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018-01-22尹旭
尹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论语》作为在我国古代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与我国今天所倡导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其倡导的爱国价值观、敬业价值观、诚信价值观、友善价值观上。诚然,《论语》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内涵与今日并不完全相同,其目的也多在于建立和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的伦理纲常,但对今天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渊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1-004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评价,对个体的行为起导向作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凝聚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精神力量,能够保持本国民族特性,整合民族力量,增强社会成员集体情感认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在距今两千多年春秋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就提出了许多思想与论断,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渊源。研读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伟大著作《论语》,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思想,对于当代更好地理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的要求。《论语》作为体现孔子思想的著作,在道德修养、人格要求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精神,可以为当今我国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论语》:爱国价值观渊源
忠君爱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对于仁人志士最基本的要求。“爱国”与对君主的“忠”相联系。在《论语》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爱国”一词,但对于“忠”却有许多论述。在《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认为处理政事、为人臣子,不能懈怠疲倦,要忠心地去执行政令。鲁定公曾向孔子问到:“臣事君,如之何?”孔子答道:“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忠君”是作为臣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臣民爱国方式的基本体现。孔子所强调的“忠君”,无道不义之事不能做,做了便不能称之为“爱国”。在《论语·先进》篇中,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认为,所谓的大臣,会以合乎道义仁德的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不能,则宁肯辞职不干。此外,“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要求臣民做到教诲与劝谏,可见孔子并不赞同凡事顺从的“愚忠”。
忠君是爱国的表现形式之一,但爱国最终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即为国家谋发展、为百姓谋福祉,《论语·宪问》中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体现了这一点。其一是,子路和子贡认为管仲非但没有随公子纠自杀,反而去辅佐杀死公子纠的桓公,因此他是不仁之人。而孔子却说道:“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可见在孔子看来,忠君爱国并不是简单地追随君主,能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够为百姓生活创造稳定太平的环境,就是仁人志士的爱国方式。
二、《论语》:敬业价值观渊源
《论语》中的敬业思想,首先体现在工作态度上要勤勤恳恳、认真负责。《论语·颜渊》中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实际上也强调了君子在其职位上永不倦怠、踏实作为的工作态度。“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指出了治国之道,首先就是要认真严肃地对待工作,然后再是守信、节俭和爱才。《论语·卫灵公》篇中也提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即是要求为他人工作,要認认真真把事情办好、勤勤恳恳把工作完成,然后再去考虑俸禄薪水之事。
其次,面对工作除了勤恳认真,还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君子专心致志地做好基础工作,那么“道”就会产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强调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去考虑它的政务,反过来就是要求人们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再者,敬业要做到有担当有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即使是以实现天下仁德作为己任非常地沉重遥远,也要矢志不渝、至死方休。
最后,对于君主(领导人)来说,做出表率也是敬业表现形式之一。“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论语·卫灵公》)君主不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治理百姓,百姓也就不会认真地生活和工作。这就要求君主(领导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敬业勤恳、认真负责,有担当、有使命,才能得到人民的信服,从而追随其领导。
三、《论语》:诚信价值观渊源
《论语》中有非常丰富的关于诚信的思想。“信”是古代仁人志士极为看重的道德品质,是关乎立身、立国的基本品质之一。
首先,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与品质,没有诚信,就不具备完整的人格,也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就好比车没有鞔、軏而无法行走,人不能没有诚信。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也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可见无论是孔子还是其弟子,都把诚信看做是可以与行孝与爱国相提并论的为人基本品格。
其次,诚信是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孔子与弟子颜渊、子路谈起各自的志向,孔子说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表面上看,使老者得到安逸,朋友们能够信任自己,年轻人能够怀念自己,是志向,但实际上是孔子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像孔子这样毕生致力于追求“仁”的圣人都将“朋友信之”作为人生信条之一,如果诚信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那还有什么能够作为标准的呢?
再者,诚信是立国的基本要素。为政者自身要诚信,为政之道也离不开诚信。“自古皆有死亡,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论语·子路》篇中也提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统治者诚恳信实,那么人民百姓就没有不拥戴爱护他的。此外,“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日》)也体现了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就要以诚信立身、以诚信治国安邦。
四、《论语》:友善价值观渊源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体现,是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的要求。《论语》中的友善,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论语·学而》篇中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后生小子,跟在父母前就孝顺父母,离开家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不管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还是具有博爱仁德的胸怀,都是一种和善友好的行为,都是修习仁德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恕”是能够终身奉行的,这里的“恕”就体现了一种友善的精神,自己所不想要的也不会强加于别人,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宽容。《论语·卫灵公》篇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的论述,也强调了为人处世如果能够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他人就会远离怨恨,成就宽容、友善的价值观念。
在《论语》中,许多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既有仁人志士爱国忠君的要求,又体现了为人臣子恪尽职守的敬业思想;既有为君为政诚信爱民的规定,又有与人为善的期望与追求,既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人民修身养德的具体要求,也对今天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语》作为一部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并不只是因为其具有全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方法,更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的先进性。诚然,其中一些思想和觀点的内涵与今日并不完全相同,其目的也更多的在于建立一种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作用的伦理纲常,从而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对今天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是当今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语》渊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能够使人民群众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帮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考察现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使像《论语》一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不断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不断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