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西古代和民国时期方志理论要点
2018-01-23韩章训
韩章训
(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浙江 衢州 324002)
广西方志编纂滥觞于西晋,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变革于民国。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顾宏义著《宋朝方志考》统计,宋代今广西地区修志74种,全部亡佚。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顾宏义著《金元方志考》统计,元代今广西地区修志12种,全部亡佚。据巴兆祥先生统计,明代广西修志67种,其中亡佚57种,现存10种①详见巴兆祥著《方志学学新论》第三章《方志发展史专题》《附表:散佚明代地方志志分省、种类统计表》《附表:现存明代地方志志分省、种类统计表》两表,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据雷坚先生统计,广西清代修志228种,民国修志97种②详见雷坚编著《广西方志编纂史》第13页《晋至民国时期广西编纂地方志统计表》,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广西方志编纂历史源远流长,其方志研究历史亦源远流长。
一、明代方志理论要点
广西现存宋代方志序文有15篇,即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及小序13篇,周去非《岭外代答序》。广西元代方志序跋全部亡佚。如果说宋元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滥觞时期,那么明代则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时期。明代广西同全国一样,随着修志的迅速普及,涉足方志理论研究的人也骤然增多,兹将明代广西方志理论要点阐述如下。
(一)观念论
1.方志起源说。邢正认为,方志源于古代职官制度,他说:“古者列国皆有史以司纪载,而事事物物记焉。后世列郡有志,盖本乎此。”③邢正.成化廉州府志叙[A].崇祯廉州府志卷14旧序.程廷珙认为,方志源于古代列国史,他说:“古者天子而下,若列国皆有史,以纪志时事得失,寓劝戒也。暨秦郡县天下而国史废,后世遂有郡县志。”④程廷珙.弘治广西通志序[A].嘉靖广西通志卷首旧序.林富认为,方志源于《九丘》,他说:“《九丘》轶,《禹贡》作,《职方》《王制》其又作也。嗣是而作,舆地、寰宇、王会、河渠、命历、通典,代且数家,至《大明一统志》而制备焉。”①林富.广西通志序[A].嘉靖广西通志卷首.
2.史志关系说。程廷珙认为,史志编修宗旨一致,皆用以寓劝戒。他说:“古者天子而下,若列国皆有史,以纪志时事得失,寓劝戒也。暨秦郡县天下而国史废,后世遂有郡县志,郡县统于省,即今之布政司也。省视古列国,省有志,视古国史,亦以寓劝戒也。”②程廷珙.弘治广西通志序[A].嘉靖广西通志卷首旧序.董传策认为史志记载义例有所不同,他说:“世称郡志犹古国史,然志义与史自别。古者列侯分疆,史纪一代典法,以垂鉴来祀,故其义重风劝。乃今寰宇统一,牧守流摄靡常,志特表识境务,归之宣主德,达民隐,故其义重筹画。”③董传策.南宁府志序[A].嘉靖南宁府志卷首.有人认为,史志行文皆类史笔,如嘉靖《南宁府志·凡例》曰:“古者列国皆有史,若晋《乘》、楚《梼杌》、鲁《春秋》是也。志以纪远纪实,去取抑扬,矢秉至公,与史笔类。”郭棐认为史志体殊而义同,他说:“志与史体殊而义同。志宽而详,史严而质。质焉弗俚,详焉弗浮,义斯备矣。”④郭棐.宾州志序[A].万历宾州志卷首.
3.一统志与郡邑志关系说。周孟中认为,一统志与郡邑志在记载内容上有广狭、详略之别。他说:“《大明一统志》所以纪天下之事也。次而各藩省有志,所以纪一方之事也。又次而各郡邑有志,所以纪郡若邑之事也。所纪有广狭,所述有详略,其势不得不然也。”⑤周孟中.弘治广西通志序[A].嘉靖广西通志卷首旧序.桑悦认为,志愈小,记事愈为详密。他说:“国朝既修《大明一统志》,诸藩臬或有总志,而郡县又各有志,均一事一物。大撮其凡,小详其目,愈小愈详密也。”⑥桑悦.崇祯重修苍梧府志序[A].汪森编.粤西诗载·粤西文载卷53.
(二)编纂论
1.宗旨说。有人认为,修志大旨就是详载武事、文德、风俗、贤才诸大事。嘉靖《广西通志·凡例》曰:“讲武事、修文德、正风俗、得贤才四者,关系政体最大,必详书之。此修志之大旨也。”甘东阳认为,修志宗旨在于酌古准今,彰往昭来。他说:“志以备物彰轨、资政崇教、体国保民、劝善惩恶、酌古准今为体要。”⑦甘东阳.太平府志·凡例[A].万历太平府志卷首.
2.责任说。明代许多广西地方官把修志视为己任。蒋冕赞誉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林富曰:“嘉靖己丑,莆田省吾林公富以侍郎兼都御史来总督吾粤南军务,抚巡其人民。既至,正规模,严号令,选将练兵,信赏必罚。未数月,声振南土。间索吾广舆地志,于掌故以谓为人上者,于所部之山川、疆域、土风、民俗、人才、食货,以至边防、兵政之类。苟未能一一周知,则无以酌古准今,施于政教,兴化善俗,御患安民,纾九重南顾之忧,慰一方士民之望,于是慨然以为己任,而以修纂之事,属之提学佥事香山黄君佐。”⑧蒋冕.广西通志序[A].嘉靖广西通志卷首.
3.人才说。刘祖曾认为,修志得人难。他联系柳州修志的实践说:“柳郡当东西粤之冲,官斯土者,驰驱鞅掌,每不暇为。即暇矣,赀有弗给,则不能为。即能为矣,而才学识三者未备,则亦不敢为。”⑨刘祖曾.柳州府志序[A].乾隆柳州府志卷首.刘氏此言可谓植根修志实践的经验之谈。
4.重修说。明代广西方志学界已经开始探究志书的重修问题。邢正认为,志书重修主要包括“收、补、正”三方面工作。他总结重修《廉州府志》的经验说:“前志之遗逸者收之,阙略者补之,谬误者正之。”⑩邢正.成化廉州府志叙[A].崇祯廉州府志卷14旧序.蒋冕把志书重修的要法概括为四点,即“发凡举例,因旧为新,删繁撮要,阐幽订误。”⑪蒋冕.广西通志序[A].嘉靖广西通志卷首其中“因旧为新”为蒋氏创见,意同今语“在继承中创新”。
(三)文本论
1.性质说。何御认为郡志犹如古列国史,他说:“夫国有史,郡有志。今之诸郡犹古之列国也。今之诸郡之志,犹古之列国之史也。”①何御.嘉靖廉州府志叙[A].崇祯廉州府志卷14旧序.有人认为今志即为古史。如嘉靖《南宁府志·凡例》称志笔“与史笔类。今志即为古史云”。嘉靖《钦州志》卷九《历年志》小序也说:“今之郡县之志,即古列国之史也。”
2.作用说。即志书可让后人知古取鉴。蒋冕认为《广西通志》的作用是“使后之宦于斯、游于斯、生长于斯者,皆知是书大有关于政教。是继是承,以禅续于无穷,则由今可以知古,由后可以知今。吾广文献将自是不患于无征,其为利益未可以一言而尽也”②蒋冕.广西通志序[A].嘉靖广西通志卷首.。
3.舆图说。明代广西修志界继承传统,多重视图的运用。如嘉靖《广西通志·凡例》曰:“志何以首图经?《周官》舆地必有图,以知险阻,掌于土训,图必有志,以知地俗,掌于诵训。”这里所言“图经”即指舆图。有的还注意改进前志用图之不足。嘉靖《南宁府志·凡例》亦曰:“郡邑前代图志无可考。间有出其遗稿者,又多弗备。今本《广西通志》并《大明一统志》,重加采访,芟繁去妄,定为斯志。”
4.“历年志”说。为克服志书因横排门类而纵述不足之弊,嘉靖《钦州志》的作者仿效史法,特设编年体《历年志》。该志卷九《历年志》小序述本志设置《历年志》的缘由曰:“今之郡县之志,即古列国之史也。夫史也者,书列国之事,以昭既往而劝将来者也。顾今之作者,皆于地理、宫室、人物之类分门,特书于郡邑之事乃缺焉,甚非古人立史事之意也。今采钦自有土以来历年之事,仿左氏编年、朱子纲目之法作《历年志》,使人一开卷,而古今之事如指诸掌。”此处所言“左氏编年”即指编年体《左传》,所言“朱子纲目”即指朱熹所撰编年体《资治通鉴纲目》。此法为后世设置志书大事记积累了经验。
二、清代方志理论要点
清代既是广西修志的鼎盛时期,也是广西方志研究走向纵深和成熟的时期。如果说明代广西方志理论研究还较零碎和肤浅,那么清代广西方志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和系统,其中方志编纂理论研究有长足发展,其代表人物就是谢启昆。本文除引用广西志书序跋、凡例等,还援引桂籍寓外人士陈宏谋的方志文章。
(一)观念论
1.方志起源说。李侍尧认为,方志源于古代职官制度。他说:“《周礼》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是以小史、外史特详于《周官》,此志之所由昉也。”③李侍尧.梧州府志序[A].乾隆梧州府志卷首.黄元骥认为,方志源于《禹贡》。他说:“郡国州邑之有志,昉于《禹贡》乎。”④黄元骥.广西通志序[A].康熙广西通志卷首.李质素认为,方志源于秦代推行郡县制。他说:“古者列国各有史,后世易封建而郡县,于是变史为志。”⑤李质素.康熙永安州志序[A].光绪永安州志卷首旧序.有人认为方志源于古代图经,如嘉庆《广西通志·叙例》曰:“志乘本于图经。”
2.经史志谱关系说。陈廷藩认为史志异名同实,他说:“粤稽夏之《禹贡》、周之《周礼》、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皆史也,而无所谓志。汉司马迁于传纪之外,又名‘书’。至班固始书为‘志’。厥后祖之,而郡邑亦因以有志。盖志与史,名不同而实则一也。”⑥陈廷藩.灌阳县志序[A].康熙灌阳县志卷首.有人认为史志同源异流,如乾隆《昭平县志·凡例》曰:“志与史异派同源,体例一也。”李仲良认为志体本乎史,志义禀乎经,他说:“邑之有志本乎史,其义则禀乎经,所以教孝教忠,而善不善之劝惩寓焉。”①李仲良.乾隆平南县志序[A].道光平南县志卷22艺文.万文芳认为史志谱其体有别,其义则同。他说:“尝谓国有史,家有乘,郡县有志,其义一也。三者体裁各别,而维持世道、转移人心、培植风俗,胥于是乎在。”②万文芳.罗城县志叙[A].道光罗城县志卷首.
3.一统志与郡邑志的关系。宋敞认为一统志与郡邑志相辅相成,他说:“顾天下者,邑之积也。邑志修而后府志详,府志详而后省志备,省志备而后统志得所考核。”③宋敞.昭平县志序[A].乾隆昭平县志卷首.李锡秦认为,一统志与郡邑志在纪事上详略有别,一统志“大约芟除繁芜,归于简要,降而省志则稍详矣。然撮举大纲,取其要领。至于纤悉,则皆从略,盖各有体裁也。惟郡志为一统志、皇舆图之根本”④李锡秦.乾隆南宁府志序[A].道光南宁府志卷首原序.。
(二)编纂论
1.宗旨说。有人认为,修志宗旨在于载往事和备稽考。如康熙《灌阳县志·凡例》曰:“邑志记载往事,以备稽考,固宜从详。”全文炳认为,修志宗旨就是为地方施政者提供参考,他说:“夫邑之有乘,所以纪山川之险易、风俗之纯浇、户口之盈耗、制度之沿革,使官斯土者一展卷,而即知为治之要也。”⑤全文炳.重修平乐县志序[A].光绪平乐县志卷首.边其晋认为,修志旨在传承地方文献,他说:“邑志何为而作也?为文献之失传而作也。”⑥边其晋.同治重修藤县志序[A].光绪重刊同治藤县志卷首.蒋申锡认为,修志宗旨在于备忘,他说:“志者记也,以记不忘也。记不忘则所志者有也,无志则无有也。”⑦蒋申锡.左州志序[A].康熙左州志卷首.
2.责任说。清代广西学界继承传统思想,多认为修志为守土者之责。如李承霖说:“郡县之有志,所以著其地之山川、城郭与其世之人物、艺文,即小邑以觇大同,考献征文,将于是乎在,斯诚守土者之责,而非尠见寡闻之士所能为也。”⑧李承霖.龙胜厅志序[A].道光龙胜厅志卷首.李世瑞认为,地方人士对于修志亦负有共襄责任。他说:“志之名不一。一统外,有省志,有郡,有邑,皆所以纪事也,大小殊而详略异。夫通省会其全,固学士名卿之巨笔。郡志撮其要,亦当道文人之汇集。至于一邑之事务,取其详在,后学不得辞其责,诚野老遗民所当究心者。”⑨李世瑞.乾隆苍梧县志叙[A].道光苍梧县志卷首原序.
3.人才说。刘祖曾认为,修志者不仅要才、品兼优,而且要熟悉地情。他说:“作志之难与作史等,而志尤难于史。史经诸人之纂修,志出一人之记述,非其人才、品兼擅,而又久于其地,未易胜任愉快,以信今而传后。其或才不足,则文章不足以润色;品不卓,则请托奔竞者至矣,于是记载无寒门,遗漏无显族;非久于其地,则无以知此邦之山川、风土、人物。此天下郡县志所以鲜可观也。”⑩刘祖曾.象州志序[A].乾隆象州志卷首.嘉庆年间,朱衣真对修志人才的籍属问题提出新见解。他认为,修志者“非必其地人”。他总结修志的历史经验说:“新城王尚书尝谓:前明郡县之志无愈于秦,其撰者率秦人也。或以为,以地人修地志故核。夫对山、五泉、渼陂诸君子为一代通材,即非其地人,为志必详且核矣。惟其地之才之盛,能发扬其先德,举其掌故,以为地重为足称,非必其地人为地志始佳也。”⑪朱衣真.临桂县志序[A].嘉庆临桂县志卷首.朱氏此说颇具学术见地,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4.规则说。包括传信传疑和通典不录。传信传疑本为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之缩语,意近今语“存真求实”。传信传疑本为古代作史规则,后被移用到修志领域。清代广西修志界同全国修志界一样,普遍奉行此规则。如雍正《灵川县志·凡例》曰:“志中记载古今事迹,如治行、人物等类,惟实在可传者传之。外此不敢妄书,盖志以传信不傅会,求免欺公之诛而已矣。”嘉庆《武宣县志·凡例》亦曰:“志以纪实,据事直书。传信阙疑,非徒矜博洽、侈怪诞也。”此前所言“传信不傅会”“传信阙疑”,皆意近“传信传疑”。清代广西修志界继承传统,多奉行通典不录规则。
5.书法说。包括扬善隐恶和多说并存。清代广西修志界记人多用扬善隐恶之法,如平顺称:“或曰志之为体,有褒与而无贬词。”①平顺.万历上林县志序[A].嘉庆广西通志卷213艺文.同时记事多用多说并存之法,如同治《苍梧县志·凡例》曰:“其有彼此互异者,必并存之。或大同小异,则用参字注于本文之下。”
6.重修说。德福认为,志书重修的主要任务包括“缵、补、辨、条、续、贯、阙、拾”诸方面。他总结《镇安府志》的重修经验说:“余展而按焉,见其旧者缵之,阙者补之,误者辨之,杂者条之,新者续之,棼者贯之,疑者阙之,遗者拾之。”②德福.镇安府志序[A].乾隆镇安府志卷首.胡燏棻认为,志书重修任务包括“补、详、正、订”四方面。他总结《郁林直隶州志》的重修经验说:“于前志之阙者补之,略者详之,误者正之,疑者订之。俾其部次秩然,经纬粲如,洵足以信今而传后矣。”③胡燏棻.郁林直隶州志序[A].光绪郁林直隶州志卷首.
7.重考证说。由于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清代广西修志界同全国一样,颇重视对史事的考证。彼时许多修志者都对旧志所载史事逐一加以考证。道光《平南县志·例言》曰:“新修之志悉照前志,考核确凿,分门列入。”光绪《庆远府河池州志书·纂修体例》亦曰:“笔之所载,非有考证,必有案据。凡地方人事之漫无实迹者,未敢滥登,即旧志之涉于繁复者,概从简实,总期信而有征,不敢以浮文粉泽。”
(三)文本论
1.性质说。王巡泰认为,志即史。他说:“今之郡邑,古诸侯国也。今之志,古史也。古者国皆有史,龙门始汇萃为《史记》,而志居史体之一。今天下有一统志,各省有通志,各郡邑亦皆有志。志者,史也。”④王巡泰.乾隆兴业县志序[A].嘉庆续修兴业县志卷首原序.有人认为方志为地理书,如嘉庆《广西通志·叙例》曰:“志乘为地理专书,其要尤在郡县沿革。”余作梅认为,志为资治之书。他说:“窃以志者纪事之书,而实亦资治之书也。”⑤余作梅.重修北流县志序[A].光绪北流县志卷首.温之诚认为,志为纪实之书。他说:“州县各有志,志也者,纪实之书也。”⑥温之诚.续修全州志序[A].嘉庆全州志卷首.
2.作用说。戈岱认为,志书有考兴废、知利病和俾政教诸作用。他说:“志之为书也,所以考沿革而知兴废,览风土而知利弊,俾莅民者有所考镜,而知化理之原也。”⑦戈岱.兴业县志序[A].乾隆兴业县志卷首.陈宏谋认为,志书有资政和教化的作用,他论《湖南通志》的效用说:“览是书者,官斯土,则有怀经济,因革损益,厘然可守也。生斯地,则仰止前贤,鼓舞效法,勃然兴起也。为政之所以立纲陈纪,为学之所以体立用行,皆不外于是书焉。”⑧陈宏谋.湖南通志序[A].乾隆湖南通志卷首.徐化民认为,志书有认知作用。他说:“郡县有志,可不出户庭而周知四境之故。”⑨徐化民.康熙廉州府志序[A].乾隆廉州府志卷首.蒙经谨认为,志书可激发邑人爱乡爱国之心。他论《藤县志》的社会效用说:“邑人士得诵是书,爱乡之心油然而生,即以诱起其爱国之观念。”⑩蒙经谨.光绪重刊藤县志序[A].光绪重刊同治藤县志卷首.
3.志义说。早在明代,学界就标举出“志义”的概念。如明人黄佐认为《广东通志》“其事则粤,其文则史,其义则通天下之志”⑪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序[A].万历广东通志卷首旧序.。但“志义”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问题,熊赐瓒率先作答,他认为所谓“志义”,就是编纂志书者在记事中所寄寓的劝戒之意。他说:“邑之有志,凡以志乎邑之事也,而事各有义者何?劝戒是也。一以劝,一以戒,则作者之志存焉。噫!志之义亦大矣哉。”①熊赐瓒.灵川县志序[A].雍正灵川县志卷首.熊氏此说对于完善“志义”的概念和增强志文的思想性有促进意义。
4.体裁说。包括图、表。清代广西修志者继承和发扬传统经验,普遍重视图、表的运用,并设法弥补旧志用图之不足。如嘉庆《续修兴业县志·凡例》曰:“旧志未绘图,今绘县志图等,以便观览。”同治《象州志·凡例》亦曰:“旧志疆域有总图,各里无图。阅所列村墟、山水、关梁各条,名目虽具,脉络不清。此不可不补。”清代广西修志重视表的运用,并注意弥补旧志用表之不足。如嘉庆《武宣县志·凡例》曰:“表贵眉目清楚,时代详悉。旧志如沿革、秩官、选举,寥寥开载,并未画表,体制殊乖。今此编先详缘起,后注异同。其参差遗误者,依通志、府志比对纂入。新旧未载者,亦详悉参稽补载,用便查核。”同治《象州志·凡例》亦曰:“旧志职官无表,科举亦无表。尊卑顺序前后倒置,竟似县役花名卯簿。阅者不了然,作者先漫然。此不可不补。”
5.辅文说。包括凡例、小序、注释。志书为何要设置凡例?对此问题,往昔方志学界多语焉不详。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凡例》总结本志编纂经验说:“是书原稿并无凡例。今绎其原委,辨其体裁,为之发凡起例。胪举故实,俾读是书者,知所统宗,亦以见作者之苦心,非敢掞张其词,以饰观听。”这里对凡例设置意义的阐述是比较全面的。清代广西修志界对于小序已有异议,但一些方志仍然设置门首小序。如道光《归顺直隶州志·凡例》曰:“旧志各门无小序,今冠以小序,非敢逞意见,各志体裁类如此。”有人认为,传统志书小序互相沿袭,没有实际意义,故主张志书不设小序。有的志书则设法对传统小序进行改造,如光绪《镇安府志·重修凡例》曰:“旧志各门类于卷首均有小序,卷末复有论断。今择其有关掌故、风议者列入。余则概从删削,不复另作小序,以省冗赘,亦通志例也。”清代广西修志,多有作注。光绪《镇安府志·重修凡例》曰:“征引各书,均本原文。至与旧志今昔互殊,及间有疑误,以管见附参考证者,均加‘谨按’二字以别之,不敢袭美,亦不敢沿讹。”光绪《武缘县图经·凡例》还提出了关于志书作注的具体学术要求,其文曰:“凡所征引,俱以诸书之最古者为主。如既引经,则不复引史,既引《史记》,则不更引《汉书》。惟后出之书其载事有胜于前者,则两列焉。”此说颇具见地。
(四)接受论
1.志书重刊说。有人认为,志书重刊可为日后志书续修奠定基础。如有人论道光《南宁府志》重刻的意义时说:“兹特由宣化筹款,将旧府志付东省书坊,用点石翻刻印刷一百部,并科举项下,续录宣化自道光三十年以后之科举志。书成之日,分存各家,以立日后续修之基础。”②无名氏.重刻南宁府志序[A].道光南宁府志卷首.宣统重刻版.
2.善志标准说。颜嗣徽率先提出善志的标准。他认为善志的标准就是“大旨简要,事实言核”。他说:“客有问修志如何为善。余以意应之曰:‘修志勿俟繁称博引也,大旨简要,事实言核而巳。’所谓简要者,使人览而知今昔之事势、山川之险易、风俗之纯驳、生民之利弊、政教之得失、治术之缓急,皆可坐观而起行,则志书之关系地方诚重矣。倘或堆砌乎陈言,拘牵乎旧例,泛釆不关体要之琐事,滥收无足轻重之庸人,纪载不实,按之时事不相吻合,何能施行,徒连篇累牍,令人览而生倦。虽雕绘组织,所谓玉卮无当也。”③颜嗣徽.迁江县志跋[A].光绪迁江县志卷1.颜氏此说对于后人优化志书质量和掌握善志标准皆有借鉴意义。
三、民国方志理论要点
民国既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时期,也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民国之前,广西很少有存于志书之外的方志论文。至民国,因新媒体应运而生,故大量方志论文刊载于各种杂志之中,如《广西通志馆馆刊》就刊登了不少方志论文。民国广西方志学界的代表人物就是黄诚沅、封鹤君。
(一)观念论
1.方志起源说。尹承纲认为,方志源于古代列国史。他说:“郡县之志源于国史。晋《乘》、楚《梼杌》与鲁之《春秋》,其滥觞也。”①尹承纲.三江县志序[A].民国三江县志卷首.黄旭初认为,方志源于唐《元和郡县志》。他说:“昔者,晋楚之书同乎鲁史,郡县之志肇自《元和》。其后方志撰述接踵而兴。”②黄旭初.续修迁江县志序[A].民国迁江县志卷首.
2.史志关系说。韦冠英认为,史志异名同实。他说:“昔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马、班就书传创立体例,皆述旧也。孟子曰:‘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予则曰:‘在国曰史,在省邑曰志,其实亦一也。’”③韦冠英.贺县志序[A].民国贺县志卷1.有人认为,史志体例略殊,作史断以年,修志限以地。如民国《上林县志·序例》曰:“方志为史家之一,而体例则略殊焉。盖作史则断以年,修志则限以地。”黄旭初认为志等同于史,他说:“夫志侔于史,用示来兹。”④黄旭初.编修通志之意义[J].广西通志馆馆刊第4、6期合刊,1949.
3.一统志与郡邑志关系说。臧进巧认为,一统志与郡邑志皆为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他说:“志书之作由来尚矣。国有一统志,省有通志,县有县志,良以其关系历史文化至重且巨,不可阙如也。”⑤臧进巧.雒容县志序[A].民国雒容县志卷首.
(二)编纂论
1.意义说。修志意义是对传统修志宗旨观念的延伸和发展,是始见于民国的一个新观念。修志宗旨是回答修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的问题,修志意义是回答修志工作对于社会究竟有何作用的问题。黄旭初认为,修志意义就在于全面记载地情,使人“瞭然于施政之方,因地制宜.臻于至善”。他论《广西通志》的编纂意义说:“夫志侔于史,用示来兹。文物发扬,所关綦重。其在通志,厥体尤宏。以桂省言,地处边陲,拥有百县。举凡政教之所施、风土之所有,允宜无间今古,纤巨咸包。表其特征,示其全貌,以彼各编之详载,合为文化之巨观,将使吾人瞭然于施政之方,因地制宜.臻于至善,又不独订文物、昭劝诫而已。”⑥黄旭初.编修通志之意义[J].广西通志馆馆刊第4、6期合刊,1949.欧仰羲认为,修志有保存地方历史和维系民族的意义。他论《贵县志》的编纂意义说:“窃以为县志者,乡土之历史也。爱乡者必先保其史,且古来屋人之社、湮人之宗,亦必先隳其史。是重吾史者,所以保吾族也。夫太平诸杰奋迹金天,为汉族吐气,千古同钦。夷考其实,乃发轫于贵县。《光绪志》不尽纪载,盖为清廷讳。今则天国轶闻,志中纪载綦详,不啻民族革命之史料,是风俗之盛衰、民族之荣瘁,影响所及,又岂第蕞尓一邑哉?”⑦欧仰羲.重修贵县志序[A].民国贵县志卷首.欧氏此说颇具史学见地。
2.宗旨说。韦可德认为,修志宗旨在于全面记载一方人群生活进化历史,以供后人作比较研究,以助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他说:“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志人群生活状况性能之经历及进化之程序,而资后先之比较观研,以供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之一种纪载也。”⑧韦可德.续修迁江县志序[A].民国迁江县志卷首.有人还把弘扬“爱群爱乡”视为修志的一个基本宗旨,如民国《上林县志·序例》述本志特立《社交部》的宗旨说:“昔日专制政体为民上者,执天下一切权利皆为其私有之物,猜嫉横生,厉行愚民政策。对于人民乡约社会之交际,弗辨是非,概施严禁,致使人民不知爱群,不知爱乡。极其弊,而流于不知自爱。人不自爱,何有于国?中国之弱均坐于此,故斯编特立社交专部,藉以唤醒国民救我同胞,深冀嗣后爱群爱乡君子,遵旧日淳厚之礼俗,植为根本,恒于交际之中,日勉乎相劝相规相恤,以裨政教之所弗逮,而尽国民天职。”这种编纂思想是前所未有的。
3.追求说。时至民国,修志者的学术追求意识日趋强烈,广西修志界亦然。综观民国广西修志界的学术追求,大致可概括为两端:一是追求时代性。如陈寿民曰:“吾人观察方志之内容,觉得与社会各方面均有关系,尤其对于政治更有极大之关系。盖政治之设施,以能适合于时代与社会之需要为重要原则。然如何方能不违反此原则?非明了时代与社会之情形不可。能明了时代与社会之情形,始能因时因地以制宜,而收事半功倍之效。一国如是,一省如是,一县亦如是。县志即提供吾人以时代与社会之情形,以为施政之考镜。为政者能把握时代与社会,则政治之设施自然能适应时代与社会之要求,而成为良好政治。”①陈寿民.邕宁县志序[A].民国邕宁县志卷首.二是追求实用性。如封鹤君就十分赞赏清人章学诚修志重实用的思想。他说:“章氏言:考古固宜详慎,势不两全,无宁重文献而轻沿革。盖示人以详近略远,俾趋实用,其意善矣。”②封鹤君.纂修广西通志之我见[J].广西通志馆馆刊创刊号,1948.又如民国《上林县志·序例》曰:“民国肇造,国体更新,一应事宜半己变革。故对于旧日方志之体例,实难墨守定格,概相沿袭,矧肤泛既多,要必弗切于用。”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本志编纂锐意创新体例,以求实用。
4.责任说。自古以降,虽然学界恒言修志为地方长官和地方政府之责,但官方文件却从来没有做过明确规定。民国23年,广西省政府颁发各县施政准则,则率先把编修县志列为县政工作之一。后陈寿民追忆此事曰:“民国二十三年度,省颁各县施政准则,将修志一项列为县政工作之一。”③陈寿民.邕宁县志序[A].民国邕宁县志卷首.彼时广西省长黄旭初不仅认为编修志书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还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以完成《广西通志》编纂任务。他总结广西近50年修志经验曰:“五十年中,志凡二作。由今视昔,迥不相侔,此非系夫有司之贤否,诚以地方之文化益启,官师之参讨益殷,势之所趋,乃责无旁贷。”又表决心曰:“方今度支奇绌,虽感捉襟,凡属修辑所需,亦当尽力筹维,俾能蔵事,以期无负乡邦。”④黄旭初.编修通志之意义[J].广西通志馆馆刊第4、6期合刊,1949.黄氏作为一位省长,能有如此强的修志责任意识,甚是难能可贵。
5.人才说。刘致祥认为,修志者不仅应像作史者一样兼具才、学、识三长,而且还应具有良好之职业道德。他说:“地方志乘者,地方之史也。……刘子元论史有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窃以为尚有史德,则所谓不偏不倚者。国史宜然,地方之史尤不得不然。”⑤刘致祥.纂修来宾县志自序[A].民国来宾县志卷首.
6.规则说。包括详近略远、通典不录、详特略同、生不立传。“详近略远”意同“详今略古”。有的广西修志者继承前人思想,多奉行详近略远规则。如民国《灵川县志·凡例》论本志详略把握时说:“详近略远,史家例然。灵事自宋以上,荒旸莫考,泛引通志桂属各事,既类叠床,尤失限断。兹编事部所载,必于县属地理有关系者,否则从阙。”民国广西修志界多奉行通典不录规则。如民国《上林县志·序例》曰:“全国通行之典礼,概弗之录。”民国广西修志界普遍主张详特略同,如民国《贵县志·例言》曰:“本志详略各取所宜。如前代典礼具见载籍,又近代自治制度事属普遍,非限一隅,此宜简略者也。如县属平天山银矿夙冠全国,又关于太平天国事迹,吾邑颇多,此宜加详者也。”如此把握详略,实际上是强调突出地方特色,颇具学术见地。民国广西修志界多奉行生不立传规则,如民国《三江县志·凡例》曰:“省修志纲目规定,凡忠孝节义及一切善行,其人存者不录。本志仿之(节妇受旌表者除外)。”有人还认为,生人虽不可立传,但可入表,或用以事系人方法简述之。如民国《全县志·凡例》述本志载人时说:“盖棺论定,古今所同。其乡望素孚,或功德在人者,采入人物传,但省志纲目内载现存者不录,亦陆清献《灵寿志》例也。兹按其例,概不列传,或于秩官、选举、耆寿等类项下,略叙事实,阅者谅之。”此说颇具学术见地,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7.书法说。包括扬善隐恶、多说并存。民国广西修志者记人多采用扬善隐恶之法。如民国《来宾县志·义例》曰:“前言往行,取其垂范来兹,例皆称美不称恶。”民国广西修志多采用多说并存之法。如民国《上林县志·序例》曰:“所引诸书,如有彼此互异之处,皆考证折衷,而加按语于下。其不知者,则并列之,弗敢妄事穿凿。”
(三)文本论
1.性质说。民国广西方志学界对志书性质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志书为地理书。如民国《陆川县志·凡例》曰:“志乘为地理专书,其要首在疆域、沿革。”有人认为,志书为民族史之滥觞。如民国《上林县志·序例》论本志性质说:“尝闻泰西各国之强弱,胥于民族一史觇之,便可得其种种真确情形,无待他询。由是以观,固知凡国家者,民族史乃属最要之宝书也。今此一编虽未得直谓之曰民族史,究亦具体而微,未始非斯史之滥觞。”谢祖萃认为,方志兼具史地两种属性。他说:“纪载文化之史,有时间之史,‘历史’之书是也。有空间之史,‘地理’之书是也。有空间而兼时间者,‘方志’是也。”①谢祖萃.邕宁县志序[A].民国邕宁县志卷首.
2.作用说。黎庶从认为,志书可培育邑人的爱乡爱族情怀。他说:“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不读史者不知爱其国,不读志者不知爱其乡。是以披毛戴角之类、圆颅方趾之伦,莫不具有同情心与自尊性,此本族所以团结人群,所以联合社会,所以相通互助也。”②黎庶从.柳城县志序[A].民国柳城县志卷首.民国《上林县志》作者还志书作用归纳为四方面,即备采择、资行政、启观感、促建设。该志《序例》曰:“内容要无外乎纪政治之典章,著山川之扼塞,以及风土、民情、人物。溯其源,竟其委,足备史氏之采择、资行政之展布、与人民之观感、促庶事之进行。”这里对志书功用作如此概括,还是比较准确和全面的。
3.图表说。民国广西修志界普遍重视图表的运用,有的注意弥补旧志用图之不足。如民国重印乾隆《柳州县志》卷首《例略》曰:“初刊本卷首插绘县图一页,简略特甚。重刊本仍之,殊无足取。兹予删除,并将续修县志时所聘测量员亲历各区实测详细县图一幅,用电影印插入重印卷首,俾览斯图者,晓然于县境最近形势,及山脉、河流之实况,庶免贻讥,昭古聋今云。”有的志书还配置插图、插表,如民国《罗城县志·例言》曰:“本志各个纲目所叙事实加插图表,使阅者得以按图索骥。”有的还注意使用统计表,如民国《贵县志·例言》曰:“图表之作,史家所尚,盖能驭繁就简,综散使合。既资比较,尤便翻检。又向者志籍忽于统计,一切状况苦不易知。本志于斯二者特加注重。”
4.辅文说。包括凡例、小序和注释。民国修志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志书设置凡例的必要性。有人认为,依照诸书惯例,凡例在志书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民国《灌阳县志·凡例》曰:“书之作皆有发凡起例,以明著述之意,矧在志乘而可缺如?”民国广西修志界对于小序撰法问题已普遍产生质疑。有人认为,旧志小序撰法必须予以改进,如民国《三江县志·凡例》曰:“他志于每一部门或项目之首,辄骈四丽六,骋为楔引。本志据事直书,未敢效矉。”有人鉴于旧志小序的某些不足,主张不设小序。如民国《全县志·凡例》曰:“旧志每类必有小引,殊涉空套,且新增门类仍恐续貂。篇末结论本属史例,间亦可移他志。兹编并予删除。”民国广西修志界重视作注问题。如民国《邕宁县志·凡例》曰:“志称引旧说,无论为正史杂史,或近人杂著,必标注其书名,示有本也。”民国《上林县志·序例》亦曰:“篇中引据皆注明所出,以昭征信,不使一字无有来历。”
(四)接受论
1.志书流传说。尹承纲对于志书流传问题最有见地,他认为志书能否广泛流传,完全取决于志书的编纂质量。他说:“顾修志之任至重也。大则难工,细则易审。必采访者各举其职,然后材料乃征翔实。必主编者洞知世变,然后鉴裁乃底精严。且必假以优闲之岁月,从容探讨,执简御繁,而后斟酌尽善,乃能广流传而垂永久。”①尹承纲.雒容县志序[A].民国雒容县志卷首.
2.志书阅读说。民国陈寿民、高锡攀对如何读志问题提出新见解。陈寿民认为,读志要施以新史学观点。他说:“吾人读志书,必须用新之历史观与社会观,去分析理解许多事实之现象与演变,去发现其中存在之因果规律。又须从具体之情况,去研究每一种事实之现象与演变之特质及其主要契机。必如此,方能把握志书之内心,而志书乃能为我用。”②陈寿民.邕宁县志序[A].民国邕宁县志卷首.高锡攀认为,读志要施以辩证观点。他说:“尝读唯物辩证法,知在空间上全面考察事物……又在时间上全面考察事物……衡天下之事物如是,读国史、方志亦莫不如是。一县之志书,大抵为区域内时空上事物之记载。在空间上,事物自有其统一与分解之关系。此事物与彼事物之互受影响,而变更充实其内容。此在社会横断面上,必然杂具之形相息息相通,且不尽受区域所囿也。在时间上,事物自有其变动发展之程途。现在事物受过去事物之托孤,未来事物受现在事物之委命。此在社会纵剖面上,必然滚进之洪流且滔滔不绝也。读斯篇者,诚能洞穿时空之隔膜,用科学之脑汁溶解社会之全面,不以一事物之单独形式而忽其彼此相依为命之内容,不以一事物霎时之静态而忘其变动发展之生命。对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诸部门,均须求得其整个不断之线索,循是以盱衡域内之事物,以启发社会之生机,则思过半矣。”③高锡攀.柳城县志序[A].民国柳城县志卷首.陈氏和高氏此说,迄今仍能给人以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