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2018-01-22吴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英译

摘 要:中国古诗英译要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追求使译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知之”的译文是文学翻译的低级标准,“好之”的译文是中级标准,“乐之”的译文是翻译家追求的高级标准。

关键词:中国古诗 美学标准 英译

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其借用于文学翻译,提出了文学翻译中著名的“三之论”,即文学翻译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先生将其称为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要使读者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要使读者对译文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感到愉快。许渊冲认为,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而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其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本文选取译界翻译名家中国古诗英译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来展现他们在汉诗英译中是如何做到“三之”,为中国古诗英译及翻译批评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宾纳、许渊冲英译王之焕《登鹳雀楼》译文比较

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现代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宾纳对东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他与中国学者江亢虎合作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群玉山头》在英语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汉诗英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以下选取宾纳和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登鹳雀楼》的英译文作比较。

现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文和这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文抄录如下。

(2)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

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

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

By going up the flight of stairs.

(Bynn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Xu Yuanchong)

宾纳的译文还原后大致说的是:山挡住了白色的太阳,海洋吸引着金色的河流,只要再往上登上一段楼梯,你的眼界便可扩大三百英里。”宾纳把“白日”译为“white sun”,“white”一词在英译文里属褒义词,白色在汉语中也有纯洁清白的意思,但多和死亡、丧事相联系。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白色还有吉祥、祝福的意思,如“a white day(吉目)”,“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跟汉语里的“瑞雪兆丰年”相差。笔者就“white”一词查阅了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第七条解释为“heated to the point of whiteness”,“a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red heat at which a body becomes brightly incandescent so as to appear white”,义为“白热化”,所以宾纳在这里用“white sun”译诗中“白日”是极为恰当的,是令西方读者“知之”、甚至“好之”的译文。然而后面把“黄河”一词译为“golden river”,却丧失了中国文化的含义。总体而言,宾纳的译文基本译出了原诗句的字面意思,可算是忠实于原诗字面意义的翻译,达到了“知之”的程度。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没有译“白”字,但却用了“glow”(放出白光),也没有译“尽”字,但却用了“beyond”(山外),把“白”“尽”二字已“化入”译文,是“不译”为“译”的典型范例。最后两行也没有逐字翻译“千里”和“一层”,而是用了两个双声词“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来表示对仗同时又具有诗歌的“音美”,与宾纳译文相比,许先生的译文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可算是使人“乐之”的译文。

二、韦利与许渊冲英译《关雎》首句比较

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漢学家和翻译家。他毕生从事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其英译文早已被公认是英国文坛的瑰宝,他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选取了韦利和许渊冲英译《诗经》的《关雎》开篇首句作一比较。

(2)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The Ospreys Cry

“Fair, 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Arthur Waley)

Wooing and Cooing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Xu Yuanchong)

《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关雎”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认为是斑鸠,或是一种水鸟。如果是斑鸠,那“关关”的鸣声应该是“咕咕”;如果是一种水鸟,那鸣音就应该是“刮刮”。“关雎”韦利译为“osprey”,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对“osprey”一词做了以下解释:“a large harmless hawk(pandion haliaetus)found in most countries of the world,that is a dark brow color above and mostly pure white below,builds a bulky nest often occupied year after year,and feeds on fish that it captures by hovering and diving—called also fish hawk.”(這是一种无危害性的鹰,可见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其背部为深褐色,腹部大都为纯白色,常年栖于所筑大巢之中,盘旋俯冲捕食鱼类,又称为鱼鹰。)细读韦利的译文只能让读者“知之”,并没有表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许渊冲先生这里用了“规避”的译法,舍令人争议的水鸟不译,而译为“求偶”,因为“关”是求偶的鸣声,译成“cooing”甚为恰当,“雎”是求偶的水鸟,译成“wooing”。这样的译法虽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但却清楚明晰地点出了原诗所要反映的主题,这虽偏离了原文的“形”,但却深得原文之“意”,并且还押了韵,可算是同时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妙译,是令人“好之”的译文。

“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许先生的译作还原后说的是:河边一对斑鸠在谈情说爱。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小伙子所追求的对象。“一对斑鸠”在英语中可喻指一对恋人,这里许先生以鸟喻人,非常贴合原诗。而韦利的译文还原后说的则是:河洲上的鱼鹰鸣叫:“漂亮,漂亮,”河边上有个可爱的贵妇人真适合作我们主人公的新娘。韦利的译文虽然读起来很有诗意,但与原诗意旨却相去甚远。许先生的译文虽在字面上偏离了原文,但在译文内容上却忠实与原文,正确传达了原诗“意美”和“音美”,是令读者“好之”的翻译。

三、施颍州、许渊冲英译陶渊明《饮酒(五)》前两行比较

施颖洲生于1919年,为菲律宾当代著名翻译家,译诗近七十年,是蜚声海内外的华人翻译名家,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世界诗选》《莎翁声籁》等译作。施颖洲先生推行菲华文学运动五十多年,先后创办“文联”“文协”两大团体,主办第二届亚洲华文作家会议,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并先后荣获黎刹终身成就奖、亚洲华文文艺基金会终身成就奖。下面笔者选取的是施颍州和许渊冲两位先生的英译陶渊明《饮酒(五)》中的前二行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翻译作比较。

(3)I built my hut in peopled world,

No noise of coach or horse sounds here.

You ask me how could it be so?

The minds remote,the earthll be bare.

(Shi yinzhou)

Among the haunts of men I built my cot;

Theres noise of wheels and hoofs,but I hear not.

How can it leave upon my mind no trace?

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

(Xu yuanchong)

施译还原后说的是:我在闹市建了间茅屋,却听不到车马的嘈杂声。你问我怎么会听不到?心在远方,地上就不会感到有车马喧闹。施译可以说是字字精确了,但强调的却是对原诗的客观描述。陶潜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闹市,居然听不见车马喧闹,这说明诗人的主观修养已经超越了客观环境,能够做到闹中见静。所以施先生的译文虽然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却没有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闹中见静这一心境,这样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好之”,却不能使读者“乐之”。许渊冲先生的英译还原成汉语是说:我在喧闹的人群中建盖了所小房子;这里车马喧闹,可我却听不到,为何这声响在我的心中没留下一丝痕迹呢?隐士之心生出隐士之地。与施先生的译文相比,许先生的译文更强调诗人的主观修养,清晰明白地点出心静地自静。许先生把车译成“wheels”(车轮),把马译成“hoofs”(马蹄),与施先生相比更重动态描写。许渊冲先生认为,这句诗最重要的是个“无”字,“无”有两种解释:一是客观上真没有“车马喧”,一是主观上听不见“车马喧”。如果是前者,那么下一句“问君能何尔”的意思就是问你怎么可能在“人境”而没有“车马喧”呢?这个“能”指的是客观的可能性。如果是后者,那意思却是问你怎么能听不见“车马喧”呢?“能”字指“君”的主观能力。许先生的译文用了“my mind”,明显选取了后一层层意思。“心远地自偏”这句,陶渊明意在传达诗人的主观修养,许渊冲深得诗人之意,英译为“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充分传达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只要你心高意远,即便是“车马喧”的“人境”,也会自然变得和偏僻的地方一样,这样的译文虽没有像施先生一样直译出原诗的字面意思,却在更高的程度上传达出了原诗的意美,并且英译文还押了韵,是令人“好之”“乐之”的译文。

四、结语

比较了以上译界名家的汉诗英译后,得出以下体会。首先,汉诗英译要忠实于原文,但忠实包含两层意思: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汉诗英译应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在内容和形式相矛盾时,要做到保内容而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译中把中国古诗词的语言准确地传达给外国读者。要准确传达原诗的内容,关键在于把握住原诗的意境,译文要在保住意境的条件下努力做到使读者知之、好之和乐之。其次,准确传达原诗的内容的前提在于准确地理解原诗。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认为理解即是翻译。只有准确传达了原诗的内容,才能作到最基本的“知之”。高明的译者能够使读者好之甚至乐之,在于其能够在准确地传达原诗内容的条件下译出与原诗意旨情趣等效的译文。最后,使读者乐之的译文大都需要翻译家的创译,这样的译文在表面形式上可能不忠实于原文,但在传达原作意境美上却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8.

[2]许渊冲.中诗音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4.

[3]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吴涛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500)

猜你喜欢

英译
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怎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校名及其关键词的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