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学的味道
2018-01-22万瑛
万瑛
编者按
“故事本身有一种力量,叫作故事力。”爱听故事,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会讲故事,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当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本刊新开设《故事》栏目,倾听语文教师的心声,分享教学生活中的感悟。在一个个故事中串起语文人教育生涯的点滴,使之隽永,镌刻于每个学生心间,流淌在每个教育者的心怀,成为激励前行的动力。
教师节,一个温暖的日子。一套来自北京的装帧精美的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摆放在我的桌上,那是我的学生胡峻从大学寄给我的礼物。打开书的扉页,淡淡的书香弥漫开来,一行清秀的文字映入眼帘:“老师,谢谢您!让我们一直追寻文学的味道。”轻抚着这珍贵的礼物,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思绪也随之飞到了四年前。
那是开学第一节语文课,面对一张张稚气的脸,我在黑板上认真地写下《易经》中的一行文字:“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然后真诚地告诉孩子们,如果语文学习你只是为高考得个好分数,那可能你连分数也得不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语文综合素养很强的人,那你可能收获的不只是分数,还有分数之外的乐趣和能力。课后,个头清瘦的胡峻找到我,毛遂自荐要当语文科代表,他还说:“老师,我想上真正的语文课!”我笑着问他:“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他说:“有文学味道的!”我被这个有文学情怀的孩子搞得很开心,至少他“取法乎上”。
让语文课程有文学的味道,是我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也是这些学生的愿望。师生有共同的目标,这是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
文学的味道在哪儿呢?
首先在课堂。必修一第一单元就是现当代诗歌。我先请学生去找配乐朗诵,然后早读时小组“PK”,比一比谁找的最棒并说明理由。大家踊跃发言,在“PK”别人的同时,学会了欣赏和品味诗歌,学会了朗诵的技巧。胡峻当时所在的组,推荐了丁建华朗诵的《橡树》,与他们“PK”的另一组推荐的是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全班投票决胜负……我开心得下午就跑去为前三名买了《诗刊》杂志,热热闹闹地发了奖品,作了总结。之后,所有朗读环节基本都由同学们自己完成。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了诗词绵绵的情思、美妙的节奏、精致的画面,获得了文学的享受。
文学的味道还来自作品中的文化。教学《诗经》中的《氓》,我与学生一起重点探讨女主人公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不少同学谈到了男子的负心、女主人公遇人不淑、夫家太恶等。这时胡峻着急地举起了手,站起来说:“我认为还有男女不平等的原因,男人可以抛弃女人而不惭。”同学们点头称是,胡峻像开闸的水一样开始了他的阐释:“古代生了儿子,要把他放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裤,让他玩玉器。他那响亮的哭声,光彩闪耀的衣服,都表明他将来可得高官厚禄,可以振兴家业。而生了女儿,只能用布包起来,将她放在地上,给她玩纺锤,只要她将来能操持家务不用父母担心就行了。可见女子一生下来就不得人欢喜,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衍生出来的条条框框又进一步束缚了女子的个性,使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
胡峻用自己的知识征服了同学们,我立刻表扬他能知人论世,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正是这一社会环境,才更见女主人公的個性光彩。课后,我请胡峻把《诗·小雅·斯干》最后两章抄写在黑板上:“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从此,胡峻成了同学们身边的“小博士”,这个语文科代表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示范了“读书为荣,读书有乐”。
寻找文学的味道,我们在春光明媚时来到江南名楼滕王阁,同学们大声背上一遍《滕王阁序》,就获得了免票入园的资格,然后席地而坐,齐诵《滕王阁序》,望落霞,思古人,立宏志,畅情怀。我们在秋光无限时登上梅岭山头,趟过虹河谷,来到洗药湖,诗句像鸟儿一样又跃入心头。站在山间,我们吟诵先人诗词:“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下得山来,我们自创诗句,贴满教室墙壁,名日《秋日登梅岭抒怀》,在文学的海洋里徜徉,自我陶醉。暑期研学我们来到万里之外的新西兰,在地球的另一半大家也欣喜地觅得唐诗的踪影:“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文学的味道伴随着行走的脚步,一路芬芳。
文学的味道还在对文学创作的理性认识和分析中。高中教材有一组文学评论,我把《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咬文嚼字》《谈中国诗》《说木叶》等文学评论性文章重组教学,让学生感受文学创作的理性之美。课外,我们听各种节目,活跃思想、开阔视野;我们开设青春读书课,讲王小波,讲赫尔岑,讲王国维……在读书和对话中孩子们长大了,视野开阔了,思想渐渐有深度了,灵魂也有了文学的香味。
高二以后,我们追寻文学的脚步,从阅读中的吸吮走向在写作中体悟。我们的视野投向了文学评论。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前,写《从三处细节分析林冲性格》,学完之后,学生又写《谈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草灰蛇线”的结构之巧》。趁热打铁,我对文学评论的写作进行指导,强调文学评论既要呈现某种文学现象,又要对此细致分析,展开评论,要写成有理、有据、有层次的“三有”文章。沈从文的《边城》,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篇有难度的课文。我借助课后“研讨与练习”中作者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文字——“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拟了这样一个题目:《从人物性格、小说中的风俗看(边城)的人生形式》。课前我以评论作业把学生直接引入正题,直击沈从文作品别具匠心之处。胡峻是第三个来宣读作业的。小伙子拿起作业本念起来,从文本结构、人物特点到作者追求,讲得头头是道,妙语连珠。
他的发言赢得同学们一片掌声,接下来,我以此为核心,从“风情”与“邂逅”两个片段重点研读,体会沈从文小说之美。文学评论,一种看上去很高深的文学样式,却成为教学时连接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纽带,文学的味道也更为理性而醇厚。
进入高三,应试的浓云弥漫在课堂。训练也成为语文课的主要形式。一次写作课上,我给了学生这样一则作文材料:“三个人走进一家饮品店,甲说给我一瓶酒,乙说给我一杯果汁,丙说我更喜欢白开水。”让学生据此作文。胡峻第一个交卷,他的题目是《水宜生》,第一句:“三人行,必有渴时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加酒加果汁。”我知道他对高考的反感,此番恶作剧文是他对应试作文的反抗。我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让他重寫,而是试着与他沟通。他直言不讳:“我讨厌这无聊的题目。”我用平缓的语气对他说:“这是一道说理的训练题,考查的是你的说理能力。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但应试必有规则,必须戴着镣铐跳舞。”我知道,正是比别人更多的阅读与思考,才使他渴望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第二天,我送他一本我曾在青春读书课上讲过的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西西弗的痛苦是人类共同的痛苦,西西弗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这是我摘抄在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我想用文学的方式去告诉他:如果我们需要生存,就可能永远要去推这块巨石。我们是不孤独的人类,我们有着共同的挑战与生存意义!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也许作为高中生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我欣喜地感到,文学的种子、思想的种子已经伴随这浓浓的文学味道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胡峻最后顺利地考到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先是学德语,今年他告诉我想去德国学德国文学。不只是胡峻,还有许许多多的‘胡峻们正是在文学味道的熏陶下,让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快乐。这是一群幸福的孩子,伴着文学的味道,一直追寻自己的梦想。也是这文学的味道,把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语文教育事业紧紧凝聚在了一起。我想,文学的味道不仅留给了他们读书的快乐,也必将永远地滋养他们的生命、升华他们的人生。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公民语言能力读本》
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要“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从而“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相关精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写了《公民语言能力读本》一书。本书选取了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尚在研制的《国民语言教育大纲》主体框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以问答的形式汇集成册。书中内容涉及我国语言文字分布及使用状况、语言文字法制建设、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与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测试、汉语汉字基本知识、汉语汉字与传统文化,以及汉语汉字应用的主要问题等,力求体现接受过中等教育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各种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