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的问题与改革研究

2018-01-22李新平

南方企业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改革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软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来,更适合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产教融合需要社会培养单位和高校在人、财、物各方面的配合和协调,产教融合要与毕业生需求进行联动,让社会承担更大的培养责任,改革高等教育现有评价体系。通过产教融合,让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来自与人的社会交往,实践操作空间相对灵活,操作弹性大,偏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正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才出现的,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产教融合往往需要教学单位向社会培养单位支付必要的培养成本,包括场地费、设备使用费和劳务费等,这相当于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短期利益,加上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部分教师对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产教融合表现出较大的反感;社会培养单位缺乏必要的教学和指导经验,在人才培养中不负责任、应付了事,使得高校学生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收效不明显,这些都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实施。本文正是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产教融合改革的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认识的根深蒂固和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得产教融合在推进中遇到了困难,也大大延缓了产教融合推进的速度,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大部分教师对产教融合认识不清晰,缺乏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意味着让社会培养单位参与到教学中,必然需要从学校取得相应的报酬,实质上,学校利益的一部分被社会培养单位拿走,利益链条失衡,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大部分教师又不能正确认识产教融合的积极作用,甚至部分教师认为产教融合不但没有让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反而培养了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种情况确有存在,由于产教融合上的深度合作不够,一方面,社会培养单位相关人员的实际报酬不足,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培养单位人员缺乏培养经验,部分社会培养单位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提高,更加坚定了教师反感产教融合的决心。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在推行过程中就受到了极大的阻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尽管已经开展了产教融合试点,但基本上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面,很难有深入、全方位的融合,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产教融合在社会培养单位方面的配合力度不大

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社会培养单位对产教融合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往往认识不清,这种收益表现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单位培养了符合其经营目标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了社会培养单位追求短期收益和高校长期人才思维之间的矛盾。

而高校却认为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单位带来了帕累托改进,社会培养单位在合作中得到了长期收益,因而不愿意在培养过程中过多地为社会培养单位分配利益,致使社会培养单位认为其利益分配没有匹配他们为产教融合的付出,便形成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责任的认识,因而不愿意深入参与到产教融合当中,所以在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是主动承担任务,而是消极接受,不愿意提供优质资源,比如,会选择相对闲置、设施滞后的场地和设施;对于人员的安排,可能会安排经验和技术都不是很过硬的一般技术人员等。由于缺乏社会培养单位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往往达不到满意的结果。

人财物的协调难度大,需要产教融合各方共同努力

产教融合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环节多,涉及各方人财物的协调。首先,培养方案的修订原来都是高校单方面完成,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等都不尽合理,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培养计划的修订需要高校会同社会培养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这就必然涉及各方面人员的沟通、交流、探讨以及各种经费的分配等。

其次,高校教师到社会培养单位挂职锻炼,以解决教师本身不擅长操作的病根,因此教师在社会培养单位挂职期间所产生的费用、教师本人的工资待遇等都需要各方面来协调;再次,学生参与社会培养单位生产活动实践,社会培养单位要负责接待、管理和指导,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工作场地,而学生在社会培养单位实践期间,实际上又为社会培养单位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因此学生实践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的承担、学生劳动报酬的计算以及社会培养单位参与指导的技术人员的报酬等都需要全面协调。

最后,社会培养单位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讲课,时间安排和差旅费、课时费等都需要协调。以上种种都涉及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协调,内容多,过程烦琐,需要高校会同社会培养单位共同协调完成。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改革的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质是培养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迅速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事一线生产或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发展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生产实践,是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改革的方向。

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要与毕业生需求联动,让社会承担更大的培养责任

人才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基本上由政府出资生产,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所以社会用人单位并不关心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本。由于政府出资培养,高校又不关心自己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高校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社会用人单位则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因此,如何解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高校和社会培养单位之间的矛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由高校单独完成转变成由高校和社会共同完成 ,让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切实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产教融合中的高等学校可以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关系,比如,某一家企业需要人才,高校则可以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与之共同培养,在共同培养中,社会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来设计培养方案,高校则作为主办方来执行共同设计的培养方案。这样,培养过程中的部分成本就会由社会培养单位来承担,改变了以往所有成本由高校即国家来承担的现状。

政府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确保高校和社会培养单位在产教融合中的受益

按照现有的教育思维模式,高校培养的人才促进了全社会发展,因而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社会支付,社会由各个个体组成,其代表是政府,政府自然便成了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沿着此种逻辑推理,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在社会整体分配中的地位不高,直接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产出水平偏低,社会服务功能弱化,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经济社会效应。

如果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应该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特别在现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由高校单方面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思路,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资源,包括基础设施、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和教学器材以及高等教育从业人员收入、社会培养单位利益等,这些都需要政府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实现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能够取得社会较高的经济地位,而社会培养单位则在教育投入的增加中能够得到其付出的回报。这样一来,就能切实提高高校和社会培养单位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教學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安辉.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2]李新平,黄小红.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08).

猜你喜欢

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基于VBSE创业版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