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膝风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2018-01-22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外科医学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摘 要】 鹤膝风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鹤膝风的相关论述较为丰富,通过对鹤膝风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鹤膝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鹤膝风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对风湿病的丰富和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风湿病(痹病);鹤膝风;关节炎,类风湿;特殊痹;虚邪瘀;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

鹤膝风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宜,外邪侵袭所致,以腿脚牵痛,肢体筋挛,久则膝、肘关节肿大变形,肌肉瘦薄,骨节显露,如鹤之膝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鹤膝风是从症状特点角度命名的痹病,是以患膝肿大,胫腿枯细为特征,形如鹤膝而得名。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历史上对于鹤膝风的相关论述较为丰富,但不系统,较为杂乱。本文对鹤膝风的源流及历史文献进行复习和整理,以便临床准确运用。

1 鹤膝风的病名

历代医家对于鹤膝风的论述较多。最早对本病的论述当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设“鹤节候”论述本病。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本病的描述。鹤膝风病名首次见于《圣济总录》,但未有详细描述。宋·钱乙提到小儿鹤膝。《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仁斋直指方论》《世医得效方》等宋元医家多提及“鹤膝风”,但未系统论述。明清医家薛己、张介宾、喻昌等把鹤膝风作为专门一类疾病固定下来,其后医家多专论鹤膝风。鹤膝风根据其临床表现,还有其他称谓。

1.1 鹤 节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在“鹤节候”中曰:“小儿禀生血气不足,即肌肉不充,肢体柴瘦,骨节皆露,如鹤之脚节也。”另外,《世医得效方》《幼科类萃》等也列有“鹤节”。鹤节即鹤膝风的最早名称,但后世医家较少应用。

1.2 鹤膝风 最早见于宋代《圣济总录》。钱乙论有小儿鹤膝:“鹤膝者,乃禀受肾虚血气不充,致肌肉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也。”明清之后,众多医家多有系统论述,如明·朱橚《普济方》论“鹤膝风”曰:“夫鹤膝者,病患两膝肿大痛,髀胫枯腊但有皮骨。”其后薛己在其多部著作中论有鹤膝风,确立其理法方药。《景岳全书》《证治准绳》《医门法律》等在继承薛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另外,《奇效良方》《医学正传》《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医学纲目》《仁术便览》《外科正宗》《幼科百效方书》《医学心悟》《疡医大全》《金匮翼》《时方妙用》《医述》《类证治裁》《医学摘粹》等专列“鹤膝风”进行论述。《丹溪手镜》《世医得效方》《证治要诀》《外科发挥》《解围元薮》《古今医鉴》《本草纲目》《外科启玄》《寿世保元》《简明医彀》《外科大成》《医方集解》《证治汇补》《医碥》《验方新编》《杂病广要》《医学举要》等也提及鹤膝风。

1.3 脚膝风 首见于《圣济总录》,其曰:“脚膝风,俗名鹤膝风。”是鹤膝风的别名,但后世较少应用。

1.4 鼓槌风(鼓捶风) 首见于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普济方》则首先提出:“鹤膝风,又名鼓捶风,两大小腿瘦如芦柴,止有膝盖,大者行履不得。”其后,明·董宿《奇效良方》也曰:“鹤膝风,又名鼓槌风。”《丹溪摘玄》曰:“鹤膝风,即今之鼓槌风。”沈之问《解围元薮》论述更为详尽:“鼓槌风,此症初起于肘膝间,……形如鼓槌,故有此名。”还有人认为鼓槌风是鹤膝风的特殊类型,如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鹤膝风,……止有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腿枯细,俗谓之鼓槌风。”《景岳全书》《杂病广要》等从其说。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两膝肿痛,股渐小何如?曰此名鹤膝风,一名鼓槌风。”又曰:“鹤膝风又名鼓槌风。”清·吴谦《医宗金鉴》曰:鹤膝风“此证……一名鼓捶风。”《疡医大全》从之。鼓槌风是鹤膝风的俗称。

1.5 游膝风 见于《医宗金鉴》,其曰:鹤膝风“此证一名游膝风”。《疡医大全》从之。游膝风是鹤膝风的另一个别称,但后世较少应用。

2 鹤膝风的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多与体虚久病、外邪侵袭、气滞痰瘀等有关;可由其他痹病迁延而成。

2.1 体虚久病 小儿先天秉受肾虚精亏,血气不充,不能濡养筋骨肌肉,日久发为本病;或房劳伤肾,肾精不足,或足三阴经亏损,外邪乘虚而入,邪留深陷筋骨,肉腐成脓,损筋蚀骨,可致本病;或他痹迁延日久,或痢后体虚,复感邪气,关节筋肉失养日甚,肌肉瘦削,骨节呈露,可成本病。如《诸病源候论》曰:“小儿禀生血气不足,即肌肉不充,肢体柴瘦,骨节皆露,如鹤之脚节也。”宋·王璆《是斋百一选方》曰:“患痢之后,足履痪弱,遂成鹤膝风。”明·薛己《外科发挥》曰:“三阴之气不足,风邪乘之,两膝作痛,久则膝大,腿愈细,因名曰鹤膝风。”《解围元薮》曰:“皆由妄性肆欲,保养失节,感冒所致,……多发于肘膝臀胛之间,人唤为鹤膝风。”薛己《外科枢要》曰:“鹤膝风,乃调摄失宜,亏损足三阴经,……久则膝大而腿细,如鹤之膝。”陈实功《外科正宗》曰:“鹤膝风,乃足三阴亏损之症。”清·喻昌《医门法律》曰:“小儿鹤膝风,……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陈士铎《辨证录》曰:“鹤膝之风,……凡人行房,必劳其筋骨,至于精泄之后,则髓必空虚,髓空则骨空,邪即乘其虚空而直入矣。”程国彭《医学心悟》曰:“患痹日久,腿足枯细,膝头肿大,名曰鹤膝风;此三阴本亏……遂成斯症。”《医宗金鉴》曰:“小儿鹤膝风,多因禀赋不足,血气不荣,……股渐细小,而膝愈大,皆肾虚不能生精髓之故也。”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曰:“历节,……倘经久不愈者,多变鹤膝风。”

2.2 外邪侵袭 调摄不慎,风寒湿等邪侵袭,邪滞经络;或外感湿热,湿热流注关节,关节肿大热痛,发为本病;或正虚邪侵,无力驱邪,邪留久而蕴痰成瘀,而致本病;或妇人胎产经行失调,复感外邪,亦可发病。明·薛己《薛立斋全书》曰:“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脾肝,而为外邪所伤。”《解围元薮》曰:“鼓槌风,……由感冒、雨露、劳倦、卧湿、恣食、生冷、丧败气血,风湿无制,邪伤荣卫”而致。《古今医统大全》曰:“鹤膝风,……皆不过风寒湿之流注而为病也。”《证治准绳》曰:“鹤膝风,一名鼓槌風,起于中湿,……或伤寒余毒,不能发散,风寒湿气结于经络,血脉不流,以致筋愈缩而股愈瘦。”单斗垣《外科启玄》曰:“鹤膝风痛,日夜难禁,皆起于风寒湿虚是也。”张介宾《景岳全书》曰:“鹤膝风,……总不过风寒湿三气流注之为病也。”孙志宏《简明医彀》曰:“鹤膝风,……由风寒湿气流注也。”《医门法律》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辨证录》曰:“鹤膝之症有二,一本于水湿之入骨,一本于风湿之入骨也。”清·张璐《张氏医通》曰:“妇人鹤膝风证,……为外感所伤。”《医宗金鉴》曰:“小儿鹤膝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为是病也:膝内隐痛寒胜也,筋急而挛风胜也,筋缓无力湿胜也。”陈念祖《时方妙用》曰:鹤膝风“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高秉钧《疡科心得集》曰:“凡人骤感风寒暑湿,膝中即觉疼痛,三五日后,腿足不得屈伸,寒热间作,膝之内外皆肿,色微红,热光亮,股形渐觉细小。”

2.3 气滞痰瘀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血虚血瘀;或饮食不节,脾虚失运,聚湿为痰;或积热熏灼津液为痰,或寒湿停聚为痰,痰浊瘀血阻滞经络,一旦为外邪触动,气血愈加凝滞不通,发为本病;或痰浊瘀滞停积日久,脉阻痰凝,甚则热蒸内腐而致本病。《薛立斋医学全书》曰:“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脾肝。”气滞血瘀,而致本病。《证治准绳》曰:“鹤膝风,……或伤寒余毒,不能发散,风寒湿气结于经络,血脉不流,以致筋愈缩而股愈瘦。”《景岳全书》曰:“鹤膝风,……然肿痛者,必有邪滞。”“左膝肿大,……气滞而不行,故膝愈大而腿愈细,名曰鹤膝风。”《张氏医通》曰:“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清·顾世澄《疡医大全》曰:“湿痰湿热,或死血凝滞等证,患在关节,流注不行。”而成本病。《疡科心得集》曰:“若发之缓者,……血脉阻滞,不得流行,注膝成病。”

综上所述,鹤膝风多发于体弱久病之人,常与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宜、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也可由其他痹病迁延而成,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5]。病位多在肘、膝,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外邪痹阻,关节筋肉失养,甚或筋损骨蚀。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气血阴阳亏虚;邪实多为寒湿热等邪侵及气滞痰瘀。本病初期,以外邪痹阻为主;日久,邪蕴化热,肉腐成脓,痰瘀互结,肿疡化腐。若病情迁延,损及脾肾之阳,发为阳虚阴疽之证;损及肝肾,常为肝肾阴虚之证,病情常缠绵难愈。

3 鹤膝风的主要表现

“肌肉不充,肢体柴瘦,骨节皆露,如鹤之脚节也。”(《诸病源候论》)“鹤膝风筋缩。”(《黄帝素问宣明方论》)“两膝肿大痛,髀胫枯腊,但存皮骨,拘挛跧卧,不能屈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斋百一选方》《世医得效方》《普济方》《杂病广要》)“肌肉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钱乙、《世医得效方》《幼科类萃》)“胫细而肿者,俗呼如鹤膝风。”(《证治要诀》)“两大小腿瘦如芦柴,止有膝盖大者,行履不得。”(《普济方》《奇效良方》《证治准绳》)“鹤膝风膝大,或痹,或痛不痛,筋动难,或仁不仁。”(《丹溪手镜》)“两脚肿痛,足胫枯腊,名曰鹤膝风。”(《医学正传》)“两膝作痛,久则膝大,腿愈细,因名曰鹤膝风。”(《外科发挥》《外科正宗》)“初起于肘膝间,酸痛,怕见寒湿、风冷,行步艰难;……久则肢胫屈弱,骨节大痛,腿肉渐去、渐小,膝踝胀大,趾指酸麻、痛烂、堕落,或皮肉紫黑,形如鼓槌。”“多发于肘膝臀胛之间,人唤为鹤膝风。”(《解围元薮》)“肘膝肿痛,臂胻细小,名曰鹤膝风,以其象鹤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有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胻腿枯细,俗谓之鼓槌风。”(《古今医统大全》《景岳全书》《杂病广要》)“肌肉日瘦,内热减食,肢体挛痛,久则膝大而腿细,如鹤之膝。”(《外科枢要》《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妇人鹤膝风症,或先腿脚牵痛,或先肢体筋挛,既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之膝。”(《薛立斋医学全书》)“两膝肿大,髀左右但存皮骨,皆挛躇卧不能伸屈。”(《丹溪摘玄》)“肢体挛痛,久则膝愈大而腿愈细,有如鹤之膝。”“肿痛鹤膝。”(《医学入门》)“两膝肿痛,脚胫枯细,名曰鹤膝风。”(《古今医鉴》《仁术便览》《寿世保元》)“两膝内外皆肿,痛如虎咬之状,寒热间作,股渐细小,膝愈肿大,名鹤膝风。”(《证治准绳》《疡医大全》)“两膝肿痛,股渐小何如?曰此名鹤膝风。”(《证治准绳》)“鹤膝风痛,日夜难禁。”(《外科启玄》)“膝愈大而腿愈细,名曰鹤膝风。”(《景岳全书》《续名医类案》)“膝头重大作痛,腿胫渐细故名,致筋挛不能屈伸,……日久不痊,延及臀股,肿大出脓,至肉削而毙。”(《简明医彀》)“肌肉废瘠,小腿细小,其膝肿大,伸屈艰难,如鹤膝之状。”(《幼科百效方书》)“鹤膝风者,……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细。”(《医门法律》《张氏医通》《类证治裁》《医述》《杂病广要》《医学从众录》《医学举要》)“足膝枯细而肿大者,名鹤膝风症。”(《证治汇补》)“足胫渐细,足膝渐大,骨中酸疼,身渐瘦弱,人以为鹤膝之风。”(《辨证录》)“妇人鹤膝风证,……或先肢体筋挛。”(《张氏医通》《类证治裁》《杂病广要》)“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张氏医通》《类证治裁》)“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鹤膝风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便。”(《张氏医通》)“肌肉瘦削,形如鹤膝,外色不变,膝内作痛,屈伸艰难。”(《冯氏锦囊秘录》)“患痹日久,腿足枯细,膝头肿大,名曰鹤膝风。”(《医学心悟》)“小儿鹤膝风,……骨节外露,筋脉挛缩,股渐细小,而膝愈大。”“膝肿粗大,上下股胫枯细;……初肿如绵,皮色不变,亦无焮热,疼痛日增。”(《医宗金鉴》)“鹤膝风,两腿及腿肚内外, 肉尽削,两膝肿大。”(《续名医类案》)“胫细而膝肿。”(《时方妙用》)“鹤膝风者,以膝肿而 腿枯细,如鹤膝之形而名之也。”“人面疮者,即鹤膝风破烂所成,以膝有盖骨似额,下两旁有眼,中有高骨似鼻,穿溃腐坏,宛如人面之形。”(《疡科心得集》)“两膝壅肿,内外皆痛,腿细膝粗,如鹤之膝,是名鹤膝风;……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利;……由脚软渐成鹤膝。”(《类证治裁》)“鹤膝风,病在筋则伸不能屈,在骨则移动维艰,久则日粗日肿大腿日细。”(《验方新编》)“鹤膝肿热日久,夜分痛甚。”“寒湿鹤膝初起,肿痛无热。”“鹤膝风,膝肿腿细,手足寒挛,走注疼痛。”“膝盖肿痛而热,皮色不变。”(《马培之医案》)

历代文献详细而形象地描述了鹤膝风的临床表现,综合文献所述,其主要症状有:多发于膝或肘,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肌肉瘦薄,骨节显露,如鹤之膝,甚或肿疡,肉腐成脓。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类风湿关节炎、结核性膝关节炎、化脓性膝关节炎、膝骨关节炎等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滑膜炎出现鹤膝风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鹤膝风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论述较多。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鹤膝风描述。宋元医家多在方剂治疗中提及本病。其中钱乙论有小儿鹤膝。《是斋百一选方》在“第四门”中论有鹤膝风。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有“鹤节”。朱震亨《丹溪手镜》在“历节风”中提及鹤膝风,论有鹤膝风与历节风、痛风的鉴别诊断:“历节风痛走注不定;痛风有定,夜甚;鹤膝风膝大,或痹,或痛不痛,筋动难,或仁不仁。”明清医家对本病多系统论述,其中薛己、张介宾、王肯堂等对鹤膝风的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普济方》在“诸风门”附有“鹤膝风”,作为一个独立疾病进行论述。明·王銮《幼科类萃》论有小儿鹤膝。《外科发挥》认为“鹤膝风,乃败证也”;《外科正宗》等后世医家多从其说。《解围元薮》列有“鼓槌风”,并在“历节风”中论有“鹤膝风”。《古今医统大全》附有“鹤膝风”,列有“鹤膝候”。楼英《医学纲目》列有“鹤膝风(即历节之类)”,认为鹤膝风是历节风之一。《外科枢要》详“论鹤膝风”,并进行了辨证分型。李梴《医学入门》对鹤膝风辨证,并认为本病“亦有虚火阴血枯,所以痢后多此疾”。也有把鹤膝风放在其他疾病中论述的,如龚信《古今医鉴》在“脚气”中论有鹤膝风。张洁《仁术便览》在“痛风”中附有“鹤膝风”。《外科正宗》在“附骨疽”中附有“鹤膝风”。孙一奎《赤水玄珠》在“痹门”中设鹤膝风。《证治准绳》把鹤膝风分为多种:“但一膝,痛引上下,不甚肿而微红,名膝游风;……但膝之两傍肿痛,憎寒壮热,昼夜偏剧,肿处手不可近,为膝眼毒;膝盖上肿痛者,为膝痈。”《类证治裁》从之。《景岳全书》专论“鹤膝风”,认为鹤膝风“其有痢后而成者,又名痢后风”。《简明医彀》在“历节风”中论有“鹤膝风”。龚居中《幼科百效方书》论有小儿鹤膝。《医门法律》在“风门”中论有鹤膝风,《张氏医通》等从之。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认为鹤膝风为“痢后作痛”。《辨证录》设“鹤膝门”论述本病,认为其病因有二:“一本于水湿之入骨,一本于风湿之入骨也。”并加以鉴别:“大约水湿之病,骨重难移:风湿之症,骨轻可走,……水湿之痛在一处而不迁,风湿之痛移来移去而无定。”《张氏医通》专列“鹤膝风”,并详细辨证分型,承喻嘉言论述之。《冯氏锦囊秘录》在“解颅鹤膝”中论有“小儿鹤膝”。《医学心悟》论有“痹(鶴膝风)”,将鹤膝风归属于痹病;认为患痹日久,可发展成为鹤膝风。《医宗金鉴》在外科和幼科中分别论有“鹤膝风”:提出鹤膝风日久不消,可溃破,溃后时出白浆;强调“单生者轻,双生者最重”。《疡医大全》列有“鹤膝风门主论”,载有《证治准绳》《外科正宗》《冯氏锦囊秘录》《可法良规》《良方补遗》《医宗金鉴》等论述鹤膝风。《时方妙用》论有鹤膝风与脚气的鉴别:“鹤膝风多是虚寒,脚气多是湿热。”《疡科心得集》列有“辨鹤膝风人面疮论”,认为鹤膝风“此证有二:有发之暴者为水鹤膝,有发之缓者为旱鹤膝”;又论:“人面疮者,即鹤膝风破烂所成。”陈念祖《医学从众录》承喻嘉言论鹤膝风。程文囿《医述》在“痹”中附有“鹤膝风”,但只是摘录薛立斋、俞嘉言所论。林佩琴《类证治裁》承《证治准绳》《医门法律》《张氏医通》等论述鹤膝风。鲍相璈《验方新编》在“腿部”提及“鹤膝风”。《杂病广要》在“历节”中论有“鹤膝风”,载有前人有关鹤膝风的论述。《马培之医案》提出鹤膝风与湿痹的鉴别:“湿痹一症,与鹤膝风相似,……痹则两膝肿痛,或足踝不肿,虽三月五月之久而腿肉不消,筋脉不拘,鹤膝则二月后大肉枯细,屈不能伸,以此为辨。”庆恕《医学摘粹》列有“鹤膝风提纲”。

5 鹤膝风相关问题

5.1 鹤膝风与膝痹 两者皆有膝部肿痛,屈伸不利。鹤膝风主要以肌肉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等为主要表现,多发于膝、肘关节;膝痹是以膝部疼痛,可伴有沉重、肿胀、骨鸣、僵硬等为主要表现[6],但若膝痹日久出现膝大胫细则可发展为鹤膝风。两者不难鉴别。

5.2 鹤膝风与痢后风 两者皆可见膝部肿痛,屈伸不利。痢后风有泻痢病史,且病位主要在下肢,以下肢关节疼痛、肿胀,甚则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久或可迁延为鹤膝风;而鹤膝风多无泻痢病史,病位主要在肘、膝,以关节肿大或肌肉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为主要表现。

6 鹤膝风的治疗

6.1 鹤膝风的治疗原则 本病以益气养血,滋肾健脾养肝,祛邪通络为治疗原则。初期以祛邪通络为主,或温阳散寒通络,或清热解毒通络;久及脏腑者,当温补肾阳,或补益肝肾。本病常兼痰夹瘀,当根据损及脏腑、外邪性质、痰瘀程度进行辨证施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忘扶正固本,必要时行外科治疗。小儿患者,治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

6.2 历代医家对鹤膝风的论治

6.2.1 宋金元时期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大防风汤治疗本病 ,《是斋百一选方》《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医学正传》《外科发挥》《古今医统大全》《外科枢要》《医学入门》《仁术便览》《证治准绳》《外科正宗》《景岳全书》《医方集解》《证治汇补》《张氏医通》《医宗金鉴》《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多从之,成为治疗鹤膝风的第一个经典方剂。《圣济总录》用干蝎丸治鹤膝风,《普济方》从之。钱乙治疗“鹤膝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以补其血气,血气既充则其肌肉自生”,成为指导小儿鹤膝风的用药典范,《幼科类萃》《薛氏医案》《幼科百效方书》《医门法律》等多遵从其说。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方论》用“蛜丸治腰脚拳挛,鹤膝风”;《卫生宝鉴》《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等从之。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胜骏丸治“鹤膝诸风”,《外科正宗》从之。《仁斋直指方论》列有“鹤膝风挛方:真紫金皮,老酒煎,候温常服”。元·王国瑞《针灸玉龙经》针灸治疗本病:“红肿名为鹤膝风,阳陵二穴便宜攻;阴陵亦是神通穴,针到方知有俊功。”《世医得效方》用地黄丸治疗鹤膝风。

6.2.2 明代时期 《普济方》承前人列有四圣膏等治鹤膝风方剂5首。明·董宿《奇效良方》列有小续命汤等2首鹤膝风方剂。虞抟《医学正传》用防风通圣散“治痢后鹤膝风”。《外科发挥》用大防风汤治“鹤膝风,乃败证也,非此方不能治”“愈后尤宜谨调摄,更服还少丹,或加桂,以行地黄之滞;若脾胃虚寒之人,宜服八味丸”。《解围元薮》对于鼓槌风“以神仙换骨丹、独圣丹、枣灵丹等药治之”;鹤膝风“宜以定风散、驻车丸、救苦回生丹选之”。《古今医统大全》列有加味小续命汤等鹤膝风方剂6首;用加味地黄丸治小儿鹤膝。《医学纲目》列有换骨丹等鹤膝风方剂2首,针灸处方1首以治“鹤膝风肿”。《外科枢要》详细辨证论治鹤膝风曰:“若伤于脾胃者,补中益气汤为主;伤于肝肾者,六味丸为主;若欲其作脓,或溃后,十全大补汤为主,皆佐以大防风汤;初起须以葱熨,可以内消。”对于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阳气不升者,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阴血虚弱者,四物汤加味;阳气虚弱者,十全大补汤;脾胃虚痞者,四君子汤;脾胃虚弱者,六君子汤;气血俱虚者,八珍汤;无根虚火者,十全大补汤;五脏虚损者,六味丸;肾气冷败者,八味丸;血虚发燥者,当归补血汤;并认为:“若肿高赤痛者易治,漫肿不赤痛者难治,二三月溃而脓稠者易治,半载后溃而脓清者难治;设用攻伐,已损元气,尤为难治也。”《医学入门》《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张氏医通》《医述》等从之。《医学入门》治疗鹤膝风“寒热者,五积交加散,加乌药、僵蚕;已溃者,独活寄生汤、大防风汤”“阴虚形瘦发热者,肾气丸;挟湿热者,苍龟丸、二妙苍柏散”“妇人月经不调,发热口渴,两膝肿痛者、肾气丸、苍龟丸、逍遥散加牛膝、杜仲、黄柏”“鹤膝痛者,五积散加松节、杉节”。《古今医鉴》《类证治裁》等从之。《证治准绳》在“类方”中列有经进地仙丹等鹤膝风方剂15首;并强调外治法“宜用玉龙膏,酒调敷腿上,……又宜冲和膏涂足附,以引气行血,服大防风汤、追风丸,倍加乳香”;在“疡医”中列有还少丹等6首鹤膝风方剂和针灸处方7首;并强调“鹤膝风,急隔蒜灸,服大防风汤”;《疡医大全》《类证治裁》等从之。《外科启玄》列有“治鹤膝风痛”方剂。龚廷贤《寿世保元》用清燥汤治鹤膝风。《外科正宗》论治鹤膝风曰:“初起寒热交作时,亦宜五积散加牛膝、红花,或万灵丹发汗俱可;……重者兼灸膝眼二穴,敷以琥珀膏,亦可渐渐取效;又如以上之法俱不效者,终成痼疾,不必强药消之,只宜先天大造丸、史国公酒药。”《疡医大全》《杂病广要》等从之。《景岳全书》论治鹤膝风曰:“必宜以养气滋血为主;……寒胜者,宜三气饮、五积散,或大防风汤之类主之;湿胜者,宜五苓散、理中汤之类主之;热胜者,宜保阴煎,大秦艽汤之类主之;若以阳气不足,而败及四肢者,非右归丸、理阴煎及八味地黄丸之类不可。”《简明医彀》论治鹤膝风以羌活、防风、白芷等為主方,“瘀血加桃仁、漏芦;筋挛加木瓜、秦艽、威灵仙;痛甚加乳、没,研细调服”。

6.2.3 清代时期 《医门法律》治疗鹤膝风强调:“且未可治其膝,先养血气,俾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左右半身偏枯之证大同。夫既偏枯矣,急溉其未枯者,然后溉枯者,得以通气而复荣。”《张氏医通》《类证治裁》《杂病广要》《医述》《医学从众录》《医学举要》等从之。清·祁坤《外科大成》用醒肌膏治鹤膝风。《辨证录》治疗鹤膝风重用黄芪,并强调肾精之虚者,方用蒸膝汤和加味芪桂汤;湿证者,方用散膝汤和薏术防桑汤。《张氏医通》辨证论治鹤膝风曰:“治宜祛风顺气,活血壮筋。十全大补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积散加松节;血少虚寒而痛者,四物加荆芥、牛膝,送活络丹;气血流动,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调理;……服药不能应手者,外用雷火针法。”《时方妙用》《类证治裁》等从之。《冯氏锦囊秘录》辨证论治小儿鹤膝曰:“若肿色赤而作脓者,为外因可治。若肿硬色白不作脓者,是属本性难疗;属外因者,以荆防为主,……属本性者,以六味加鹿茸补其精血。”《医学心悟》论治鹤膝风曰:“宜服虎骨胶丸,外贴普救万全膏。”《医宗金鉴》曰:“小儿鹤膝风,……须先服大防风汤,继以补肾地黄丸治之。”“初肿如绵,……宜服五积散汗之;次服万灵丹温散之,外敷回阳玉龙膏,常服换骨丹或蛜丸,以驱其邪。若日久不消,势欲溃者,宜服独活寄生汤,或大防风汤补而温之,痛甚加乳香。”《疡医大全》从之。何梦瑶《医碥》列有治鹤膝风方剂1例。《疡医大全》列有鹤膝风门主方10首。《时方妙用》治疗鹤膝风曰:“初起,发热头痛,宜五积散;……若久病,为足三阴虚,宜十全大补汤。”“鹤膝风有赤热焮肿者,二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疡科心得集》论治鹤膝风实邪轻证,“通其经络、祛其湿热、散其风寒”“若发之缓者,……必当以桂附治之。”《医述》用再造丸治疗“鹤膝风”。《类证治裁》列有“鹤膝风论治”,曰:“治在活血荣筋,兼理风湿;……若系风湿,换骨丹、散膝汤;若侵水湿,蒸膝汤。”《验方新编》用四神煎治疗“鹤膝风”,成为经典名方。《杂病广要》承《是斋百一选方》等论治鹤膝风;列有前人“神效灸饼治鹤膝风”等外治方法。《马培之医案》对于前贤“其治皆以辛温开发,宣通经络,予谓又有不然”,提出“始宜通络利湿,继以养阴清络”;列有通络利湿汤等9首内服方,以及鹤膝散等5首外治丹散。《医学摘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十全大补加味汤及白芥子敷法治疗鹤膝风。

6.2.4 近现代时期 近代陆瘦燕《针灸正宗》曰:“鹤膝风,骨节肿痛……针风市、阳关、以舒胆经;膝关、曲泉以舒肝经;血海、阴陵泉以舒脾经;委中、委阳以舒膀胱经,阴阳兼顾,补泻并行,邪气流动,正气来复,标本皆治,故能收效。”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论治鹤膝风曰:“治初起时,可用八法神针针入鬼眼穴内,补泻运气,起针后,用艾火灸十余壮,痛即可止,内服中九丸兼药酒,酒方如次:当归、赤芍、川芎、白芷、防风、牛膝、木瓜、苡仁、羌活、厚朴、苍术、陈皮、荆芥、土苓、熟地黄、升麻、甘草、桑寄生、石楠藤、白蒺藜。”柯传灏《针灸十四经穴治疗诀》曰:“鹤膝风症取膝关,阴市犊鼻曲泉间,三阴交会阴阳陵,再刺委中膝腘弯。”《常见疾病针灸治疗便览》治疗本病:“毫针:鹤膝风,外受风寒,脾湿下注,取梁丘、髋骨、血海、阳陵泉、阳陵泉(均针灸);配以足三里、三阴交(均针灸)。又方:鹤膝风,肝肾阴亏,湿热下注,取梁丘、筋骨、阴陵泉、三阴交(均针);配以复溜、间(均针);平补平泻。”现代俞大祥善用经方四神煎治疗鹤膝风。

7 鹤膝风的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预后与患者体质、正气强弱、感邪深浅、病程久暂等密切相关。本病初起,及时确诊,有效治疗,较易治愈;早中期,把握治疗时机,辨证准确,预后也可;中晚期,或失治误治,邪陷深变,久则肿疡化腐,关节骨质破损,病久难复,预后较差。《医学心悟》强调若“失此不治”则可致人成残废。《医宗金鉴》则曰:本病晚期“系外证中之败证也,收功甚难”。《疡科心得集》曰:“若误用寒凉,必成废疾,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

8 结 语

鹤膝风病位多在肘、膝,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多发于体弱久病之人,常与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宜、外邪侵袭、他痹迁延等有关,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鹤膝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早期局部症状较著,中晚期往往会影响到全身。应明确诊断,辨清正虚邪实之偏重,详查病情久暂,密切注意病情变化,积极控制病情。本病常呈慢性迁延过程,受邪可反复发作;病部分患者筋损骨蚀,关节变形而致残。故一旦患病,应积极治疗,正确辨证施治,可控制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防止致残;同时,应注意调摄,重视防护,适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可改善预后。历代医家均强调本病早期治疗,否则,预后不佳。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7],那么鹤膝风就是二级病名(特殊痹)下面的三级病名。本文对历史上有关鹤膝风的论述进行了梳理,以便臨床运用。

9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5-331.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李满意,娄玉钤.膝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5(11):49-55.

[7]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收稿日期:2018-09-11;修回日期:2018-10-20

猜你喜欢

外科医学
护理风险管理在胃肠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外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探讨心理干预应用外科急腹症治疗的效果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医学美学美容》合作机构推荐
《医学美学美容》合作机构推荐
经济衰退带火外科整形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