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达成《道德经》英译

2018-01-22胡燕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道德经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

胡燕

摘 要: 本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将《道德经》中与人类目前面临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英译本研究,分析英译研究的不足,探索适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德经》英译策略,促进《道德经》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与价值中的传播与弘扬,从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德经》 英译

一、引言

目前国际上冲突不断,其中有不少冲突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冲突既是人类当下要共同应对的危机与挑战,又掩盖了人类业已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实。寻求人类当下面临各种危机的解决之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大的问题,《道德经》是能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智慧的重要经典之一。《道德经》穿越千古,跨越多种文化,业已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著作,这表明《道德经》蕴藏着为众多文明认可的普适价值。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道德经》认识的异同,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比较分析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道德经》认识异同,把握能为中英文化背景共同认可的普适价值,探索具有规律性、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结果,寻找东西方文化对接点,无疑对于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国际冲突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不仅可促进《道德经》在中英文化语境下的交流与研究,而且可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弘扬开拓思路、拓展局面。

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圣经》,跃居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并在政界和商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政商两界的众多首脑都在运用《道德经》的智慧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由于文化语境不同,东西方对《道德经》的认识存在差异,况且《道德经》的各英译本存在差异,只有对这些差异进行细致研究、加深认识,才能避免错位对话,实现顺畅交流。通过对《道德经》典型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各英译本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关联,探寻其中隐藏的规律,反思历史文化背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在《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已经从英译本分析研究、重点字词和章节的翻译研究、文化负载语的翻译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英译研究却是空白。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2018年7月通过知网平台,检索到有效论文133篇,分类如下:英译本分析(86篇)、重点字词和章节的翻译分析(18篇)、《道德经》英译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研究(13篇)、《道德经》英译史纵向研究(4篇)、《道德经》英译本的读者接受性分析(3篇)、老子和道德经英译本综合研究(5篇)、《道德经》英译研究现状综述(4篇)。86篇研究《道德经》英译本分析的文章中,单译本分析的文章有11篇,多译本对比分析的文章有9篇,基于某理论或某视角对各译本进行分析的文章有66篇。在18篇《道德经》重点字词和章节的翻译分析文章中,涉及“道”字翻译的文章有13篇,涉及“天下”翻译的文章有5篇,涉及“德”字翻译的有6篇,着重研究第一章英译的有8篇。这说明,目前国内学者对重点字词的翻译研究集中在“道”、“天下”、“德”,对重点章节的翻译研究集中在前几章。在13篇《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语翻译研究论文中,包含文化意象移植的研究、文化层面的翻译补偿英译中本土文化流失的研究等。4篇关于《道德经》英译文献综述研究及12篇比较典型的三个方面研究:英译史研究、《道德经》英译本读者接受性分析、综合研究老子和《道德经》英译本。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西方,真正关心的是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的翻译。对《道德经》英译的研究领域包括不同的反式转换者,原始文本的真实性,语言的形式,以及反式的策略等。较早涉及《道德经》英译研究的文献是1885年Robert G. Henricks发表的文章《<道德经>重译》指出当时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不准确。随着英语翻译和研究资源的快速增长,对《道德经》英译研究变得系统而全面。1957年, Holmes Welch回顾并评论了《道德经》英译现状,他比较了不同版本,并对《道德经》在西方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998年,Livia Kolm 和Michael La Fargue出版著作《老子和〈道德经〉》,对过去30年东西方对《道德经》英译研究进行述评,并对英译策略进行研究。1989年,David Hilton在文章《什么是“仁”》中对Stephen Mitchells《道德经》英译进行评论,指出其在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领悟进行翻译,对《道德经》误解较大。2002年,PaulR Goldin對此类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2000年,对《道德经》英译进入新阶段,开始注重对《道德经》翻译的准确性进行研究,特别是Bebell,Damian B.和Shannon M. Fera精选各经典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道”进行诠释。2006年,Shankman Steven出版著作《老子的〈道德经〉重译》,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经》系统研究方法,并在不考虑翻译质量和正确性的前提下试图找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2008年,Michael Lafargue和Julia Pas分析了17个著名的英译本,并对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道德经》英译本产生背景,反思历史文化背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是从《道德经》早期英译本、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译本、冷战期间英译本、冷战结束后英译本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比较分析并解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道德经》英译本产生的影响。

1868年至1905年,参与翻译《道德经》的主要是来华传教士,有8个英译本是从基督教的视角翻译的,其目的是传教,因此译文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一战、二战期间,只出现4个《道德经》英译本,其对《道德经》曲解较大,译文较为随意,反映了西方世界虽然遇到巨大危机,但是对于能够对其危机提供借鉴的东方文化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期间,核威胁的阴云笼罩在全人类的上空,西方学者针对重重危机,检讨西方文化并向东方寻找解救良药,集中发掘《道德经》的哲学智慧,这些诞生于英语世界的英译本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较大程度地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核战争的阴影并未退却,生态危机、恐怖主义又成为威胁人类命运的主要问题,伴随信息技术革命而来的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使人类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西方世界愈加意识到《道德经》对于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重大问题的价值与意义,这期间产生的英译本也有几十种,这些英译本不仅对《道德经》河上公本、王弼注本等传世本进行详尽注解,而且在对郭店楚简本、帛书本翻译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这时期的《道德经》英译更尊重原著,基本实现“信、达、雅”。

(二)将《道德经》中与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危机相关联的重点章节进行英译本对比研究,特别是对相关的重点字词、译者视角、文化意象的转换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探索在英文语境中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并从中探索具有规律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结果。

我们从《道德经》早期的英译本、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译本、冷战期间的英译本、冷战结束的英译本选取例句简要分析如下:

1891年出版的James Legge的英译本将《道德经》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表明译者是完全没理解句意的误译,可以看出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巨大的鸿沟;1923年出版的Aleister Crowley英译本将《道德经》29章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翻译为“A Kingdom is of the nature of spirit, and yieldeth not to activity”,这个句子翻译得有哲学意味,但明显立足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经》的误译;1958出版的Archie J. Bahm, 英译本将《道德经》16章的“致虚极,守静笃”翻译为“In order to arrive at complete contentment, restrain your ambitions”。译者将“致虚极,守静笃”单纯理解为克制欲望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对原文有所歪曲,但是结合冷战初期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Archie J. Bahm作为美国哲学家进行如此翻译的合理性;2004年出版的Wayne的英译本将《道德经》61章的“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翻译为“A small state should be without ambitions, and join in to serve the people.”,明显是立足于民主服务性政府理念的误译。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到无论是从译者视角方面看,还是从文化意象方面看,英译者都立足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翻译策略上采取归化的处理方式。我们有必要从中探索英文语境中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规律,为我们探索适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德经》英译策略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法,对同时代的华人英译《道德经》与西方人英译《道德经》进行比较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微观分析,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二者在翻译策略上的异同,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研究西方人对《道德经》理解与接受的渐进过程,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对这一渐进过程进行阐释。

四、结语

最近出版的一些英译《道德经》基本上实现“信、达、雅”,但是翻译毕竟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具体形式,文化差异与时代变迁必定给翻译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适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德经》英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文莉.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以《道德经》英译史为例[J].中国宗教,2017(09).

[2]辛红娟.颠覆与传承:厄休拉·勒瑰恩《道德經》英译研究[J].国际汉学,2015(03).

[3]孙佳佳.《道德经》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影响[J].英语广场,2016(10).

[4]刘玲娣.陈荣捷与《道德经》英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

[5]张小曼,胡作友.从意识形态和诗学看《道德经》的英译[J].学术界,2015(02).

[6]李磊.论《道德经》英译的文化自觉意识[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猜你喜欢

道德经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