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芍药之思辨❋

2018-01-22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张仲景赤芍去皮

丁宝刚,于东林,王斌胜,孙喜灵

(滨州医学院,山东省中医证候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 烟台 264003)

在《伤寒论》一书所载方药中,芍药是争议颇多的中药之一。综合目前对芍药研究的分歧,其类型大致有二,一是芍药之味是酸还是苦,二是张仲景所用芍药究竟是赤芍还是白芍,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认知,这势必影响学者对张仲景相关学术思想的理解。因此,正确客观地认识《伤寒论》中所用芍药的特征规律,对于深入研究张仲景的学术思想,继承并灵活应用相关方药显得尤为重要。

1 文献源流考据

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需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去探析古人的思想,绝不能以后世的思想来妄揣古人之意,研究《伤寒论》亦是如此。探究《伤寒论》用药规律,需用汉代及以前的思想来解读相关内容。考《伤寒论》一书,张仲景在自序中讲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在这些参考书籍中,与药物关系最密切的可能只有《胎胪药录》,但由于句读因素,该书也可能是《胎胪》和《药录》两部书籍。虽然有学者从文献的角度认为,《药录》内有《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的基本内容,是神农、黄帝等多家论药的记录[1],但至今没有任何确切资料来证明该书籍的具体内容。

从历史时期的角度来看,《本经》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大多认为其成书于东汉[2],至少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3],而张仲景(150-219年)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4],从二者的年代及医史资料来看,《本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且惟一一部成书早于《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参考《本经》的可能性是极高的[5],其应系神农本草一派[6],所以研究《伤寒论》应以《本经》中的药物性能为主要依据,而非以现代的解释为主。

2 药味苦酸之辨

《本经》谓:“芍药,生川谷,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明确指出其味为苦。而在之后的《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中谓:“芍药,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7],首次指出芍药味酸,此后芍药性味酸寒之说开始在医界传袭。如《本草求真》[8]记载芍药“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本经逢源》[9]也记载:“芍药酸寒,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泻邪热”,乃至于今,大批学人仍如此认为和使用。

药物性味的得出离不开人类对药物的亲身尝服实验。古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之传说,实际上揭示了古人尝服中药体悟药性的实践过程。笔者在实际尝服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白芍还是赤芍,除白芍一药苦中略带酸味,二者最大的味道都是苦味,故二者主要功效还是以苦泄为主,故《本经》以“苦”味突出其特性。清代医家陈修园也指出:“今人妄改圣经,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误认为敛阴之品,杀人无算。试取芍药而嚼之,酸味何在乎?[10]”现代《中药学》[11]教材在分论白芍、赤芍时也都将苦味列为第一主味,从而强调苦之味。

从药味本身作用机制来看,苦泄酸收理之常也。而从《本经》和《别录》中的记载来看,都论及其入血脉活血去瘀利水之功效,此与酸味的功效是相悖的。但若从一药多味的角度而言,该药本身可产生《内经》所言“酸苦涌泄为阴”的作用,从此角度而言,芍药可具苦酸之味,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其主味还是以苦味为主。

从《伤寒论》内容来看,作为同一作者同一部著作而言,张仲景在书中使用芍药时不可能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性味功效。《伤寒论》用芍药达30多处,并未见用其酸收之性,而主要用其苦泄沉降之性。如第28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第31条真武汤方后注:“若下利者去芍药……”,皆可窥芍药苦泻沉降之用。第279 条提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将芍药与大黄并列治腹痛之轻重,足以显示张仲景用芍药意在用其苦泄之功也。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腹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此病机为寒盛阴结,气血郁滞,故去通阳行气之葱白,而用芍药活血通脉破结。

第29条治疗腿脚挛急之芍药甘草汤,许多医家以酸甘化阴注解,虽有一定道理,但放于全文来看,用芍药通血脉之功来理解更为合适。对此曹颖甫曾指出:“芍药一味,李时珍《本草》所引诸家之说率以为酸寒。历来医家以讹传讹……取白芍亲尝之,白芍味甘微苦,赤芍则甚苦。可见《本经》苦平之解甚为得当,予谓苦者善泄,能通血络之瘀。[11]”

另外,作为《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中芍药之用,其作用机理后人阐释角度不一,而多以酸甘化阴解释芍药之功。但站在全书角度及结合《金匮要略》治疗虚劳里急之小建中汤、治疗血痹虚劳之黄芪桂枝五物汤等经方,便知芍药之用的深层涵义在于通血脉,而此功效所用之味在苦不在酸。对此,曹颖甫指出:“桂枝汤为解肌药,肌腠为孙络所聚,风袭肌理则血液凝闭而不宣,故必用芍药以通之。[12]”

若再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小建中汤、排脓散、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等诸方,芍药除血痹通血脉之功用自是明显,而绝非酸收之功用。

对于芍药的这些功效,清·邹澍在《本经疏证》明确阐释为:“芍药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阴寒凝冱而出,乘阳气全盛而荣,故能破阴凝,布阳和……其功在合桂枝以破营分之结,合甘草以破肠胃之结,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其余合利水药则利水,合通瘀药则通瘀。[13]”因此,芍药的功效重在通泄而非收敛,故其味重在苦而非酸。

3 芍药赤白之分

在张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白,所以无论是《本经》还是《伤寒论》皆不言赤芍、白芍。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讲到:“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14]”从中推测“白而长大”应指白芍,而“赤者小利”当为赤芍,故芍药赤白之分应始于梁代,后至唐代《千金方》《贞元集要广利方》等书虽偶提及白芍药,但尚未形成明显的白芍、赤芍之区分应用,而真正将芍药明确分为赤芍、白芍并应用于临床者始于宋代。宋·王怀隐等[15]在《太平圣惠方》中便载有白芍药散、赤芍药汤等不同方药,此后医家开始分别使用白芍、赤芍。

然究赤芍与白芍的区别,在历史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概括这些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种。

3.1 古代以花之赤白分赤芍、白芍

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芍药赤白之分主要依据花的颜色。如宋代《开宝本草》曰:“此处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两色。[16]”元代《汤液本草》中明确指出:“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17]”明代《本草纲目》云:“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18]”清代《本草崇原》云:“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19]”清代《本草备要》也曰:“赤白各随花色。[20]”可见直至清代,中医界一直以花之颜色作为区分赤芍、白芍的依据。

3.2 现代以刮皮与否、种植与野生分赤芍、白芍

《中药学》[11]教材记载赤芍与白芍均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科属一样,而差异之处在于赤芍不去皮,白芍去皮以分之。《药用植物学》[21]则认为,栽培种的根去栓皮干燥后作“白芍”入药,野生种的根不去栓皮者作“赤芍”入药。《中药鉴别大全》[22]:“赤芍、白芍原植物相同,白芍为栽培,赤芍为野生……加工方法各异,白芍去皮,水煮后晒干入药;赤芍则原药生用。”从以上资料来看,二药来源相同,主要区别标准在于去皮与否以及栽培和野生之差异。但从《中药学》记载的功效来看,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11],一泻一补,二者功效差异甚大,仅去皮或野生与否便有如此大的悬殊,可能性甚小,因此这种分类方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伤寒论》中,明确标注“去皮”者数桂枝最著,而芍药未言去皮。有些学者依据芍药去皮与否以及《本经》中芍药“生山谷及丘陵”的记载,来判断张仲景所用芍药为赤芍,这种逻辑推理过程是不准确的。首先时代不同,评判标准不同,在未获得统一认知的前提下互相比对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另外在《本经》中,大多数药后都注有“生川谷”“生山谷”“生平泽”“生川泽”等不同说法,说明汉代以前,医家多是直接采药于山川之间,在芍药不分赤、白的当时,张仲景所用之品可能白芍、赤芍同用。即便以古代赤芍、白芍分类标准,赤白同用也是极有可能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站在《伤寒论》自身角度而言,张仲景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几率较大,而芍药之味,以苦味为主,即无论是白芍还是赤芍皆具有苦泄之功。

然毕竟年代久远,同一名称之药物因时过境迁,其生长地域、采摘时节、炮制方法等微妙变化,以及医家本身用药角度、尝药感知度等差异,使药物的品种及本身的性味功效出现某些变化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故古今所言白芍、赤芍及性味的差异也可能受这方面的影响,故亦不能全盘否定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不同认知,相关内容仍需进一步落实研究。

猜你喜欢

张仲景赤芍去皮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大黄、赤芍对肝衰竭大鼠血清NO合成和分泌影响研究
治腮腺炎
不同去皮方法对番茄去皮效果和品质的影响
山药清洗去皮机传动装置设计
新疆赤芍
一种新型菠萝、西瓜剥皮机问世
赤芍与辛芍组方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