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包诗”教学

2018-01-22温丽君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资源教学

温丽君

摘 要:“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文包诗;教学;资源

“文包诗”,字面解释,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多年实践中,笔者发现“文包诗”教学出现的三种倾向:一种是将其当记叙文教。如: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一种是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使“诗”真正成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育价值。

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诗,凡有“文包诗”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两首古诗,这似乎表明:“文包诗”代替了“诗”。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这说明“文包诗”是“诗”。第三,“文包诗”这个文本,其“文”毕竟为编者所撰,不是名家名篇,缺乏权威性,这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文”的分量应该弱化。这样看来,“文包诗”教学,要凸显“诗”。

以上三种解决方法,都没有能够真正凸显“诗”。把“文包诗”当记叙文教不必谈;以“文”导“诗”只在最后点到了“诗”,且让“诗”成了一个“宣泄”的处所,“诗”的价值只是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心绪上的归属感。以“文”证“诗”似乎十分清楚地将“诗”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那么“文包诗”到底该如何教呢?

一、“文包诗”的明确定位

笔者以为首先应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即:只教学诗。“文包诗”教学便应是古诗文教学。如《李广射虎》一课教学为例,便应按古诗教学的思路进行:

(一)介绍诗题,了解诗人与李广。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诵读古诗,读好速度,读出节奏。

(四)理解古诗意思。先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意思,导问:这首诗中哪些词或诗句你已读明白了,展示交流。(如学生没有预习或不充分,则可借助“文”直接理解意思。)举例:《塞下曲》,1.林暗草惊风: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邏,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林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2.将军夜引弓: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3.平明寻白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4.没在石棱中: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五)体悟用词。引导学生反复读古诗,提问:“惊”好在什么地方?“引弓”和“射箭”相比哪个更好?“没在石棱中”改成“没在石头中”好不好?(这些地方的妙处,在“文”中是无法体会到的。)

(六)欣赏艺术特色。将军射“虎”后,为什么当时不去查看,而要到翌日天亮才去看呢?此处可与《史记》中《李将军列传》对比讲解,这是诗人的艺术处理: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第二天看更有悬念感,而且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就很难取得像现在这样的鲜明效果了。

(七)赏读古诗,读出情趣和韵味。古诗文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李将军的敏捷、勇猛、沉着、自信等特点,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感受诗“以音达意”的特点,进一步由形式到内容从整体上领会古诗,从而最终领略“诗”的文化韵味。

二、定位“文”的两个作用

“文”是资源,“文包诗”中的“文”作何用?

(一)比照阅读。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提醒学生到“文”中寻找适当的参考,以激发思维,促进对古诗的理解。其次,古诗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朗读“文”,并作古今文章的比较,谈谈古诗的妙处、现代文的优点,将学生的视野从古诗中拉到现代文的语境里。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得到消解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知了古诗文的特点。

(二)激发创作。“文包诗”作为例文,其“文”便是一个很好的创作范例。在比照阅读“文”,感受“文”隽永优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作欲望。首先,给自己喜欢的或教师提供的相同类型且易懂的古诗创作“文”;其次,对“文”进行二度创作,如《黄鹤楼送别》中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地点不变,但景物、分别时的语言、动作均可以改变,叙述方式与角度也可改变;最后,根据本课中的诗进行多维创作。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资源教学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