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生态式教育模式探索
2018-01-22鄂丽燕
鄂丽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受到一定挑战,英语本科的英关文学课程随之处于一种“鸡肋”的尴尬境遇。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本文提出用“生态式教育”的理念改革英美文学课程模式,以达到文学课与其它专业课之间的平衡发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同时具备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英关文学;课程模式;生态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15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7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课堂的现状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受到一定挑战。为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学习者职业化发展的需求,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开始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这种创新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在过分注重实用英语教学的同时,而忽视了“文化”和“文学”类课程的比重。笔者所在学校的英美文学课,就由之前的专业核心课,转变为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甚至在商务英语班和旅游英语班就没有开设英国文学课。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将文学课的课时大大压缩,即由一学年变为一学期,每学期是32学时。
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英美文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形势变化,而是一成不变,仍然使用从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了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把文學常识、文学评论和文学欣赏能力以知识点的形式一条条一点点展现在幻灯片或黑板上,考试也从这些知识点里抽取,由此文学课成了“记笔记,背笔记”的背诵课,教师也就成了替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代理人”。
另一方面,获得知识的主体——学生在应对各种考级压力,如专业四、八级,商务英语等级,以及就业压力的情况下,整天抱着各种考级书背词汇、背语法、做模拟题,而忘了阅读其实是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学生在文学课上并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和欣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由此对文学课由最初的可能喜欢(或是好奇)变为不喜欢甚至是生厌,直至放弃。久而久之,英美文学课成了英语专业课中的一块鸡肋。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为了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生态式教育理论概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让学生切实做到立志高远、涵养大气品格,修身求知、追求一流学问,知行合一、创作精彩事业,甘于奉献、践行责任人生”。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根本标准与生态式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我国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系统地论述和阐释了生态式教育思想和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滕守尧先生指出:“所谓‘生态式教育就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专家。这种人就是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和经常获得‘芝麻开门式的智慧的人。”
当前的教育普遍存在这样的缺点: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偏重人文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滕守尧提出,必须发展一种生态式教育,也就是综合式教育。
三、生态式英美文学课程探索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那就要从观念、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上基于生态式教育的要求去改进。
(一)在观念上明确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
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反之,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能为社会所用,这才是“生态式教育”的基本要义所在。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是社会所需的高端跨文化人才,不仅要具有牢固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更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英语专业不仅要培养通用英语人才,同时也能通过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或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如“外语+专业”。本校外国语学院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原来英语专业本科的基础上又先后开设了商务英语班和旅游英语班,填补了当地这方面人才缺失的空白。
另一方面,不管是语言类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更应关注学生人文内涵和人文修养的积累,而不是单纯语言的基本技能。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扩大词汇和提高阅读量,更重要的是了解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拓宽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文学作品中“鲁滨逊”“简爱”等许多经典人物可以给学生上一堂直观生动地培养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英美文学课不但不能丢弃,反而应该占有主导地位。
因此,在课程目标和设置上要注意到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的和谐共存。首先,教师要树立一种整体观念。英语专业的各个课程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注意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英美文学课程不是孤立存在于其它专业课程之外的,而是与其它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和互为补充。例如,英美文学课与英美文化课有交叉,又有补充。文学课与英汉翻译类课程相互支持,等等。最为明显的一点是,近年的专八考试中很多翻译题就是文学评论或经典散文,而且很多阅读题就是从当代小说中提取的。因此,文学作品毋庸置疑是英语学习中不能回避的。endprint
(二)课程模式上要创新。
要打破传统灌输式课堂模式,创立一种和谐的生态式课堂模式。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训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这样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评价者。在这一上一下,主动与被动之间无形中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知识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就违背了生态规律。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抵抗情绪,产生惰性,与知识和教师站在对立面,当然也就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滕守尧认为“在生态式教育看来,只有采取一种对话的方式,保持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话中,每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知识的学习者。那在文学课程上如何建立一种对话的模式呢?以往教师把作家简介、作品内容、作品分析填鸭式都塞给学生,学生的人物就是记笔记、背笔记,这种一言堂的形式让学生失去欣賞文学作品的乐趣,渐渐对文学课也就厌倦了。在生态式教育的对话关系中,教师可以把文学背景、文学术语、各个时期的文学特征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如课前阅读、课上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观看电影以及通过提出问题诱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对话和讨论,让学生有更多体验文学作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对话欲和参与度。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是一个咨询者,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刺激下会转变成主动谈话者。
例如,在欣赏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课上分角色表演,讨论,这样让学生更多参与课程,提出自己对作品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以往灌输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介绍作品内容,总结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提问也是“循循善诱”诱导学生跳进早已预设的“陷阱”。相比较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大大提高了,而且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往往是在一个学习过程或学期结束时,考察学生这一个阶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英美文学课程也是如此,在学期末教师出一张试卷,有选择、填空、连线、问答题,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考试之前突击背笔记。这种临阵磨枪有时能让学生拿到高分,可是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即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也会打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生态式教育提倡的是“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评价原则”。任何评价必须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步进行,如果滞后于学习过程,意义不大,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考试的方式,可以采取平时随机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的随机性评价可以采取多样式的形式,比如课前演讲、角色表演、课上讨论、写作等多形式多层次考核方式。期末终结性评价可以保留,不过比重比之前要减少。这样,多种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融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有效考察学生口语、写作、阅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人才,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也应如此。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经典中体验西方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同时,真正达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和谐和平衡发展的生态式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