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嬗变
2018-01-2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实践基础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嬗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从重视批判到重视传承
自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以来,对传统文化始终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不例外。从理论上说,批判时候不要忘记继承,继承时不要忘记批判,但是,实践上,批判与继承并不一样重视。改革开放初期,比较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这一方面是为了“肃清封建主义遗毒”,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封建主义文化沉渣泛起。另一方面,为了在对外开放中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随之凸显。而且,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挑战日益严重,所以,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强调传统文化是“基因”“血脉”,要把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体现了对传承的重视。
二、从重视革命文化传统到重视治理文化传统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从文化的阶级性出发,十分重视革命文化传统,特别是农民文化。改革开放初期,党仍然重视革命文化传统,突出弘扬革命精神。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对“封建主义”遗毒进行肃清的时候,要注意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重视“反封建”的革命文化传统的作用。今天,坚定文化自信仍然要弘扬革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文化传统日益受到重视。“攻守易势”“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本身是重要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习近平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三、从重视文化的时代性到重视文化的民族性
在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时,更加重视文化的时代性,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新文化和旧文化,科学文化与封建文化截然不同。毛泽东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但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接近,民族性受到更多重视。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习近平用“历久弥新”这一词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把时代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甚至更加凸显了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