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史在目录学著作中著录情况概述

2018-01-22孔凡秋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孔凡秋

摘 要: 一套《二十四史》除《史记》《南史》《北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史为通史外,其他十九史皆为各朝断代史,二十四本史书贯连起来就是一部中国通史,记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变化、人事活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而言,是一套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自《史记》创立纪传体以后,由于历代编修不断,史书数量日渐增多,便出现“三史”、“四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等名称。二十四史在古籍目录书中著录书名、卷数不尽相同,总体可以從国家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三类搜检其著录情况。

关键词: 国家目录 史志目录 私家目录

三国时代,《史记》《汉书》与东汉刘珍等所撰《东观汉记》并称“三史”,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行,《东观汉记》渐废,唐开元以后,世人取《后汉书》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西晋太康年间,陈寿写成魏蜀吴《三国志》,著作时间虽在《后汉书》之前,但后人以朝代为顺序,便取《三国志》附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之后,合称“前四史”。

南北朝以至唐初贞观年间,是我国编撰纪传体史的繁荣时期,此期间先后成书的有《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九种。李延寿根据其父旧稿,撰成《南史》和《北史》两书,唐高宗显庆年间开始流传①。唐朝所称“十三史”之目不包括《南史》和《北史》,由“前四史”和唐初修撰的九史合称。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人撰成《新唐书》《新五代史》,宋人便取二书与《南史》和《北史》,合唐人所称“十三史”为“十七史”。至元末明初,《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编修完成,明嘉靖年间校刻史籍,将这四史合于宋人所称“十七史”之后,遂有“二十一史”之称。

清初撰修《明史》,有了“二十二史”之名,乾隆年间诏刻二十二史,并诏增刘昫《旧唐书》与薛居正《旧五代史》(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出,薛居正《旧五代史》遂废,明时文渊阁有之,见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皆断裂,至清乾隆中期,开四库全书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成书②。),合称“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始编定二十四史之目。

至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柯劭忞撰成《新元史》,徐世昌命令将该书列入“正史”,才有“二十五史”之名③。民国初,赵尔巽、柯劭忞等撰修《清史稿》,有人以《清史稿》为一朝之正史,而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抗日战争前,开明书店刊印精装本《二十五史》,附入《新元史》,另外还搜辑论述二十五史的著作,出版《二十五史补编》,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史补编》,皆收《新元史》,以《清史稿》为未完成之作摒除在外。

关于二十四史合称的名目在个人著作中有所体现,比如清赵翼《廿二史剳记》合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为二十二史;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于二十四史中除《新五代史》、《明史》为二十二史;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是唐“十三史”加《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为“十七史”,其实书中著录了《新唐书》、《新五代史》,应该是十九史,“十七史名之,取其统言之称而已”④。今人出版史书中,多称《新元史》为二十五史之一,如《二十五史导读辞典》《白话二十五史精选》《二十五史随话》(附录中收《清史稿》)等。《二十六史述略》,于二十四史之外加《新元史》、《清史稿》。

关于二十四史的版本,比较流行的有:清武殿刊本(以下简称“殿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对二十四史重加标点和校订,所以又有“标点本”。

一、二十四史在国家目录中著录情况

国家目录即由政府组织编修的目录,它存在于国家所编修的大型丛书中,我们目前所知见的有宋朝的《崇文总目》,明朝的《文渊阁书目》,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还有今人辑佚的《中兴馆阁书目辑考》等。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著录情况:1史记汉司马迁一百三十卷;2汉书汉班固一百二十卷;3后汉书宋范晔一百二十卷;4三国志晋陈寿六十五卷;5晋书唐房喬等一百三十卷;6宋书梁沈约一百卷;7南齐书梁萧子显五十九卷;8梁书唐姚思廉五十六卷;9陈书唐姚思廉三十六卷;10魏书北齐魏收一百一十四卷;11北齐书唐李百药五十卷;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五十卷;13隋书唐魏徵等八十五卷;14南史唐李延寿八十卷;15北史唐李延寿一百卷;16旧唐书晋刘昫等二百卷;17新唐书欧阳修宋祁同撰二百二十五卷;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七十五卷;20宋史元托克托等四百九十六卷;21辽史元托克托等一百一十六卷;22金史元托克托等一百三十五卷;23元史明宋濂等二百一十卷;24明史清张廷玉等三百三十二卷目录四卷。

《崇文总目》中著录十五种,无14、15、17、19、20、21、22、23、24。著录与《四库全书简明书目》有出入的有:2一百卷;3范蔚宗九十卷;7齐书;10后魏书一百三十卷;11四十九卷;12后周书;16唐书;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著录十五种,无1、9、14、15、20、21、22、23、24。著录与《四库全书简明书目》有出入的有:2一百卷;4(三国志陈寿六十五卷);5(晋书房玄龄魏徵许敬宗等一百三十卷);7齐书;8(五十六卷);10(魏书魏收一百三十卷);11(北齐书李百药五十卷);12(后周书令狐德棻等五十卷);13(隋书颜师古魏徵房玄龄八十五卷);16唐书刘煦;17(新唐书欧阳修二百二十五卷);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五代史记七十四卷。

几点说明:

1.《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主于考订异同,记图书书名、卷数及流传情况,各书后有小序,一类后有大序。如《史记》著录为:“《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凡一百三十篇,阙其十篇,诸少孙补之。考《汉志》载,《史记》百三十篇,不云有阙,则当时已与少孙书合为一矣。古注存者,有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本各为书,宋元丰刊本合三家之注为一,至今仍之。”⑤

2.《崇文总目》为宋王尧臣编次,清嘉定人钱绎辑佚,收在《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中。有书名、卷数、著者,还有注解家、批注。如《史记》著录为“史记一百三十卷司马迁撰裴骃集注”,《后汉书》著录为“后汉书九十卷绎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九十七卷今本一百二十卷”⑥。

3.正史中将目录置于卷首是从范晔《后汉书》开始的⑦。《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中非书目原文的用“( )”标出。

4.《宋书》成书于《晋书》之前,后人以朝代为序,将《晋书》排列在《宋书》前。《南齐书》原名《齊书》,宋代时改称为《南齐书》,以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北齐书》原名也是《齐书》,为了区别于萧子显的《南齐书》,同样在宋时改称为《北齐书》。《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又名《梁唐晋汉周书》,为了区别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改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所撰则称为《新五代史》⑧。

二、二十四史在史志目录中著录情况

史志目录顾名思义,即编入史籍中的目录,于“正史”中登载书目的篇卷或称《艺文志》或称《经籍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史志目录的只有六种,《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南宋史志目录还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中兴国史·艺文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十八),明朝有焦竑的《国史经籍志》,今人有中华书局与开明书店都刊印过的《二十五史补编》,均不在笔者所收二十四史资料范围内,不加收录。下列与《四库全书简明书目》有出入处:

《汉书·艺文志》著录一种:1太史公。

《隋书·经籍志》前六史除去5著录五种:1目录一卷;2一百一十五卷;3一百二十五卷4叙录一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前十五史:2一百一十五卷;3九十二卷;4魏国志三十卷;5许敬宗等撰;7齐书;8五十卷;10后魏书一百三十卷;12后周书。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前八史加11、12、13共十一史:2一百一十五卷;3九十二卷;4魏国志三十卷蜀国志十五卷吴国志二十一卷;5房玄龄;7齐书六十卷;12后周书;13令狐德棻。

《宋史·艺文志》前十九史除去14、15著录十七种:2一百一十五卷;3九十卷;5房玄龄;10后魏书一百三十卷;12后周书;13颜师古;16唐书刘煦;17二百五十五卷目录一卷;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七十四卷。

《明史·艺文志》著录一种:23二百一十二卷。

几点说明:

1.《东观汉记》长水校尉刘珍等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四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二十七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一百二十六卷又目录一卷。

2.《隋书·经籍志》在著录过程中不仅记图书的存,而且还记佚……后来的目录学著作对这种著录项目又增加阙和未见二目,如朱彝尊的《经义考》就有存、佚、阙和未见四项,对图书本身状况提供了更完备的资料⑨。《隋书·经籍志》中《宋书》下著录有“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⑩。

三、二十四史在私家目录中著录情况

私家目录是由私家编撰,著录对象基本上是私人藏书。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起源很早。见于记载的,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魏晋时期梁秘书监任昉(《梁书·任昉传》有记载“昉墳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昉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11})从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得,私人收藏,超过前代,书目也就一天天多了起来。唐代有吴兢《西斋书目》,李肇《经文释题》,蒋彧《新集书目》,杜信之《东斋集籍》,可惜都不传于世,无由考其体例。到了宋代,私人所编书目更多,但存者无几,明代清代的私家书目不可胜数,名目繁多,不一一列举,收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目录书加以分析。下列与《四库全书简明书目》有出入处:

《衢州本郡斋读书志》著录前十九史除去11、14、15著录十六种:2前汉书一百卷;10后魏书一百三十卷;16唐《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前十九史除去14、15著录十七种:3九十卷;5房玄龄等;7齐书;10后魏书一百三十卷;12后周书;13魏徵、颜师古等;16唐书;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七十四卷。

书;17曾公亮等;18五代史一百五十卷;19五代史记。

《遂初堂书目》著录前十八史除去17著录十七种:2前汉书;12后周书。

《史略》著录前十九史十九种:1太史公史记;2一百卷;3一百卷;4魏国志三十卷蜀国志十五卷吴国志二十一卷;5房玄龄魏徵许敬宗等;7齐书六十卷;10后魏书一百三十卷;12后周书;13一百一十五卷;16唐书;17唐书;18五代史;19五代史记七十四卷。

《汲古阁刻书目录》著录前十九史除去17、18著录十七种:2前汉书;3一百三十卷;5唐太宗;10一百三十卷;12北周书;16唐书;19五代史记七十四卷。

《皕宋楼藏书志》著录前二十三史除去18、22著录二十一种:5唐太宗御撰;8一百五十卷;12后周书;16唐书;17唐书二百五十五卷;19五代史记七十五卷。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前二十二史除去3、4、6、7、8、9、10、11、12、18著录十二种:5唐太宗;17唐书;19五代史记七十五卷;20脱脱;21脱脱;22脱脱。

《鸣野山房书目》著录前二十三史除去18著录二十二种:2前汉书;7齐书;17唐书;19五代史。

几点说明:

1.《郡斋读书志》四部四十五类,每部都有总论(即大序),各书有提要,对作者、全书主旨、学术源流、篇第次序均按不同情况有所论述,多偏重于考订{12}。如卷五正史类《梁书》著录为“《梁书》五十六卷,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纪、五十列传。唐贞观三年,招思廉同魏徵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义,采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先谦案袁本‘采上有文字)徵惟著总论而已”{13}。

2.《直斋书录解题》原有五十六卷,有经史子集四部和部序,明初就已亡佚,现在通行本是直接分为五十三类目……对所著录书都叙明卷帙、作者,并加评论,创目录书目的解题体裁{14}。还有图书亡佚情况,如卷四《汉书》著录为“汉尚书郎扶风班固孟坚撰,唐秘书监京兆颜师古注本,传称字籀,恐当名籀而以字行之,因父彪叔皮以司马迁氏《史记》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作后传数十篇,固以所续未详,探撰前纪,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孝平王莽之诛二百三十年,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15}。

3.《遂初堂书目》是创目录记述版本先例的一部目录书,仅记书名,不撰解题,“一书而兼载数本”{16}。如正史类《史记》下著录有“川本史记、严州本史记”。正史类收录的版本有川本、严州本、吉州本、越州本、湖南本、越本、旧杭本、旧本八种。《旧唐书》还分为川本大字和川本小字《旧唐书》。

4.《史略》中将《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归入卷三,卷三应属于纪事本末类;将《南史》《北史》归入《史部》卷四《通史类》,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则归入《史部》卷一卷二中(属于正史类)。《新唐书》题为《皇宋修唐书》,书中指出:“庆历五年,诏王尧臣、张平等翰林学士刊修《唐书》;皇祐元年,以宋祁翰林侍读为刊修官,至和元年,又命欧阳修龙图学士,乃撰纪十、表五十、传百五十。嘉祐五年,提举宰臣曾公亮上之。”{17}

5.《书目丛刊》中《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著录为《北周书》,其后所收《汲古阁校刻书目》中著录为《后周书》。

6.《皕宋楼藏书志》收录在《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第一卷,中华书局的影印说明中指出:“该书除记载书名、卷书、刊本之外,凡《四库全书总目》及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未曾撰写提要者,陆氏均逐一编辑解题,并选录诸书序跋,间加案语,‘使一书原志燦然具备。”如《史记》著录四个版本,有两个“残本九十九卷”本,两个“一百三十卷本”。《汉书》三个版本,一个“残本八卷”。是书著录中还特别注意各书的版式问题,如“《宋史》一百卷,沈约新撰,按每葉十八行,每行十八字”{18}。

7.《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记载各书板式比较详细,各书的版本、存亡情况也有记载。比如收录《史记》两个版本,分别记录为“《史记》十四卷宋刊残本,宋裴骃集解。卷长六寸、宽四寸,每半葉一四行,行二十七至二十九字不等,注每行三十一至三十四字不等。全书分一百三十卷,与晁氏读志、陈氏书录解题合。今存第二十三卷至三十卷,第一百二十卷至一百二十二卷,第一百二十八卷至一百三十卷。”“《史记》七十六卷元刊残本,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全书一百三十卷,今存本纪四至六,表一至四、七至十,书一至八,世家八至十二,列传二十九至七十。集解、索引、正义分列者始于宋涥熙时,是本一遵其旧,其十二诸侯年表后有墨图记云:‘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旧藏爱日精庐张氏。”{19}

在浩瀚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二十四史仅是其中一部分,仅此部分,据《二十四史简介》介绍就有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字数约四千万左右{20}。观其量,真有“穷年莫究,累世莫殚”之势,论其价值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难得奇珍{21}。

注释:

①③④⑧吕涛,潘国基,奚精华.史籍浅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4:45,46,107,107.

②穆德全.二十四史讲座[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9.

⑤[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79.

⑥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35.

⑦⑨{12}{14}{16}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1:4,48,122,123,124.

⑩[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247.

{11}[梁]姚思廉.梁书[M].中华书局,1997:69.

{13}{15}陶湘,编.窦水勇,校点.书目丛刊(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91,1214.

{17}[宋]高似孙,著.张艳云,杨朝霞,校点.史略子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0.

{18}[清]陸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搂藏书续志[M].沈阳:中华书局,1990:209,211.

{19}[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9.

{20}吴树平.二十四史简介[M].北京:中华书局,1979:7.

{21}刘春升,王雅轩,廖德清.二十六史述略[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1.

参考文献:

[1][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陶湘,编.窦水勇,校点.书目丛刊(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宋]高似孙,著.张艳云,杨朝霞,校点.史略·子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5][清]沈復,著.潘景郑,校点.鸣野山房书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6]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搂藏书续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2015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西藏大学汉文古籍室典藏西藏方志材料研究”(sk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