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蓄梦想,旁批巧助读
2018-01-22肖培东
肖培东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的描写,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以及作者偶然感悟的哲:理。这篇散文入选统编本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基于自读的需要,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第一处: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第三处: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第四处:“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第五处:“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这五处旁批分别从散文内容、作者情感、阅读方法以及散文写法等方面作了提醒,很完整也很准确地引导着学生自读这篇语言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编者意图极为明确,教学中理当不能忽略这样的课本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文中这五处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寄寓的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
一、用旁批三问检测学生自读情况
实录一
师:五处旁批有三个问题,不待肖老师说,你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是哪个?
生: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到城里上学,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准备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渐渐地他就忘记了家里的小桃树。
师:作者离开了农村,去城市读书、创业,渐渐就忘记了家乡土院里的那棵小桃树。
生:“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这里不仅仅是在写花,因为小桃树小时候是奶奶照料的,作者写小桃树,是在写对奶奶的思念。
师:她的回答是,小桃树开花包裹着“我”对奶奶的思念。还有没有同学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
生:这篇文章也包含着一个追梦的主题。“蓄着我的梦”不仅仅是写小桃树,还写了作者对梦想的追求;小桃树开花,是作者在执着地追求梦想,作者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追求梦想的曙光。
师:“我”也想开花。了不得!还有一个问题:当最后雨中的小桃树开花的那一刹那,“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学生举手的不多)这说明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这节课我们就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由旁批中的三问切入教学,既可检测学生的自读情况,了解学情,又能提示学生阅读要关注编者旁批,要利用文本阅读资源,不能得之于外,应求乎内。这三个问题难度递增。第一个问题只要在对应的语段中读出来就可以:“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这个问题并不是编者随意来提问的。小桃树长得纤弱,没人管它,“我”自己漂泊他乡也忘记了它,这就为“我”后来的愧疚作了铺垫。“我”的忘记,“我”的忏悔,“我”的爱怜,最后为小桃树写点文章感恩怀念,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隐约可见。小桃树的坎坷命运,作者个人奋斗历程的艰辛,也开始有了相同的运行轨迹。而“遗忘”一词更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去注目包括小桃树和作者在内的那些不被常人发现、理解而又备受摧残的弱小生命。作者仅仅在写花吗?第二个问题就需要深入文本,不是单纯的阅读寻找就能得出答案的。学生需要由花及人,由小桃树到“我”去思考,才能明白“我的小桃樹”就是另一个“我”。作者将自己挣扎迂回,力求超越平凡、拥抱幸福的奋斗历程编写到小桃树的生命图景中,化身成为“梦”的精灵。这样,本文明暗双线交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就有了思考的起点。第三个问题不仅指向文章的写法,而且指向文章的情感。“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孱弱的小桃树经过风雨摧残却变得勇敢坚强,花苞高站枝头,从容闪耀着光芒。这段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升华点,是全篇散文气韵的归结点。物我融合,物与神合。失意的作者从中汲取奋斗的信心和鼓舞,还有心田的安宁和温暖。作者的情感受小桃树激励而有了转折,展露出作者胸中一颗奋斗不屈的心,也体现出作者历经沧桑的睿智与冷静,感悟人生真谛之后的执着。此问不急于求答,学生需要深入阅读和品味才能有所体悟,这样就能厘清学情,顺势指导学生自读,明确教学重难点。
二、借第二处旁批进入文本重点段落研读
实录二
师:接下来再看,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第几个?
生(齐):第二个!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师:反复出现的细节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要仔细去体会。这就是阅读这类散文要特别注意的。编者说,反复出现了“没出息”的小桃树。按照旁批的内容,应该指向第四自然段。我们就来反复地读读这段话,仔细去体会。一起来读,“秋天过去了”,预备起——
师生读:秋天过去了,……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读读,这段话里哪个词最能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
生:从“委屈”这个词可以看出。它长得很委屈。
师:哦,它长得很委屈,作者说这棵树长得很委屈,是说这棵树长得——
生:这棵树长得很丑。
生:长得很不健康,很不正常。
生:长得很瘦弱。
生:长得很不自然。
师:这棵树特别瘦弱,很丑,长得不健康,不自然。你发现了没有,贾平凹先生没有这么说,只用了哪个词?
生:委屈。
师:委屈!这个词,平时我们会不会这么用?这个人长得很委屈。你会不会这样用啊?
生:不会。
师:可是,作者却用出了味道。所以,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作家用词就是不一样。
……
师:很好,这就是作者笔下那棵“没出息”的小桃树。文章还有许多地方都写到了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能不能找到?非常多!有同学举手了,举手的时候再思考一下,现在老师就不帮你品字、品词了。你要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
文本中的第二处旁批,编者其实是为我们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阅读提示。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而且这种描绘和刻画往往反复出现,以强化表达效果。文章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就是作者表达的中心载体,也是为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实体。“形得而神自来焉”,鉴赏散文,就要抓住“形”的特点,仔细体会,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所谓仔细体会,就是要潜入文字深处细细品味。文章写“没出息”的小桃树极多,不能一一阅读感悟,所以这处描写就需要作出体会示范,披情精读,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察觉作者写作的深意。说是“没出息”,其实是在写这棵小桃树生长得极其艰难和不容易,是在写小桃树苦难岁月里的被鄙夷和被遗弃,也为后文小桃树坚韧顽强地努力走向“有出息”作铺垫。实录中对“委屈”一词作了很细化的品读,小桃树的孱弱自卑、渺小丑陋倍觉真实,犹在眼前。这段描写语言很值得深品细嚼。比如“弯了头”“紧抱”,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的可怜姿态,长在角落里的孤独、害怕、惶恐都在其中;“瘦瘦的”“黄黄的”分别从形体和色彩写出了小桃树的“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先天不足”;還有那个“拱”字,让我们感受到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土质的坚硬,生命力量的虚弱和缺乏,也暗示了小桃树的坚强和不屈,为后文的“有出息”埋下伏笔。在作者笔下,小桃树已经化身为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再细细读,我们还能从副词中读出深意,“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第二天才舒开身来”,这一“竟”一“才”,让人感慨万分,读来自然充满怜爱、心疼和担忧,也隐有一份惊叹与敬重。
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训练学生自读的能力,教会学生自读的方法。《一棵小桃树》中多次出现对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课堂上不宜一一精读。精读第四段,作出指导示范,再放手让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作细致的研读品析。这样,学生就会自行读出更多的小桃树所谓的“没出息”。莫言在谈及状物散文的写作时说,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感受,我们要把这个被描写的物体或者事物,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点或者核心,通过联想,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使其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如此品读小桃树,就是去理解独特的“这一个”,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阅读至此,即可水到渠成地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描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其中的深意究竟何在?”文章饱含着的深深感慨和寄托就可浮出水面。教材后的阅读提示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小桃树是他(作者)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小桃树与作者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的对应,作者个人奋斗历程的艰辛、青春成长的孤独苦闷,以及小桃树“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般的激励引导作用都会依次展露,包括对奶奶、对故乡、对童年的感念真情也都会在自读中熨帖我们的心灵,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也因此更为明晰。
三、利用其他两处旁批走入散文情感深处
实录三
师:“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个“常常”说明好的散文是情感不可遏止必须要喷薄而出的自然产物。作者说,常常想写,却总是写不出一个字来。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作者只能用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用哪个字?
生:梦!因为在文章当中,多次出现“梦”这个字,而且在结尾处,作者说“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JL',这就说明,小桃树是作者梦的寄托,是作者的一种感慨。(板书:梦)
生:爱!因为文中有许多小桃树的描写,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板书:爱)
生:念!第十二段写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小桃树寄托了我的许多思念。
生:灯!文章第十三段写到,小桃树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小桃树的经历也像灯一样启迪着我。
生: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文章写小桃树表达了作者的多种情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个字来表达的。用“梦”来表达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用“爱”来表达爱他自己,用“念”来表达思念奶奶。(掌声)
生:坚!艰!
……
师:人生有梦,心中有念,内心有爱,那么生活就有希望,就能用坚强战胜艰苦。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肖老师喜欢的字在第三段,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蓄。(板书:蓄)
师:这篇文章就是写“蓄”的,蓄梦,蓄情,蓄力。这篇文章写法上也是遵从“蓄”来写的,慢慢地让我们走进小桃树的情感世界。我还喜欢一个字,在文章的结尾——
生:孕。(板书:孕)
师:对,风雨过后,希望孕生。这不仅是作者对小桃树的祝福,也是对在座的每个同学的祝福。记着,你们就是一棵待开花的小——桃——树!下课!
阅读散文要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第一处旁批是“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最后一处旁批又是“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五处旁批,起于情感,结于情感,编者很有心地告诉我们,散文阅读重在悟情。相对于小说的虚构性,散文更能真切地展示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更适宜作者自由地言说自我。可以这样说,散文创作是贾平凹为自己寻找到的能够抚慰心灵、驱除寂寞、排遣孤独、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就连作者自己也呼吁:散文要发乎真情,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散文教学,从某种角度说,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重要内容。
我们由第一处旁批很自然地引入到“情感”,从《一棵小桃树》的立意和作者在文中刻意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处处可以找到他在个人经历中铸成的个性特征,也能深深感受到他复杂深沉的情感。这不是情感的一次宣泄,而是情感的一次珍藏。作为读者,就是要去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滋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词尤见感恩怀念之深。那么,怎样释放一个出口,让学生“凿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呢?这“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恰恰可以巧妙转用。“如果作者只能用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用哪个字?”这个问题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思维涟漪层层漾开,“爱”“梦”“念”“坚”“怜”等极富情感力的词语纷纷涌出,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自读学习对他们思维的激荡和他们对思考的自觉追求,极好地体现了自读课上学生主体阅读、教师适时疏导的特点。
统编本教材确立了教读课、自读课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目的就是通过教读让学生习得方法,通过自读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在课内教读和自读的基础上,把阅读的视野扩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真正落实“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自读课的功能,就处于教读课与课外阅读之间,它既是对教读课学习成果的巩固、深化与拓展,又是走向课外阅读世界的一座桥梁。教读更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自读更强调的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旁批就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支架,《一棵小桃树》中的五处旁批有阅读散文应紧扣的核心点、阅读散文的方法以及阅读文本需要思考的点,隐含着本文的教学重点、备课方向、教学策略和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等。如何利用好这些支架,来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是自读课教学的关键。总之,自读课教学,教师要深入研究自读课文的教材特点,明确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和编者意图,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学。这正是“桃树蓄梦想,旁批巧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