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对政治心理的影响与塑造

2018-01-2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创造 2018年8期
关键词:边缘改革开放中心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政治方面也是如此。与此相对应,不同区域的社会民众的政治心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于政治“中心—边缘”结构的“中心—边缘”心理结构,不仅不断被塑造和形成,且在多个发展领域发挥重大影响。

一、“中心—边缘”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在我国国家治理视野中,中心与边疆概念,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体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这种政治结构在建国初期得到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则进一步演化成东—中—西结构。这种分布结构,体现出强烈的非均衡特征,构成了国家区域治理中的“态”与“势”,也塑造和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心理。

二、“中心—边缘”心理阻碍我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我国学者曹正汉、柯武刚、史漫飞认为:“人的行为既具有遵循某种行为规则的特征,又受自己的观念的引导,其中观念对于行为的引导居于优先地位。”这在边疆民族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调研中发现,在许多民族群体中,“边疆”一词,本身就被等同于落后、封闭,也往往导致了行动上的滞后和保守。正是基于这种统一性,也产生了群体共同维护特定理念的动力,直接主导了特定区域内群体的行为,比如创新力、创造力等。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认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可以看出,传统的“边”的理念与思维不转变,均衡和充分发展的任务就会面临创新的困难。

三、基于“中心—边缘”心理的治理建议

1.政治结构中基本理念的改变:变“边缘”为区域“中心”。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区域的现代化发展,都无法离开全球视野。边疆省份,更多是注重地理意义上的“边”,不能将其等同于发展意义上的落后。在边疆治理中,应从政治心理上重新定义“边缘”和“中心”,推动新的边疆观。

2.构建政治心理的控制、引导和利用框架。非制度因素治理的基本框架,就是把中国文明产生的地理空间、历史空间与共同心理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这样,许多制度真空的现状,就可以通过非制度因素的积极要素进行弥补,这也构成了边疆治理中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3.构建政治心理治理的良好理念更新和支撑机制。边疆民族地区应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新媒体,通过文化建设等方式,在全社会建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从而为边疆治理塑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支撑机制。

猜你喜欢

边缘改革开放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