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路径探索

2018-01-22孔张涵

法制博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律意识信仰

孔张涵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14年10月20日,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颁布依法治国战略,确定了法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核心要件。继而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为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全民知法、守法、用法,毋庸置疑法律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愈来愈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梦伟大复兴的承继人。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法治意识和坚定法治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涵义

所谓法律素质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是指法律知识,二是法律意识,三是法律信仰。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律信仰,并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1]。即培养大学生知法、守法、信法的素养。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检视

(一)掌握的法律知识匮乏

大学生正处于接触学习新事物最好的时期,而大学中除了对于法学专业的同学开设的专门课之外,涉及到法律知识的公共课十分少,仅有“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素养”一门,而其中完全讲解法律的版块又是少之又少。对于这样的课程,同学与老师之间总是存在着“与专业课不相关随便考考通过即可”与“同学们不爱听,我也不必涉及过深”的“默契”。由此导致同学们即便在课堂上听之一二,也只是了解浅显的内容,若真是遇到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无法用掌握的法律知识去应对。其中也不乏部分法律专业以外的学生虽有心去学习,但往往因为过程无趣,仅仅是开始便已经放弃了。所以途径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相对匮乏。

(二)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进入法制化进程的时间较晚,法律观念全民化普及的工作开展的较为缓慢,并且远远达不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在很多刑事案件中,行为人总是会表达出“我不知道我的行为是犯法行为”诸如此类的话语,其中不乏大学生如此为自己开罪。然而法律是规则之法,不会因为主观上的不知去断定一个人无罪。尤其在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多,范围扩大,作为拥有高素养、具备高技能的知识分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将会对社会产生更高危险的可能性。其次,大学生相对处于一个较为安逸、安全的环境,对于社会上的复杂的现象接触较少,从小到大了解到的都是校规校纪,都是老师告诉他们怎么做是不对的,而自身却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自身的行为,缺少自身的能动性,由此法律意识处于较为淡薄的阶段。

(三)法律信仰的缺失

信仰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法律信仰最为之有效。生活中遇到的侵权行为,遇到的对于人身、财产的伤害行为亦或是遇到的纠纷矛盾问题,法律都是最坚强的后盾。但是往往会被人束之高阁,其中也包括懂知识有素养的大学生。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受到一代一代人的影响,大脑里对于权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可否认中国官僚思想的毒瘤在社会没有根除,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刻到,导致对于法律缺乏信任感。由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是极其重要的。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路径探索

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其次要以尊重权利、追求正义为核心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大学生内心,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遵守、运用新法律、法规,最后要培养大学生对现代法治充分的信任感和依赖感,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相信司法机关、执法机关能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2]

(一)增设各类法律知识课程,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

大学生接触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在于课堂的教学,丰富法律知识也不例外。在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素养”这一门课,既然要重视法律教育,那么就应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学时的比重,尤其将法律素养这一版块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其中可以效仿法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加入案例分析的环节,由老师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由此促进同学们对于知识的领悟程度;或者增添“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亲身去感受,更便于对于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各高校可以将法学专业的课程设为开放网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全校的同学都可以共同学习。为了保障法律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采取法学知识为一门学科门类,修读合格即可毕业的方式去敦促同学们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

(二)提升法律意识,营造法治校园的氛围

法律的全民普及方能建设成为法治强国,其中对于思想意识形态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学校作为重要的培养主体,应当在校园内展开一系列宣传法律的活动。各高校可以开设法律协会和关于普法的社团。学生之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群聊等方式,将法律知识以趣味的方式传播,培养同学的法律意识。同时可以设立法律周、法律文化艺术节,在这期间,举办法律知识的竞赛,模拟法庭的比赛以及法律知识辩论赛等,以学生亲身参与的方式传播法律的知识,从而形成法律意识。其次,可以让法学专业的同学自发组织法律小课堂,尤其是讲解关于“消费者维权”“劳务合同”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同学们真正将法律运用到学习之中,便会逐渐形成法律意识。

(三)推进实践教育,坚定大学生法律信仰

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当今社会越来越依靠法律,那么对法律避之不及的态度就显得不合时宜。大学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将宣传教育法律的途径拓宽,让学生们深切的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积极地去发现法律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其并不是洪水猛兽也不会屈服于权力,只会手持正义的天平,维护合法的权益。各高校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入法庭旁观庭审、组织观看法律短片以及参与到法律诊所各项活动中去,以此将庄严的司法机关置于学生们眼前,让他们了解到法律的权威,从而坚定对于法律的信仰,相信法律是解决问题的依靠。

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我们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唯有大学生知法、守法、信法,才能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彭海.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育[J].教师育人(高教论坛),2014(4):24.

[2]张珂.论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律意识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论信仰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铁的信仰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