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18-01-23吴声敢柳新菊安雪花吕露王菲迪赵学平
吴声敢,柳新菊,安雪花,吕露,王菲迪,赵学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农业农村部农药残留检测 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1)
草莓果实色泽艳丽、柔软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浙江省通过扩大设施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品牌营销等举措,促进了草莓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草莓栽培面积为0.53万hm2,产量10多万t,产值10亿元以上[1]。草莓产业已成为浙江省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之一,部分县(市、区)已经把草莓产业作为农村振兴的主要手段。
目前,浙江省草莓以大棚栽培为主。由于大棚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态系统,环境相对稳定,温湿度高,利于病虫发生。据调查,浙江省草莓病害主要有16种、虫害18种[1]。若不进行防治,将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质量。因此,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势在必行。但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和科学用药知识缺乏,种植户往往根据经验或农资经营店的推荐进行病虫害防治,防治手段单一且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易对草莓质量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据江景勇等[2]报道,在台州市采集的67个草莓样品中,有59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占88.1%),并检出农药19种。其中3个样品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分别为烯酰吗啉(2个)和嘧菌环胺(1个),超标率为4.5%。为促进浙江省草莓健康发展,保障草莓质量安全,现就浙江省大棚草莓主要病虫为害症状作一介绍,并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调研体会,对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具体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浙江省草莓安全生产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1 主要病虫害为害症状
1.1 病害
1.1.1 白粉病
白粉病是草莓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侵害叶片、果实、花、果梗,叶柄和匍匐茎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薄的白色菌丝层。后期叶背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一层白粉[3-4]。
1.1.2 灰霉病
灰雾病是草莓生产中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花器、果实,也侵染果柄、叶和叶柄等。叶片染病初期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大后病斑褪绿,呈不规则形;湿度高时,产生灰色霉层。叶柄、果柄及匍匐茎染病初期为暗黑褐色油渍状病斑,常环绕1周,严重时受害部位萎蔫、干枯。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产生暗红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不规则病斑,并侵入子房及幼果,呈湿腐状,湿度大时产生厚密灰色霉层[3-4]。
1.1.3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草莓育苗期的中后期和定植初期。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花茎和短缩茎。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初始产生直径3~7 mm的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稍凹陷;后期扩展成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大时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母株叶基和短缩茎发病时,先是1~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加重,则全株枯死[3-4]。
1.1.4 黄萎病
黄萎病为真菌性维管束病害,主要为害根部,造成植株黄矮,重者枯死。染病植株新生叶呈黄绿色,扭曲成舟形,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叶变小而形成畸形叶,表面粗糙无光泽;畸形叶多发生在植株的一侧,呈“半身凋萎”状,下部叶变黄褐色,上部叶自叶缘开始干枯,直至全株死亡;根系减少,变为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5]。
1.2 主要虫害为害症状
1.2.1 蚜虫
为害草莓的蚜虫主要是棉蚜、桃蚜及草莓根蚜等。蚜虫大多群集于草莓幼叶叶柄、叶背、嫩心、花序和花蕾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3-4]。
1.2.2 叶螨
为害草莓的叶螨主要有朱砂叶螨(红蜘蛛)和二斑叶螨(黄蜘蛛)。叶螨为害时,主要以成、若螨群集在叶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口器刺吸草莓茎叶的汁液。为害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针尖大小失绿的黄褐色小点,后期转紫红褐色,叶片从下往上大量失绿卷缩,严重时叶片呈铁锈色,植株如火烧状,萎缩矮化[6]。
1.2.3 蓟马
为害草莓的蓟马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棕榈蓟马和烟蓟马。蓟马成虫和若虫通过吸食嫩叶、花和幼果的汁液进行为害。被害后的嫩叶缩小变厚,叶脉间有灰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上卷,顶叶不能展开,植株矮小,发育不良,或成“无心苗”,幼果弯曲凹陷,畸形,果实膨大受阻,受害部位发育不良,种子密集,果实僵硬[3-4]。
1.2.4 夜蛾类(斜纹夜蛾)
主要以幼虫咬食叶、蕾、花及果实。初孵幼虫在卵块附近取食,留下叶片表皮,俗称“开天窗”。2~3龄后分散为害,也仅取食叶肉。4龄后食量大增,将叶片取食成小孔或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片,仅留主脉,呈扫帚状[3-4]。
2 绿色防控技术
2.1 防控原则
大棚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为指导,以健康栽培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营造有利于草莓植株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将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及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在最低水平,确保草莓质量安全。
2.1.1 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预防+生态调控+生物防治+低毒化学农药防治。
2.1.2 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阻隔+诱捕+生态调控+生物防治+低毒化学农药防治。
2.2 农业防控技术
2.2.1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优质高产品质好的抗病品种,如红颊、章姬、越心等。
2.2.2 壮苗种植
生产上选择品性纯、健壮、无病虫的草莓苗进行定植,有条件的可采用组织培养的草莓脱毒苗。壮苗标准可参考红颊品种,即叶柄短,具4~6片展开叶,叶大,叶肉厚,叶色浓绿,茎基部直径0.6~1.0 cm,白根多,根系发达。
2.2.3 高畦宽沟
施基肥后,使用开沟机开沟。按畦高35 cm以上,沟宽30 cm以上,畦宽不少于90 cm(包括沟顶宽30~35 cm)做畦,畦面为弓背形。
2.2.4 合理密植
采用双行三角形定植,弓背朝沟,压实根基部。高大型品种株距22~25 cm,紧凑型品种株距为15~18 cm。
2.2.5 平衡施肥
移栽前15 d施足基肥,即667 m2施商品有机肥500~1 000 kg,饼肥100 kg。追肥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以施复合肥为主,配合施用含微量元素的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
2.2.6 通风控湿
通过滴管进行浇水和追肥,避免沟内直接灌水而造成湿度过大。采用无滴农膜或消雾膜扣棚以降低棚内湿度。在大棚内放置温湿度计,观察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当棚内温湿度过高时,要及时开棚通风,控制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处于40%~80%,阴天要通风,雨后及时排水,通风换气。
2.2.7 水旱轮作
提倡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但避免与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
2.2.8 清洁田园
草莓生长季节及时清除病虫为害的叶片、果实、病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虫源。采收全部结束后彻底清园,将残株等移出园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虫来源,防止传播。
2.3 物理防控技术
2.3.1 杀虫灯诱杀
9—10月宜采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等害虫,每2~3.3 hm2悬挂1盏,每晚7:00开灯、早6:00关灯(雨天不开),及时清理死亡害虫[7]。
2.3.2 色板诱杀
草莓定植后,在植株上方30~50 cm处悬挂色板(黄板或蓝板),以诱杀蚜虫、蓟马等害虫。前期每667 m2悬挂3~5片色板,以监测虫口密度,后期视虫量增至30~40块。放蜂后需在色板外加网罩,防止蜜蜂粘上。当蚜虫、蓟马粘满板面时,要及时更换[7]。
2.3.3 性诱剂诱杀
9—10月采用诱集器诱集夜蛾类等害虫。放置时,用铁丝穿过诱集器边上的两孔绑在竹竿上,距离地面1 m左右,每667 m2安装1~2个。每隔30 d更换1次诱芯[7]。大棚使用诱捕器时要挂在上风口[8]。
2.3.4 防虫网阻隔
在棚室通风口和门口安装红色防虫网,以40~60目为宜,防止粉虱、蓟马等害虫迁入棚内[7]。
2.3.5 银灰膜驱避
地膜覆盖时(11月上旬左右),在棚架外侧地面上铺设银灰双色膜以驱避蚜虫等,宽度为30~50 cm,并用土压实。在盖大棚膜时,在大棚通风口处悬挂宽为10~15 cm的条状银灰双色膜[8]。
2.3.6 土壤消毒
7—8月采用棉隆或石灰氮结合灌水覆膜,利用夏季太阳能高温消毒。施药前先松土,浇水保湿3~4 d后,按30~40 g·m-2撒施98%棉隆微粒剂或石灰氮375~750 kg·hm-2。与土壤(深度为20 cm)混匀后再次浇水,并立即覆不透气塑料膜(用新土封严实),密闭农膜15 d以上,揭膜后通风15 d以上再作畦、定植[3-4]。
2.4 生物防控技术
2.4.1 以虫治虫
蚜虫发生初期使用,释放异色瓢虫卵、幼虫或成虫进行防治。释放时,将异色瓢虫虫卡悬挂在草莓茎叶处,蚜虫发生处及周边多挂。以傍晚释放为宜[7]。
2.4.2 以螨治螨
可使用胡瓜钝绥螨等捕食螨防治叶螨。每667 m2使用15~20瓶捕食螨(每瓶2.5万只),边走边撒施在草莓叶片上,每株控制在一小汤匙的量即可(或者每片叶子有黄豆粒大小的量)。也可拌麦麸或木屑后撒施[7]。
2.4.3 生物农药使用
黄萎病、枯萎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寡雄霉素等浸根,并在定植后视田间发生程度进行灌根。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多抗霉素、武夷菌素等防治。蚜虫、蓟马可选用苦参碱等防治。红蜘蛛可用藜芦碱、苦参碱、矿物油等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可用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等在低龄幼虫期防治。草莓移栽前地下害虫可用白僵菌、苦参碱拌土沟施,生长期可用白僵菌灌根防治[8]。
2.5 化学防控技术
2.5.1 化学防控要求
掌握防治适期,对症用药,交替用药,按农药标签要求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施药量和施药次数,重点抓好苗期、移栽前、第一花序开花前期的病虫害化学防控。
2.5.2 化学防控药剂选择
化学防控时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优先选用登记在草莓上的农药品种。灰霉病可选用唑醚·啶酰菌、啶酰菌胺、唑醚·氟酰胺、嘧霉胺、氟菌·肟菌酯、克菌丹、吡唑醚菌酯、抑霉·咯菌腈等防治;白粉病可选用粉唑醇、唑醚·氟酰胺、氟菌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醚菌·啶酰菌、四氟醚、唑氟菌·肟菌酯、戊菌唑、四氟·肟菌酯等防治;炭疽病可选用戊唑醇、嘧菌酯等防治;蚜虫、烟粉虱和蓟马可选用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等防治;红蜘蛛可选用联苯肼酯、噻螨酮等防治[8-10]。
3 小结
浙江省大棚草莓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其中病害有16种、虫害有18种。若防控不当时,将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开展大棚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时,应坚持预防为主,以种植抗病品种、水旱轮作、通风控湿、田园清洁等农业防治为基础,生长期综合运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技术,抓住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用药,将病虫害的为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以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障草莓质量安全和促进草莓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