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与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研究

2018-01-22刘兰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意识环境

刘兰芳,罗 静

(1.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湖南安乡县黄山头中学,湖南 安乡 415621)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严峻形势。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们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环保意识需要从小做起,基础教育理应承担环保意识培养的重任。如何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中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也就成为中学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地理课程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核心课程,研究地理教学过程中环保意识培养策略是地理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阶段是人们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该时期的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利用这个时期,可以让他们了解环境现状,明白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自觉性,提高他们处理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中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其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3]。加强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可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伟大复兴。

1 地理教育在培养环保意识中的优势分析

1.1 地理教学能提高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现今社会的不断繁荣,环境污染也随之产生。小到我们空气中的微粒子,大到我们生活的浩瀚宇宙,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出现、变化都是不一样的。为了治理环境问题,需要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对待环境问题要以综合性、区域性的思维来考虑。而研究地球表面和人地系统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复杂的因素是多种方面造成的,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综合体。这就造成了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为了展现各地域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地理学把区域作为研究地域分异的核心。地理教师在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动态性、空间性等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治理环境问题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认知水平上,地理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2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2012年初,经过数次修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初中地理新课标从前言与课程目标分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要加强对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要求,如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初中地理课程“要培养中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地理课程要突显现今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4]”。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始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在与新旧课标对比中发现,新课标增添了许多关于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如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了5个中学地理课程特点,分别阐述了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的知识技能方面,新课标着重突显出要使中学生开始意识到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提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高中地理的基本理念[5]。由此可见,无论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还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都积极倡导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1.3 地理教材涵盖丰富的环境知识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共开设9门学科,它们是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在这几门学科中,地理是涵盖环保知识最多的课程。在我国现有的多个地理教材版本中,无论是湘教版还是人教版等等,都将环境问题及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纳入教材之中。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上下册为例,可见其环境知识的丰富性(表1)。

表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有关环保意识培养内容

2 地理教学实施环保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掌握地理教学中实施环保意识培养的基本情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QQ群以及微信群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数据与信息。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省衡阳市华岳中学和衡阳市十五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以及衡阳市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共发放50份教师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2份。共发放400份学生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83份。

2.1 参与环保活动情况

参与环保活动是树立环保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直接感受周围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正视环保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发现56.70 %的地理教师经常参加环保类的活动,24.20 %的地理教师偶尔参加环保类的活动,而19.10 %的教师很少参加环保类的活动(图1)。说明大部分老师重视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在关于是否带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调查,其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看出只有11.9 %的地理教师经常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关于环保类的活动,16.7 %的地理教师只是偶尔组织带领学生参加环保类的活动,71.4 %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参加关于环保类的活动。以上数据分析说明大部分地理教师能够在意识上及行动上重视环境保护,却不能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关于环保类的活动。导致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是老师担心学生在参与环保活动中有太多不可预料的危险。

图1 地理教师参与环保活动情况

图2 地理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情况

2.2 环境知识掌握情况

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时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所以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中地理教师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尤为重要。关于环保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结果如图3、图4所示。由图3看出 52.4 %的地理教师认为对环境知识非常了解,而选择对环境知识只了解一点的地理教师为47.6 %。通过实际访谈中得知,部分地理教师并没有深入了解环保知识,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高。由于地理教师自身对环境知识的兴趣程度不高,导致地理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环保知识过程中传授环保知识的不全面。由图4看出,只有15.6 %的中学生非常了解环境知识,35.8 %的中学生对环境作了一般了解。而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环境知识,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环保认知水平较低。

图3 中学地理教师对环境知识掌握情况

图4 中学生环境知识掌握情况

2.3 环保知识内容讲解情况

关于地理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处理的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图5表明有88.1 %的地理教师会详细讲解环保相关内容,16.7 %的地理教师会事先考虑是否为考试内容,如是考试内容就详细讲解,否则不会过多讲解。关于是否对学生讲授教材以外的环保知识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图6)。经常延伸的地理教师仅为26.2 %,偶尔延伸的地理教师为66.7 %,而很少延伸的地理教师占到7.1 %。表明大部分地理教师在讲授环保知识停留在照本宣科,没有广泛地、深刻地向学生延伸环保知识。通过实际访谈得知,许多地理教师由于教材内容过多、教学时间不足以及应试教育重视学生成绩等原因导致了较多地理教师在教学期间选择详细讲解教材中的环保内容,没有延伸课外环保知识。

图5 中学地理教师处理教材中环保知识情况

图6 中学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外延伸环保知识情况

2.4 环保意识培养方法情况

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图7反映66.7 %的地理教师选择了课堂讲授,4.8 %的地理教师组织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竞赛,4.8 %的地理教师选择举办专题讲座,选择指导学生课外环保活动的地理教师为23.7 %。由此可见,大部分地理教师对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主要方式为课堂讲授,仅少部分地理教师会选择其他方式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经过对地理教师的访问中得知,大部分地理教师选择在课堂内讲授环保知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运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图7 中学地理教师环保意识培养方法情况

3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策略建议

3.1 增强地理教师环保知识的储备与更新

要达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目标,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在对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中,地理教师是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7-8]。想要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环保知识储备,还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身掌握的环保知识,而且在教学中要全面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在传授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地理教师更要在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人地观,重视自身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地理教师环保知识的储备与更新,不仅是教师自身内在因素来推动对环保知识的存储与更新,也可利用外在因素促进地理教师对知识的存储,如在学校中定期举行环保知识比赛等活动,让教师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中增强环保知识的存储与更新。

3.2 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1 创设环境情景,发挥学生环保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减少教学难度,加强学生感性认识[9-10],同时能使单调无趣的课堂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很快融入到环保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影响”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穹顶之下”视频,提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会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以及我们身边是否有这种现象等问题,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复述学生回答情况,随后展示该类现象所产生后果的照片让学生观看,请学生们说出观后感,增强学生对该类现象的认识,最后启发学生运用该类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创设环境情景相对于传统教学讲授法而言,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环保污染的危害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环保意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2.2 分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具有较强的好胜心与表现心,特别是在比赛中,中学生的好胜心尤为突出。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该时期的性格特点,运用分组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是对转变由教师一人控制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11]。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15分钟内找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破坏文化遗产的因素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派出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对各个小组进行评分,根据小组之间讨论的程度、配合度及最后发言这三方面进行打分。最后进行分数统计得出优秀小组,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分组比赛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吸收环保知识,增强环保知识的储备量。

3.3 在课外活动中拓展中学生的环保知识

由于环境科学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要想使学生环境教育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需要通过地理课外活动来渗透环境教育[12]。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来获取书本以外的环境知识。

3.3.1 定期举办环境知识小课堂,让学生获取环保知识

定期举办环境知识小课堂,结合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让学生当小老师,对环保知识进行讲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可以通过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全方面了解环保知识。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对于“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热带雨林气候“地球之肺”的作用。随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热带雨林现状及破坏后果等资料进行收集并讲解。通过学生当小老师的方法来讲解破坏热带雨林后所带来的的环境问题,比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述更为有效。因为学生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会接触更多的关于环保知识内容,比课堂中地理教师讲解的内容更要广泛,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关注环境问题的习惯。

3.3.2 成立环保小组,使学生多途径掌握环保知识

为扩展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取途径,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成立环保小组。在课前地理教师根据教材布置下节课所要收集环保知识的内容。比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人口增长过多,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地理教师在课前一至两天内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一组学生利用报刊杂志搜集法收集问题,一组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法收集问题,一组学生利用访谈法收集问题等等。随后,学生将运用不同方法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报,地理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掌握学习环保知识的途径,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对以后学习环保知识增强了自信心和提高了学习兴趣。

3.4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中学地理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环保知识。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环保知识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譬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美国》中,分为三个部分介绍美国,在第二部分“高度发达的经济”中说明了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但是在美国农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黑风暴”曾多次爆发;地理教师可以利用“黑风暴”产生的后果,向学生传授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对人类生活、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得出结果,并要求学生列举身边由于农业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案例。通过学生自主找出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刻印象,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使学生从潜意识里转变对环保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地理教材中还有多种关于环保知识的例子,例如在介绍巴西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亚马逊雨林的现状,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恶劣,使学生养成节约纸张、废物利用等正确的环保行为习惯。总之,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涵盖的环保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环保认知水平,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 结 语

现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深刻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民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的实效性。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同时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中学教育理应承担环保教育的重任。地理教学以其“倡导环境教育,富含环境知识”等优势,成为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课程。中学地理教师必须积极探究实施环保意识培养的策略,广泛地对中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知识传授、探索等等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提高中学生的环保素养。调查发现中学生环保知识了解不够,环保认识水平不高,存在各种不良环境行为,这与地理教师不重视环境教育,传授环境知识方式单一,较少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等等存在一定的关系性。因此,在对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地理教师端正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加大自身对环保知识的储备与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多渠道的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提高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内联系教材内容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更要在课外联系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学生改变自身破坏环境的行为,并能制止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地理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外活动中拓展中学生的环保知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 王亚平.地理教学中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 刘 一,杨慧华,曾国华,等.广州地区中学生环保知识与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广州环境科学,2016,31(1):45-48.

[3] 刘兰芳,肖咏薿,周松秀,等.衡阳市中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6):88-9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杨雪.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7] 刘文勇.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8] 陈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初中地理教育创新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5):61-63.

[9] 蔡淑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0] 袁会林.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143.

[11] 鲁晓庆.中学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12] 黄建华.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编校 陈志阳)

猜你喜欢

中学生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