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8-01-22王东宏扎更措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转移研究

王东宏 扎更措

摘要:本文以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加快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关键词: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州东南部,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全县共辖4镇4乡、107个行政村,总人口8.8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97万人,由蒙古、藏、汉、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是多民族聚居的农牧业大县。

一、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总体数量

2017年,全县农村牧区实有劳动力3.76万人,富余劳动力2.1万人,全县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年均达21979.41万元,人均达5845.59元。2017年,全县实施转移就业37619人(次),其中省内转移35129人(次),省外转移2490人(次)。都兰县通过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人口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扩大城乡居民的就业渠道。该县与省内尖扎、同仁、互助、民和、平安、湟中、湟源等县就业部门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每年枸杞采摘期前,与上述各县进行劳务对接,达成合作协议,全省约8000人在都兰县实现季节性就业。

(二)年龄结构

都兰县外出劳动力年龄特征可以总结为,各个劳动年龄阶段的劳动力都有外出,以青壮年为主体。根据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外出劳动力中,18-30岁劳动力占31%,31-40岁占36%,41-50岁占17%,51-65岁占16%。可以看出,都兰县外出人员以青壮年为主。这种年龄结构说明该县年轻人外出更多,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青年人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更愿意去外面闯荡。而中年人经济负担重,社会经验丰富,人力资本水平高,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更愿意外出工作。

(三)文化层次

都兰县转移劳动力的文化层次水平整体偏低,以小学为主,占49%。其次是初中,占32%,高中以上只有9%。这就对转移劳动力工作提出了要求,即加强本地教育发展,提高当地群众文化知识水平。

(四)从事行业

从转出劳动力从事行业来看:从事建筑业占30%,比重最大;从事枸杞采摘占18%,比重第二;从事运输业占17%,比重占第三。可以看出:都兰县农村转移劳动力所从事行业主要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从事的是一些简单劳动,缺乏专业性和技能性。由于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整体水平较低,转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农业和运输业等以手工操作为主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普遍特点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且作业时间长,这需要当地就业部门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来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

(五)民族分析

都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由蒙古、藏、汉、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在转移的劳动力中,主要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从2017年数据看,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汉族最多,占总数的38.7%,达14562人;第二是蒙古族,占总数的24.9%,达9389人;第三是藏族,占总数的24.7%,达9300人;第四是回族,占总数的9.8%,达3706人。在转出劳动力中藏族、蒙古族农牧民占很大比重,这反映出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過程中将面临诸多的民族问题。

二、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

都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是农民自己自主外出打工的性质。调查发现,农民外出主要是通过亲友介绍到外地城市打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当问及外出目的时,大部分外出农民没有明确目标,对具体工作意向没有特别明晰的想法,明显存在盲目性。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都兰县外出劳动者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从事职业等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外出劳动者大部分是青壮年,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阶段,大部分从事的工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从整体上来讲是不够合理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逐渐进入高层次阶段,这就要求高素质、高适应能力的劳动者进入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显然,都兰县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具备这种素质。这种不合理的劳动力转移结构无法促进都兰县劳动力实现可持续转移,即大部分外出人员无法实现市民化,最终还是要回到都兰县本地。

3.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低,就业面相对狭窄

都兰县外出劳动力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在外出选择就业岗位时,只能选择一些比较初级的就业岗位,比如:工地小工、餐厅服务员,其他一些文化层次稍微高一点的外出劳动力进入车间,从事制造业。调查发现,当问及他们选择岗位的原因时,大部分受访者回答因为自己不懂技术,所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很多需要技能的工作无法胜任。

4.转移成本较高,转出农民收入偏低

都兰县劳动力转移一般都通过自发外出工作,或者投靠亲友,一些文化水平较低或者在别的城市没有亲友的外出务工人员,便无法直接去外地工作,即便他们有外出的意愿。可以看出,都兰县外出务工人员转移成本相对较高。这些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大部分集中在每月2000-4000元,并根据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而有所不同。

5.劳动者维权意识淡薄

转移劳动力获取合法权益是这些外出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调查发现,这些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在维权意识方面非常薄弱,例如:在薪酬未按时发放时经常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寻找合法的维权途径。有些劳动者在寻找外出务工机会时,受到中介欺骗只能忍气通声,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为自己维权。

(二)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1.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经济经过长期发展,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平台,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一定缺陷,给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企业对农民素质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市场对劳动力的招聘要求无法快速传递到农民工手中;二是中介机构不健全,特别是农村本地缺乏服务完善、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这样许多农民工既得不到全面招聘信息,也得不到完善的职业培训,为劳动力转移造成限制;三是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出现工伤时无法维权等问题等。

2.政府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

农村劳动力对外转移,知识技能是首要保障,而都兰县在对农民职业培训方面还有长的路要走。从目前的情况看,都兰县针对农牧民群众缺乏技能、外出务工困难的实际,按照“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利用农闲时机,结合劳务用工市场需求,开展了以挖掘机、装载机、汽车驾驶员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同时,根据用工单位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积极做好农民工订单式培训。2017年实现培训700人,但是这些培训对于农民广泛的培训需求来讲,尚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一些大众化的职业培训还不能被大多数农民接受。

3.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速度减缓

乡镇企业是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要选择,乡镇企业即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又离当地居民较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选,能够较全面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大部分乡镇企业效益低下,有些乡镇企业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运转,更不用说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在不断减缓。都兰县位于海西州的东南部,属于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乡镇企业数量少、竞争力薄弱,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可以说乡镇企业不发达是制约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4.政府组织化转移程度低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完善的服务型政府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必须推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一是建设就业信息渠道,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二是组织培训服务,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的职业教育,使其在外务工时有更广泛的就业面;三是促进当地民营职业中介发展,为当地劳动力顺利转移提供保障。都兰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职能受到限制,无法全面完成理想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可以说,政府组织化转移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加快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1.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要逐步推进现有城市建设,加强现有城市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硬件水平,扩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升城市形象;二是要稳步推进小城镇发展,要充分认识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大力发展小城镇,落实“小城镇,大战略”思想,实现大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带动“两条腿走路”。

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搞活乡镇企业

新形势下,政府须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搞活乡镇企业,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提供便利条件。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结合当地区位优势,合理化当地产业结构,推动优势农村合作社、乡镇企业发展;三是引进先进科技,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创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不仅能带动自己发财致富,而且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因此鼓励自主创业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都兰县政府曾在2015年5月9日举办海西州创业典型事迹巡回分享会,通过6位优秀创业典型和优秀创业青年创业经验、历程分享,培育和建立一批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鼓励更多人敢于创业、勇于创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转变创业就业观念,积极投身自主创业,争当全民创业先锋,在全县营造自主创业浓厚氛围,这种创业培训对自主创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1.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而从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以因地制宜、逐步完善为指导原则,根据我国国情,针对农村社保制度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促进农村社保进一步建设,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完善新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需要完善外出务工人员以下几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四是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发挥乡镇劳务输出办公室及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职能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在城乡建立方便、快捷、及时、准确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接轨,方便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就需要发挥乡镇劳务输出办公室和劳务输出经纪人的职能:一是设立劳动力需求信息服务机构,及时搜集整理城市用工信息,将需求单位基本情况、所需劳动力种类和数量等用工信息及时准确发布。二是建立县、乡、村劳务输出信息网,县设立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乡镇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村设立劳务输出信息员。

3.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监管,提供劳动力转移后续服务

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劳动力市场法律规范,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提高劳动力转移后续服务。例如: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法规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劳动者、用工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保护劳动者之间公开、公平就业竞争。增加劳动力市场透明度,约束用工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和劳动力双方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民营企业工会谈判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安全卫生、基本保险和福利待遇;严厉打擊少数私营企业“非法用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加强执法力度,打击中介组织乱收中介费和欺骗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

九年义务教育贯彻的执行对都兰县农村人口基本教育文化水平普及和保证意义非凡。都兰县在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落后,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福利待遇较低,吸引不到也留不住优秀的师资力量,一些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对于农村和城镇义务教育投入不平衡等。只有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使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质保量贯彻下去,才能有效提高当地居民文化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务工人员技能

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城镇能否找到工作、能否胜任工作以及工资水平的高低,因此转移劳动力非常需要学习掌握一些职业技能,以期望在城镇能找到工资待遇不错的工作,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兰县政府在2017年4月在香日德镇举办挖掘机驾驶员培训班,参训学员共计50人(次);6月在浙江举办电商培训班,参训学员17人(次);7月在巴隆乡举办装载机培训班,参训学员共计50人(次);8月在察苏镇举办创业培训班,参训学员共计50人(次);11月举办劳务经纪人培训班,参训100人(次);2017年全年汽车驾驶员培训400人(次),都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

3.强化农村劳动者维权意识

在农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维权意识。深入宪法、刑法、农业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宣传教育,使进城的农民知法、守法。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其基本权利,使他们懂得依靠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解决劳务纠纷和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等问题,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另外,要在农村开展环保卫生宣传工作,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积极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引导农村大众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观念,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卫生习惯。

(作者单位:青海省行政学院;祁连县公安局)

猜你喜欢

转移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