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问题
2018-01-22张倩倩刘影
张倩倩 刘影
摘 要: 本文从归化异化视角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书英译的本质,并指出非遗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使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指出非遗英译应遵循两种翻译方法——闡释性翻译和框架性翻译。
关键词: 非遗 英译 归化异化
一、引言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遗外宣的英译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示民族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衢州市一直坚持“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为了促进衢州生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应注重文化交流。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可以把衢州文化推向世界,有助于衢州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进一步了解衢州的历史和文化。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百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就有十来项,对这些带着衢州浓郁地方特色文化的非遗进行英译编译,可以更好地对外展示衢州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有效促进文化对外输出,从而有助于衢州在国际上确立本城市的文化形象及定位。
二、衢州“非遗”概括及英译现状
衢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如以烂柯山的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西安高腔和婺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祭孔大典(南孔祭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针灸(杨继洲针灸)为代表的传统医药,以宣纸制作技艺(龙游宣纸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以龙舞(开化香火草龙)代表的传统舞蹈等。
衢州市当前非遗工作以其项目的申报、建档、传承等方面为主,衢州某些部门或机构的非遗外宣英译意识不强,对英译工作缺乏足够的关注,以至于多数衢州非遗项目仅有中文介绍,且不全,外宣翻译语料极少,为数不多的英译文都零星散见于政府的旅游推介指南、景点介绍及门户网站中,不够系统,且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衢州门户网站中仅有对非遗婺剧的英译,衢州的非遗外宣翻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现有极少英译文本中,有些过度英译,缺少文化内涵,造成文化流失;有些过度音译,使译文晦涩难懂;有些译文则随意删减原文,出现或多或少的漏译误译。
由于衢州非遗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俗文化、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舞蹈等多个门类,范围广、专业性强,翻译难度大,因而现有译文质量参差不齐,外宣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译名混乱不统一:前期调查发现,部分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译名并存。比如:衢州第三批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烂柯山的传说”和“南孔祭典”堪称我市“两子文化”,现有“烂柯山的传说”英译文却存在Lanke Mountain Legend, Lanke Shang Legend 等多个版本。译名混乱不统一往往使非遗英译缺乏权威,使读者无所适从,不利于非遗外宣工作的开展。(二)音译过度:非遗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文化翻译。音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缺省”,保留非遗中的文化特点,但是,不合适的音译却可能适得其反。以“西安高腔”为例,它是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在弋阳腔影响下结合婺剧形成的戏曲剧种,被直接译成Xian Gaoqiang,给读者带来的困惑与不便已然违背非遗外宣英译的初衷。
三、归化异化翻译在“非遗”英译中的基本原则及其运用
本文主要搜集衢州十个国家级“非遗”的中文资料和一些现存的“非遗”的英译文本,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原则对其中文描述资料进行编译,对其英译文本进行改译,并总结出衢州“非遗”英译的适用原则,对衢州的“非遗”英译起到指导性作用。
1.非遗英译中的异化——阐释性翻译
所谓非遗翻译中的异化,指在非遗英译中应注重源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尽量保留地方特色文化。语言载体虽异,但不轻易改变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不简单套用译入语文化,有利于尊重源语言中的文化,保持其原汁原味,减少英译时文化内涵亏损,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在阐释性英译过程中,翻译方法上可采用音译、音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文内解释、类比或几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处理。不简单地采用音译法,主要是考虑到国外受众的认知和思维习惯,译者再适当地使用音译直译加注释,不仅尝试让国外受众接受源语言中的地方文化,而且通过注释、解释和类比的方法搭建连接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桥梁,使其能够被国外受众理解而易于接受。
例如“西安高腔”为保留异质文化应采用的音译法“Xian gao qiang”则会造成误解,以为所在地是西安。如果顺应国外习惯,易于理解译为“Quzhou Opera”则文化内涵流失。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则符合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既能保证可读性又能宣传本地文化,所以译为“Xian(ancient Quzhou) gao qiang (high-tune opera)”。单纯意义上的音译法的使用必须适度,单纯译法会增加外国读者阅读时的难度,使其不易理解和接受,也使译语读者失去阅读兴趣,或望而却步,还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
衢州的非遗可以分成这几类进行翻译:例如婺剧,杨继洲针灸,宣纸制作技艺(龙游宣纸制作技艺)和烂柯山的传说就可以运用音译加直译,译为“Wu Opera”,“Yang Jizhou Acupuncture”,“Longyou Xuan Paper Craftsmanship”和“Lankeshan Legend”;西安高腔和龙舞(开化香火草龙)则是运用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式更为恰当,可以译为“Xian(ancient Quzhou) gaoqiang (high-tune opera)”和“Xianhuo( joss sticks ) Cao dragon”;以祭孔大典(南孔祭典)为例则可以使用单纯直译的方式,可译为“Southern Confucius Festival ”。除了上面提到的衢州主要非遗的名称外,句子层面的翻译也可在不违反英语语法句法和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前提下,适当保留些汉语语法句法特色,也就是和我国文化息息相关的,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 Chinese English) ”的部分特色。
2.非遗英译中的归化——框架性翻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为了使其更好地被国外读者接受,应对其专业文本进行框架编译,以期达到语言和结构上的简约。衢州的非遗要实现走出去,英文译文必须通俗易懂,版面最好图文并茂,可以配合使用手绘卡通画的形式,增加其生动性,符合普通国外游客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提高受众对乡村非遗的兴趣,避免过于专业的介绍。但非遗的官方中文版介绍却往往十分强调历史沿革和专业性,这就需要对汉语原文进行简约化处理后再进行翻译。简约指运用框架理论,挑选出每项非遗最易引人入胜的地方进行展示,凸显非遗核心信息,激起受众深入了解、参与其中的欲求,培养和提高受众的兴趣。
再者,例如,衢州第三批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烂柯山的传说”和“南孔祭典”堪称我市“两子文化”。以“烂柯山的传说”为例,在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的中文原文有2108个字。此文没有突出衢州的文化,没有将烂柯山文化和衢州文化相结合,在编译过程中要突出主人翁“王樵”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王樵的故事揭示在衢州烂柯山围棋仙境,普通人都可以得道成仙,在编译过程中应突出他普通人的身份。烂柯山是道教福地,道教宣扬修身养性,所以编译应突出其修身养性、悠闲的元素,使其与衢州发展生态旅游、定位休闲城市相吻合。现编译如下:
“On his way back to Shishi Mountain, he had an epiphany and later pursued the immortal life. How to handle the chess is how to handle life. Life which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can be handled with peace and calm.”
通过灵活运用上述各种翻译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衢州非遗中的地方文化特色,“求同”或“存异”,都为了更好地被国外受众所理解,又能保留原地方文化,达到各种文化交流、发展与传承的目的。衢州和衢州文化正走向世界,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在非遗译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优秀的译文,增强非遗的影响力,相信会有外国读者通过阅读衢州非遗的英译而来到中国、来到衢州了解衢州的民俗风情。目前,希望衢州的一些出版社和媒体能成功地走出去,完成在国外的本土化。非遗的譯介也可突破传统的出版行业,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向世界展示一个不一样的衢州。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 London: Routledge, 1995.
[2]陈芳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69.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2):12-18.
[4]贺金山、付欢.外宣翻译中“内外有别”和“以我为准”的统一[J].语言应用研究,2014(3):121-124.
[5]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0(3):24-27.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81148
8018,项目名称:归化异化视角下衢州乡村非遗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