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探究
2018-01-22刘芳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传统畜牧业存量大,要摆脱落后局面,就必须利用技术进步改造、融合传统畜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科技正在与经济进一步紧密结合,经济合作的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我国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促进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方向转变。
关键词:技术进步;畜牧业;产业链条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1977年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从广义角度看,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积累与增进。而从狭义角度看,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主体所生产产品或生产工艺的变化。技术进步,不是指单项科学研究成果或某项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从纯技术角度的科学技术发展,而是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认识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技术进步是指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们以及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包含科学发明与发展及其在生产、流通各领域应用中的进步。同时,由于技术是融合、渗透在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包括管理)之中,那么,技术进步的生产力含义指融合、渗透在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因素的综合发展和进步。技术进步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和进步,也包括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和进步。[1]
本文注重于技术进步的广义概念,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技术进步既包括硬技术(生产技术等)进步,又包括软技术(管理技术、决策技术等)进步,[2]是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累积与改进。
二、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概况
(一)民族地区原始畜牧业发展概况
17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生活在我国的土地上,原始人类以天然果实等为食物,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人类学会了捕捉、猎杀野生动物,猎取动物产品为生活资料是原始生产力发展的标志。[3]大约2.8万年前,弓箭的发明使人们开始大量捕捉野兽,吃不完的动物便暂时饲养起来。于是,人类进入驯养野生动物的新阶段。从驯养野生动物慢慢演进到繁殖和饲养野生动物的过程中,原始畜牧业形成了。畜牧业的产生使动物产品从自然产品转化为生产产品。原始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为狩猎与驯养。
(二)民族地区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高寒山地、生态条件差、位置偏僻,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是肥沃的草场适宜放牧,因此,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在狩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纯牧业区。由于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养马业,因此畜牧业中养马业一直发展得很好,甚至有地方政府经营。牛、羊也是民族地区重要的交易商品。
在这段时间,牲畜及产品由原始氏族公有转为奴隶主所有或农民私有,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开始出现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畜牧业贸易的出现使牲畜和畜产品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
(三)民族地区近代畜牧业发展概况
封建统治下,我国民族地区的草场和牲畜都被牧主、庄园主等占有,大部分牧民只有少数牲畜,农奴还要向农奴主提供劳役地租。鸦片战争后,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落后再加上列强入侵掠夺,畜牧业遭到了严重摧残。虽然在这段时间,西方一些先进技术和优良的品种传入我国,但是农牧民终年劳苦创造的畜产品价值大部分被掠夺,不能用来改善生产条件扩大再生产,升值链简单再生产难以持续,我国畜牧业始终没有摆脱衰落的局面。
(四)民族地區现代畜牧业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废除了封建统治农奴主、牧主、庄园主等一切特权,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的政策。引进技术、改良畜种,组合群众积极恢复和发展畜牧业生产,从各种形式的牧业生产合作组逐步升级成牧业生产合作社,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行“农牧结合”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地区畜牧业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党的富民政策,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行多渠道经营流通体制,扩大畜产品的销售。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促进了我国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畜牧业得到了稳定快速发展,在这种充满活力的增长下,畜牧业逐渐成为民族地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产业化水平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技术支撑、畜产品安全等问题,总结下来,我国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
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和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畜牧业发展需要土地、粮草、水源的支持。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是生态脆弱,可供放牧的草场日益减少,水资源更是少之又少,盲目大力发展畜牧业只会给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施加更多压力。今后民族地区的畜牧业面临着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畜牧养殖地区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畜产品生产和供应能力,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养殖场疫病控制等问题。
(二)产业链条不完整
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减少浪费。[4]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生产大部分仍使用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畜产品单一,仅对肉、皮、毛进行初级加工,与畜牧业有关的加工企业大部分技术开发能力不够,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而由于商品化程度低,市场发育缓慢,精深加工比例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信息不对称,加之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未能激活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联动性。
(三)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影响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的增加,[5]更多体现在对质的追求。食品安全是当今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人为育肥肉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着消费者的选择,正因如此,消费者更多愿意去选择大品牌、方便食用、安全滋补、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而民族地区的畜产品虽然手握绿色安全的王牌,却不能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多变的个性化需求。
(四)组织经营管理模式滞后
畜牧业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制约着畜牧业经济效益的获得。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畜牧业市场在信息发布中不够及时,畜牧生产还基本处于粗放经营阶段,饲养管理及养殖方式落后。特别是季节性生产方式,满足不了市场和加工企业对肉产品、加工原料的常年性需求,造成了产业发展滞后。而民族地区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仍然较低,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之间还不够匹配,牧民与企业和市场间缺乏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存在矛盾。由此导致的生产水平低、供应稳定性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产业现代化步伐和农牧民增收。
(五)科学技术含量低
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使用高新的技术,可以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及安全质量;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助于畜牧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利用技术进步改良品种、杂交、繁殖可以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性能。科学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是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畜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一些实验室的優良技术并不能及时推广;有关品种改良、杂交以及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使用不足;另一方面,从事畜牧业的牧民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不够,依旧用传统思想做着传统生产。
四、发展民族地区畜牧业的重要性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畜牧业是人们生存的衣食之源,畜产品保证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民族地区的传统畜牧业,不仅关系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是关系着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趋势,[6]尤其在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期,发展民族地区畜牧业是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之源,也是农牧民的致富之本。发展民族地区畜牧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发展民族地区畜牧业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畜牧业是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产业,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在解决人畜共粮难题的同时,对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的实质是对太阳能的利用,发展畜牧业需要大量的饲草,将饲草转化为牲畜的成长能量,饲草的生长则需要土地(养分)、水分和阳光,而牲畜的粪便可以转化为饲草生长所需的养料。我国民族地区虽不适宜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但可以生产大量的牧草。而牲畜粪便也可作为有机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辅助种植业发展。同时,畜牧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又可以作为沼气等生物能源的主要原料,更加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发展民族地区畜牧业可以促进农牧民增收
随着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民族地区农牧民有不少会选择进城打工,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知识、技术掌握不够娴熟,即使在城市中工作,收入也是微薄的。加之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是有增无减。畜牧业发展投资成本较低,周期短、见效快,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可以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随着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在传统畜牧业中的应用,会促进畜牧业规模经营,加快畜牧业发展,以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发展民族地区畜牧业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畜牧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亦可促进工业发展。食品加工、皮革毛纺制造、生物医药都离不开畜产品原材料的支援,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仓储物流业、饮食业等服务业发展。激活畜牧业产业联动性就相当于激活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料以及相关服务的市场需求,成为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服务的饲料工业、兽药制造企业、畜牧器械行业等产业的发展动力。总的来说,畜牧业发展繁荣了城乡市场,从而可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四)发展民族地区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在2012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农业部相关人员表示“农业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的核心还是发展”。[7]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促进种植业发展、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突破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加之畜牧业可以通过加工业延伸到二、三产业,发展食品、皮毛、生物保健品等加工,延长产业链,可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增产、增效和增收。因此,民族地区发展传统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五)技术进步与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关系
首先,技术进步与畜牧业有着互为基础的关系。畜牧业是技术进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技术的进步,需要传统产业提供劳动手段和原材料,从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新技术的形成固然有突破的因素,是以原有的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次,畜牧业要得到好的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对其进行改造。尤其在我国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尤其传统畜牧业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农牧民守着广袤的土地,放养着牛羊,想要致富却是那么的不知所措,这时候就需要把技术进步放在改造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地位来考虑。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不仅需要将生产技术的进步植入畜牧业,更重要的是将管理技术、决策技术的进步植入民族地区畜牧业,如果不想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第一产业上,那么必须站在第三产业的制高点来发展传统畜牧业。此举对解决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尤其对民族地区农牧民思想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恰当地处理好技术进步和畜牧业的关系,用技术进步去推进畜牧业发展和革新。
五、技术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途径及着眼点
(一)技术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切入途径
民族地区畜牧业长久的发展为技术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畜牧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一些高新技术装备或给传统技术注入技术进步成分,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2012年一号文件定性为公共的、基础的、社会的,“基础性不是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是指农业科技像土地一样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农业首先是科技农业、高效农业,”[8]要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立足于技术进步的应用与发展,较大规模地将技术进步的思想贯穿到传统畜牧业发展,并不是进行简单的表面改造,有效实现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现代化的转变。技术进步具体切入点有以下两点:
1.以技术进步的推广,辐射、融合民族地区畜牧业
由于传统畜牧业自身的局限性,技术含量低,自我调整能力差,这就需要通过高科技产业强劲的辐射力,借助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通过技术融合方式,为传统畜牧业技术创新、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
2.利用技术进步提高民族地区畜牧业产品科技含量
畜牧业是可以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带来进一步改革,可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畜牧业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产品,其产品可以依靠技术进步的手段来进行精深加工。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命科学,增加附加值,使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产品的品种、质量、内在价值得到拓展和提高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技术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着眼点
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与组织,要将技术进步各类成果不断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技术进步推动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就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换代升级综合效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目的,引进是手段。在技术进步推动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
首先,加强适应于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技术研究,保持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转化研究有一个平衡的比例。其次,重视技术普及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企业与当地政府要加强和科技推广机构、科技研究院及高等院校的联系,使技术能够直接指导畜牧业生产实际。另外,要将技术进步应用于民族地区畜牧业生产各环节,如先进的技术标准、科学的饲养配方、科学的饲料配方与饲养工艺、规范的养殖方式等。
2.用技术进步提高农牧民從业素质
展开畜牧业从业人员多种形式的教育,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农牧民从思想上接受技术进步是推动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让他们主动积极学习科学技术,追求用技术进步来改善畜牧业发展。在培训过程中,把技术培训同先进的实用技术、保护环境、推广技术应用观念结合起来,以提高农牧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3.用技术进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在保护民族地区原有优良畜种资源的同时,引进畜禽良种,进一步完善培育、繁殖、推广、饲养良种推广网络,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培育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适宜的畜禽品种。
4.用技术进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
畜牧业从饲草加工,到屠宰再到畜产品加工(比如:肉制品、生化药品、皮毛等)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用技术进步激活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联动性,更新传统生产加工工艺,可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治污染和改善劳动条件。
5.用技术进步完善组织经营模式
目前,民族地区畜牧业、畜牧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养殖方式较为落后,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较低,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之间还不够匹配,牧民与企业和市场间缺乏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存在矛盾。组织化建设还较落后,农牧民与企业和市场间缺乏连接,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突出矛盾。技术进步推进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发展,必须重视组织经营模式的完善,协调农牧民与企业的关系,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和营销网络,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六、总结
通过农牧民生活困境的历史演替和我国民族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梳理出技术进步与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关系,以此关系找到技术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切入途径(以技术进步的推广,辐射、融合民族地区畜牧业;以技术进步为手段,提高民族地区畜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及着眼点(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适用技术;用技术进步提高农牧民从业素质;用技术进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用技术进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用技术进步完善组织经营模式)。
注释:
[1]魏宏岩.黑龙江大豆产业生产效率评价[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2]冯海容.高新技术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3]潘春玲,张玉科.《畜牧业经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
[4]方天堃.畜牧业经济管理[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5]梁成柱,刘芳.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 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J].经济论坛2003(10)。
[6]谭静.农业产业化新论[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韩长赋.在2012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致辞,《2012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
[8]张来武.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三化同步”,《2012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5)。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