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建工作探析
2018-01-22韩俊
韩俊
摘要: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四方面军紧紧围绕革命与战争这一主题,在党的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党建精神财富。本文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建为研究蓝本,既总结出从根据地实际出发发展党员、注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党员等党建工作历史经验,又揭示出根据地党建工作存在的党内理论培训不彻底、培养干部缺少科学方案、受“左”倾路线影响等问题,从而挖掘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建工作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川陕根据地:党建: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1-0054-03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毛泽东称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据川陕根据地史料记载,在1933年至1935年之间,川陕省委在党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经验与教训都值得研究总结。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建工作历史经验
(一)从根据地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方式发展党员
川陕省委非常重视党组织建设,但是当时党员数量极少,“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12月底入川后,在不足一年之内就领导群众开辟出了4.2万多平方公里根据地,并随即在这片土地上新建起了县苏维埃政权24个,区苏维埃政权16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99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4300多个,再加上党的县、区委和乡支部、村小组,需要大批的党员和干部。”因此,川陕省委决定首先任务就是发展党员,要求各地从群众中发现敢于担当的分子并介绍入黨。在革命年代,发展党员手续并没有那么复杂,程序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新党员的审查还是要进行的,入党也要履行相应的手续。
在川陕苏区的党史资料中记载了一些地方发展党员的经过。如在各种群众大会上,党组织干部成员大力宣传党政治主张,向群众说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普天下的劳苦大众谋幸福、谋自由解放。为了吸收优秀的群众加入到党的队伍,用简单灵活的方式让群众报名入党,比如每个带群众性的会场上都放一块大面板,上面写着“加入共产党报名处”,将报名加入党的人登记信息后加以相应的审查,通过审查的人员要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然后由组织部门写介绍信给入党同志所在的县委,并编入支部。支部党员平时亦多注意找对象,发现是成份好、老实、敢于斗争的人,即找他(她)谈话或填表入党,雇工贫农一人介绍,中农二人介绍,其他阶级出身者报名单给省委。
新加入党的同志,有入党宣誓仪式,入党誓词包含四句话:“1.我诚心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2.忠实于党,执行决议;3.遵守纪律,保守秘密;4.牺牲个人,死不背党。每个党员必须记熟上面四条,宣誓时在一间清静的房内,关着门悄悄地举行,宣誓后,每个党员即成为正式党员了。”用这样的方式,很快发展了党员,建立党组织,“川陕根据地在全盛时期有23个县和1个市,都设有党县委(市)委,还设有两个道委,即绥定道委和巴中道委。”在这几年时间里,根据地党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川陕省委共开了四次全省党员代表大会,多地建了党组织,为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注重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党员干部
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党员,多数出身于贫苦家庭,还有些是手工业工人。
在旧社会,劳苦大众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因而当时发展的党员文化程度极低,更别说对马列主义的了解了。这些党员长期从事农业劳动,没有马克思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斗争的经验。针对这样的问题,川陕省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对党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主要内容是帮助党员提升无产阶级的党性,在政治上、文化上和实践工作上提高能力,培养适合根据地工作的革命干部。省委党校和各县委都承担党员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共川陕省委党校1933年7月创办于通江,后随省委迁到巴中,省委党校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担任县委和区委工作的干部,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在党校,“当时有学员300多人,男女各约一半。他们是在革命斗争中从雇工、贫农中涌现出来的有斗争精神的积极分子,许多就是乡村党支部委员,也有‘可靠的中农青年团员。学员按班、排、连编制,最多时有五个连,分高级班、初级班和专业班(如宣传训练班)。每天上午学习革命理论,下午学习射击、打靶,晚上爬山、夜战。学习期限一般为三个月,结业后分配工作。”
当时党校没有专门的培训教材,就把党报上的重要文章和党规章制度作为培训内容,如“《共产党》(省委机关报)、《党员须知》《党章》《劳动法令》等,还有教员编写的讲义。初级班组织识字教育,高级班要讲授《列宁主义初步提纲》。省委负责同志常到党校作报告,介绍马克思、列宁的革命斗争活动,教育学员不思念家庭,不开小差,革命到底。在法国、苏联、日本留学回国的傅钟、吴永康、罗世文、廖承志、张琴秋等,都曾先后在党校讲课。”
除了党校之外,各县也办了短期培训班,与党校不同,各县的培训班主要培训开展土地革命、建党建政工作需要的干部。如1933年春,中共巴中县委成立以后,县委决定立即开办党员积极分子训练班,培养当地干部。时任巴中县委书记的余洪远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几点回忆》有相关记载:“第一期训练班从7个区抽调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共50人参见,学习的内容有:党的基本知识,如何开展建党、建政和建团工作,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和分配土地的办法,如何扩大红军,做好群众工作。县委同志余洪远、何绪荣、冷持斋三人轮流到训练班讲课。因开展工作急需干部,这一期训练班学习25天就结业了,非党群众也都入了党,都分配了工作。第二期训练班,有200多人参加,全是党、团员,时间一个月,除第一期学习的内容外,另加学了财政和征粮工作等方针政策。学员毕业后,除少数留县里工作外,主要分到基层去工作。”
川陕根据地各级党校和各种训练班为革命输送了不少干部,推动了革命工作的发展。川北(通、南、巴)创建苏区时,本地无干部,从红军中抽调干部出来做地方工作。经过红军工作队帮助地方发展党组织,逐渐将成份好的、敢于斗争的党员和积极分子,通过送党校学习或参加实际工作锻炼,培养成干部,到1933年几乎是本地提拔起来的干部了,这是川陕省委干部工作上的巨大成绩。
(三)在实践中锻炼党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特点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党建工作是在特殊背景下开展的,各级党组织都是在与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阀豪绅进行武装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党员干部英勇斗争,积极工作,埋头苦干,勤劳吃苦,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革命斗争年代,党和人民同甘共苦,始终保持血肉的关系。特别是在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中,在红军收缩阵地、情况非常紧急时,各级党组织除领导地方武装配合正规红军作战外,还担负着组织群众为红军运送粮食、弹药、医药器材和伤病员的任务,充分体现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很高。
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书籍和史料都对当时党组织的特点做过相应的记录,比如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史》做过总结,总结如下:1.根据地党组织是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白区地下党长期斗争的影响下,在红军的帮助下组建起来的,并随着根据地的扩大而不断发展。2.川陕根据地的党组织一经成立,就处于合法的和执政的地位,直接领导着川陕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各个社会团体的工作。3.根据地党组织为红军日益发展、为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为广大劳苦群众的翻身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4.党员一般都比较年轻,他们忠实、纯朴、革命性强、富有朝气。5.由于绝大多数党员的出身是贫苦农民、手工业工人、盐业工人和劳动妇女,他们受苦最深,阶级觉悟高,实干精神特别好,不论担任什么工作,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党组织的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6.川陕根据地党组织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其他根据地斗争的鼓舞,得到了四川、陕南白区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川陕根据地党组织也积极支持了白区党的斗争。
川陕根据地省委非常强调党的领导,并且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如川陕根据地所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根据当时党中央的路线和川陕边地区的情况,先经过全省党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然后通过省工农兵代表大会、省工农民主政府和各个社会团体去贯彻执行的。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经济建设、扩红、肃反等工作,都是在川陕根据地省委的领导下,组织力量进行的。
还有,通过军队中的政治部和政权、社会团体中党团的活动,以加强中共川陕省委的统一领导。“红四方面军中党的最高机关是西北军区的政治部、总党务委员会,党委书记参加省委常委。各军、师政治委员或主任皆为省委执委,并得参加军队所驻地方的县委常委会,传达省委决议。全省党员代表大会,各军、师、团均得按省委通知选举代表出席”。“党领导政权、团体的方式是组建‘党团,并指定(或选举)一个得力党员为党团书记,执行党的决定。党团受同级党委领导(如县工会、县苏党团受县委领导),党团书记可参加县委会议(如活动分子会、执委扩大会等)。党团在其他社会团体里保证坚决执行同级党委的决定,并执行政府一切法令政策。党团不能包办该部门行政工作,也无权力包办。”
此外,川陕根据地省委建立了巡视员制度,经常派出党的负责干部到部队和地方基层单位巡视,了解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川陕省刚成立不久,就派余洪远为巡视员到南江县去调查了解任炜章部队起义、整编中的问题,以及红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的问题。省委根据巡视员的调查报告,及时研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川陕根据地的党组织通过上述方式,领导军民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努力建设根据地而斗争。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在党内教育问题上,理论培训还不够彻底
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内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张国焘不顾党内实际需要,忽视社会科学理论教育,致使许多党员干部不懂中国革命性质,不知道苏维埃是什么,不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对于实际斗争经验也少研究总结。这就导致一些党员、干部、战士只知道干,究竟用什么方法去干,为什么要干等,没有很好的了解。这样的党内教育没有彻底解决党员思想认识问题,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内教育的弱点就在这里。
(二)在培养干部问题上,缺少科学的培养方案
川陕革命根据地确实培养了不少干部,但是总的来说,干部还是不够用,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没有明确干部标准。有些有能力的干部被打击,甚至受残害,需要时提的很高,不需要时或有了错误就跌倒地下,科学培养干部的手段和方法还不够。二是一些干部能力弱,马列主义水平低,新用起来的积极分子,也都是刚穿上军衣的农民,马上做高级领导工作,其能力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组织干部学习效果差,平时亦少注意继续教育。三是干部当中有宗派主义,曾经有同志说,川陕苏区的干部“一朝天子一朝臣”。由此不难看出其宗派性,首先在表现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关系不十分融洽,外来干部是指红军中抽出来的老干部,他们或多或少有些能力和工作经验,正因为这样,所以长居于领导地位,形成包办现象。四是对干部的关心照顾不足,对干部的帮助还不够细致。“对干部生活不注意,如家庭、疾病照顾差,过分强调吃苦耐劳,许多干部驮粮,抬担架,累得汗淋淋的。党员干部应起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单纯的先锋队作用而脱离群众,这就使更大的力量源泉没有发挥出来。”
(三)受“左”倾路线影响,存在党内风气不正的现象
当时,张国焘竭力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也造成了党内生活不正常,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组织沾染了一些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军阀主义和家长式的作风,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民主气氛,工作方法简单,对实际问题研究不够,对群众生活关怀不够,对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启发不够,缺乏创造性的工作作风。这些都给党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是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如发展党员数量上,各地组织部门下了指标,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出现了拉人现象,把发展党员变成了“拉人入伙”的行为,这显然与党建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三、结语
我们回顾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寻找革命年代的党建足迹,一方面要深刻铭记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继续前行。虽然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陜革命根据地只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在中国革命史特别是根据地建设史上,它始终占有一席之位,其历史功绩是不能被抹去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全国革命发展的一个缩影,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之地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洪流中,锻造起来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