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发展问题
2018-01-22蔡莎
蔡莎
摘 要: 高水平大学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还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当前教育形势与人才发展需要,地方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面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如何履行职责,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同时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向高水平行政管理方向进发,这一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高水平大学 行政管理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建设高水平大学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纵观历史,世界知识中心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大学作为知识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承载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的跨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1]。我国政府文件首次提出“高水平大学”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国家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高水平大学最初是把国际一流大学作为比较对象,目的是建设国际一流大学。随着高水平大学的内涵在建设中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发现仅把“985工程”这种国家层面的工程建设定位为高水平大学容易引起办学上固化,概念上狭窄,不利于调动其他大学的办学积极性。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纲要》的提出既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又是政府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创新驱动的战略选择,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科技、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转型升级及高校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3]《纲要》和《方案》先后颁布实施后,为地方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地方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系
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行政管理队伍。高校行政管理是以各管理层次中的领导和执行人员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即高校“党政部门”行使的职权。除了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外,还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即管理主体的专业性、管理客体的学术性、管理过程的互动性和管理绩效的难评估等特点[4]。高校行政管理定位于辅助高校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是当前高校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水平是反映高校人文环境、教研水平的直观展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大浪潮下,除了高校教学实践的大力改革之外,高校管理实践改革应当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唯有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方能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基。
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第一,行政管理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后勤保障。其保障作用主要通过服务实现,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和趋势。与中央的号召和要求相一致,要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要营造学术自由氛围,发展高校自身特色,使行政管理真正实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第二,行政管理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桥梁纽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实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行政人员以广大师生的切实需求出发,起到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作用。在高校形成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助力学校整体实力提升,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三,行政管理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参谋助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飞快,行政管理部门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信息反馈的时效性。通过及时收集和发现信息,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政策,并快速向高校领导班子反映。提出合理意见建议,以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使高校区别同一性发展,发挥特色,突显优势,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脱颖而出。第四,行政管理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激励作用。行政管理具有的基本作用之一是承担着对高校各部门和师资队伍监督检查的任务,侧面激励各部门和教职工认真工作,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三、地方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二是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前一个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第二个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积极回应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综合改革的价值与利益诉求,既要有“学科视野”,推进学科集群、学科交叉及为培育新学科服务,夯实大学核心竞争力,又要有“社会视野”,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结合社会需求确定发展目标[5]。地方高校要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给高校行政管理方式带來的冲击,发挥高水平大学应有的“引领”价值功能,为未来培养引领性人才、保持理性与批判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思考。当前,我国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行政管理机构慵懒、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学校管理效果欠佳、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过于陈旧的理念及行政权力过度渗透等。这些问题都是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至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彻底研究当前社会对其管理工作的要求,并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从而使高校行政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准确把握当代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前提。总体来说,当代世界一流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具有高度国际化、管理结构精细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管理水平高等基本特征,其中又以精细化管理为典型和普遍性特征。精细化管理理念最初源于现代企业管理,时至今日,高校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不断上升,由此呈现出一定的混乱态势。纵观当前各机构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应用,均需要以强化内部员工的精细化意识为前提。高校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亦有必要顺势而为,切实在高校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全面普及精细化理念[6]。为此,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精细化管理。
(二)坚持中国特色高水平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是世界上具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国度。一,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辅人员,同样要对其所言所行树立较高标准。既要有渊博的学识与处事的能力和智慧,又要有良好的品格能为社会做示范。二,在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需要从实际出发,实现岗位职责分配制度,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我们还需要坚持中国特色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进一步提升管理队伍的道德水平。使得大学行政管理队伍不仅学识一流,还道德高尚,能够担负起服务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责。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高水平且具有中国特色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决定大学办学水平的上限,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即多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就能有多高的办学水平。为此,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更要强调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工作规范化。以先进的管理制度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诸如在职称晋升与薪酬福利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在编岗位和高校雇员做到同工同酬;二是要构建稳定和谐的行政管理环境。为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通过多种教师培训管理方法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积极性,将教学管理落到实处;三是以科技的融入助力高校行政管理高效运行。在当前的新时期,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逐渐覆盖各个领域,多媒体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信息化和数据化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这些技术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可促进高校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的构筑,切实发挥出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四是要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以德树人的行政管理队伍。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氛围。即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自觉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四、结语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要顺应时代潮流,管理理念应时刻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协调。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学校在加强规划、统筹、协调、组织等工作的同时,要着重协调好广大师生的关系。行政管理要积极调整发展定位,从“功能定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的角度理顺管理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主动创新服务模式,这是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队伍需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杉.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背景与核心议题[J].高教探索,2016(1):11-1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il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國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l.
[4]严国芳,徐发生.试析高校行政管理特点[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
[5]张德祥.高水平大学建设要重点处理好的八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6):21-25.
[6]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