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韭黄的栽培管理(2)

2018-01-22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吉林长春130022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8年7期
关键词:韭黄入窖鳞茎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周淑荣 董昕瑜(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

●刘佳贺(长春市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2.4 韭黄栽培的方式

韭黄栽培方法各地不尽相同。南方和西北地区主要在露地进行,利用各种覆盖物(培土、草棚、盖瓦筒和草筒、秸秆、马粪、落叶等)加以覆盖,使韭菜叶或假茎不见阳光,从而形成韭黄。见于广东、福建的瓦筒覆盖黄化栽培、四川成都的草棚黄化栽培以及甘肃兰州的麦草黄化栽培,北方地区主要是保护地韭菜软化栽培(大拱棚、中拱棚、小拱棚和日光温室),现今普遍采用的是培土黄化栽培、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栽培等。

2.4.1 小拱棚韭黄生产

2.4.1.1 开沟 封冻前,在两畦间约1.4m处中间开沟,沟宽约70cm、深约50cm,挖出的土加河沙和有机农家肥各一车,混合后填沟里,上面覆盖防冻物或旧塑料薄膜以防冻。

2.4.1.2 夹风障 11月初至12月末夹风障。风障沟离韭黄畦西北约30cm,为防止风大吹倒,每隔约5m立1根水泥柱或木柱,夹风障材料用草毡或玉米秸秆等。风障背面下端培土防冻,培土30~40cm,在保证不倒伏的情况下,风障与地面呈70°角。

2.4.1.3 支拱架 11月中旬前支完拱架,先夹风障,后建拱棚。在畦内沿东西向每隔约70cm用宽约4cm、长约3m的竹坯设拱,拱棚高约70cm,竹坯下设木立柱,以加大承受力,拱棚北端与风障之间的空隙用稻草等填实防寒。

2.4.1.4 扣棚膜 1~2月初(立春前后),将畦面肥沃土壤就地整平,扫净韭黄秸秆基叶,然后扣棚,盖草帘。

2.4.1.5 通风降温 根据天气情况,结合培土、松土及拢土等项操作通风和降温,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

2.4.1.6 培土软化 当韭黄苗长到 1~5cm时,选晴暖天气进行第1次培土,以后间隔几天培土一次,至收割共培土3~4次。前期培土,以拢土不压住或稍压住韭黄叶尖为宜,总培土量以能将地上部分叶埋住10~20cm为准,土深10~15cm。最后一次拢土时,要双手分别放在韭垄两侧,同时,将两侧的覆土向韭株中上部拢去,培高一点。以后放叶,增加产量,不再培土。

2.4.1.7 收割 立春时分,小拱棚覆盖的韭黄生长 40~50天,可收割头刀。每次割后均留茬1~2cm,当年新韭收割1~2刀,一般不再收割。

2.4.1.8 割后管理 惊蛰前,尤其是春节前收割完最后一刀韭黄后,为防止冻死韭根,不要浇水。可采取保留培土保温或采用扒出培土盖碎草、薄膜等方法保温。惊蛰以后,将培土等防寒物撤出畦外,趁湿划锄畦面,施土杂肥15000千克/亩,暂不浇水,顺韭畦灌药,预防韭蛆危害,使韭黄安全缓慢地生长养根。

2.4.2 温室韭黄栽培 其栽培管理同小拱棚韭黄栽培,只是早上市和早管理。扣膜时间在11月初,元旦时可采收。此种栽培比小拱棚韭黄栽培病害重,因此,要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排湿,适时提早喷施杀菌药剂防治病害。

2.4.3 地窖囤栽

2.4.3.1 选地建窖 地窖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质黏重、结构紧密、背风向阳处。每亩大田挖一个长6~8m、宽约3m、深0.8~1m的窖,窖向坐北朝南,四壁直立,窖底疏松平坦,窖顶用梁支撑,窖梁间隔约50cm。梁上用玉米秸秆或棉花秸秆蒙顶,秸秆按顺序放置,排放要紧密,以保证秸秆有足够的支撑力,然后在秸秆上面均匀地堆放一层农家肥作为提高窖温的产热物,两者的总厚度达到20~30cm。在窖顶留出1~2个窖口,以方便进行韭根入窖操作,预留窖口,宽约0.5m。在韭窖建好后,晾5~7天。韭根就可以入窖。

2.4.3.2 刨根 11月下旬至12月中、下旬进行刨根。刨根过早,韭菜地上部分的养分还没有完全转入根部,会导致入窖后产量降低,还会因为入窖后气温高,出现早发芽或腐烂;刨根过晚,由于土壤结冻,刨根时既费工又容易损伤鳞茎。刨根时,先清除韭菜上部的枯叶,然后用犁浅耕,韭根挖出后,将韭根上连接的土块轻轻敲碎,如果根状茎湿度过大,应晾晒半天,使水分稍稍蒸发,再进行敲打,避免伤到根状茎,保持须根完整。刨出的韭根梳理整齐,剪去须根枯死的部分,然后再整理摆放,等待入窖。整理好的韭根尽快入窖,勿长时间放置,以免发生冻伤、失水。

2.4.3.3 入窖排根 入窖前,先调制好营养泥浆,把约50℃的热水倒入容器中,再放入肥沃的淤泥,搅拌成糊状,然后将捆成把的韭根放入泥浆中,蘸满泥浆后捞出。从靠墙的一端排根,排根时,使韭嘴子处在同一平面上,每把韭根要挤紧,这样,方便韭黄收割。为了方便人入窖检查韭黄生长情况,排到窖口处时,留出直径约50cm的空地,排根结束时,用土掩埋留下的空地。覆盖预留窖口时,先在靠南边的地方留出窖门,以方便检查窖中的温度、湿度和韭黄的生长情况。窖门长约70cm,宽度与预留的窖口同宽。预留的窖口与前面的覆盖方法相同,窖门覆盖主要以农家肥为主。如果天气寒冷或雨雪过多,为了提高窖温或防止雨雪水渗入窖内,可在窖上覆盖一层地膜,然后在上面用秸秆压实。

2.4.3.4 韭黄管理与收割 韭根入窖后10天是韭根发芽阶段,窖内温度保持在9~10℃,当韭芽长至5~6cm时,适时浇水1次,以后每8~10天检查1次水分,如果根部湿润,叶鲜艳,就不用浇水。浇水时,用温度较高的井水浇灌;如果用河水浇灌会降低窖内温度,从而延迟韭黄的收割。韭黄生长后期,窖内温度保持在18~22℃,如果达不到此温度,应更换窖门上的农家肥,以免影响韭黄的生长。在韭根入窖30~35天、韭黄长至30~40cm时,就可以在晴天开窖收割韭黄。收割时,先从窖门口空地开始收割,收割时留茬不要过高,割茬紧贴韭根的凸起部分,避免伤害韭黄的根部。收割后要向窖中均匀地撒些沙土,以加快韭根割口的愈合。之后,晾窖1~2天,再进行封窖,更换窖门的农家肥,这样,韭根就开始下一轮的生长发育。经过大约20天,就可以收割,健壮的韭根可以收获韭黄约4次。

2.4.4 天津市韭黄夏季软化栽培 夏季生产软化栽培的韭黄,主要是从5月下旬到9月下旬,多结合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提供特菜商品。

2.4.4.1 软化设备和准备 陶质瓦盆,高约35cm,盆口直径15~17cm,盆底直径约12cm,盆口处厚约1cm,盆底厚不宜小于1.5cm,以减少外界高温对韭黄生长的影响。另外,还要准备旧苇帘或替代品,在雨后暴晴时进行遮盖,以免植株发生灼伤;雨后还要搭好架,备好薄膜防雨。

软化栽培韭黄本田,春季定植时,行距40~50cm、穴距约25cm,每穴丛栽20~30株。加强肥水管理,至5月底停止浇水,准备进行软化。采取丛(撮)栽的韭菜都是多年栽培,如果利用不是当年定植的韭菜进行软化栽培,早春不要收获,即使根株强壮,也只能收割一次。在早春萌芽以后要将韭菜行间的畦土扦松后培到行间(倒扒沟),使韭菜叶鞘部分外露,以增强韭菜的健壮程度。到5月上旬(立夏)再把垄沟耧平,改成平畦以便浇水追肥。在立夏前后每隔2~3天浇水一次,共浇5~6次;在浇过第3次水后进行追肥,追施充分发酵过筛的粪肥。如有机肥源不足可配合追施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化肥。在5月底前停止浇水以便软化。品种可选用大青苗和立青苗,特点是生长势强,不易倒伏,但是近年来用的较多的是中冬韭、竹竿青、大马蔺和犀浦韭等生长势强、不易倒伏、株型直立的品种,也可用于夏季软化栽培。

2.4.4.2 扣盆软化 扣盆前将青韭收割后,用锄松土,用平耙耧平。当韭芽刚露出畦面时,及时用瓦盆逐次按撮扣盆,并压紧不可透光。如果扣盆失时,将影响软化效果。在软化过程中防止畦面积水,以免发生腐烂;雨后暴晴要用苇席进行覆盖,防止瓦盆过热发生灼伤。

扣盆后气温高时,6~7天即可收获;若在初夏或秋后则需每隔9~10天收获1次。另外,为了保证天天有收获,可根据市场销售需要分期进行扣盆。每亩可收割韭黄600~750kg。

2.4.4.3 软化后的管理 韭黄收割后,刀口需经约2天愈合,此后即可追施氮素化肥和浇水以恢复长势,每亩施硫铵25kg。当幼苗长到约20cm时,再每亩追施发酵过的粪肥1500~2000kg。如果长势较壮,可在恢复后再扣盆做第2次软化。但是一般仅软化一次。直到9月下旬先行填土压根和追肥、浇水,使鳞茎和根部蓄积丰富的养分,为来年生产做准备。另外,在3月上旬、5月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这几个关键时期,要做好韭蛆(迟眼蕈蚊)的防治,除使用药剂外,春季结合耕作进行剔韭,晾晒3~4天将韭蛆晒死;秋季采取灌水,灌水量要淹没垄背,每天早、晚各浇灌一次,连续灌水3天,即可使韭蛆窒息死亡。

2.4.5 山西省土窑洞生产韭黄 山西省土窑洞韭黄颜色鲜黄,嫩香可口,质柔软富辛香味,是供应元旦、春节和元宵节的佳品。

利用土窑洞在深厚的黄土层下、保温容易、洞内温度变化小的优点进行韭黄、蒜黄等特菜的软化栽培。土窑洞构造简单,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一经挖成能使用60~70年。

2.4.5.1 建造 选址在深厚的黄土层断崖下,选洞口朝南的向阳背风处,以黏重土质最佳,土窑洞建成后能年久不坏。沙质土不宜建土窑洞,有塌落的危险。另外,还需考虑距村庄适中,有运输通道,水、电使用方便,既好看管又不易受干扰。

2.4.5.2 挖洞 挖成拱圆形洞,中间高约2m、宽3~3.3m,洞的长度不一,短的约10m,长的可达30m,视地形和需要而定。洞挖成后,在洞内地面中间留一条约30cm宽的过道,过道两边为栽培床,栽培床每隔2m用立起的砖块隔开,以便于囤韭根和浇水,栽培床面低于过道约10cm,用炉渣铺约6cm厚,压实。炉渣铺一层能用多年。在栽培床靠近洞口处用砖筑起约1m高的墙,以防每次开洞口时冷风直接吹入栽培床。矮墙外边是管理人员的住处,靠洞口一角垒一土炕,紧靠土炕一端用砖砌一火炉,火炉烟道通过土炕内,经土墙内的烟道排到洞外。洞口只留一门出入,不留窗户,严寒季节在洞口门上挂一棉门帘。洞内可安装LED灯,只在浇水、收割时使用。土窑洞本身能保证一定温度,洞内温度靠炕火调整。

2.4.5.3 韭根培养 培养韭根的主要品种有马蔺菜、黑韭、月月韭、汉中冬韭及791韭菜等。

早春土地解冻后,将地耕翻耙平,作成宽约1m、长约10m的畦,每亩施腐熟农家肥4000~5000kg。再均匀翻地一次,整平畦面,即可播种,播种量为每亩4~5kg。种子撒播后覆土,用脚将畦面镇压一遍,然后灌水,此后一直保持畦面湿润状态,不等地皮干就灌水,灌水2~3次,直至出苗。出苗前喷施50%的除草剂 1 号,每亩用药 100~150g,兑水 60~80kg,均匀喷于畦面,防除杂草。

窑洞栽培韭黄是用2年生韭根。韭菜播种当年不收割,来年6~7月间收割2次后不再收割,培养壮根,每亩追施腐熟的人粪尿 1 000kg或硝酸铵10~15kg。此后开始抽薹,如任其开花、结实,将消耗鳞茎养分,一般是在抽薹后拔除花梗、出售韭苔,至晚秋挖韭根。

2.4.5.4 软化栽培 在立冬前后2~3天挖韭根。挖根过早,因为天气暖,容易发新芽;挖根过迟则土地结冻不能挖掘。挖韭根时,先铲除地面上的枯叶再挖韭根,避免挖断鳞茎上着生的须根(因须根内同样积累有养分),打碎土块,抖净碎土,运回贮用。

2.4.5.5 韭根贮藏 挖起的韭根一时用不完,可排开时间陆续囤入窑洞,需妥善存放。平铺地面约30cm厚,上面盖一层7~8cm厚的土即可。堆层过厚或时间过久,容易发热生芽;散置地面则容易蒸发失水,使鳞茎枯干。

2.4.5.6 囤韭根 囤入窑洞前2天,将露地存放的韭根搬入洞内暖根,然后将韭根整理干净,理齐顺须入根,捆成束,一株株靠紧,一束束挤紧囤入栽培床内。鳞茎的须根长8~10cm,为使手离开后不致松散,每囤入一束后用砖块(或铁钎)挡住,直至囤满栽培畦。囤韭根以挤紧为原则,这样既能增产,又能节约面积。

2.4.5.7 浇水 囤韭根结束后,立即浇水。第一茬韭黄生长旺盛,需要水量大,浇水量要大些;第2、3茬可适当减少浇水量,第3、4茬需水量显著减少。韭黄叶尖端有水珠时,则表明水分充足不需要再浇水。在低温大水情况下易造成烂叶、烂根,影响产量和品质。

2.4.5.8 温度 韭菜是喜冷叶菜类,生长适宜温度为14~24℃。窑洞优点是易于保温,温度变化小,实地观测窑洞内温度经常保持在14.8~15℃、相对湿度100%、地温16℃,这些条件适宜韭黄生长。

2.4.5.9 收割 韭黄长到25~30cm高时就应收割。从囤韭根算起,第1茬经15~16天就能收割;第2茬生长最快,只需13~14天;第3茬需15~16天;第4茬后,因韭根内贮藏的营养消耗多,生长缓慢,每次约需要20天,产量也低,至第6茬产量更少。实验观察1kg韭根能生产500g韭黄,2年生韭根亩产韭根 750~1 000kg,生产韭黄 380~500kg。软化的韭黄,颜色鲜艳美观,第2茬品质最佳,叶宽、粗壮整齐。收割时,应在韭根基部以上留约3cm,以利下一茬生长。

2.4.5.10 贮藏 每年春节市场需求量大,需要先贮藏一部分供节日上市。一般将洗净、整理好的成捆韭黄基部向外、叶尖向里,整齐码入圆形筐内,放在 4~ 5℃的室内贮藏,每捆向外的基部逐渐解冻。出售前2天取出,放在约2℃的室内使其缓慢解冻,否则,会造成韭黄萎软。解冻后的韭黄依然新鲜如初。

3 病虫害防治

3.1 病害

3.1.1 灰霉病 叶面上发生浅灰褐色至白色小点,由叶尖向下发展,形成棱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扩大后相互融合使半叶或全叶枯死;潮湿时,病斑表面生稀疏霉层,发黏,伴有霉味。

防治:预防低温、高湿。发现病株后,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密闭保护地每亩用速克灵烟剂350~400g,熏烟 4~6 小时。

3.1.2 疫病 病斑初呈水浸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不久整叶变黄凋萎;湿度大时,病斑软腐,表面生稀疏的灰白色霉,假茎被害呈水浸状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软腐,叶鞘剥离。鳞茎、根部受害,呈水浸状浅褐色腐烂,纵切鳞茎内部组织呈浅褐色。整株停止生长,枯死。

防治:轮作;防止畦内积水。用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10天后再灌根1次。

另外,还有菌核病、绵疫病、紫斑病,炭疽病、根腐病、锈病、根腐病及斑枯病等,可根据发病情况采用相应药剂进行防治。

3.2 虫害

3.2.1 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俗称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1993年由国外传入海南,现已扩散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寄主叶片产卵,吸食叶汁。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钻蛀为害。一片叶常有多条幼虫潜食。

防治:严格检疫。实行与非喜食蔬菜轮作。成虫发生盛期或盛末期,设置黄板诱杀成虫。用阿维因菌素(40%的绿菜宝乳油、0.9%的北农爱福丁乳油、1.8%的害极灭乳油、1.8%的虫螨素乳油)、低毒有机磷(48%的乐斯本乳油、绿威乳油)、沙蚕毒素(20%的杀虫双水剂)不同类型药剂轮换使用防治。保护地采用常温烟雾施药。在生产中提倡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杀虫单或高效氯氰菊酯混用,或使用混合制剂。

3.2.2 地蛆 为葱地种蝇(葱蝇)的幼虫。幼虫蛀入鳞茎,引起腐烂,轻者形成黄撮子或黄条,重则鳞茎顶芽被破坏,死亡。

防治:忌用生粪;防根腐病和塌秧,避免鳞茎发臭招蝇产卵生蛆。

3.2.3 韭蛆 韭蛆为迟眼蕈蚊的幼虫。幼虫集聚钻食假茎和鳞茎,致植株叶片瘦弱、枯黄、萎蔫、断叶、腐烂至成片死亡。

防治:移栽时,用辛硫磷稀释液浸根;羽化期喷灭杀毕、溴氰菊酯、二溴磷或辛硫磷等毒杀。

3.2.4 葱蓟马 被害叶现灰白斑,叶尖枯黄,严重时叶片扭曲枯萎。

防治:用马拉硫磷、乐果、辛硫磷、巴丹、乙酰甲胺磷、亚胺硫磷、灭杀毙等防治。

另外,还有葱须鳞蛾、蝼蛄、蛴螬等害虫,可视发生情况采用相应药剂防治。

4 食用

4.1 营养成分

据测定,浙江杭州产韭黄(韭芽)100g食部88%,能量96kJ,水分92.8g、蛋白质1.5g、脂肪0.1g、膳食纤维1.2g、碳水化合物4.1g、灰分0.3g、胡萝卜素40、硫胺素0.02mg、视黄醇当量7、核黄素0.02mg、尼克酸0.4mg、抗坏血酸7mg、钾153mg、钠10.2mg、钙 23mg、镁 9mg、铁 2.8mg、锰 0.15mg、锌0.26mg、铜 0.07mg、磷 7mg、硒 0.42mg。氨基酸含量异亮氨酸31mg、亮氨酸49mg、赖氨酸54mg、蛋氨酸24mg、胱氨酸24mg、苯丙氨酸24mg、酪氨酸23mg、苏氨酸28mg、色氨酸12mg、缬氨酸44mg、精氨酸37mg、组氨酸13mg、丙氨酸90mg、天门冬氨酸126mg、谷氨酸433mg、甘氨酸40mg、丝氨酸36mg。

4.2 功效

韭黄性温,味辛,具有保肝护肾、补肾起阳的作用,而且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成分,有助于疏调肝气,起到保肝护肾的作用。

4.3 菜肴举例

韭黄炒鸡蛋。原料:韭黄50g,鸡蛋3枚,红椒1个,食用盐3g。

做法:将韭黄洗净切段,红椒洗净切圈,鸡蛋打入碗中,搅均,加入食用盐搅拌均匀。油锅烧热,转至中火,倒入鸡蛋液炒至凝固。将韭黄、红椒倒入油锅中,与鸡蛋拌炒,待韭黄变软后,放入食用盐,装盘即可。

以韭黄做食材,还可做成多种菜肴,如韭黄炒肝尖、韭黄腰花、韭黄黄豆炒牛肉、锅仔韭黄鸭血、韭黄炒虾仁、韭黄炒河虾、擂辣椒炒韭黄、韭黄锅巴、韭黄炒香干等。

4.4 选购与保存

4.4.1 选购 挑选不腐烂、不黏、色泽鲜艳的新鲜韭黄。

4.4.2 保存 用带帮的大白菜叶,把韭黄包住捆好,放在阴凉处保存。

猜你喜欢

韭黄入窖鳞茎
百合鳞茎的采收与贮藏保鲜技术
百合
韭黄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
迷你文心兰养护手册(下)
高温高湿环境对酒醅入窖理化指标影响
冬季蔬菜窖藏方法
韭黄无公害生产栽培措施分析与研究
普定韭黄 香飘海外
习酒浓香型制酒糟醅接种探讨
韭黄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