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私立振华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研究
2018-01-22邵杰
邵杰
摘要:私立振华女子中学是民国时期苏州发展较为完备的女子中学。具体体现在:强大的师资力量,国内外各大学学士及硕士学历人员组成的师资团队,课外指导老师包括叶圣陶、苏雪林等文化名人;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保证了学校发展的稳定性,除学杂费外,经费来源既有省款补助,享受着比县立初级中学还高的经济待遇,还有国内社会捐助以及国外个人及团体的大笔捐助:学校还有着科学的教学及严格且民主的学生管理等优势条件。该学校办学成绩显著,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振华女中:中学教育:民国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1-0084-04
私立振华女子中学的前身是振华女子两等小学堂,由王谢长达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校址在苏州严衙前之东小桥。1917年王谢长达之女王季玉由美学成归国,开始掌管校务,并筹建中学部,1918年秋中学部开学,学制四年。1927年,因校舍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吴县教育局将苏州织造署拨为校舍。1928年,织造署新校舍落成,秋季学期中学部迁入,中小学分开办学,之后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37年,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学校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复校,1953年,学校由政府接办,先后改名“苏州市女子中学”及“江苏师范学校附属女子中学”,现名为苏州第十中学。
一、振华女中的经费来源
振华女中一切经费筹划以开源节流为本,虽然经费不甚充裕,但没有使教育事业停顿。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对该校节俭办学赞誉有加,“贵校到如今一切用途还是非常节省。一年当中用于学生的,每个人平均不过七十元。比较起来我们浙江大学,平均每个学生要费到一千五百元之多,可谓俭省之至。”
通过上述两张表可知,振华女中办学经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杂费,社会捐款,政府补助金。而支出方面主要是教职员薪资、校园建设及教学设备的购买等。对于学校经费来源方面,政府对私立学校经费的保障做出了规定,例如193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规程》中,条例有“省市立中学之开办经常临时各费由省市款支给之,县立或联立中学经费由县或联立各县县款支给之,私立中学经费由其校董会支给之”;县立中学如确因地方贫瘠及成绩优良得受省款补助,私立中学非确属成绩优良不得受公款补助”。由此也可以解释振华女中办学经费的主要筹集者是校董会,也可以看出学校办学成绩优异,获得了政府的补助。
振华女中能够动用国内国外各种社会力量,筹措办学经费。当时在东吴大学就读的蒋纬国也曾为振华女中捐款。“还参与过为同班同学程金冠参加奥運会的筹资活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支持振华女中改建校舍,他将平时积蓄的12块大洋捐献给了振华女中”。除国内经费来源外,国外的捐助经费也占有很高的比例。1927年王季玉以校友身份向母校募集捐款9415.46元,占据了当年学校收入的主要部分,国外个人及团体对振华女中的大数额捐赠是其他女校所不能比的。这些不同类别的办学经费,保障了校园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师资的聘请,使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振华女中的学生与教师
学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教师是承担这一培养重任的主体,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学校办学成功的核心因素。振华女中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录取、管理、成绩考察以及对教师的聘用和管理。
(一)学生
1.学生来源
振华女中创办初期,学生多为贫苦人家子弟且数量有限,中学开办当年仅招得5名学生。1928年以后,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转变,进入中学学习的女生日益增多。由于中学收费及条件要求高于小学,从1936年中学附属小学在校学生家属职业比较表,可以推断出中学学生来源概况。由表可知,在校的299名学生中仅有一名学生来自于农业家庭,其余主要来自于中产及上层家庭。
振华女中学生籍贯也不只局限于苏州。根据档案资料,1936年毕业学生中,苏州籍学生为19人,占总人数的41%左右,其他学生主要来自江苏省内各县市,及邻近的浙江和安徽。
2.学生管理
在课业以外,振华女中对学生有着严格且民主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分为学校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其中,以学校为主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各项规约,自我管理通过学生组织自治会和级会来实现。
(1)规约。振华女中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了各项规约。学生应遵循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约有学生通约、寝室规约、膳堂规约、盥洗室规约、浴室规约、洗衣晒衣规约、饮茶室规约、调养室规约、应接家属规约、家属参观内部规约、学生集会结社规约、学级园规约、游息规约、服务规约等。这些规约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2)学生组织。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提倡自我管理。学生早期的自治组织为励志会,于民国七年秋季成立。该会设置正副会长,各股股长,正副舍长、房长,正副级长等职员,由学生自行组织,以分任处理自治事务。至民国十七年秋,励志会进行改组,励志会下设自治会与研究会两大部分,励志会长兼自治会长。其组织系统,由会员大会产生各级级友会,由级友会产生励志会,再由励志会产生自治与学术两大会。1931年,遵奉部令,按照中央颁布学生自治会组织大纲实行改组。改组后,励志会改名为私立苏州振华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以三民主义精神指导学生在校内的自治与生活,以促进其智育、德育、体育、群育之发展为目的。
自治会外还设有各级级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学科、练习自治、增进全级团体福利为宗旨。各级学生均为各该级级会会员。各该级于学期开始后一星期内选出正副级组长及各干事,负责处理各该级一切事物。
由图可知,高一级会设置级长一人,级长之下设智组、慧组两组,并设正副组长两名,慧组下管理文牍股、体育股、游艺股三股,智组下管理会计股、图书股、庶务股三股。
学生自治会及级会从学习到生活都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各股各部设有多位负责人,均由学生担任,负责各自的事务,各股各部之间又相互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服务精神,使学生在读书期间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对自治也有了更高的认识,“我们在学校的自治,实在是养成将来国家自治的准备,我们今天在这里做民治的学生,将来就是一个大民主国里能自治的国民”。
振华女中强调自我管理的理念给杨绛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振华的办學条件一般,但学生的生活与其他学校完全不同。我们的生活很艰苦,但学生很自治,样样都靠自己。其他学校教室的地板大都是广漆的,拖地的有‘娘姨;而我们学校没有,早上起来,学生的头一件事就是做值日。地板都是烂的,有的烂成了窟窿,头发都被缠在扫把上,很难扫。桌子也是自己擦,衣裳也是自己洗。我们都是用井水,由学生自己吊水。每一间舍房都有房长,大家轮值,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振华女中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民主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各级学生在自治会、级会领导下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了学习兴趣与爱好,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3.考核及奖惩
振华女中平时注重对学生的考核,以期达到相应的毕业程度。初级中学毕业程度,以能升入高级中学为标准,高级中学毕业程度以能升入各著名大学为标准。成绩考察分平时测验、月考、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等。考试分数分超、优、良、平四等,九十分以上为超,八十分以上为优,七十分以上为良,六十五分以上为及格,以下为不及格。杨绛先生的国文成绩也曾没有达到及格要求。“阿季第一学期的成绩单上,国文只有六十分,不及格。因为振华的标准高,六十五分才及格。”此外,学校规定每学期举行小考三次、大考一次,每星期举行各主要科甄别实验一次。凡小考第一次、第二次不及格者,教导处将其姓名交至高、初中主任及各该级级任导师,予以警戒,再由教员督促不及格学生补习,并通知家长予以协助。如果大考仍不及格者,通知家长,由家长督促学生在假期中补习功课,于开学时来校补考。凡满三科不及格或总平均分不满六十分者,均不得升级。每学期终了,学校将学生成绩报告家长。“振华的课程比其他学校的都要多,都要丰富,对学生的要求也高,我们考试时分数也总是比其他学校的学生高。我们每周六都要‘会考,中学部和小学部的所有学生都要参加,什么课程都考。考常识时,我常常能拿第一名,可要是考时事,我就不行了。考试时,学生答不出来,也得坐在那儿,到时间才能离开考场。”从中可以看出,振华女中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设有纪念王谢长达奖学金和纪念史量才奖学金对其进行奖励,具体条件为品行、学业、体格、才干俱优者。
(二)教师
1.教师来源与学历构成
中学创办之初,振华女校的校舍虽然简陋,但是王季玉校长十分注重教师的选用,想方设法延聘名师来校任教。早期聘请的教师有国文老师王謇、胡石予。“王謇,字佩诤,江苏苏州吴县人。王謇年轻时从章太炎、金天翮等大师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1915年,王謇从东吴大学文科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工作,任苏州振华女校教务长”。“胡石予,近代诗人。自1907年起,曾先后在苏州省立二中、振华女中执教国文,凡数十年,叶圣陶、顾颉刚皆出其门下”。王季玉校长自己担任英语、化学等课程授课教师。一些课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师任课,就请东吴大学的教师兼任。“那时候,我们振华的老师都是东吴大学的老师(兼职),水平特别高,许多老师都是名人,振华的学生成绩也都特别好。我们用的教科书都是英文的,课堂上也都说英文。”
进入30年代以后,振华女中的师资力量最为强盛,堪称聚吴门一时之盛。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给当时就读于振华的李秉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校聘请的老师,多是清华大学、东吴大学以及苏州国学专修馆的国学大师,对莘莘学子认真负责的教导”。
除了任课教师外,还有很多社会名流来校讲学。“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大名流胡适、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以及陶行知、沈宗瀚、孟宪承等纷纷前来讲学”。
2.教师管理
振华女中不仅严格教育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高。学校规定,每学年终了,由教导主任会同各科首席教员召开学科会议,讨论下学年教授材料及教授方法,在开学之始,各科教员即预拟教授草案,将一学期拟受之教材按时分配,该草案分三期交由教导处备查;各科教师按照拟定的教学草案教学,在每周授课结束时,须到教导处填写本周教学进度,教导主任与各科首席教员借以研究本校所订之课程是否符合教育部所颁定的标准,也方便考察教员是否按时教学,有无拖沓。
此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教职员服务规程和请假规程,规定专任教员应有专业之精神,不得在校外兼职;各教员非有重大事故,不得请假,如欲请假,必须填写请假单,注明课务代理人,或补课办法,经校长或主任批准。
三、振华女中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振华女中建立之初,虽然教学设备及组织较为简单,但是对于学生训练及课程教授特别注重,又注意学生课外活动,民国七年秋季改星期六下午为课外特别训练时间。进入三十年代后,振华女中制定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教学工作更加完善。其教学目标为,“培养青年充分之知能,实施健全公民之训练,并鉴别青年个性,分别予以预备升学之指导,进而探究各科学之基本学理并理会与实践社会团体生活必须之态度及习惯”。可以看出振华女中对学生培养兼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注重升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劳动服务技能,以服务社会。“何泽慧在振华学校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学校重视英语学习,聘请外籍教师教英语,数学物理等理科也采用英文教科书。何泽慧的英语很好,读英文的文集不成问题。重视体育也是振华女校的一大特点。何泽慧是学校排球队的一员,1931年春,学校排球队参加江苏省运动会,获得了女子排球锦标。艺术课程也十分重视。音乐美术方面,何泽慧在振华女校均得到发展。在《振华壬申级毕业刊》上有多幅何泽慧的美术作品。”可见,振华女中对学生是德智体艺全面培养。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实验、讲演及复习等法,令学生课前先行阅读参考书籍,并用笔记摘录,上课时讲解讨论;对于科学教育,注重实验,教员处于指导地位,由学生亲自实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及疑问,之后在课上及课外讨论时间进行讨论、解释,以使学生能够做到悉心研究,获得自由發展。
(二)学制与课程
中学创办之初,中学学制为四年,不分初高中。1923年,遵照教育部令学制为三三制,高中文理分科。此外,“振华女中在1907年春添设简易师范科,学制两年,毕业三届,1915年停办,学生转入苏女师。1927年恢复师范科,添设国学专修科,学制均为三年,1932年秋师范科停止招生。又1918年该校曾附设英理专修科,学制两年,共办理一届。1920年又设大学预备科,学制两年,共办理2届。”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基础学科和科学、艺术教育,开设国文、英语、算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历史、地理、体育、图书、音乐等课程。“从当时振华的课程表可以看出,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十分强调基础的国文、英文、数学,突出科学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课程则分类细致,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劳动技能类课程也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强调基础,选修课程意在适应学生个性与需要,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各项能力,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充分的选择空间。”振华女中英语教学是一特色,聘请外籍教师,教科书采用外国中学教科书最新的版本。国文教学不仅教授学生国学知识,还顺应时代潮流,启发女学生独立自主的新思想。不同于其他女校,振华特别注重女子体育教育。学体育课程分为体育正课、早操、课外运动。每级有两小时体育正课,具体项目为柔软操、器械操、陆上运动国术、田径、球类等。学校规定体育正课不及格者不能升级或毕业。
除了规定的课程外,还针对女子特点设置专门课程。例如,“二十二年度下学期博习医院按周派各科医学专家来校讲授应用医学;二十三年度下学期,实行女生看护训练,聘请博习医院专科章臣楣医师担任教授”。1934年6月30日,董事会开会议决添办女子职业训练班,由校长组织委员会筹备。
在学习书本知识外,学校还会邀请国内国际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十年度上学期美国霍育克大学校长员华来女士演讲女士的中庸要范;贫民教育家俞庆棠1936年在振华发表演讲,教导学生如何读书。“现在很多同学花费了很多宝贵的时光,预备会考,这固然好,但我觉得还不够。读书的真正目标,是求思想的发达,读而不想,就失掉了读书的目标”。
四、小结
在办学的过程,振华女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着较高的升学率。从振华女中相继走出的有清华首位女教授王明贞、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中国妇产科奠基人王淑贞、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著名作家杨绛等社会各界名人。由此可以看出振华女中的办学是成功的。成功的因素里,有着两代人的坚守和奉献精神,有着热心教育人士的经费支持,有着完善的行政制度作为教学的有利支撑,有着顺应时代的办学理念,有着科学的课程设置,有着严格且民主的学生管理制度。振华的办学成功除了较高的升学率,培养了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才外,还在于能够做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学校厉行师生共同生活,以收潜移默化之效,在振华的办学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因对学校不满而发生学潮。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振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女学生,她们有着科学文化知识,有着独立与民主的思想,有着劳动服务精神,走入社会,走上各个岗位,展示着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