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 徽风皖韵—安徽博物院藏绘画概述
2018-01-22李艳红
文/李艳红
八大山人 墨荷图 185cm×91cm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襟江带淮,历史悠久,文化自古就较为发达,又是有名的文房四宝之乡。这里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书画家,留下了大量的妙笔丹青。同时,安徽地处南北要冲,成为南北文化交流之中介,四方书画之集散处。
安徽博物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拥有20余万件藏品,品类丰富,特色鲜明。数以万计的书画是我院藏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明清两代重要画家和主要画派的作品,其中精品、珍品多达千件,不乏少数孤品之作。这些藏品多为我国著名收藏家的旧藏,保存完好,流传有序。许多藏品有知名画家或鉴藏家题跋,为今人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藏品中有大量安徽籍画家或表现安徽风景名胜的作品,地域特色较为显著。
一、明代绘画
明初,钱塘人戴进创立了浙派,主要成员有吴伟、张路、蒋嵩等,与宫廷院体派一度呈双峰并列之势,雄踞当时中国画坛。吴伟(1459—1508)字小仙,浙派代表画家,以山水和人物见长,时人称其“作山水落笔健壮,白描为佳,观者自然起兴,同艺不及”①。《踏雪寻梅图》绢本设色,绘雄峰屹立,银装素裹,路边古梅凌寒盛开,一老者柱杖寻香而来,童子抱琴紧随其后,右上角款署:江夏吴小仙。此图具北宋遗韵,笔墨恣肆,形神俱足。张路(1464—1538),字天驰,号平山,山水人物兼擅,行笔劲峻顿挫,风格简率狂放。《赏月图》绢本设色,绘皓月当空,巨峰如圭,近处平台上一高士仰头赏月,凝目沉思。山石用斧劈皴,简洁有力;人物精工细绘,形神毕现。
明代中期,浙派与宫廷院体派影响力日趋减弱,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文人画日趋兴盛,逐渐占据画坛主位。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吴门画派之开山鼻祖。明王穉登在《国朝吴郡丹青志》云:“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正轩图》纸本墨笔,是沈周为友人缪復端安居山水间的别业所绘,用墨淡雅,静谧简淡。《桐荫乐志图》青绿山水,图绘天朗气清,山清水秀,一高士桐荫下独坐舟头,悠闲垂钓,表现超脱世俗的隐逸之乐。左右裱边分别有现代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和启功先生题跋,皆给以极高评价。
唐寅(1470—1523)字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天资聪慧,自幼便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匡庐图》是唐寅的传世名作。明正德九年(1514),唐寅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才得以脱身。《匡庐图》便是在其返乡途中登临慕名已久的庐山后有感而作。图绘庐山五老峰下三峡桥边“古木惨淡风萧萧”之景,意境萧索苍冷,作者苦闷忧虑之情蕴含其中。
除吴门四家外,亦有吴门后人一些精品之作。陈淳(1483—1544)字道复,号白阳山人,文徵明弟子,以擅花卉著称,是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画的里程碑人物。《山茶兰石图》绘湖石玲珑,几株山茶傍石而生,随风摇曳,意趣闲适。谢时臣(1487—1567),字思忠,号樗仙,能诗善画,山水师沈周,能得其意而稍变,笔墨纵横,峰峦雄伟。《草堂清赏图》构图奇特,气势恢宏,场景壮观。陆治(1496—1576)字叔平,自号包山子,师事文徵明。《红杏野凫图》纸本设色,绘春江水暖,红杏伸枝展叶,疏淡欹斜,吐蕊含芳;一野凫浮游水面,偏首仰望头顶红杏,形象逼真。图上有文徵明之子文彭、文嘉题诗,诗书画合璧,意味隽永。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得文徵明一体,擅画山水,其《松径扫雪图》清幽雅淡,别有韵味。
继吴门画派之后,上海地区的松江派兴起,以董其昌为主要代表。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书法上与邢侗、米万锺、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家。其山水画用笔洗练,墨色清淡,不事雕琢。意境高旷深远,风格古雅秀润。《纪游图》册16幅,作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为董氏早期作品,稀有罕见。时作者由广陵至滕阳途中,因病徘徊彭城淮阴时所绘沿路名山胜景。后有沈荃跋,云此为文敏公初第时所作,笔法高秀兼宋元诸家之胜,配上董其昌潇洒俊逸的题跋,堪称二绝。
明代末年,与松江派对峙的是活跃在浙江地区的武林派,以蓝瑛(1585—1666)为主要代表。蓝瑛字田叔,号捷叟、东郭老农等。工书善画,尤以山水著称,画风多貌,虽力追古法,但兼师造化,融会贯通,自成风范,是一位文人化的职业画家。《霖雨苍生图》和《秋林高士图》分别为蓝瑛39岁和42岁时作品,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春山水阁》《云壑高逸图》分别为蓝瑛67岁和70岁时所作,笔力苍劲,雄伟浑穆。
丁云鹏 伏虎尊者图 135cm×60cm
项圣谟(1597—1658),字孔彰,号易庵。他出身世家,祖父项元汴是明代著名收藏家和书画家,父亲项德达、伯父项德新均擅丹青精鉴赏,祖孙三代时称嘉兴画派。受家庭环境影响,项圣谟自幼喜爱绘画,尤爱画松,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项圣谟、金俊明合作《松梅册》中项圣谟画松8幅,绘古松枝干偃遒,碧髯清啸,寓巧于拙,形象鲜明。《枫林山居图》纸本设色,作于崇祯五年(1632),图绘雄峰耸立,红枫苍松掩映之下,一处院落悄然伫立,静寂无声,体现出作者超然物外、断绝尘俗的避世情结。此图为清宫旧藏,极为珍贵。
华嵒 梅竹春音图 139.5cm×45.5cm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擅绘画,不仅人物卓绝,山水画也别具一格,毫不逊色于同时代大家。《梅花书屋图》绢本设色,以平远法构图,绘山环水绕,寒梅吐芳,松梅掩映间书屋悄然伫立。右上角有康熙甲寅年(1674)沈荃题诗并跋,云章侯画山水最少,此作为中州张焜明作,清向绝俗,世不多见也。
馆藏明代绘画中,还有一些难得的孤品和珍品。吕希文《四季花鸟图》卷,绢本设色,按照季节变换的顺序,移步换景逐一展示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之景。工写结合,布局巧妙,设色鲜丽,画尾上角款署:四明吕希文写,钤“吕希文印”。吕希文,生卒年不详,画史亦无考。此卷画风近吕纪,又同为四明人,推测为吕纪后人。孤本传世,实属珍贵之作。②过仪《苍松图》卷,作于明成化十年(1474),以工稳遒劲的笔触,描绘松树春夏秋冬四季之奇姿异态,匠心独运。卷首款署:成化甲午腊月听秋道人写于城南精舍,用赠廷美茂异。过仪字廷章,号听秋道人,活动于成化年间。工画山水及庭园小景,尤善松竹石。为人狷介,放情诗酒,画作遗世少见。此图后附明人王鏊、王穉登题跋,极推许之。
徽籍画家作品丰富也是馆藏明代书画的一大特色。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他擅白描人物,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潜心佛教,所作之佛释人物,尤其神采焕发。《罗汉渡海图》两幅,纸本设色,罗汉们各具姿势,神态逼真。其中一幅裱边有徽州鉴藏家许承尧题跋,云圣华居士画佛冠绝一时,此《罗汉渡海图》为徽州丰南镇仁义寺旧藏,真确可信。《伏虎尊者图》墨笔纸本,水墨写意与白描勾勒相结合,精工细腻而不拘谨,落笔放逸而不草率。左上楷书自题:丙辰夏日佛子丁云鹏敬写。时作者已是70岁高龄,可谓晚年精佳之作。
朱邦,别号丰溪渔隐、九龙山樵等,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活动时间约在唐寅之前,与张璐几乎同时。《丰溪鱼隐图》绢本设色,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边渔夫为求生计,坚持劳作的生活场景。构图严谨,层次清晰,情景生动欲活。
李流芳、李永昌、程嘉燧为新安画派先驱,皆为徽州人士。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号檀园,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健爽利,清标雅韵。《山林读书图》纸本水墨,笔力雄健,墨韵淋漓,逸气飞动。程嘉燧(1565—1643)字孟阳,号松园老人,与李流芳、娄坚、唐时升合称嘉定四先生,天都画派开创者,遗墨极稀有。善画山水,平生喜仿云林,笔墨细净枯淡,萧疏冷逸。《远山古屋图》仿倪瓒一河两岸式构图,绘疏树远岫、平湖秋色,
风格萧疏简淡。款署:万历戊午四月过江见方季康,留此志别,程嘉燧。图左裱边及上方附许承尧跋,云此画从黄宾虹处得来,并对方季康及此图作考证。李永昌字周生,号黄海,与程嘉燧共创天都画派。《春山亭子图》纸本水墨,曾为钱镜塘旧藏。枯笔淡墨绘春山静卧,溪水如镜,万籁俱寂。
渐江 高桐幽篠图 57cm×37.5cm
明末清初之际,姑孰画派诞生于安徽太平府,姑孰籍画家萧云从是该画派的领袖人物。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钟山老人等。入清后避而不仕,潜心于诗文书画创作,不宗旧法,自成其格。《拟古山水图》册8幅原为吴湖帆旧藏,并有其跋语,云萧尺木此册如炼金琢玉,是平生第一绝诣。此册作于清顺治十年(1653),虽谓临各家笔法,但主要还是汲取版画艺术之长,构图严谨,笔法老健。其笔墨之精高,寄情之遥深,绝非平常酬世之作。
二、清代绘画
清初画坛习惯上被划分为正统派和野逸派两大不同阵营,正统派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为代表,并称“四王吴恽”。
王时敏(1592—1680)是 “四王”之首,又被称为“娄东画祖”,是清初正统画派的领袖人物。擅画山水,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松下茅亭图》纸本墨笔,绘茅亭临水,古松遒劲,远山峰峦竞秀。款署:己亥初秋,画为松寰词兄寿,王时敏。尺幅虽小,确是晚年精品之作,能体现其绘画风格。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是王时敏、王鉴的入室弟子,同时又是虞山画派的创始人。山水画以临古入手,融会贯通,以南宋笔墨,运北宋丘壑,创造出秀润多姿的画风画貌,在清代极负盛名。《春山暮霭图》作于康熙己丑(1709)秋八月,是作者仿黄鹤山樵《春山烟霭图》巨轴而作的青绿山水手卷。王翚高徒杨晋获观后不忍释手,奋笔题跋,云此卷云峰烟岫、樵径渔村兼得松雪房山妙处,令人动心骇目。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开创了没骨花卉的独特画风,清新淡雅,形神兼备。《双松流泉图》为其山水精品,设色清淡,秀骨清妙,有别于“四王”摹古山水的固定程式,具有更多文人画的墨戏意趣。《三清图》纸本设色,勾写结合绘水仙苍松古梅,意趣盎然。恽寿平自己对此作也颇为满意,曾三度题跋。
清初“四僧”是指石涛、朱耷、髡残和渐江,皆擅长山水画,风格各异,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是野逸派之典型代表。石涛(1642—1707)原名朱若极,为明王室后裔,国破后出家为僧,云游天下,以绘画为业。山水花卉皆能,用笔纵肆,格法多变;花卉潇洒俊朗,天真烂漫。《蜡梅图》绘淡色蜡梅,疏影横斜,暗香缥缈,款署:大涤子极。其上有清代诗人费锡璜的题诗,以诗入画,相得益彰。
朱耷(1626—1705)亦为明王室后裔,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造型简单奇异,笔墨凝炼,雄奇隽永。尤擅荷花,陈鼎祚《八大山人传》称八大自幼“精绘画,尝写菡萏一枝,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墨荷图》纸本水墨,荷柄以浓墨写出,浅水露泥,残叶纷披,墨气淋漓。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水最高的那枝双钩荷花,扶摇直上,亭亭玉立,高雅绝俗。
朱偁、胡璋、虚谷 梅竹石花卉图 63cm×378.5cm
髡残(1612—1692)本姓刘,出家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石道人等。擅画山水,师法王蒙,构图严谨,繁复细密,意境幽深。《水阁山亭图》浅降山水,构图饱满,重峦叠嶂,草木华滋,缅邈幽深。左上髡残楷书自题七言古诗并跋,署:丁未又四月,石道人。
新安画派是安徽博物院的特色藏品,曾在国内多个博物馆举办过专题展览,颇有影响。新安诸家多为明朝遗民,面对国破家亡之变无力回天,只得寄情笔墨,貌写家山以缅怀旧国。其画风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逸士格调。渐江(1610—1664)是新安画派领军人物,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新安四家。《高桐幽篠图》是渐江为査士标所作,画面朴素简洁,寥寥数笔便将山石之冷峻、翠竹之清幽表现得淋漓尽致。图右下方孙逸题诗,言渐江此作“九龙山下王高士,师笔能分一段神”。
査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懒标等,存世作品较多,在其寓居的扬州地区流传着“家家卷轴查二瞻之语”。《晴峦暖翠图》绢本设色,拟元黄公望笔意,绘远山疏树,溪水潺潺,烟霭渺渺,溪边高士携杖而立,面水沉思。款署:乙卯正月,士标并识于邗沟客舍。此外,馆藏《宿雨初收图》《仿梅道人山水图》《仿北苑山水图》《坐对天江图》《稷稷松风图》《草亭竹树图》等,皆为査士标精佳之作。
相对而言,汪之瑞(生卒不详)和孙逸(?—1658)传世作品较少。汪之瑞《万壑无声图》《东岗三树图》均构图简洁,渴笔焦墨,苍郁悠远,意趣十足。孙逸与萧云从齐名,合称“孙萧”。《溪桥觅句图》青绿山水,清秀简劲,舒朗秀丽,涤尽俗尘。
除新安四家外,馆藏还有程邃、戴本孝等人的作品。程邃(1607—1692)《山水图》册12幅,纸本水墨。每幅均题杜甫诗句,画面描绘的是与诗句相应的风景。后附查土标题跋一幅,云此册乃程邃醉墨也,故多飘逸之致,且韵籁天生。戴本孝(1621—1691)的作品以黄山为题材居多,如《山谷回廊图》《白龙潭图》等,名作《巢民老人观菊图》是戴本孝为名士冒辟疆所作,具闲散雅致之韵。
宣城画派主要是以梅清为代表的梅氏家族。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擅长山水、松石,尤好画黄山,得黄山之真性情。《黄山图》册12幅,纸本设色,拟古代名家笔法,绘天都峰、莲花峰、鸣弦泉、光明顶、云门峰、百步云梯、炼丹台、翠微寺、狮子峰、浮丘峰等黄山诸胜景佳境,且每画均题诗一首,点明画旨。《梅氏五人山水图》合册10幅,纸本墨笔,其中梅清2幅,其子梅蔚2幅,梅清族孙梅庚3幅,梅庚子梅琢成1幅,梅清从孙梅翀2幅。此册齐集宣城梅氏几位大家之手笔,十分难得。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画派,主要成员有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等,史称金陵八家。其中以龚贤(1618—1689)为代表,艺术成就最高。龚贤擅于用墨,喜用积墨法反复皴擦渲染,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画风老辣朴拙,苍劲古厚,墨色浓重,山石树木浑融一体。《秋水板桥图》纸本设色,绘秋湖景色,溪山深秀。设色秀润,意境空灵,体现作者远离尘嚣世俗的高逸情怀。
王谔 观瀑图 190cm×160cm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较为公认的有: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金农(1687—1763)为扬州八怪之首,精篆刻、鉴赏,创扁笔书体,兼具楷隶体势,时称漆书。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馆藏金农墨梅图多幅,多为晚年佳作,且每幅皆有题记,与画相得益彰。《墨梅图》为金农晚年作品,重笔浓墨绘树干遒劲,枝条疏密有致,瘦劲姿媚,勾花点蕊,冷香四溢。款署:七十四翁杭郡金农并题。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擅画兰竹松菊等植物,以画竹最多,成就最为突出。馆藏《墨竹图》《兰竹石图》皆大尺寸堂幅,文石峻峭,修竹傍石而立,疏朗劲秀,兰草幽香。
李鱓(1686—1756)与郑燮相交甚密,板桥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语。他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任意挥洒,气势恢宏。《百事大吉图》拟白石翁题画诗所作,绘古柏苍劲,公鸡矫首傲立,睁目伸颈,引吭高歌,豁然报吉。笔力苍劲,雄浑有力。款署:乾隆二十一年清和月写于竹西寓斋,复堂李鱓。时作者71岁,此为晚年力作。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擅画松兰竹菊梅,简洁苍劲,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自成一格。《双松图》为其晚年作品,临青藤老人双松图笔意,绘双松并立,枝叶交错虬结,形势奇古,笔力雄劲,墨气浑厚,别有一番韵致。款署:乾隆十八年写于金陵,南通州晴江李方膺。
华嵒(1682—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工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皆擅,尤精人物,随意点染,无不佳妙。《西堂思诗图》水墨纸本,绘东晋名士谢灵运于永嘉西堂思诗,梦得“池堂生春草”之佳句的故事。款署:壬子春日雨窗作,新罗山人。《梅竹春音图》设色花鸟,绘梅枝横斜,繁花点点,幽香四溢,丛竹傍石而生,吉鸟引吭高歌,索侣兼送春音。款署:壬申春日,新罗山人写于讲声书舍。这两件为作者中、晚年作品,笔法纵逸超脱,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黄慎(1687—1772)字恭懋,号瘿瓢子,人物画参以草书笔法,用笔粗犷,具有古拙之气。《桃花源图》书画卷,作于乾隆甲申年(1764),黄慎时年78岁,当属晚年精品。图绘桃源胜境的幽美景色和闲适生活,后附黄慎草书《桃花源记》原文并跋。吴昌硕在前引纸题“古春一记”四个篆书大字,并于画后行草书题诗。
袁江(生卒不详)与袁耀(生卒不详)也是扬州地区有名的画家,以山水楼阁界画著称于清朝画坛,画风工谨细致,设色艳丽,富于装饰趣味。《水阁对奕图》应是袁江中期作品,绘绝壁千仞,直入云天,谷底水平如镜,临水阁中高士对弈,款署:康熙丙申三月,邗上袁江拟古。袁耀《秋稔图》为青绿山水,秋高气爽,绿山红树交相辉映,耕作者、垂钓者怡然自得。工整秀丽,生动形象,体现出袁耀界画山水的深厚功底和纯熟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馆藏清尤萃《杏花双雉图》,工笔设色,绘春暖花开,杏花绽放,双雉嬉戏闹春。尤萃,字尗子,生卒年不详,与沈铨同门,作品罕传。此幅被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专家们确认为国内传世孤品,弥足珍贵。
清朝晚期海上画派兴起,代表画家有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等。任颐(1840—1896),字伯年,号小楼,是海派中的佼佼者。《白鹿松贞图》是其中年作品,绘古松苍劲,树下夫妻依依惜别,白鹿仰首凝望,呦鸣难舍。款署:光绪癸未秋七月山阴任颐伯年甫。胡璋、朱偁、虚谷合作《文石花卉图》卷,三
人皆为海派名家,三绝合璧,实为难得佳品。首段为胡璋所绘墨笔文石,造型古拙,笔墨苍劲浑厚,款题:尧城胡璋写石。胡璋(1848—1899),字铁梅,号尧城子,安徽东至人,山水人物兼擅,尤善画梅。中段为朱偁绘牡丹和桃花,朱偁(1826—1900)字梦庐,号觉未,工花鸟,在上海书画界享有盛誉。图以没骨法绘设色花卉,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富贵与清丽并存,款题:梦庐写牡丹桃花。尾段为“海派四杰”之一的虚谷(1823—1896)所补绘梅花,墨笔写枝,圈花染色,暗香幽幽。款署:光绪十有六年春月,虚谷补梅花,此为三人晚年精熟之作。
蓝瑛 秋林高士图 140cm×73cm
沈周 桐荫乐志图 172.9cm×86cm
此外,馆藏还有近现代大家黄宾虹的书画作品300余件,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俱全;技法多样,既有疏淡清逸的“白宾虹”,亦有兴会淋漓、浑厚华滋的“黑宾虹”。书法作品亦是行、楷、草、篆皆具,诸多精品颇可玩味。
龚贤 秋水板桥图 170cm×47cm
三、结语
安徽博物院书画藏品浓墨重彩,馨香流芳,以上所列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些作品能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要归功于收藏家的无私捐赠。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号疑盦,安徽歙县人,著名书法家、文物鉴藏家,与黄宾虹相交甚厚。安徽博物院许多书画珍品皆来自于许承尧的旧藏,如蓝瑛《云壑高逸图》、陈洪绶《秋林啸傲图》、渐江《晓江风便图》、尤萃《杏花双雉图》等。孙大光(1917—2005),安徽寿县人,曾任国家交通部长、地矿部长等职务,平生喜爱书画,省吃俭用,日积月累所获颇丰。为了故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87年古稀之年的孙大光将毕生精心珍藏文物和字画180余件捐献给安徽博物院,其中包括沈周、文徵明、陆治、董其昌、蓝瑛、石涛、邓石如以及“扬州八怪”、清代“四王”等多位明清两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为安徽博物书画藏品增色不少。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陆续推出新安画派、黄宾虹书画展、馆藏书画精品展、孙大光捐赠展等展览,同时加强学术交流与研究,陆续解集出版了一些书画作品图录和研究成果,使得这些珍贵古老的艺术品得以为更多的观众所了解和欣赏。
注释:
①夏文彦《图绘宝鉴》,166页,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二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②那利荣、戴立强整理《杨仁恺先生论古代书画·皖博篇》,《收藏家》2014年第6期。
(本文作者任职于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