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的潮汐—学者、书法家刘灿铭访谈录

2018-01-22刘灿铭

艺术品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书画院书法创作

刘灿铭

江苏靖江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冬龄教授。现任南京书画院院长,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职教授,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教育部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江苏省竹刻艺术研究会会长。

心经 27cm×68cm 2012年

(王登科,以下简称王)作为影响深远的书法家,想请您谈一下书法学习的缘起与心路历程。

(刘灿铭,以下简称刘):我学习书法的缘起在于爱好。小学时写字作业经常被老师张贴,常被表扬,增加了写字的自信。也正由于写字好,从小学到高中的黑板报和刻钢板油印的试卷几乎全部承担,在所谓字写得好的氛围中逐渐长大,这也使我的爱好得以保持。上大学后,本科专业是工科,典型的工科男。长期在工科背景下学习,锻炼了理性思维能力,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创新思维,这些对我进一步学习书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期间正逢中国当代书法的复兴,参与其中,见证了当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书法上承汉魏,遍临“二王”帖学系统,不计各家风格,广泛汲取,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1992年我的作品在全国第四届中青展和第五届全国展分别获奖,获奖带来了自信,自信化为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促使我将爱好最终变成为了书法事业和专业。不忘初心,坚持前行,一定会有收获。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各项展览比赛竞争中成长的,应该说并无其它途经。2002年,由于书法,学校决定我去筹建大学艺术学院,当时工作繁忙人心浮躁。为了节省时间,平复心情,我开始对自己的书法创作重新思考,适当做了些减法,减去那些与我无关的部分,以楷书和草书为主,一静一动。楷书以敦煌写经为基础,草书以张旭大草为根本。以静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平和,以动释放内心的散乱与浮躁。这样的过程不但使我达到了内心的平衡,写字与工作的协调统一,还使我形成了新一个阶段的个人书法语言,它基于敦煌六朝写经书法结构的趣味,隶楷行草书体的综合,而后这种行草书风格被固化,稳定了比较长的时间。这段经历让我的生活、工作、书法融为一体。我觉得这样的书法与人生的结合,是书法家重要的一部分。

王:您第一次参加全国展获奖是哪一年?那件作品创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刘:我第一次全国展获奖是1992年,那一年我在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和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双双获奖。作品是一种手札形式的行草书作品。从风格上来说,取法黄道周、张瑞图等明清的书家,笔法多用方笔,结体上也呈现方的态势。其中所蕴含的并不是单一的明清风格,而是综合融通了在之前学习中涉及的汉隶、北碑、“二王”、苏轼、米芾、王铎、傅山等人的营养,融入了当代书法新的文献资源,比如简牍残纸和敦煌遗书。进行了一种碑帖结合的尝试。因此,虽然整体取方势,但并不显得过于板正,在古拙的情趣中展现出灵动的气息。墨色上,重视其浓枯的对比,有强烈的节奏感。形式上采取了信笺手札的形式,有了一些新的面貌和新气象,让评委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现在看来,仍然存在一些稚嫩问题,但是在当时我的书写风格和表现方式还有一定的新意与特色,表现出了符合时代追求的变通与综合的风格,与众不同。我想这也是当时能够获奖的主要原因。

心到运当七言联 70cm×9cm×2 2014 年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27cm×24cm 2014 年

王:您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现代书法方向博士,导师是王冬龄老师。但在您的作品中还是传统的要素更多一些,那么您是如何理解现代书法或者书法的现代性?

刘:2005年,我有幸考取了王冬龄老师的博士,主攻现代书法方向。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研究的方向和作为流派的“现代书法”还是有区别的,作为研究方向它呈现的是一种非常包容的研究态度。就我个人来说,长期学习生活在传统文化深厚的南京,深受这一方水土的滋养,作品中必然会流露出传统的元素,但我作品的传统不是所谓狭义的“二王”传统,而是在“二王”传统之上更为广泛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已有了与众不同的元素,这个不同实际上也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十多年来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探索,创作了一批现代作品,但总感到现代书法作品不好写,很难有满意的作品。现代书法作为一个流派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大艺术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书法,如何让外国人理解和欣赏其实也是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这个当代书家们做了很多尝试,这些尝试有基于传统本身视角的,也有基于西方艺术视角的,现代书法是这些融合过程的一个阶段性展现。我们始终相信对美的追求是全人类共有的,因而如何找到共同的表达方式,让全世界都能看懂我们书法的美,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也是我们的时代使命。我想这是现代书法的重要使命,也是书法现代性的体现。只是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有很多我们所谓的“江湖书法”也混迹其中,形成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也让不明情况的大众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我认为无论对书法的探索基于什么立场,都还是应该坚持一个底线—汉字。书法的本质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线条的,线条是中西文化共通的属性。但线条是属于汉字的线条,现代书法不能越过汉字,如越过就不能叫书法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选 19.5cm×54cm 2014年

欧阳修《秋声赋》 48cm×18cm×4 2015年

刘禹锡《陋室铭》 70cm×36cm 2015 年

王:您对当今的书法高等教育有着怎样的体会?当代书法教育的症结何在?

刘:当今的书法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学科齐备,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博士后都有设置。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对书法这个学科的重视。目前招收书法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招生人数也有所提高,整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积极状态,对书法艺术起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发扬。但是繁荣发展的势态下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目前没有足够的市场可以接纳书法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了这个专业却很难有发挥所学的岗位,这其实从本质上限制了书法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书法专业参加艺术类考试,文化课成绩相对要求不高。这使得很多并不热爱书法和传统文化的学生,只是为了降低考大学的难度而参与到考试当中,对书法的认知也停留在手艺活上,并不能对书法艺术有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还有一点在于,目前的书法教育活动虽然繁荣,但是从师资、教学资源上来看,与一些传统的老牌学科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书法高等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努力完善。不管怎么说,尽管当代书法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完善的机会。而书法高等教育的出现也是丰富了当下高等教育的内涵,对其范围进行了拓展。

王:您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西行巡展,其初衷是什么?收到了怎么样的效果?

佛无道不四言联 60cm×18cm×2 2014 年

非有实无三言联 44.5cm×17.5cm×2 2014 年

唐·彦谦《游清凉寺》 29cm×60cm 2014年

刘:西行巡展的考虑是出于两方面的。一方面,我的书法取法敦煌写经,带有西域的风格,这是我自身取法学习的一次好机会。另一方面,这是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作为书法家进行关注、思考的一个实践过程。我始终认为作为书家不能仅在书斋中闭门造成车,跋山涉水,造访名碑,行万里路,师法遗迹都是传统书法重要的学习方式。西行巡展对西域文化的挖掘与发扬都是有积极意义的。2015年开始丝路之行,自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开始,途经平凉、天水、兰州、西宁、武威、张掖、酒泉至敦煌,共九站,进行了“丝路心迹”写经书法巡展。这一路上,我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举办了一系列的座谈、研讨会与作品点评交流,引导了当地对丝路传统文化的重视。活动的过程也是我个人修行和修炼的过程,我在途中对各地的书法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考察,基于其诞生地的文化背景,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反馈在我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丰富了我的创作。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当地书法学习者的指导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我在一边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将学习消化过的内容再反馈给当地的书法学习者,互相提升,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2017年以“丝路心迹"同样的主题,以突出现场动态书写经文过程的方式,再次从敦煌出发,一路向西,重走玄奘之路,途经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库车,最终到达阿克苏。是2015年丝路之行的延伸和完善。2015年的平面静态作品展示与2017年的立体动态现场书写过程是完整统一的,在古丝路上全面展示其的写经书法魅力。为不断完善我个人修养做努力。

王:您近日履新南京书画院院长一职,对于此,您有何新的打算和期许?

刘:我最近离开了长期工作的高校,调入了南京书画院担任院长工作。这是我人生艺术的重要转折,从兼职进入专职,角色转换,工作对象不同了,评价体系也不同了,既熟悉又陌生。南京书画院是老牌画院,在全国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历届院长林散之、朱道平、范扬等带领下,取得了丰硕成果,

涌现出了林散之、朱道平、孙晓云、范扬、朱新建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书画家,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受社会好评的精品力作。南京书画院至今有三任院长,林散之为书法家、朱道平和范扬为画家。现在领导的信任重托下我为新一任的院长,重视书法,体现了近些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扬。我当以规划为引领,以创作为龙头,以人才建设为核心,坚持创作、学术和展览三位一体,为把南京书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书画院贡献力量。书画院的核心任务在于创作,不但要有精品力作,还应当反映时代风貌,特别是要有反映南京主题的作品。书画院虽然以创作为主题,但是没有学术思考,作品的创作品味则很难有提升。对书画家学术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对于创作大有裨益。同时也能够展现出画院书画家的学术气息,体现体制内书画家的创作高度。我希望能够同各位同仁一起,在创作上有更广阔的时代视野,行万里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响应党的文艺方针,增加文化自信,下基层体验生活,创作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同时具备社会担当和义务,主动融入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已,把社会的感悟写入作品,使作品更具时代感染力。通过一系列精品力作,以作品说话,共同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书画院。

猜你喜欢

书画院书法创作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书法欣赏
中国书画院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关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