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之养人 纹以饰物—两汉前玉石的谷纹研究
2018-01-22吴庚庚
文/吴庚庚
中国的纹样艺术是当时社会形态的高度抽象与演绎,也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格和思想差异。纹样随着朝代变迁层出不穷,但也同样更替掉了许多。一般作为主体的都是仙人鸟兽或者鬼神龙凤,而作为衬托的纹样通常是得不到太多重视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脉络及分类。笔者针对于谷纹这个底蕴深厚的几何装饰纹样在两汉之前的演变过程及形态,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梳理。
谷纹流行于战国晚期到东汉,虽然清代也多有仿古的谷纹作品,但是作为玉器的主要纹饰还是在两汉之前,因此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这段时期。这个沉默而低调的纹样,不出彩却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战国前出现主要是作为辅助的装饰纹样,战国末期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当时文化风貌的焕然一新,转而变成主角。两汉时,谷纹的简单质朴使得它是体现质感最好的纹样之一,尤其是体现玉器的通透温润。谷纹饰玉器常被作为祭祀用品或是贵族礼器,这就足以体现谷纹的价值了。
图1 商晚期 玉鸟
一、谷纹
1.名起之源
图2 西周晚期 龙纹玉觽
在纹样的流传中,它的称呼随着时代变动会产生写法或者意义上的差异,甚至是完全反义。所以谷纹这样一个从商周开始慢慢演化到今天的纹样自然也有一些差异。丁哲曾在他文章中指出,谷纹最早并不是由谷子的形态而来,而是在别的纹样演变的过程中被人认做谷纹,仅仅只是一种望纹生义,并非纹样的本意。许多纹样的名称都是由于其外貌特征而被人换名、别称,然后其中比较形象的就变成最通用的。
图3 西周晚期 人龙纹玉佩
显然我们现如今称之为“谷”的粮食,在最早的称呼其实并非如此。在过去记载中谷记作“穀”,而“谷”的本意是指两座山之间的流水道。由此得知这古代的“谷纹”肯定不是用现在所说的代表谷子的“谷”。古时候五谷杂粮的总称为穀,又有《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就足以看出我们现在所说的谷纹当时叫“穀纹”,到后来受到简化字和借用字的影响,穀和谷也就成为了通假字,实际使用上并无差别。在后文中统一作谷纹,与穀纹并无差别。
谷纹这个名字被赋予的原因说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一个关于谷纹的传说:谷纹其实是南方火龙神祝融的图腾,他掌管着大地和谷物。每年人们为了希望有好收成就去祭拜他,久而久之这个掌管五谷杂粮的火龙神图腾有了一个概括的称呼—谷纹。
2.来龙去脉
目前来说最为严谨,也是被认可最多的谷纹起源观点,是夏鼐和杨建芳的龙纹简化论。首先在1975年罗越提出在公元前8 世纪至前1 世纪之间(约为春秋至西汉)谷纹有十二个风格变化过程。1983年夏鼐在研究东周龙纹基础上又提出谷纹和卷云纹是由虺龙纹的进一步图案化而离析形成。1991年,杨建芳对此进行了考察,证明了这种说法,进而修正了部分罗越最早的研究结论。
谷纹的出现是在春秋末期。谷纹简化论中表示,谷纹其实来源于商代晚期及西周时期肖生玉器上的羽毛纹(图1)。当时玉器上普遍装饰着一种以圆润弧形收尾的长条勾卷状纹样,多用双钩阴刻技法雕刻而成,纹饰由两条较为匀细的平行阴刻线组成,常作为鸟兽的羽毛纹,后逐渐转化为单线龙纹(图2、图3)。这种生肖玉器大量出土于殷墟中,后来出现龙纹再演变抽象成虺龙纹,这就是谷纹最早的本体了。春秋早期的龙纹均为具象化的纹样,中期后开始有所简化,变得繁密抽象。到了晚期以及战国早期时虺龙纹已经基本失去原有的具象形态,变成装饰性纹样,逐渐向谷纹发展。
图4 商晚期 玉龙
图5 战国早期 玉璧
图6 春秋晚期 玉饰
图7 战国早期 龙形玉佩 部分
图8 战国中期 龙凤形玉佩 部分
除了龙纹简化,还有一类观点认为玉器上谷纹的出现,是对青铜器乳丁纹的一种借鉴。在玉器、铁器发展盛行之前,陶器、青铜器可以说是承载了整个纹样文化的载体。相关考古资料证明,在青铜器的发展初期,有部分器形和纹样就是模仿了原始时期的陶器,如“以陶器为原型而制成的铜礼器,如鼎、簋、尊、盘、觚、爵、斝等器类”。商周青铜器以动物纹为主流纹饰,几何纹在旁陪衬。而乳丁纹是青铜器上出现频率极高的辅助纹样,贯穿了青铜器发展的始末。再譬如饕餮纹、云雷纹等一些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普遍出现的主流纹样,在后世的器物装饰尤其是玉器的装饰纹样上都有传承。依此类推得出一个推论:谷纹,这个重要的玉器纹样起源于对青铜器上乳丁纹的模仿。这个研究说法乍看引人注目,一旦深究到细节就变得不堪一击了。首先,青铜器上被混淆称作谷纹的乳丁装饰多是整齐排列的明显凸起,常不单独出现,每个乳丁周围都会环绕着一些辅助纹样,每个纹样单元形态明显且间隔稀疏。其次,青铜上的乳丁纹被混淆称作谷纹是因为人们对于其形态与谷纹后演变的乳丁纹形态相似,而直接套用才导致的,在大多数研究中青铜器上的这种纹样都被称为乳丁纹,与谷纹并无联系。谷纹最早出现在玉器上时,形态大多不规整,即使是后期发展出的乳丁纹,相较青铜器上的乳丁纹整个纹样也相对更加平整密集,并没有明显凸起个体或是围绕任何的辅助纹样。而且,若是模仿青铜器的话,乳丁的繁盛期不应该后延到两汉,虽说有考古资料显示乳丁纹在战国到汉都有应用,但由谷纹转化而成的独立乳丁纹仅在两汉流行,早期出现的其他连线的阶梯式或者V形乳丁纹和谷纹就更没关系了。
图9 战国中期 玉璜
综上所述,那些青铜器上被称作谷纹的纹样,其实只是后人不加考证而单凭外形判断做出的归纳。玉器上谷纹到乳丁纹的发展是将其涡卷形态不断精简规范的过程,而青铜器上的乳丁纹源自于商人对玄鸟的崇拜,其历史渊源与形态上均有很大的差异。大多人本就不注意对谷纹和乳丁纹的区分,再加上不了解纹样的历史起源,所以便经常不加区分的用谷纹来称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两者看似有共同点,而实际演变却是大相径庭的。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人猜测认为谷纹的出现和原始陶器时期象征水火的圆涡纹有关,但是两者之间断代很久且并没有过多的事实依据,这种理想化的说法仅仅只能看做是一种臆测。
3.演化嬗变
正如上文所讲,笔者认为谷纹是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虺龙纹。当时的虺龙纹中的涡旋同侧或异侧两到三个接连成一组,形象来自于龙纹的翘鼻张口(图4)。纹样抽象繁密随意自由,阴刻浮雕形式均有出现,早期的谷纹或者云谷相杂纹都有着这些相同的特点。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是谷纹的成型时期。战国早期谷纹还依旧隐藏在虺龙纹中,当时的装饰纹样形态混杂(图5、图6、图7),涡卷和S型曲线相结合因疏密及涡卷的差异形成多种纹样,样式上还没有太多的独立涡旋。谷纹就是从战国早期的这些卷曲涡旋形态,不断变形一点点分离成独立单元的。
到了战国中期谷纹已经有了成熟的形态,可以明显看出涡旋个体,纹样的涡旋面积比重大且尾部相对缩短,但是每个单元尾部还有部分是延长或者外翻,而且也仍保留着一些早期的云谷相杂纹(图8)。谷纹涡旋方向随机,排列均匀疏密一致,阴刻浅浮雕均有使用,呈现头突尾低(图9)、头尾同宽(图10)两种主要形态。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规则的形态,这种形态由单个到多个涡旋单元链接组合,涡卷方圆结合疏密不一。对此笔者继续沿用吴棠海在《中国古代玉器》中所说的云谷相杂纹来命名。这个时期此类纹样出现比较多,是从多涡旋相连到单个涡旋的过渡表现,多用于填充装饰玉龙表面(图11)。
图10 战国中期 玉璧
图11 战国中晚期 龙形玉佩
战国晚期,云谷相杂纹拆解分离,均匀而独立排列的涡旋谷纹基本完全成型。每个纹样单元涡卷范围大间距小,涡旋方向仍有差异但更加有序,不再有过多的粘连,也有了独立规整的圆润涡旋,但仍可见部分装饰尾部有小幅度的外翻(图12)。这是从虺龙纹到谷纹过渡的自然现象,也是研究者们推断演变过程的依据。玉纹饰的表现手法在这个时期更为自然,且更加突出于表现玉的本身质地,因此谷纹的形态也慢慢从之前的无序转化为有序,应用频率也有所增加。
整体看来战国时期谷纹变化十分明显,单元逐渐清晰、排列更加整齐有序、纹样也较最初有所简化。从图13至图15这一组战国时期的玉珩中,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战国时期谷纹在玉器上的演化变形。
图12 战国晚期 双龙首玉珩
图13 战国早期 玉珩
图14 战国中期 玉珩
进入汉代以后器物装饰纹样趋于整齐,谷纹也变得精小而密集。相比从商到战国的迷信鬼神,汉代在观念上摆脱了崇尚参礼天地的图腾意识,并且在艺术上重“对称平衡”原则。因此谷纹形态受此影响,在器物上的装饰全都是均匀平铺而富有秩序。有此特点的乳丁纹也被广泛应用(图16、图17)。战国中期到晚期间谷纹衍生出的两种新变体纹样,独立乳丁纹和蒲纹的装饰应用都有这些特点,在战国晚期到西汉之后频繁出现。谷纹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丧葬玉器的玉璧上,其他玉器上同样也有许多体现。由于汉代丧葬玉器的成熟,其纹样装饰也日臻完美的规整精致,简明大方的纹样成为主流。谷纹质朴大气而又不矫揉造作,充分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审美,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当时玉器装饰纹样的主流。此时,战国时期以来的大涡卷谷纹至西汉一代已逐渐式微,东汉时期已基本不见这种样式,取而代之的是谷纹的变体蒲纹及乳丁纹。西汉的谷纹整体均匀,单元立体浮雕感强烈,均为缩小的涡卷状。而到了东汉,单元点小而整齐几乎形同乳丁,最初明显的谷纹涡旋形态几乎消失殆尽,在保持均匀平整的基础上,相对更加平面图案化,不同于商代常见那种阴刻的平面,是均匀凸起的平铺效果。
谷纹的形态除了进化规整外,还受到整个大时代纹样雕刻技法的影响。从商代到两汉,纹样雕刻技法从阴刻逐渐过渡为立体感的浮雕造型,最后到汉代归于简洁平整的浅浮雕。谷纹作为常见纹样之一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早期商周未成熟的虺龙纹及其他的涡卷类纹样,多用阴刻双钩技法(图1),几乎没有任何的浮雕刻纹方法。后来进入春秋时期,随着虺龙纹及云谷相杂纹的出现,纹样的雕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浮雕阴刻线两种形式均出现。浮雕化的纹样涡卷尾部两两相连,或有明显延长外翻;阴刻的一类三五相连,链接部分随意自然过渡,涡旋分布相对均匀。从这时期至战国早期是谷纹成型过渡期,谷纹形态在这些混杂纹样中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后来直到战国中晚期,纯粹的独立涡旋谷纹成型,阴刻浮雕的手法也在谷纹上流行,两种雕刻方式并驾齐驱,各有特色(图8、图10)。西汉时期阴刻慢慢式微,浮雕形态成为主流。从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仍有一些头大尾平凹凸明显的谷纹(图9、图11),但至西汉中期及以后,纹样就基本趋于平整,呈现简洁规整的浅浮雕效果。这种趋势依旧体现在谷纹的衍生纹样上,比如蒲纹出现于战国中晚期至两汉,战国中晚期的蒲纹格子,不及西汉时期者分割凸起明显等。这些都体现了技法上的变化趋势。
二、谷纹的寓意及装饰应用
寓意和应用是不能够完全独立开自成系统的。除了本身纹样的基本寓意不会有太大改变,其他各种不同时期应用在不同器物上所带有的意义都有所不同。在古代玉器的社会功能远超一般装饰品,附加当时的社会意识,是王权贵族上层阶级的象征,常作为高贵礼器。谷纹主要就是应用在玉器上。
图15 战国晚期 玉珩
图16 西汉晚期 龙凤纹璧
图18 谷纹玉圭
图19 西汉 乳钉纹璧
图20 西汉早期 玉珩
《三礼》所载礼玉器有三十多种,用途各不相同,其中部分在后人的考证中被发现有杜撰或是与其他金石书籍相矛盾的描述,但整本书还是很好体现了玉器在当时的寓意及应用。《周礼·春官·典瑞》中提到“器辨其名物与其用事 ”。其中的记述最为详尽,被作为主要的研究依据。下面就展开说明一些主要的谷纹饰礼玉。
谷璧是玉璧和谷纹的结合。重农桑的观念与最高的礼玉规格,使其成为六瑞之一。谷璧用于朝聘,上文《周礼》中也提到过“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子执穀璧,男执蒲璧 ”,描写的正是不同官职被授予的不同玉器。其中子爵拿的就是谷璧。郑玄有注云:“穀所以养人,蒲为席所以安人。”正是体现了谷的本意“穀”就是用以养人的万物之本谷物。皇帝用穀来作为授予爵位的信物纹样,想必也是寄予了五谷丰登天下富饶的寓意。
同样是高级礼器的玉圭,也多用谷纹加以装饰成穀圭。据《周礼·春官》中记载“穀圭以和难、以聘女 ”,谷圭既能作为化解敌人仇恨的和礼,也被用于结婚时作为纳征之礼,也就是嫁女的彩礼。后来郑玄有注:“穀圭,亦王使之瑞节。”谷圭是王的使者代表祥瑞的信物。另外《周礼·考工记》中有“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可以看出穀圭地位极高,是皇室婚姻的信礼。郑玄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谷圭也是王的瑞节,代表善,纹饰像粟纹。另外,圭在一些古籍记录中又称圭璧,所以有些文案中出现的用于和难、用于聘女解释的“谷璧”,实际就是指的穀圭(图18)。这些记载足以看出谷纹礼用祥瑞的高等级寓意。
除了这两个重要的礼玉上多有装饰谷纹外,环和珩也常有谷纹装饰(图19、图20),除此之外,玉佩、玉管、玉带钩等其他各种出土玉器上也有谷纹装饰(图21)。汉代丧葬玉成熟,谷纹也被广泛应用到丧葬玉上,汉墓葬中仅是谷璧的出土就有上百件。因此两汉时期出土的谷纹蒲纹玉璧数量剧增,谷纹等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的复合纹饰璧也频繁出现,其中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玉璧里外分圈,双圈璧的里圈装饰谷纹等几何纹样(图22),三圈玉璧里外各有图案,中圈装饰谷纹(图22)。除了分层之外,两汉玉璧还出现了镂空的动物纹装饰(图24),出廓璧的璧外和镂雕璧的璧孔中,均做云气化的动物纹等镂雕装饰,非镂空的璧面则装饰谷纹等几何纹样。这时期成套的玉制剑饰也开始普遍出现,有部分剑饰成套的饰以谷纹,分为玉剑珌(剑下方的玉饰)、玉剑璏、玉剑琫(镶嵌在剑柄剑身之间)、玉剑首几部分。当时人们广泛喜爱玉饰、佩玉和嵌玉(兵器、家具、马车),所以可以看到许多当时的绘画作品,如璧画或是器物装饰画上都有刻画出这些器具形态及上面装饰的谷纹玉器,现在被作为一种研究参考的间接资料。
三、与其他纹路的区分
首先在和其他相似纹路做区分之前,谷纹本身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一直到东汉式微,几乎每个单元都呈涡旋形态独立分开,之间没有链接或者有轻微链接趋势的均匀平铺纹样为谷纹。谷纹基本只装饰于玉器上,是这段时期玉器上的重要纹饰之一。对于相互之间界限不清晰的其他纹样,下面会根据其被混淆误判的原因来一一进行区分。
1.同纹异名
谷纹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别称,也常被其他的纹样混淆称呼。这些名称中部分是后人根据其形态的重新命名,还有一些是由于没有进行清晰的归类而导致的误读。
蝌蚪纹
蝌蚪纹是谷纹的别称,是后世的人根据其像蝌蚪一般的形态而出现的称呼。因为从战国末期一直到两汉,谷纹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演变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就是“头”大“芽”短,形如蝌蚪。这个别称很好的描述了这一形态,所以依旧沿用至今。一般来说研究论文不常出现用到,有些科普性文章中会被使用或是标注,实际所指的是演化过程中头大尾短的谷纹(图20)。
卧蚕纹
卧蚕纹也常被看做谷纹的别称之一,但实际上,卧蚕纹这个称呼只是后人对东周及汉代玉器上涡卷纹样类型的总称,这种称呼多被用于宋朝以后。虽然如今仍有一部分玉器研究者在使用这个称呼,但如果把卧蚕纹完全等同于谷纹,是不够严谨且有歧义的。因为对于它究竟是指什么形状的纹样,在不同时代的古籍中是有截然不同的解释。谷纹这种形态只是其中之一,有些类似云纹的纹样也被称作卧蚕纹。所以卧蚕纹仅是后人笼统的称呼,被这样称呼的纹样中包括部分谷纹。
涡纹
在众多的相似纹样研究分类中,涡纹这个命名十分不稳定,有的研究中把涡纹作为一种相似纹样与谷纹并存,却又没有明确给出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异。只是有略微提到涡纹雕刻方式多用阴刻,谷纹多为浅浮雕形式,描述中却又并不绝对;其他的分类中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这一名称,直接以谷纹称呼,因此两者之间的界定十分模糊。笔者认为,涡纹应是后人因其涡卷形态而另起的名称,因为这个名称十分符合纹样特性,所以也一直被人使用。但实际涡纹应该就是一种特定形态的谷纹,从有关涡纹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发现,涡纹应是指头尾同宽的谷纹。或许是因为不具有头大尾小的谷芽形态,所以才被称作涡纹。而阴刻谷纹多是头尾同宽,而浅浮雕大多都能看出头凸尾平,因此在一些文献资料描述中才会说涡纹大多为阴刻却也有部分浅浮雕。
图22 西汉中期 双层玉璧
图23 西汉 三圈璧
2.异纹异名
图24 西汉 出廓璧
蒲纹
蒲纹与谷纹均流行装饰于战国晚期至两汉时的玉器上,在中国古玉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者在装饰上作用相同寓意相近,应用的器物场合几乎相同。正如前文论述,蒲纹来源于谷纹,在谷纹规整化的演变中,为了排列整齐会事先打线而产生格子。这种格子后被工匠保留下来,转而蜕变成一种新纹样,就是蒲纹。
图25 东汉 蒲谷纹玉璧
图26 西汉 蒲纹璧
蒲纹呈六边形排列,由三组相邻夹角60度方向的平行直线交叉形成六角格子,如同蒲草编织的席。蒲纹和谷纹的后期形态在排列疏密上一样,但在流行上蒲纹会更加靠后且时长较谷纹更短。在纹样区分上,应把含有明确三组平行线交错的纹样都称作蒲纹。蒲格里形态虽各不相同,但是表面效果主要体现于整齐排列的六边形,所以对于其中没有留白的及填充谷纹、乳钉纹等纹样的蒲格谷纹、蒲格乳丁纹(图25、图26),我们也统一归类到蒲纹的范畴中,可以算作是谷纹演变到蒲纹过程中的变体。
乳丁纹
在这里要进行区分的,是由谷纹简化规整而形成的独立乳钉纹,是工匠在蒲格基础上减地琢碾格纹形成一个个圆形乳丁的纹样。独立乳丁纹是在浅浮雕谷纹原本形态基础上省略阴刻技法,简化雕刻工序直接以浮雕单元独立成纹的,是当时的工匠将谷纹不断规整排列、并加以简化后形成的。玉上乳丁纹流行于战国中晚期到秦汉时代,其种类多样,不同繁荣期乳钉纹的形态有明显差异。连线形乳钉纹主要流行于两汉以前,汉代也有出现,有研究者认为是由兽面纹的五官发展而来,其每个单元四方对正,因连接方式不同被分为V形乳丁纹及阶梯式乳丁纹(图27、图28);而独立性乳丁纹也就是谷纹的衍生纹样,交叉的等边三角形排列同谷纹,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出现于战国晚期到汉之间。相比蒲纹谷纹,乳丁纹在西汉中后期更为流行,一直延续兴盛到东汉时期,而蒲纹谷纹则在东汉中后期逐渐式微。
还有一种称为乳钉纹的纹样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在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主题纹样通常是兽面和凤鸟纹,而乳丁纹在青铜器物上作为陪衬纹样出现,常装饰于铜鼎腹部,单独成片。然而这一类型的乳丁纹实际和玉器上出现的乳丁纹并无瓜葛,形象也有巨大差别,前文中有做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图27 v字形乳钉连线纹
云纹
关于云的纹样有着多种多样的称呼。云气纹、卷云纹、云雷纹都是很常见的叫法,所以在这里不多做区分,统一归到云纹中。由于谷纹在从龙纹转化成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云纹回龙纹S形涡卷相结合的纹样,而这些模糊的多种涡卷纹样之间的形态区分极为模糊,因此难以分类界定。于是两汉后的古籍文献经常有把浅浮雕的云气纹或者卷云纹的玉璧称作‘穀璧’,把上面未成形的前期云谷相杂纹称之为‘穀纹’,许多早期璧上不够规整或是纹样相对稀疏的单涡卷的纹样经常被称作涡卷纹、卷云纹或者谷纹。
在笔者看来,应该把涡卷外侧尾翼明显延长或者有两个及以上涡卷连在一起的纹样算作云纹。有许多典型的云纹均为两个涡旋一组同侧,此外也有一些形态明显飘逸的流云纹和其他不同形态的典型云纹,这些特点都极易分辨。
图28 阶梯式连线乳钉纹
四、小结
两汉之后,具象的纹样开始广泛流行。仙人形象、具象的鸟兽、花草纹样开始广泛应用在玉质品上,因此相对单调的谷纹等几何纹的使用大大减少。除了流行于战国到两汉以外,在明清时期也有部分玉制品用谷纹仿古装饰。每个纹样在玉器的装饰历史中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论是简单大方还是繁缛具象,都能够反映不同时期对于玉器的定位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精神思想。笔者希望借由这次谷纹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谷纹与当时时代的关系,使纹样和时代氛围相结合,展现它本身的光彩。
注释:
(本论文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2016年秋季学期《中外染织纹样史》课程论文,指导教师贾玺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