩编时的人数为13000余人。
淞沪会战打响后,教导总队第二团首先开赴上海,仅在张华浜阻击战中伤亡即近半数。11月5日,教导总队又增派7500余人开赴上海八字桥接替第67师防务。“数日来敌倾全力争我屈家桥、八字桥阵地,密集炮火集中射击,守军伤亡过众,敌屡突入,我屡逆复,下级官以下伤亡,约三千以上。”④《桂永清致蒋介石代电》(1937年11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49页;参见于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述论》,《民国档案》2014年第1期。经过淞沪会战,教导总队撤回南京的兵力不足5000人,为此奉命补充新兵、扩大编制。⑤石怀瑜:《血沃钟山饮恨长江》,《黄埔》1996年第5期。
要探讨教导总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人数,首先必须确定教导总队参战部队的编制。也就是说,教导总队到底有哪些作战单位参加了南京保卫战。目前回忆文章的记述多有差异。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回忆:“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期间计有步兵第一、二、三、四、五、七、八团,骑兵团,工兵团,炮兵团”。⑥周振强:《蒋介石的铁卫队—教导总队》,马振犊等编:《南京保卫战》,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第251页。教导总队第二旅第三团团附彭月翔回忆:“教导总队下辖步兵三个旅(计六个步兵团,另有三个新编步兵团当时在湖南训练),直属部队计有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兵营、军士营、特务营、辎重兵营。除军士营外,各营均已奉命扩充为团,但因无兵补充,无装备补给,名虽称团,实为营。”⑦彭月翔:《紫金山战斗》,马振犊等编:《南京保卫战》,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第276页。教导总队第二团第二营第三连排长刘庸诚回忆:“三个旅只有六个团,七、八、九三个团,在江西、湖南两省境内接兵并未回南京。”⑧刘庸诚:《上海南京抗战亲历记》,马振犊等编:《南京保卫战》,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第290页。1937年10月11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指示:“教导总队准扩充步兵八团、工兵一团,炮兵团暂缓成立。”⑨《蒋中正电示何应钦教导总队准扩充步兵八团工兵一团炮兵团暂缓成立》,台北“国史馆”藏,002—010300—00006—030。根据以上资料,教导总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团一级单位便存在很大差异,出现了六个团、九个团、十个团的不同说法。
笔者在查阅《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中教导总队阵亡官兵名单时发现,部队番号涉及教导总队团级以上的作战单位为六个步兵团,一个补充兵团及工兵团,其他炮兵、骑兵、辎重兵均未扩编为团。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编:《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5—1922页。综合回忆录和蒋介石的电文,笔者倾向于《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档案》中的记载。
未扩编前,教导总队一个团下辖三个步兵营及小炮连、战车炮连、步兵炮连、通信连各一,共计官兵3201人。②《修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编制系统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人员马匹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一编 军事(一),第376—377页插页。按此计算,南京保卫战期间的教导总队有六个步兵团,一个补充兵团,一个工兵团,总人数应为25000人左右。同时,教导总队未扩编前还包括总队部194人、直属部队军士营975人、骑兵队765人、炮兵营782人、工兵连216人、通信连249人、辎重连208人、自动车队86人、卫生队137人、特务连173人、军官教育队54人、军乐排53人、修械所22人,共计3914人。③《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人员马匹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一编 军事(一),第376—377页插页。如此,教导总队总人数应为29000人左右。
刘庸诚回忆说:“教导总队扩编后,接兵人员领回的新兵,不够补充上海作战的缺额,平均各连约缺少编额定的15%”。④刘庸诚:《上海南京抗战亲历记》,马振犊等编:《南京保卫战》,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第290页。由此推算,六个步兵团、一个补充兵团和一个工兵团,加上总队所属各直属部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教导总队总人数约为25000人。
关于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教导总队除第二团由团长谢承瑞率领防守光华门外,其他各部均固守在紫金山及周边地区。进攻紫金山地区的为日军第16师团,该部以步兵第33联队主攻紫金山;步兵第38联队从玄武湖及紫金山北侧地区向南京北部进攻;步兵第9联队进攻紫金山南侧地区;步兵第20联队沿主干道向中山门进攻。同时,日军第9师团步兵第35联队也在最后阶段,派出一个大队参加攻击紫金山的战斗。除步兵第38联队的进攻区域不属于教导总队的防区外,与教导总队激战的日军约三个步兵联队又一个大队,以及师团配属的炮兵、工兵等部队。由于教导总队在光华门、西山、紫金山等地的战斗伤亡情况缺乏详细资料,因此无法确认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准确的伤亡人数。但据日军《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南京附近战斗详报》记载,自12月10日至13日4天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共遗尸6830具。⑤《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南京附近战斗详报》,王卫星、雷国山编:《日本军方文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由此可以初步认定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损失人数不低于7000人。
南京沦陷前后,日军大肆屠杀放下武器被俘的中国官兵。因此,教导总队被屠杀官兵也应计入损失。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第3机枪中队分队长北山与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记述说:“下午2时,机枪队出发去紫金山附近清剿残敌。子时以后从清剿战场返回。他们解除了大约八百名残敌的武装,而且把残敌全部枪杀了。”⑥《北山与日记》,王卫星编:《日军官兵日记》,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页。原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士兵东史郎在日记中也记述了在麒麟门附近屠杀7000名中国俘虏的情形。⑦[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204页。从作战区域来看,这7000名被屠杀的中国官兵多为教导总队的官兵。
中方文献也记载了日军屠杀教导总队官兵的暴行。林长生的《虎口余生记》记述:“约有近千名教导总队和83军掉队官兵与部队失去了联络,分散在蒋王庙街外的山沟里、柴草中和紫金山脚下树林中,其中约有500人被日军诱骗后屠杀。”⑧林长生:《虎口余生记》,张连红编:《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564页。
关于教导总队撤离南京的人数,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桂永清到达开封后,于12月21日电称集结官兵仅千余人;①《桂永清、戴笠、陈果夫等有关淞沪会战的电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499,转引自于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述论》,《民国档案》2014年第1期。二是根据周振强的回忆,渡江人数大约4000人。②周振强:《蒋介石的铁卫队—教导总队》,马振犊等编:《南京保卫战》,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第253页。周振强的说法系数十年后的回忆,其可信度远不及桂永清当时的电文,但桂永清电文中的人数也存在一定缺憾,无法统计从南京突围而未归队的官兵人数。由此可见,教导总队撤离南京的人数最多为4000人,最少为千余人。因此,教导总队25000余人的部队,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为2万人以上。
三、第72军参战、损失、撤退人数
目前所见论述均认为第72军(第88师)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为6000人。关于该部参战人数,由于缺乏当时的文献记载,即使日后的回忆也未见提及。因此,这一人数是根据《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中“全师官兵六千余员皆英勇壮烈殉国”③《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17。的记载而来。《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的作者是易谨,南京保卫战期间任第88师第524团少校营长。该文是易谨于1946年在南京陆军大学上学时而作。由于时隔9年,记忆难免出现误差,而且从文字来看,该文意在强调殉国人数为6000人,并非该师实际参战人数。笔者认为,该师参战人数远大于6000人。
第88师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就被列入调整师的计划之中。调整师的理论编制为:师司令部一、步兵旅二、步兵团四、骑兵连一、炮兵营一、工兵营一、通信兵营一、辎重兵营一,全师人员编制为11423人(野炮挽马师)或11579人(山炮驮马师),装备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82迫击炮24门、重机枪74挺、轻机枪336挺。④《整军建军方案》(一),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档案,转引自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台湾)环球书局1987年版,第23—24页。
淞沪会战期间,军事委员会于9月12日对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三个德械师进行了扩编,以第36师为基干扩编为78军,宋希濂为军长;以第87师为基干扩编为71军,王敬久为军长;以第88师为基干扩编为72军,孙元良为军长,后期以第88师两个补充团编为补充旅,原第88师第523团团长吴求剑升任旅长。到11月下旬抵达南京时,虽然三个名义上的军在淞沪战场上的伤亡都十分惨重,但不断得到友军和保安部队成团成营的补充,勉强能维持建制。
参照第78军(第36师)参加南京保卫战前的人员编制,即可大致了解第72军(第88师)在南京保卫战期间人员编制的情况。根据《陆军第七十八军南京之役战斗详报》附表一“陆军第七十八军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达南京初部队状况概见表”记载,该部由军部和第36师组成,总人数为5071人。在附记中还特别注明该表所列系部队初到南京未经补充之概数。而从附表二“第七十八军二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部队实力概见表”中可见,该军除了军司令部和第36师外,还多了一个补充旅,且人数也大为增加,达11968人。⑤《陆军第七十八军南京之役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90。此外,第87师的兵员数也可作为参照。第87师扩编成第71军后,参加南京保卫战时下辖第259、第260、第261三个旅六个团和炮、工、通信、辎重等营,其中第260旅为补充旅,总兵力10000余人。由此推论,第72军(第88师)在南京保卫战期间的总人数应与第71军、第78军相当。
此外,第88师还有大量补充新兵的记录。谭道平在《南京卫戍战史话》中记述说:“该师于战前在南京补充新兵约三千余人”。同时,在金陵师管区任上校主任参谋的李昭良也回忆说,淞沪战事爆发后,金陵师管区奉军政部命令组建了8个补充营。南京保卫战期间,这8个营共5000多人奉命全部拨交给参战的孙元良等部。①李昭良:《我所知道的国民党兵役情况》,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編:《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事机构》(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版,第3页。
除此之外,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于1938年2月2日呈蒋介石的电文中也提到孙元良就第88师参加南京保卫战官兵人数的记述:“首都一战役,职军万二千,新兵八千、老兵一半非战斗员。”②《顾祝同电蒋中正据孙元良称该军剿匪追击及首都战后官兵伤亡情形》,台北“国史馆”藏,002—080200—00281—018。此报告与南京保卫战相隔仅数月,且孙元良作为一军之长,对全军兵员状况自然了如指掌,因此可以认定此报告更具可靠性。由此初步推断第72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兵力人数约在12000人,并非《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中所称的6000余人。
关于第88师撤离南京的人数,长期以来也是基于《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的记载:“当因集结不易,且有因与敌胶着不易抽调者,致全师零星撤退渡江之官兵总计不过四五百人耳。”③《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17而1937年12月21日第74军军长俞济时在开封收容的第88师官兵,计有将官1名(参谋长)、校官16名、尉官136名、士兵1420名。④《俞济时电蒋中正奉命于开封收容五十一师官兵枪械各情并拟早日从事整训》,台北“国史馆”藏,002—090105—00002—384。据此,易谨在《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中撤退四五百人的记述显然过少。笔者认为俞济时在开封收容的第88师官兵1573人更接近事实。
四、第74军参战、损失、撤退人数
早在淞沪会战期间,全国各地方部队陆续开赴淞沪战场,为了便于指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8月底在淞沪战场新编制了一批军级番号,将各师分别编入新编军。8月30日,国民政府正式下达命令,以陆军第51师和58师合编为第74军,下辖2个师计4个旅,每旅辖2个团,每师还下辖1个补充团,共计步兵10个团及师直属部队,总兵力为21000人。在淞沪战场第74军共伤亡军官242人、士兵4465人。⑤张庆东:《常胜铁军——74军抗战简史》,《突击》2005年总第11辑。到南京保卫战时,第74军的总兵力当为16293人,这与王耀武《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中“七四军辖两个师,每师两旅四团,这时全军约有官兵一万七千多人”⑥王耀武:《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编审组编:《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41页。的记述较为吻合。
根据南京卫戍军的防御部署,第74军到达南京后,担任牛首山至淳化镇附近之守备,并向秣陵关、湖熟镇派出前进部队。⑦《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93。第51师防守左翼淳化、方山间阵地,第58师防守右翼牛首山、将军山一线阵地。
关于第74军各部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损失情况,据《陆军第五十一师战斗详报》记载:“三日以来,我官兵伤亡达九百余人”;“是日,我三〇一团代团长纪鸿儒身负重伤,连长伤亡九员,排长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名”;“该团团长张灵甫负伤,连长伤亡五员,排长以下伤亡六百余人”;“是役,我三〇二团团长程智阵亡,营长曹恕初受伤,连长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名”;“已阵亡营长万琼、胡豪二员,负伤团长邱维达一员,连长以下伤亡一千三百余名”。⑧《陆军第五十一师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92。据此推算,第51师在战斗中伤亡官兵5600余人。同时,《陆军第五十一师(卫戍南京之役)人员伤亡统计》显示,第51师在南京保卫战中阵亡官兵4070人,伤3785人,伤亡总数7855人。⑨《陆军第五十一师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92。
关于第58师的伤亡情况,孙宅巍在《南京保卫战史》中记述说:“12月7日,日军从早至晚,以陆空联合部队,向牛首山阵地发动持续的猛攻。我营长阵亡两员,伤一员,团长轻重伤各一,士兵死亡数百”,“8日一早,进攻牛首山之敌,又以坦克40余辆为先导,向将军山附近猛扑。团长石补天受重伤,营长张介夫、姚永发阵亡,官兵伤亡800余人。”①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南京出版社2014版,第146页。日军《第一一四师团战斗详报》亦有相关记载:“秣陵关附近的战斗,尸体数量约200具;将军山附近的战斗,尸体数量约800具。”②《第一一四师团战斗详报》,王卫星、雷国山编:《日本军方文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230页。由此可见,仅将军山一战,第58师伤亡即达800人左右。
关于第74军从南京撤离的人数,以往多根据王耀武的回忆:“一夜接运的及自行设法过来的约五千人,武器损失殆尽。”③王耀武:《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编审组编:《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47页。而俞济时于1937年12月21日呈蒋介石“关于奉命于开封收容51师官兵”的电文称:“五十一师计到将官三员、校官十三员、尉官四十七员、士兵夫一千五百六十四名;五十八师计到将官三员、校官十九员、尉官九十六员、士兵夫一千零二十四员。”④《俞济时电蒋中正奉命于开封收容五十一师官兵枪械各情并拟早日从事整训》,台北“国史馆”藏,002—090105—00002—384由于俞济时电文中的人数是在开封收容人数,因此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未能将突围失散的官兵统计在内。因此,笔者认为第74军撤出南京的官兵人数应在2769人以上。第74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人数约为17000人,由此进一步得出,第74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官兵约14000人。
五、第66军参战、损失、撤退人数
南京保卫战的参战部队中有不少地方部队,这些部队出于民族大义,投入到保卫南京的战斗中。其中有东北军的第112师、黔军的第103师,粤军的第66军和第83军等。这两支粤军部队经历了淞沪会战,未经补充整理,在实力大减之后直接投入南京保卫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余汉谋将粤军10个师组建成5个军,第66军为其中之一,军长叶肇,辖第159师,师长谭邃;第160师,师长叶肇(兼),各师均辖两个旅,旅辖两个团。⑤戚厚杰:《南京保卫战指挥机构与参战部队考证》,《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年第4卷由于第66军参加淞沪会战前的总兵力没有确切的记载,但《第一五九师简史》中有第159师师长谭邃1937年8月25日率全师官兵(两旅四团)13420人、马62匹由广州出发开赴淞沪前线的记载。⑥《陆军一五九师简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6760。由此可以大致推断第160师的兵力应与第159师相当,故第66军在淞沪会战前的总兵力为26000余人。
关于该军在淞沪战场的损失,在9月15日至10月1日的刘行战斗中,“第159师伤亡官长102名、士兵5022名,损失迫击炮2门、重机枪27挺、轻机枪149挺、步枪1141支、驳壳枪107支;第160师伤亡官长54名、士兵1895名,损失重机枪4挺、轻机枪58挺、步枪398支、自动步枪7支、驳壳枪2支;教导旅伤亡官长83名、士兵292名,损失迫击炮2门、重机枪14挺、轻机枪105挺、步枪1320支、驳壳枪230支、平射炮8门;炮兵营伤亡士兵24名,损失轻山炮3门;工兵营伤亡士兵5名。”⑦《叶肇电蒋中正报告所部第一五九第一六〇师等自九月十五至十月一日参加刘行战役官兵伤亡武器耗损等详细数量请设法分别补充》,台北“国史馆”藏,002—090200—00034—151。可见此役第66军伤亡官兵高达7453人。该军后又转战广福、南翔、周家笪等地,其中第160师于11月11日奉命撤退时,又因友军掩护不力,以致在安亭之徐公桥附近受敌袭击损失惨重,经过收容,全师战斗兵员不足3000人。⑧《陆军第一六〇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82。
从上可知,第159师参加淞沪会战时,计有官兵13420人,在淞沪会战中伤亡5124人。据此推算,参加南京保卫战的第159师总兵力为8000余人。此与第160师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兵力9000人大致相当。⑨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第125页。由此,第66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应为17000余人。
在守军撤离南京过程中,能够按命令从正面突围,而没有拥堵江边、坐以待毙的部队便是叶肇率领的第66军,以及随同第66军突围的第83军邓龙光部。关于第66军第160师的撤退人数,1938年2月13日升任师长的叶振中在《陆军第一百六十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中记述说:“职奉命于二月十三日升充师长,调查共计全师官兵三千四百余,重机十一挺、轻机三十五挺、步枪四百四十枝。”①《陆军第一六〇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七八七/7582。而叶肇于1938年3月11日呈报蒋介石的《关于返抵攸县防次检视整理随便及武器通讯器材补充情形》电文中进一步记述说:“首都突围后,计一五九师官佐五百一十余、战斗兵二千三百余、非战斗兵八百余,该师损失最大;一六〇师官佐四百八十余、战斗兵约三千、非战斗兵七百余。”②《叶肇电蒋中正陈报返抵攸县防次检视整理随便及武器通讯器材补充情形》,台北“国史馆”藏,002—080200—00495—132。从这两个资料的出处来看,若排除第160师非战斗兵员700余人,《战斗详报》和电文的记述是较为接近的。由此可以得出第66军撤出南京的官兵总数在6200至7700人之间,由此可推算出第66军在南京保卫战中至少伤亡10000人以上。
六、结语
对于南京保卫战的研究,中国守军参战部队的参战、损失和撤退人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对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全体参战部队的参战、损失、撤退人数进行了大致统计,并未真正涉及到某一部队的具体分析。
本文在中日双方文献史料及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爬梳台北“国史馆”馆藏档案,对南京保卫战部分参战部队的参战、损失和撤退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以往的数据作了较大修正。新数据的提出,对于南京保卫战史的后续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通过中国守军参战各部的人数统计,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南京保卫战中日双方军力对比;第二,中国守军参战各部损失人数的统计,有助于还原南京保卫战中如紫金山、雨花台等一系列战斗的作战经过和惨烈程度;第三,中国守军参战各部队撤退人数的统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南京大屠杀的规模。
笔者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有两点思考:一、南京保卫战参战各部的参战、损失和撤退人数主要出自战时往来电文、战斗详报、战后回忆三部分。其中战时往来电文和战斗详报为当时的第一手资料,其数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而回忆录为事后多年的回忆,难免出现记忆偏差,在引用此类资料时,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辨析;二、目前研究南京保卫战史的中方文献主要是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而在2017年初,台北全新改版的“国史馆”档案史料文物查询系统首批开放了5万件“蒋中正档案(蒋档)”,这为南京保卫战研究提供了新的档案史料。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南京保卫战史料被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的南京保卫战史研究将更加系统、全面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