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经济原则”评析

2018-01-22胡建方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胡建方

摘 要: 我国哲学界对马赫主义的“思维经济原则”及列宁对它的批判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思维经济原则”即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不能进行批评和否定,列宁的观点有误。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马赫主义“思维经济原则”是不同于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简单性原则的。

关键词: 马赫主义 思维经济原则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列宁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马赫主义的“思维经济原则”作了彻底的批判,对其实质也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种批判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一、“思维经济原则”企图在新术语掩饰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

马赫在1871年提出“思维经济原则”,后来他多次对这一原则进行补充、说明。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按照“思维经济原则”对大量经验材料作出描述和整理。他说:“在人的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记忆的条件下,凡是有价值的知识只能通过最高的思维经济原则才能得到,对于科学本身只可能将最少量劳动的追求作为它的任务;所谓对最少量劳动的追求,就是说对于事实用最少量的思维上的消费,作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1]1876年,阿芬那留斯提出一个“费力最小的原则”,明确哲学就是“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二者说法不一实质相同,都把“思维经济原则”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他们认为,哲学和科学的任务是不需要考虑认识与现实存在的关系,也用不着发现感觉经验的客观依据的,而应该是对感觉经验作出“经济的”即方便、省力的描述。

列宁用大量确凿的事实驳斥了这种错误观点,揭露了“思维经济原则”的唯心主义实质。

首先,列宁通过考察马赫和阿芬那留斯著作中对“思维经济原則”的运用,明确指出他们提出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企图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

在《感觉的分析》中,马赫通过运用“思维经济原则”把世界归结为感觉。他认为,承认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就会使思维受到限制、给思维带来麻烦,只有设想我的感觉存在着,世界万物都是“感觉的复合”,才是最方便的。在《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一书中,阿芬那留斯是这样运用“思维经济原则”的:为了“思维经济”,宣布因果性和物质实体都被废弃了,即感觉成了没有物质的感觉,思想成了没有头脑的思想。在他看来,应当把存在着的东西设想为感觉,在它的基础中没有任何感觉以外的东西。由此可见,主观唯心主义贯穿马赫主义创始人运用“思维经济原则”的两部主要著作。因此,列宁指出“思维经济原则”“这种十足的谬论是企图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2]。

其次,列宁揭露了“思维经济原则”的思想来源——贝克莱主义和康德主义。

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思维经济原则”直接继承和发挥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不是新的东西。贝克莱说:“物质只要被逐出自然界,就会带走很多怀疑论和亵神的体系,带走无数的争论和纠缠不清的问题。”[3]列宁指出:“贝克莱主教在直率地议论,愚蠢地议论!现在,同样的一些主张把‘物质‘经济地赶出哲学的思想却具有狡猾得多的、被‘新术语弄得更混乱得多的形式,使得幼稚的人把这些思想当作‘最新的哲学!”[4]换言之,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早就主张把物质逐出自然界了,使神学家和哲学家不致“经常感到烦恼”,不“白费那么多的劳动”,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继承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以新的术语和形式提出的“思维经济原则”是难以改变这一实质的。

列宁通过引用三个唯心主义者的评论,驳斥了马赫主义者将它吹捧为“认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无耻谎言,进一步揭露了“思维经济原则”的思想来源及其唯心主义性质。冯特称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为“翻了一个面的康德”,因为康德认为要获得经验只有依靠先天的思想形式整理感性材料。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实质上是主观的、先验的,就在于虽然他是从经验出发的,但否认经验中的客观内容。英国的唯灵论者华德指出马赫的“简便标准”“主要是主观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东西”,可以利用它反对唯物主义。赫尼格斯瓦尔德这位德国的康德主义者更是称赞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接近于“康德主义的思想领域”。通过引用这些唯心主义者的评论,列宁指出:“思维经济原则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很合德国康德主义者和英国唯灵论者的心意,对于这一点,只要看过上述的一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至于那些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使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马赫的认识论经济学靠拢起来,这真是滑稽的事情。”[5]

二、“思维经济原则”必然导致主观真理论

从“思维经济原则”出发,马赫提出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作业假说”的观点,对于“作业假说”说来,只有方便与不方便之分,是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在他看来,天文学由采用地心说到改用日心说,就是因为早期采用地心说方便,后来改用日心说方便。同样,氧气说与燃素说、进化论与目的论等,它们之间只有方便与不方便、经济与不经济之分,而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这种离开思维是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离开思维的正确性,大谈思维的“经济性”的观点,是一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的、否定客观真理及其实践标准的主观真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目的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思维的首要问题绝不是“经济”与否的问题,而是正确与否的问题。“经济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正确性。人的思维不管它多么简便、省力,如果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就毫无意义。正如列宁指出的:“人的思维在正确地反映客观真理的时候才是‘经济的,而实践、实验、工业是衡量这个正确性的准绳。”[6]人们必须花气力去实践,去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已经获得的认识。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思维“经济性”,不理会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导致把感觉当作客观实际,把愿望当作客观规律,那么其结果不仅不能省力,而且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会犯错碰壁。

其实,马赫对“思维经济原则”并非深信不疑的。例如,在1900年的《力学》一书中马赫提到“思维经济原则”,但立即补充说:“科学经济的目的是提供一幅尽可能全面的……静止的……世界图景。”[7]我们不是为经济而经济。这实质上是肯定了科学认识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这里,思维的“经济性”已经不是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而“只不过是用一个笨拙的极其可笑的名词来代替正确性”[8]。在1906年的《认识与谬误》一书中,马赫还把数学家格拉斯曼关于“思维和存在的符合”的唯物主义观点及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关于物理学的“最完全而简要地描述自然界”同他的“对真实事物的经济描写”相提并论,说“这一切都大同小异地表现着同一个思想”。这进一步说明了马赫并不总是坚信“思维经济原则”的。列宁指出:“这样运用‘思维原则不过是马赫的奇怪的哲学上的动摇不定的一个例子。如果除掉那些怪话或错误,‘思维经济原则的唯心主义性质就是很明显的了。”[9]

三、“思维经济原则”同科学简单性原则的根本区别

我们批判马赫主义的“思维经济原则”,但并不反对科学研究中可以用尽可能简捷、方便的办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相反地,我们充分肯定在获取科学知识中科学简单性原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列宁曾说:“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想象、表述、测量、描述运动……不仅对运动是这样,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10]

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簡单性原则,首先指为了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人们可以而且必须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和纯化,突出主要因素的作用,尽可能减少无关紧要的因素的影响,使研究对象成为典型的、纯粹的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干扰的地方来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果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11]

其次,科学的简单性原则还指,人们可以借助逻辑推理和想象力,经过正确推论和外延,在主观世界中构思出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化的研究客体和一套理想化的最优的实验、研究方法,从而更有成效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此即所谓理想化方法。一般的观察、实验和研究方法虽然具有纯化、简化对象的作用,但在实际进程中难以完全排除有关因素的影响,各种客观条件必然限制研究工作,从而影响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理想化方法却能弥补这种不足。例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虽然我们能创造条件,尽量减少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阻力,但永远不能完全排除掉,从而影响人们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通过运用科学的抽象和想象,伽利略在思维中设计出一种完全排除摩擦力和阻力的理想实验,从而发现惯性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理想化的方法。

在马赫的著作中,“思维经济原则”虽然包含有科学简单性原则的合理内容,但严格说来,它与科学的简单性原则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科学简单性原则不是认识论的基础,而只是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它虽然明确科学思维应注意选择和创设理想化的对象、过程和方法,求得简单而明确的认识结论,这是有其深刻的客观基础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按照科学简单性原则,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基础构思出的理想客体和理想实验,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建立起来的;而且,要从多种客观可能、多种方案中进行科学的简化和纯化,必须经过科学比较、技术检测及逻辑论证而确定的,绝非自以为是地怎么经济或方便就怎么行事。

在逻辑的研究方式问题上,马赫主义的“思维经济原则”认为“精神手段与现象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在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时,科学认识的内容是否来自客观世界及是否正确,不是人们必须考虑的内容,人们唯一要考虑它是否简单、是否方便就行。爱因斯坦曾对这种错误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马赫“忽略了这样的事实: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印象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只要马赫把他的想法贯彻到底,“他就必然会不仅否定原子论,还会否定物理实在这个概念”[12]。

此外,在由经验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只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还有如类比、统计、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模拟等其他方法。马赫主义者把科学研究的活动归结为“思维经济”的活动,原因在于把简单化、理想化的方法看作唯一的方法,这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参考文献:

[1]夏基松,沈斐风.西方科学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67-68.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

[3][4][5][6][7][8][9]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22,22-23,174,171,172,172,172.

[10]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6.

[12]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