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珍对中国台湾笛乐文化发展所做的推广与探索
2018-01-22王立
王立
摘要:本文通过对林谷珍先生的采访,重点介绍中国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两岸民乐文化促进人、著名导聆林谷珍对中国台湾笛乐文化的推广与探索。
关键词:推广 导聆 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34-03
中国台湾笛子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始于1949年中广国乐团从大陆到中国台湾,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由于两岸交流相隔40年,笛子的传承关系中断,中国台湾当时并没有系统及专业的教学模式,并且因为政治等因素,1987年之前的中国台湾属于戒严时期,习笛者只能想办法私下学习。1988年两岸通航后,第一时间,林谷珍先生一行来到了大陆遍访各大著名高等音乐学府、遍寻笛坛名家,借此,中国台湾的竹笛文化因此得以与大陆沟通、互补和进一步发展。
一、林谷珍从中国台湾将“导聆”带到了大陆
林谷珍(1952-),男,国立艺专国乐科毕业(现更名为台湾艺术大学),主修中国竹笛。1980年他创办了长河事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中国传统乐器的制作与研究。1982年成立琴园音乐教学中心,1988年成立“琴园国乐团”至今。先后担任多家电台国乐主持,如中广音乐网“音乐中国情”节目,也曾经主讲高雄广播电台讲座“南风乐府——笛子之美”。自1995年迄今担任“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导聆。1995年至2001年多次随“忘乐小集”至巴黎、纽约、东京、大阪、名古屋及中国台湾各地,参与“茶与乐的对话”演出。2000年-2004年率“琴园国乐团”参与由文建会所主办“98年度表演艺术团队巡回基层演出活动”担任导聆一职。2002年起多次受邀赴大陆各地导聆多场民族音乐会。现任琴园国乐团团长,笛萧制作大家。
市场需要培育,观众需要培育,音乐需要通融。现在的大陆笛坛都知道“著名导聆”林谷珍,“导聆”这个称谓起先是林谷珍先生从中国台湾传到大陆,虽然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把导聆等同于一般主持人。一般意义的主持人只是选择两个俊男靓女,照本宣科,按照既定的导词来介绍曲目的进展,但是导聆所起的作用要比一般意义的主持宽、大、深很多,导聆需要基础知识的储备,没有固定的导词,介绍的是演出节目单内容之外的东西,相当于“花絮”,却又远高于花絮。导聆在音乐会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功课,包括对音乐会的曲目及其背景都需要了如指掌,对演奏家的成长历程、从艺的努力乃至演奏风格,包括演奏家的长处和短板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演奏家如何把握曲目的意境并使之与观众深入沟通、融合进行剖析等等,没有较深的艺术功底是不能够胜任导聆一职的。
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而导聆就起到了顾及一般观众的作用。
2001年5月竹笛演奏家张维良先生去台北国家音乐厅做《中国竹笛名家名曲音乐会系列》之七,在上半场最后一曲演奏过程中出现表演意外,笛膜破裂,这本是竹笛表演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可是这是正规大型音乐会出现意外,观众难免心中不舒服,表演者也会很尴尬。只见张维良先生默默放下竹笛,鞠躬退场。下半场开始,林谷珍先生上台导聆,他首先讲了一个故事:说唐玄宗时期一代圣手李謩在瓜洲过渡,被乘客认出并邀请演奏一曲,乘客无不鼓掌,于是又盛情再奏一曲,同样获得同船渡的乘客的热烈掌声,可是李謩发现有一个艄公始终没有任何表情,莫非这是个民间高手?在李謩多次邀请演奏一曲的情况之下,艄公指出了李謩表演曲中的不经意失误,并且在随后的演出中,竹笛不胜其功力而破裂。这个故事有效缓解了上半场的缺憾,随后导聆林谷珍老师邀请张维良先生再次重新演绎那首未完的曲目,让表演者放下心里包袱,让观众享受完整曲乐。这些意外事情的处理,都需要导聆的艺术功底和现场巧妙的衔接,远非一日之功。
音乐是语言的尽头,是所有艺术中唯一以心易心、可以闭眼感受到的感动。艺术家在演奏过程中沉迷音乐本身,如梦似幻的真情流露,首先需要感动自己,其次才能感动观众,导聆在演奏家演绎过程中,引导大家深入意境,接受演奏家带来的感动。
二、林谷珍在中国台湾广泛推介笛乐名家、推广笛乐文化
从1995年到2011年,17年间,林谷珍策划了22场名家竹笛名曲系列,介绍了大陆90%的竹笛名家去中国台湾演出,每场音乐会都由他亲自导聆。
此后30多年间,林谷珍先生致力于两岸四地笛乐文化的推广,他遍寻大陆笛坛名家,专访大陆各家高等音乐学府。1995年开始到2011年,义务策劃了22场中国竹笛名家名曲音乐会,大陆笛坛名家基本上都去过了中国台湾,也有很多笛坛高手从中国台湾演出开始被业界知晓,从此星光灿烂,祖国大陆的笛坛音乐也走进海峡彼岸千万同胞的心中。这个系列音乐会,得到了笛界一致好评,林谷珍先生为两岸民族音乐的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0年10月,中国台湾琴园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俞逊发先生的竹笛曲集《玉笛雅声》。俞逊发,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曾获上海首届文化艺术奖及上海宝钢高雅艺术奖,国务院特颁发荣誉证书,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当时笛坛“南有陆春龄、赵松庭,北有冯子存、刘管乐”之说,俞逊发就有幸先后得到这四位大师的指导。自70年代初至今,俞老师先后出访欧,亚、美、澳、非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与地区。自1971年至今他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20余首笛子独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作曲)于1984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奖,又于1993年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琅琊神韵》于1984年获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奖。
俞逊发1998年11月18日在中国台湾台北音乐厅举办了所有22场音乐会票房最高的“玉笛飞声”俞逊发笛艺40年回顾展音乐会。俞老师在中国台湾的出色演出给世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2004年5月俞老师体检被发现肝部肿瘤,2006年1月21日在上海逝世。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林谷珍老师曾经这样导聆,说俞老师演奏“一个音出来,就要让你产生感动!”“先生的去世,是我们民乐界、笛坛失去了一块瑰宝”“其个人的艺术属性,在这块领域上没有人可以取代他”。世人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
1988年谷珍老师首次来到大陆,在北京遇到竹笛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詹永明先生,詹老师对他说,你若有机会,可以去杭州拜访我的老师赵松庭。中国笛坛南派宗师赵松庭带出许多当今著名大家如蒋国基、詹永明等。
1989年,林谷珍收集中国台湾流行的笛曲《婺江风光》《早晨》等做成卡带,带给赵老,这是赵老50年代写的众多曲目中的几首,其时,台湾人并不知道曲目由何人所作,赵老也不知道中国台湾有流行他的曲子,心中非常高兴。
受林谷珍之邀,2000年,赵老带着他的弟子戴、杜两位在中国台湾举办了师生竹笛音乐会,音乐会最后,赵老师上台哽咽道:想不到我的艺术生命在中国台湾划下了句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晚上就像一个梦境,我现在是气力已无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希望有机会下次再来。可是可惜再没有机会了,2001年赵松庭先生与世长辞。
在民乐长期被忽视的那些岁月,那些承载着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的笛乐和笛家,现在看来,就是中华的艺术宝藏,这些珍贵的历史音影资料,如果不能被抢救和挖掘并被留存下来,这些民乐活化石、这些散发民乐的温润光芒便不可再有,多年后只会留下“玉笛飞落谁家”的遗憾。抢救、留存和推广民乐便成了林谷珍老师义不容辞的一份社会责任,这些年来,他以竹笛为线,串起了散落在大江南北的民乐之珠,他希望这些曾经感动过他的音乐得以完整保存并能感动更多的世人。
这个时间跨度长达17年的名家系列音乐会,林谷珍先生其实只是做了义工,既出钱又出力,因为是初期介绍和引入,所以音乐会前期都是亏损的,他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只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说,人来到世界上,总得做点自己愿意做的事,有人笑说他做了中国台湾文化部该做的事,这也间接说明了这个民族器乐传承、推广的意义,其功德无量。
三、林谷珍对中国台湾笛乐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探索
2017年5月30日下午,林谷珍先生带着他的琴园国乐团应邀参加了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并且成功的举办了《说书人音乐剧场——大唐盛世·李謩传奇》专场音乐会。笔者专门找林谷珍老师做了一个采访。据林谷珍先生介绍,该剧创作于2011年,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无锡、香港及中国台湾等多地巡演了数十场,并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学府举办了专场音乐会,獲得了一致好评。
这场音乐会十分的新颖,音乐会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欣赏。全剧总共分为四幕。宫廷夜宴:宫廷乐师席前献乐唐玄宗试奏新曲,少年李謩闻得妙曲,暗记在心。第二天玄宗微服出巡,闻得有人吹奏新曲,心中疑惑。名扬天下:李謩奉诏进宫竞技,艺高胆大,名扬天下。人上有人:李謩渐趋狂妄,某曰乘船远赴他乡,折服于摇橹艄公的巨笛神技。云游归乡:李謩云游四海,于宝岛听到仙乐数曲,年老归乡,开馆授徒,栽培英才,名留青史。林谷珍先生不再是以导聆的身份介绍曲目,而是以担任说书人的角色来“讲述”这场音乐会,别具一格。
这场音乐会的背景取材和改编自唐代音乐轶闻。以唐玄宗开元年间“吹笛圣手——李謩”传奇的一生为题材。“李謩”出自《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原是唐代江西状元、歙州刺史卢肇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唐朝开元年间教坊里的首席吹笛手李謩吹笛的故事,呈现了李謩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人生阶段。也向观众传递着“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谦受益,满招损”等中国传统文化哲理。
林谷珍先生采用类似我国传统戏曲的结构形式,将精心选择的经典名曲与故事相结合演绎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跨界融入了诗词、书法、国画等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堪称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音乐会其中还用巨笛演奏的《茉莉花》,可从中看出林谷珍先生对笛子新的演奏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探索与追求。竹笛是中国民族乐器,只有将竹笛与其对应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更加顽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四、林谷珍与琴园国乐团的今天
2018年是琴园国乐团创团的30周年,乐团策划了许多精彩的纪念3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笛界大家,共享国际化音乐成果。
根据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先生介绍,从三月底开始,历时五个月,首先有在松菸诚品表演厅举行的艺术节开幕音乐会《竹语天籁》,日本尺八名家柿堺香、龙笛名家西川浩平、中国笛箫名家张维良、中国台湾青年箫演奏家许腾允等担纲。接着,七月份则是整个笛管艺术节焦点所在,共有四场音乐会举办。四场音乐会之中7月21日晚与7月22日下午的《群英会》与《古意长安》这两场乃艺术节中的重头戏。
因为之前举办的《二十二场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林谷珍先生与大陆笛坛当今众多名家成为好友,也安排了詹永明、杜如松、荣政、李镇、张延武等著名竹笛演奏家在台北中山堂共同演出《群英会》,现场群情踊跃,盛况空前。
林谷珍先生在探索的同时,不忘初心,他知道,在探索的道路上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本”。30周年音乐会既是自己对中国台湾笛乐文化的发展探索所做的发现,也是自己对这30年的一种总结和回顾,这些横跨这么多年的巨大工程,实际就是为了将竹笛进行普及和发展。林谷珍先生也用竹笛将两岸人民的心联系起来,更加的亲密。2018年更是紧锣密鼓的各种特色音乐会、群英会,让观众大饱眼福、大口朵颐,艺术家的出众演出,各种地方特色的交相呼应,精彩纷呈,使得观众得以享受到真正的艺术佳肴,对很好的传播民族精粹起到莫名的推动。
五、结语
跟林谷珍老师一席谈,感受颇深,他比较健谈,思维活跃,浑身充满正能量。在林谷珍先生的生活中,不管是经营乐器、国乐团还是举办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在国乐市场那个冷飕飕的年代,他怀着无限的憧憬、极大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做着他认为喜欢做的事情。也许是“误打误撞”,他推广了中国台湾的笛乐。现在他又奔波于两岸四地,感悟民族音乐的魂之所在,引导人们在享受音乐之余使人获得,在笛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创新与探索。
林谷珍先生对中国台湾笛乐文化发展所做的努力使得中国台湾地区笛乐发展势头迅猛,他对传统音乐传播模式的探索使得器乐文化的发展迎来春天,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剧场表现赢得满堂喝彩。
参考文献:
[1]朱贞瑾.中国竹笛表演艺术在台湾地区的发展与传承[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