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现状与对策

2018-01-22罗俊琦钱威潘爱婷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

罗俊琦 钱威 潘爱婷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对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提升广西区内中外合作办学水平,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和在广西表现出地域分布不均、办学质量不高、“飞行教学”比例过高等现象,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本文探讨新时期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对广西区内中外合作办学的不足提出打造品牌专业、提升教学组织工作效率、建立师资质量保障机制等优化措施。

关键词: 广西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 项目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在最近十几年间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把国际交流合作放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同等高度[2]。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国外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间的合作,吸收借鉴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学科水平的提升。

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据教育部网站和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相关信息统计①,截至2018年8月,全国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2342个。从办学学科看,涉及农医人文社科理工等12大学科门类200余个专业,学科覆盖面广。从办学层次和规模看,本科及以上办学层次项目1149个,在校生规模近60万人,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新增机构和项目以较快速度增长,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部历年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②

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

与1995年—2013年我国项目数量以较高速度增长不同,自2015年以来,我国项目数量稳中有降。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2018年4年间,教育部已经依法终止超过48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这一数字已经超过期间教育部新审批通过的机构和项目数。不难看出,强化退出机制,严格审批程序将成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新常态化工作。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将从注重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在数量上保持稳定,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建立“淘汰更新”机制,完善评估手段,使得教学质量不高、缺乏专业特色的项目退出办学,吸引国外优质教学机构合作办学。

三、广西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截至2018年8月,广西区内经教育部审批通过的项目17个,分布在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13所高校,涉及管理学、工学、文学、医学、教育学5大学科门类16个专业。主要合作国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3国,合作模式定位为本土为主的合作类型,具体合作形式主要有“3+1”、“2+2”等形式。项目学生前三年或前两年按照中方的教学计劃进行授课;剩余学年,在成绩考核合格的前提下学生自愿申请赴国外合作方留学。

四、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少,地域分布不均。

广西开办的本科及以上项目数量较少(17个),占全国项目总数的1.5%,远低于北京(98个)、上海(110个)、江苏(104个)、黑龙江(176个)等省市开办项目数。但是通过比较我国西部9个省份开办的项目数,广西仅排在重庆(22个)和四川(21个)之后,占西部省市开办项目总数的16%。由此可见,项目数量偏少不仅是广西独有的现象,而且是我国西部部分省份的通病。广西区内项目中有15个开办在南宁、桂林两个城市的各所高校,其余2个项目分别开办于广西科技大学和钦州学院。贺州学院、百色学院、梧州学院等区内其他地方高校均无中外合作项目的开设。综上数据,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南宁、桂林两家独大,地方市属高校存在空白的特点。

(二)办学层次不高,学科分布不平衡。

广西区内的项目办学层次不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学历层次不高。广西区内项目全为本科学历层次办学,硕士和博士学历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空缺。所有开设有项目的省份里,本科以上层次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情况见图2所示。

图2 各省份本科以上层次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情况

广西此项指标居于排名末尾,与北京和广东两地超过5成的比例相比相去甚远,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9.1%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外方合作高校办综合实力不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7]能够客观反映大学的学术能力,是国际上用来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合作高校的排名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办学层次和水平。在广西开展项目的所有国外院校中,并没有世界排名500名内的大学参与其中。由此可见,国外一流大学参与广西区内项目的数量偏少,不利于区内高校对国外一流学科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吸收。

从专业分布看,在广西开办的项目中,工学和管理类专业约占开设专业总数的80%,专业门类存在“扎堆”的情况。广西被定位于我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未来将需要到多种学科专业的国际型人才,学科比例失调容易出现人才缺口,无益国家战略的整体建设。

(三)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项目在广西开展时间较晚,项目所在高校分布分散,通常每所高校只开办有1个项目,存在部分高校对项目办学经验不足的情况。通过查询往年信息,相当多2010年还在广西开办的项目截至2018年已经终止招生,比如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中澳“2+2”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的中法“1.5+2.5”项目等。这些终止办学的项目有的是因为项目双方合同期满不再续签,有的是因为中方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达到外方的出国标准,整体出国率过低导致之后的招生困难最后退出办学。当然,项目学生到外方高校留学后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难以顺利毕业或者难以令外方满意,也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办学质量提供量化标准,及时纠正办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保证教学工作长期稳定地进行。

(四)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体现项目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的满意度,关系到项目的持续发展。项目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通过走访调查,广西区内的项目的学生出国率不甚令人满意;项目学生到国外学习阶段难以跟上学习进度或者难以适应外语环境;项目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比例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关,但与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无关系。

1.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广西13所开办有项目的高校里,广西大学是广西区内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也是区内唯一的“211”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全国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项目生源质量较高。区内剩余12所项目高校均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这些院校在进行项目招生时由于受高昂的项目学费、学校知名度、办学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招生压力,部分项目招收存在降分录取的情况,有的项目降分录取幅度甚至高达数十分,这无疑会造成项目生源质量的下降和生源质量的差异性增大。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视项目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而带来的学生接受能力、学科基础的差别,极易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问题。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广西区内开设项目的高校多为地方院校,在围绕项目建设双语师资队伍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具体表现为具备双语授课能力,国外留学经历和高学历的授课教师比例不足。此外,外方师资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部评估项目内容中明确规定:外籍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需占到全部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部分地方高校项目办学经费等原因,引进外籍师资数量和质量“缺斤少两”,在外籍教师引进上没有对其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相应职业证书进行严格把关,培养计划中明确标注由外方授课的课程最后落在中方教师的头上,这些行为势必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3.教学组织方面存在欠缺。项目办学由于其学制的特殊性,在教学工作开展环节上会与普通本科教学存在差异,项目高校应该对此纳入考量范围。一些开办有项目的高校没有为项目专门制定教学管理文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能按照项目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质量打折。课程建设方面,课程安排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体现不足,在引进外方优质课程和国际先进性教材方面力度不够。教学活动开展方面,“飞行教学”带来的弊端不容忽视。外方教师由于签证等客观因素,需要在短时间完成应学时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这期间学生除了需要在其他公共课程花费一定时间外,还要在外语授课的环境下接受外方教师的集中式授课,理解吸收课程内容并通过考试,不但学习强度大,学习效率也会下降,容易使学生“消化不良”。

五、优化广西项目现状的对策

(一)提升内功,打造拳头专业。

国外高水平高校与广西区内高校进行项目合作比例偏低。“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国外一流大学更多地参与广西区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就需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着力建设学校的优势学科。事实上,广西区内的地方高校并不乏在区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类专业、广西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钦州学院的涉海类专业、贺州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等。要把这些特色专业打造成各地方高校的“拳头产品”从而走出广西,打入国际,一方面要利用广西对接东盟的区位优势和国家对广西“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定位,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交流中,积极开拓与国外高等院校的业务联系。另一方面,高校要摒弃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項目办学模式,严格入学招生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符合项目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教学质量督导制度。

(二)提高教学组织工作效率。

中外双方应共同制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在教学活动。目前,项目中外双方现有的沟通渠道通常为“中方高校二级学院—中方高校行政部门—国内中介部门—外方高校行政部门—外方高校二级学院”,消息传递中间流程过多,沟通效率低下。针对教学环节建立中外两方院校二级学院间的直通式沟通机制,砍除冗余信息中转环节,简化信息沟通流程,提升中外双方的沟通效率;针对“飞行教学”问题,中外双方积极与外事部门沟通,适当延长外方教师来华授课时间,在保证课程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周授课学时数,对学生相应的考试可改为在外方教师回国后进行,外方教师负责拟定试卷内容,中方代为监考并以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考卷内容发送给外方教师批改,最后由中方教师进行成绩录入和公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争取更多对课程理解消化和复习的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成绩。

(三)建立师资质量保障机制。

双语师资队伍水平薄弱是制约地方高校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重视双语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激励制度,合理化教师双语教学的报酬制度,从而提升教师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要完善提升师资质量的政策制度和保障机制:针对外籍教师,加强对其业务能力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查考核;对于中方教师,要建立项目双方在师资建设的培训交流机制,利用项目优势,定期选派本土高水平师资至外方高校访学和培训,提升英语授课技能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联合培养通过外方认证的本土双语师资。

注释:

①文中相关数据如无特殊标注,均由教育部网站(www.moe.gov.cn)和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www.crs.jsj.edu.cn)的相关信息统计分析得来。

②李阳.区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特点与发展定位[J].重庆高教研究,2018,6(2).

参考文献:

[1]李海辉,高雪梅.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3):54-57.

[2]吴小玮.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08):56-60.

[3]戴婕.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择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4]迟海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实现突破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8(09):72-74.

[5]王子婷,许兴海.新形势下中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8,23(01):102-107.

[6]王立生,林梦泉,李红艳,董小瑜.跨境教育及其质量保障的探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3):33-38.

[7]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7[EB/OL].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ARWU2017.html,2017.8. 1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2018JGB325);钦州学院第二批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2018年度广西科协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专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
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路径探析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
壮族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与广西高校反腐倡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