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这九十年——陈永庆回忆录》
2018-01-22苗长青
苗长青
最近,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书,《我这九十年——陈永庆回忆录》,随手翻阅一下,即被深深吸引,不忍释手。拜读全书,深受感动,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走上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空军的创建,从空军拉萨指挥所副主任岗位离休。这部回忆录回顾了作者一生的传奇经历,并通过个人的回顾见证了一个时代。
描述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作者是河北省赤城县后城乡里常沟村人,生于1926年11月,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他家共6口人,3间房,4亩山坡地,每年的收成只够吃半年,年景不好时,半年都吃不到。剩下的就靠父亲给地主打短工补贴。作者8岁前没穿过衣服和鞋子,小小年纪就帮家里挖野菜、拾柴火、放毛驴。11岁那年夏天,家乡遭了水灾,4亩地全部被冲毁,没有收成,父亲只好把他送到地主家放羊。在地主家住的是背阴房,一年四季没阳光,冬天不给生火炉,冷得跟冰窖一样。被子又旧又薄。实在冻得睡不着只好跑到羊圈里抱着羊睡。现在,年轻一代甚至中年一代,生长在新中国新社会,对旧中国旧社会知之甚少。这本回忆录真实记录了旧中国、旧社会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是一份生动难得的忆苦思甜材料。
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实行“三光”政策,作者村里的房子全部被烧光。日军见人就杀,一些人逃进深山老林才侥幸活下来。日军不仅对中国老百姓残暴,对本国人民甚至亲人也很凶残。1945年日军战败,作者所在部队开到张家口,在火车站,日本妇女、小孩的尸体堆积如山,后经打听才得知,日军撤走时,把自己的家属和孩子都欺骗集中起来,用机枪扫射,都打死了。
展现了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1941年,作者参加八路军,他们区一同参军的青年共37位,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35位牺牲,只剩他和井玉恒两位。后来,井玉恒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作者本人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幸存下来,但7次负伤。新中国的成立是千千万万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一部慷慨激越的革命精神的颂歌
这部回忆录,并不简单记述作者的一生经历,它还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往事,歌颂了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锻造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冲击力。
歌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侵略,作者不满15岁,就泪别父母,义无反顾奔赴硝烟弥漫的抗日杀敌战场,这是作者和他代表的那一代中国青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塑造的钢铁群雕,永远照亮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前进方向。
歌颂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作者参加大小战役、战斗60余次,以硝烟为家,以炮火为伴,摸爬滚打,出生入死。没有为国家、为民族血染沙场、视死如归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
歌颂了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雷锋曾说,共产党员要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拧到哪里,就在那里闪闪发光。绝对服从党的召唤,听从党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冲到那里。不讲价钱,不问条件。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位战士。开国伊始要成立空军,空军是技术兵种,作者大字不识几个,但党要他转行他就毫不犹豫地转行,从头开始,边干边学,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后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空军指挥员。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军委决定在青藏高原建立军用机场和雷达网,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航空基站,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基站建起来后,雷达连曾养过两头猪,都死了,一解剖发现因严重缺氧心脏都烂掉了。组织上决定调作者进藏参加该设施建设,这时作者已人到中年且受过几次重伤,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二话不说背上行囊就出发。进藏时规定5年一换,但他坚持了14年。进藏工作后,高原反应厉害,很快就得了心脏病、高血压,几次昏倒。厕所在野外且距离很远,一次上厕所,昏倒了,醒来后自己爬了回来。还有一次洗澡时昏倒,不省人事,幸亏有人发现及时送往医院。后来他又得了食道疾病,吞咽困难,吃一口饭就得喝一口水才能把食物送到胃里去。身体虚弱,走路困难,每次看病都得让人用自行车驮着。每天发低烧,烧得头昏眼花。实在无法坚持工作了,才不得不離开西藏回内地治疗。
一波晨钟响远的历史启迪
现在,有人为了诋毁中国共产党,故意丑化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丑化革命英雄。老同志们的回忆是回击这些谎言的有力武器。
在解放战争时期,作者和董存瑞在一个团,作者是三营七连连长,董存瑞是二营六连二排六班班长。在解放隆化县城时,二营是主攻部队,三营是预备队。敌军的指挥所设在隆化中学。该中学的外面是一条干沟,沟上有桥,桥上是碉堡,居高临下阻击我军。由于碉堡里火力很猛,二营冲锋几次都失败了,无法前进一步。这时,董存瑞扛起炸药包冲到桥下,因没有带炸药包支架,冲锋号响了,为了减少战友们的伤亡,危急之时他高举炸药包,顶住桥顶,拉响了引线。一声巨响,桥连同碉堡一起被炸掉了。部队顺利冲过干沟,攻占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牺牲时,与作者所在阵地相距仅200米,这一切看得非常清楚。这部回忆记录了英雄董存瑞牺牲时的真实情景。有人造谣、丑化董存瑞,在当事人铁的回忆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
这部书还再次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老同志回忆录、口述史的征编工作,鼓励、支持和帮助老同志留下珍贵的活资料。老同志们的回忆资料是档案资料无法代替的,一者,许多重要的史实并没有保存在档案中,而是储存在当事人的记忆里。何况在战争年代,许多档案资料根本就没有留存下来;二者,当事人的回忆更生动,据此撰写的党史、历史更鲜活,读者更爱读,教育效果更好。愿更多老同志提起笔来撰写回忆录,留存历史;愿更多回忆录留存下来,激励后人。
(责编 孟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