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抗战志编写质量
——以广西为例
2018-01-23唐凌
唐凌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过去,在地方志编纂中,抗战志作为其中的部分内容已有所反映,但是,全面系统地编纂抗战志,则是近年国家所做出的决定。这一工作的开展,说明在新的形势下,国家非常重视抗战资料的科学规范发掘整理,同时也对抗战史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本人受邀参加了广西抗战志提纲编写的一些研讨会,感觉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研讨,以深化认识,如此,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全民抗战的理念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从这时起,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阶段。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统一战线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并带头抛弃前嫌,与国民党进行政治、军事合作。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社团,随之都投入到抗战斗争当中。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抗日战争带有全民性。事实上,“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全民抗战的局面正式形成。当时,只要抗击日本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就是爱国的表现,社会就予以认可,这就是全民抗战的理念。能否一直坚持贯彻这种理念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抗战结束70多年了,但是围绕中国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却一直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同时期党派纷争所造成的历史观差异,使抗战史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制约。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赢得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并获得战争的赔偿,但是,由于战后第三次国内战争的爆发,以及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权利被忽视或扭曲,受此影响,战争赔偿事实上耽误乃至最后被迫放弃。直至今日,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在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行质疑和嘲讽。这不能不令人担心和气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早日实现统一大业,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共同的历史观,是统一大业的基础。正确看待抗战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形成民族共识,聚合民族的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贯彻落实全民抗战的理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抗战的真实历史。抗战时期的广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办事处在推动文化城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使广西尤其是桂林成为全国的文化名城;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广西各地抗日游击武装,在桂南和桂柳战役中发动群众,打击敌人,牵制日军的进攻,有力配合了战略反攻;人民群众宁愿躲进深山老林,也不为日军生产粮食,使其“以战养战”的阴谋未能得逞;工矿企业加快生产,为前线提供军需用品,或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品,增加外汇,争取外援;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保卫领土;美国“飞虎队”以桂林、柳州、南宁等为基地,在中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支持下,组成空中防线,遏制日本的军事进攻,保卫中国的大后方;国际反战同盟在桂林、柳州等地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劝告侵略者迷途知返,回归人性……尽管抗日的主体与方式不同,但是都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记载与肯定。坚持全民抗战理念,意味着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政治需求为出发点。同时,意味着必须深刻理解“抗日”的含义,真正把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斗争形式纳入“抗战”的范畴,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是一种军事或政治行为。
二、要正确认识各地的抗战地位与作用
抗战时期,全国各地的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任务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区域,也会因敌我力量的改变,而不断转变斗争的方式及重点。就全国而言,始终有沦陷区、大后方地区和中日双方争夺区之分。有些省市县,地位始终如一,有的则发生了变化。广西多数时期属于大后方地区,1939年底至1940年初,桂南战役爆发,广西一度沦陷,但是随着日军败退,很快又恢复大后方的地位。1944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桂林和柳州成为其争夺的重点,从这时起直至日本投降,广西成为抗战的前线。这种情况,决定了抗战志的编写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地位与作用,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予以表现。国家之所以要组织力量编写抗战志,目的就是要将各地最有特点、最有优势、最有影响力的抗战历史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因此,抗战志编纂过程中,一定要围绕各地的抗战地位与作用开展创新性的探索,努力凸显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既然广西抗战时期是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地方志中有关经济建设,为全民抗战提供物质支持的内容就必须占据较大篇幅。例如:“卢沟桥事变”后,华中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大批工矿企业迁移至广西,广西各级政府和民众为这些企业的安置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使其很快恢复生产,成为大后方经济的支撑力量。又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柳州机械厂就制造出飞机。1937年,该厂的工程师再次利用仓库里一台750马力飞机发动机,成功装配制造一架单座驱逐战斗机,①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柳州市志:第7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393.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平桂矿务局生产的锡,精度高达99.8%,在纽约国际市场达到甲级锡标准。②平桂矿务局志编纂委员会.平桂矿务局志[Z].内部交流,1995:292.再如,为了确保大后方建设的开展,同时,确保各种军事物资的顺利输送,国民政府组织力量修建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广西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无论组织方式还是工作成效,都为世人所称道。可以这样说,抗战时期的铁路交通运输线,广西是最主要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沿线各地的城镇、乡村、政府、民众等,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当时广西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虽然不是直接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搏杀,但是,都汇聚成抗战的强大力量,起到支撑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志编纂中,如实记载这种历史,最能体现广西的抗战地位与特点。
文化建设的成就,同样体现广西的抗战地位,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全国文化名城,桂林当时聚集了上千名的文化名人,创作了大量具有抗战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作品;近70家出版社在桂林落户,出版了一批批的进步书籍;1944年西南数省的戏剧工作者在桂林举行了“西南剧展”,持续数月,演出剧目120多个,以宣传抗战,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创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空前之壮举。人们公认,桂林文化城当时构筑了坚强的文化抗战阵地,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灯塔,其历史功绩彪炳千秋,永载史册。因此,严格按照志书要求,分门别类,精心考辨史实,系统梳理文化城历史线索及其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广西作为大后方的安全屏障,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39~1940年的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以阵亡1.5万人的代价,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确保了大后方运输线的畅通,同时,也减轻了东南亚各国的军事压力。1944年爆发的桂柳战役,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牵制了日军的进攻,消耗了日军的实力,为后来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两场战役,无论对全国抗战还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抗战志除了详细记载其大致经过外,还要记载与这些战役有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因素。充分反映各党派、各种军事力量、各阶级和阶层以及各族人民群众在战役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此,就能突出广西抗战的特点与影响力。
三、要针对抗战历史的薄弱环节狠下功夫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史学观念与研究方法的制约,人们对抗战不少领域缺乏应有的重视,造成抗战史存在漏洞或者薄弱环节,未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抗战的真实状况。针对这种状况,编纂抗战志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薄弱环节之所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弥补。
纵观广西已有的抗战志,不难发现,科技方面的内容非常薄弱,急需加强。事实上,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科技力量向大后方转移,其中一些聚集在广西。例如,柳州沙塘是广西农事实验场所在地,在桂系集团的支持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使之逐渐成为广西的农业技术实验中心。1938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迁移至沙塘,与广西农事试验场合署办公。不久,农林部推广繁殖站也在沙塘设立工作站。在此带动下,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家纷纷聚集沙塘,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开展农业科研活动,使沙塘成为战时“农都”。①小丁.金陵儿女满天下[J].陵大学校刊,1945,354.促进大后方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提供抗战所需物资,“农都”的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尤其是旱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红薯等品种的引进与改良,成为科研攻关的重点,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国民政府和广西省政府在许多地方设立农业实验村或农业实验场,将这些高产的旱地农作物进行推广。学校、农会、民团等组织机构发挥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实施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农都”的作用并非仅限与柳州沙塘,而是扩展到广大的乡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为大后方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农都”的地位与作用都非常重要,所以,抗战期间,美国、印度、英国等国的科学都曾到此参观考察交流。①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柳州市志:第7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415-416.他们不仅带来更多的先进农业技术与科研方法,而且还把中国的抗战信息传到世界各地,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沙塘成为“农都”,是抗战形势推动的结果,更是农业科学家努力奋斗的结果。尽管只存在短短5年左右的时间,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了抗战的历史。“农都”所在地柳州沙塘,以及承担“农都”科研实验的村或农场,都在这一历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地方志只有如实记载,才能还历史真相,也才能使“农都”的地位与作用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1943年10月21~26日,中国工程师学会第12届年会在桂林召开。这次会议,可谓中国科技届的一次抗战再动员,对大后方的工业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抗战史还是科技发展史,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这次会议一直被人们所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资料缺乏,而是对抗战含义的理解过于偏狭,以为会议与抗战的关联度不高。翻开当时的报刊,认真阅读就会看到,这次会议,全国各地共有2000多名代表赶到桂林参加,包含工矿业各领域的专家,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兼工程师学会会长翁文灏发表重要讲话,会议除研讨大后方工矿业技术引进、改良及推广策略外,还研究国家工业化标准的有关问题,此外,还对战后国家的工业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工矿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推广到大后方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工业化标准的研制与战后建设的规划,引领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会议过程中,还在桂林花桥举办工业展览,激发民众的自信,传播爱国主义思想。②《资源委员会公报》第5卷,第5期,第52-55页。所有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大后方建设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的桂林之所以成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地,一是因为桂林相对安全,二是桂林文化氛围浓厚,三是因为交通较为便利。历史为广西的科技抗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赋予广西抗战史独特的内涵。有关的史实十分详实,地方志选择其中一些予以记载,完全具备条件,也完全符合抗战实际,并真正体现特点与优势。
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主管大后方工业建设的职能部门。抗战时期,同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该委员会大力推动专利技术发明与保护,设在广西的一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专利,受到政府的奖励。并通过政府的引导,在相关领域得到使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从而增强了抗战的实力。可见,从这个角度记载抗战历史,也会帮助人们形成新的认识。
民间记忆是诠释全民抗战必不可少的内容。地方志编纂中,这些内容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抗日战争的硝烟散去已有70余年,但是仍有部分亲历者健在,他们关于抗战重大事件的记忆,特别是当时承担重要使命的人,如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新闻记者、教育工作者、军人、游击队员等的记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在结合文献资料做出准确判断后,将其作为抗战志的内容,可以增强历史的表现力。有些普通民众的历史记忆,若与特定的载体结合,则更为生动,更有说服力,例如,1944年桂柳会战前夕,广西灵川县定江乡莲花塘村80余户约400多人集体躲进同乡的一个小山村——宝源村,宁愿靠种红薯、玉米和青菜为生,也绝不回村为日军生产粮食,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莲花塘村与宝源村结为兄弟村,定期“走老同”,直至今日,这种活动仍在坚持。③唐凌,邓璟生.关于日军侵占桂林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记忆——以灵川县定江乡为考察重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4).年轻一代通过参加这种活动,不仅保存了深刻的历史记忆,而且增强了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使抗战凝结的情谊在现代社会不断延续。地方志记载这种民间记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桂柳会战内幕,认识抗战中的民族精神。全民抗战最需要反映社会底层的状况,而民间记忆的如实记载,能使历史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抗战中的国际援助,人们总是把中国看作被援助的对象,而很少意识到中国实际上也在许多方面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援助。这种薄弱环节,在地方志编纂中也要注意弥补,例如,抗战中后期,美国为了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摧毁其军事发展能力,在中国先后修筑了100多个机场,其中,广西的有桂林机场(三个)、柳州机场、南宁机场、平南机场、百色机场、南丹机场等。在修建这些机场的时候,中国征用了数以万计的民工,他们采用原始的工具,冒着被日军轰炸、被瘟疫侵害和食物短缺等危险,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浩大的工程,创造了近代机场修建的壮举。对于这种贡献,地方志中仅记载征用民工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当时的战争局势尤其是美国的战略需求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其意义所在。“飞虎队”利用这些机场所取得的战果,美国及国际社会对这种援助的评价,说服力更强,更应该重点记载。中国的抗战是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国际援助是相互的。我们感激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同时,也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的贡献。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国际语境,历史的对话才能真正平等,中国的抗战地位与作用才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获得应有的尊重。
抗战的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地方志部门必须下很大的决心和气力,组织力量发现本地存在的薄弱环节。必须认识,发现的薄弱线索越多,攻坚克难的动力就越大,创新的成果就越丰富。
四、要努力发掘抗战志新资料
所谓新资料至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新的文献资料,二是新的非文本资料。
近年来,各地都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价值,寻找历史文化的力量。因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抗战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弘扬。因此,采取措施挖掘本地抗战资源。其中,各地的党史办公室,通过深入调查,寻找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的线索;民政部门,寻找抗日烈士的线索;各村庄结合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寻找社会各种抗日活动的线索,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有关的资料大都具有新意,有助于地方志的编纂。
根据薄弱环节开辟地方志新领域,所收集的资料无疑多有新意。例如,《资源委员会公报》《资源委员会通讯》《资源委员会季刊》等刊物,经常报道大后方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也刊发一些科技新闻,其中不少与在广西境内的活动有关。通过资源委员会及其所创办的刊物,可以了解大后方地区科技支持抗战的情况。《广西省政府公报》里面许多内容也与抗战有关,其中法令、制度、条规、计划、统计等,是其他资料所缺少的,或者是不足的,用在地方志编纂中很有分量。再如,柳州沙塘成为战时“农都”后,《沙塘农讯》开始向大后方各省发行,基本内容包括:(1)领导讲话、指示;(2)农业新消息;(3)农业常识;(4)农业技术推广;(5)农业气象报告;(6)农业人才培养;(7)农业科研会议等。虽然不像时政新闻那么及时,却能将农业科研及推广的最新动态传播到大后方地区,农业新闻的实效性始终比较突出。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沙塘农讯》传播了大量新的农业科研信息,在文化及技术层面帮助各农业实验场及农村实验区夯实了科研及生产工作的基础。当时,“农都”科研人员的成果,也刊登在《广西农业》等刊物上,其中不少以旱地农作物引进、改良及传播,或者肥料技术的科学使用等为主要内容,这些,对提高大后方粮食产量,支撑战时农业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利用这些资料,可使战时“农都”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有些资料深藏民间,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线索不断跟踪追寻,才能有所收获。例如。广西籍的浙江大学毕业生吴公致曾在资源委员会从事技术工作,桂柳战役爆发后,随所属企业沿着湘桂和黔桂铁路向重庆转移,他坚持写日记,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如实记录下来。共107则,约5万字。①该日记目前存桂林抗战老兵志愿者服务队。内容主要有难民的悲惨境遇,抗战期间铁路运输系统的内幕,军队和政府部门的利益冲突,铁路沿线的社会生活,当然,更多是主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每一则日记都真实、具体,史料价值很高。后来,日记主人出国谋生,20世纪末回国在高校从事航空专业教学工作。前几年因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到桂林定居。这本日记一直被其保存在身边。桂林市抗战老兵志愿服务队在调查中找到吴公致先生后,经过反复做工作,他将这本日记捐献出来,供人们研究参考。这本日记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视角,观察、记录桂柳战役期间的转移过程,为人们认识抗战,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抗战亲历者所提供的新资料,更是需要及时利用。例如,2015年桂林飞虎队遗址公园建立后,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向该园捐献了6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一架仍能飞行的“飞虎队”轰炸机。每件文物都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充满许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情节,尤其是那架从澳大利亚飞到桂林的“飞虎队”轰炸机,所肩负的使命堪称光荣神圣,历史及现实意义,均引起全球关注。将这些资料运用在地方志编纂中,就会向人们展现出非常鲜活,非常具体的历史场景,并从中获得重要的现实启示,进而使抗战志存史、资治的功能得到强化。
非文本资料的运用过去一直被忽略,其实,有些非文本资料对表现抗战历史比文本资料更有效,例如,漫画式的抗战标语,对动员社会底层民众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运用在抗日宣传中就非常出彩;“飞虎队”在中国土地上与日军作战,为便于自救,在降落伞上或自己的衣服上画上一些直观、形象的图画,让中国军民识别。这种非文本资料,对于诠释中国战场的“国际特征”显得特别重要,每一幅都非常有意义。抗战时期修建机场或铁路、公路的征工证,不能仅仅关注姓名、年龄、来源地等内容,还要从编号、发放者、征用次数等方面,读出文本之外的其他重要信息。抗战纪念碑,有的建在道路旁,有的建在公园里,有的与忠义祠等组合为一个整体,寓意及其社会教育功能大致相同,但是叙述历史的方式有所差异。其非文本信息,需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加以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加强非文本解读,既需要更新观念,将“史料”的范围扩大,也需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运用。这是一项新的任务,面临的困难较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成功。
五、要根据后抗战时代的研究成果及时调整编纂思路
所谓后抗战时代,指的是抗战结束后的时代,时间大致从1945年至今。抗战时期,发生在广西的许多事情,限于当时的条件,有些记载难免会有遗漏或者片面。这些历史资料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人们研究抗战历史的主要依据,因此,自然也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够准确乃至失真的现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比较,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例如,现在人们公认,抗战时期,广西的出兵人口比例之高为全国第一。在所有沦陷过的地区,广西没有出现过伪军,维持会的力量相对薄弱。这些,从另外一个侧面,再次证明广西抗战在全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地方志编纂时,应根据比较研究后的情况,重新收集资料,并了解其中的原因,之后,以凸显这种地位为策略开展编纂工作,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再如,昆仑关纪念馆修建之后,文物资料逐渐丰富,依据这些文物,人们对这场战役的经过及其作用就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众所周知,在这场战役中阵亡的烈士,许多没有留下姓名。该纪念馆建立之后,特在其左面,树立烈士姓氏碑柱,目的是将新发现的烈士名单,补刻在上面,让烈士的英名传承于世,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历史的尊重,对为国捐躯者的人文关怀。理解了其中的非文本信息,地方志表现该战役的侧重点与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内容的创新就容易得以实现。
后抗战时代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就决定了地方志编纂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及时调整思路与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成果,开创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