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精准扶贫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1-22句瑛楠
句瑛楠
摘 要:吉林省大安市是吉林省的县级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存在一些制约脱贫攻坚工作进程和实效的阻碍。本文通过与扶贫部门、乡镇、贫困户的访谈和实地调研来获得研究数据,分析出大安市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农户、政府、社会组织等几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户;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2]“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出现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大安市贫困现状及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大安市贫困现状
大安市是吉林省白城市县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全市总面积4879平方千米,有18个乡镇、5个街道、223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38.9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2.96万人。全市低保对象28911户,共34578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20129户,共21196人,2017年农村低保标准为2700元/人/年。大安市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有因病致贫、因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因耕地少致贫等。
大安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是贫困户识别不精准。由于大安市贫困户基数大、致贫原因多样,多维度的测量成本偏高,同时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使精准识别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比较大,导致调查数据出现偏差,降低了整个识别工作的精准率;二是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贫困户在贫困户中的占比很高,农村贫困劳动力作为家庭生产经营的主体,文化素质低、生产经营能力弱、发展水平有限;三是扶贫政策设计不完善。大安市的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基于种植和养殖两大产业,主要生产模式包括自建自营模式、合作经营模式、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由于产业扶贫种类有限,很难针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来逐类落实。同时,大部分贫困户因年龄偏大或患有疾病、残疾而导致无劳动能力,无法自己进行种养,因此只能选择加入合作社。
大安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一是建立科学立体的识别模式。在进行贫困户入户调查时,应将该家庭的人均耕地面积、住房、医疗、教育、劳动能力、产业性收入等各方面情况作为判断该户经济状况的综合指标,形成多维度测量方式。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创新调查模式,与交管部门、金融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等单位部门联合起来,对该户是否有房产、车辆、营业执照的信息进行共享;二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扶贫队伍专业性。全市各单位部门在选择驻村工作队成员时要挑选各方面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人员来担任此项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扶贫政策解读、精准识别方法、帮扶政策落实等各方面的专业性培训,提高整体队伍水平。
提高贫困户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农户的思想宣传及引导。开展文艺汇演、播放影视宣传片,带动贫困户自强不息的精神。选树致富典型,对成功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进行宣传,以榜样的故事来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加强贫困户自身能力的培训。针对贫困户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和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培訓,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贫困户进行授课,使贫困户自身具备脱贫致富能力。同时,为贫困户提供法律、劳动、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让贫困户知政策、懂政策。
完善精准扶贫管理机制
今年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在扶贫考核中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统筹整合本省(区、市)现有扶贫考核,取消不必要的考核,减少考核频次,严禁多头考核、层层考核、搭车考核。[3]精简考核并不是对扶贫工作不考核,而是要优化考核相关制度,剔除不要的考核内容,完善关键的考核重点,改变以往“纸上考核”的形式,多维对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各项考核标准要以科学性、客观性、符合本地特征为重点来设定,确保扶贫工作更好地开展。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因此,大安市需要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坚定脱贫决心、掌握科学方法、探究扶贫措施、创新扶贫模式,努力把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党政视野,2016(07).
[3]李松.让扶贫考核减量不减质[J].瞭望,2018(02).
[4]莫光辉,张玉雪.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论与改革,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