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肝风理论指导中医脑病急性发作的防治*

2018-01-22安红梅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2期
关键词:肝风平肝黄帝内经

安红梅 胡 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黄帝内经》对风病分类有外风、内风、脑风、五脏风、漏风与泄风、偏风与风痱、劳风、疠风等。与脑病密切相关有脑风、首风、偏风(偏枯)等,强调了病变的部位为巅顶,病因为风等。学习这些风病的分类原则、症状特点、病机分析等,对脑病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对《黄帝内经》中肝风的认识

肝风,一是指风邪犯肝而引起的病证[1]。《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咽)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强调了肝风善怒特点。肝主疏泄,为厥阴风木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体柔而性刚,主升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张隐庵云“风木之邪,内通肝气,肝主藏血,肝气受邪,则伤其血矣”[2]。肝失疏泄,情志失常,善悲善怒,阴血亏虚,肝阳易亢,易犯煎厥等脑病。如《素问·脉解》云“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黄帝内经》中更多的是运用有诸内则形诸外的类比逻辑的方法,“风”不仅仅是病因的概念,也是一类症状的高度概括[3]。故肝风另一理解,是指出风邪致病的特征性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风胜则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风胜乃摇”,概括了风邪致病出现的症状多以振动、抽搐、摇动为特点,似肝风内动的特征[4]。张景岳云“内风者,五脏之本也……五风由内而生,则绝无外证”。病起于内,呈风之状,故称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强调了振掉、摇动、眩晕等病症,指出内风之证,与肝有关[5]。叶天士认为内风乃身重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则“厥阳化风鼓动”,加之“烦劳阳升”,扰动清窍,引发眩晕[6]。

2 脑病急性发作关键病机为肝风内动、风阳上扰

临床所见中医脑病系统疾病常有眩晕、疼痛、肢麻、肉瞤、震颤、抽搐、强直、喎僻、不遂、语謇、流涎甚至卒然昏仆、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症状,恰与风性相符,其中又多与筋脉关联,病变在肝,即所谓肝风内动。对《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吴崑注云“风之类不同,故曰诸风。掉,摇也。眩,昏乱旋运而目前玄也,乃风木动摇蔽翳之象。肝为木,故属焉”。高士宗云“诸一时卒暴筋强而直,屈伸不能,乃足厥阴肝经之病。厥阴主风,故皆属于风”[7]。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头为 “诸阳之会”“清灵之窍”,风阳之邪等侵扰清空常引发头痛、眩晕、痉证、闭证、痫证、急惊风等发作[8]。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类肝阳化风证可出现眩晕欲仆、视一成二[9]。朱广旗教授认为痉挛性斜颈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风内动[10]。汪受传教授认为癫痫发作时,往往风、痰、惊、瘀夹杂出现,肝风为一重要的病机[11]。

胡建华教授认为在治疗痉证、癫痫、眩晕等脑病急性发作期,抓住肝风内动、风阳上扰这一主要病机,以平肝息风为治疗大法,结合肝风善怒、阴血易亏的特点,配合疏肝健脾、滋补肝肾、缓急止痉等法,可提高临床疗效[12]。

3 《黄帝内经》肝风理论指导脑病急性发作的防治

3.1 平肝息风,缓急止痉法治疗痉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临证指南医案》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厥矣”。

案例1:患某,女性,35岁,因“颈项强直活动不能4月”于2007年6月4日来门诊就诊。患者4个月前有感冒、劳累,情绪欠佳后出现颈部转向左侧,并固定于左侧位,不能活动。疑为颈椎病,行针灸治疗、服用西药泰必利等未见好转,渐加重。家属诉夜间熟睡后颈部可以放松,清醒后转向左侧并固定。伴有口干、心慌、头晕、头部稍有抖动,乏力。饮食、睡眠、二便均可。专科检查:被动体位,颈部向左侧歪斜,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颈部活动向右侧不能。辅助检查:颈椎MRI、头颅MRI未见异常。既往有头痛病史。舌脉:舌尖红,苔薄,脉弦细。中医诊断:痉证(肝风内动、肝阳上扰)。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治法:平肝息风、缓急止痉。方用天麻9 g,钩藤 15 g,石决明 30 g,白芍 30 g,甘草 9 g,淮小麦30 g,大枣 9 g,丹参 30 g,柴胡 12 g,郁金 12 g,百合15 g,知母 15 g,僵蚕 9 g,制大黄 9 g。 7剂,每日 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二诊:1周后患者头晕、心慌消失,略有怕冷感,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略有好转,舌尖红,苔薄,脉弦细,右寸口脉浮,上方改白芍60 g,加生黄芪 15 g,白蒺藜 15 g。14剂,服法同上。三诊:服药21剂后颈部可向右侧转动,有口苦、纳呆、心烦,舌质淡,苔黄腻,脉弦。去制大黄9 g,加用黄连6 g,枳实15 g,竹茹9 g。14剂,取黄连温胆汤之意,服法同上。四诊:服药35剂后,坐、躺时头均可向右侧转动,但协调性差,有纳呆,乏力明显,情绪一般,舌质淡、苔黄腻,脉弦细,处方加用清热化湿佩兰15 g,14剂,尽心调制,服法同上。五诊:患者颈部活动好转,但走路快时可引起头部向左侧抽动,双手写字有抖动感,大便干,舌质红,苔略黄腻,脉弦细,予以原处方合礞石滚痰丸加减,并加用本院院内制剂蝎蜈胶囊(全蝎、蜈蚣),增强祛风通络作用。该患者前后共治疗半年,于2008年1月7日复诊时诸症缓解,颈部活动自如,情绪可,无口苦,无手抖,大便可。治疗期间西药曾间断小剂量服用黛力新、氯硝西洋、泰必利、氟哌啶醇。联合针灸和刮痧治疗。2017年夏季曾因其他疾病前来咨询,告知痉挛性斜颈一直未复发。

痉挛性斜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一种,局限于颈部肌肉。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地不自主地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一般30~40岁发病[13]。发作时头颈部明显的异常运动或姿势常置患者于尴尬无助的境地,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可造成劳动力丧失及极大的身心痛苦,患者求治愿望迫切,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及皮层可塑性应答过程异常有关,目前尚无根治方法[14]。此患者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敛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尚与心、脾等脏腑关系密切。该患者治以天麻钩藤饮、百合知母汤、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等经典方剂而取得痊愈。

3.2 平肝息风、健脾利湿法治疗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肝风疏泄太过,气机上逆,则变为内风,扰动脑神及清窍,表现为眩晕症状[15]。从肝论治眩晕,兼顾患者体质因素及病机演变的不同,配合运用健脾利湿、补肾活血等综合辨证论治而取效。

案例2:患某,男性,35岁,因“头晕伴头目胀痛半年”于2016年9月20日来门诊就诊。患者半年前因脑梗死后出现反复发作头晕,行走欠稳,漂浮感明显,头目胀痛,部位固定,有紧缩感。伴健忘,近期反应较前迟缓,右侧肢体乏力伴酸痛,口苦口黏,困倦,纳可,二便可。专科检查: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可,无共济失调,双侧腱反射可,双侧病理征(-)。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左侧基地节区软化灶,左侧侧脑室旁及额叶白质内腔隙性缺血灶;右侧上颌窦及左筛窦小囊肿,左侧上颌窦少许炎症。头颅MRA: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附壁血栓形成,管腔中度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基地动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半年,目前口服西洛他唑、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患者有高脂血症病史多年,目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降脂稳斑。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眩晕(肝风内动,脾虚痰湿)。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期、高脂血症。治法:平肝息风,健脾,清热利湿。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四妙丸加减:天麻9 g,钩藤15 g,丹参15 g,白芍15 g,陈皮 9 g,姜半夏 9 g,川牛膝 15 g,桑寄生 15 g,炒白术 15 g,泽泻 30 g,葛根 30 g,黄柏 15 g,苍术 15 g,薏苡仁30 g,茯苓15 g,煅磁石 30 g,石菖蒲12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二诊:脑电及地形图检查回报:轻度异常,记录中伴散在或不规则或段状θ波活动。患者头晕头痛均较前好转,仍诉有困倦乏力感。辨为中焦不足,气虚清阳不升、推动无力,加用党参12 g,合原方中炒白术、茯苓取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之意,经调治1个月后患者眩晕消失。

眩晕的病位在于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患者虽为中青年男性,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宜,平素脾虚,中焦运化不足,素有痰湿;加之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肝阳偏亢,肝风内动,风火携痰上扰清窍,发为本病,舌脉亦为佐证。本案主症如头晕、头目胀痛、有紧缩感等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特征表现;而诸多痰湿兼证如痰湿阻窍表现为嗜睡、健忘、反应迟缓,痰湿留滞肌肤经络则肢体乏力酸痛,故治疗上既要平肝息风,又勿忘健脾清热利湿。

3.3 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法治疗痫证 痫证平素多有宿痰伏心,一旦肝气失常,肝风内动,则肝风挟痰浊,蒙蔽清窍引发神志异常而急性发病。《素问·奇病论篇》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 “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对痰浊与病症的发病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肝论治痫证,勿忘补益脾肾先后天,并化痰开窍。

案例3:患某,男性,23岁,因 “反复发作四肢抽搐6年”于2017年3月24日来诊。患者2011年6月起,有四肢僵硬抽搐,呼之不应,口吐白沫,持续1~2 min左右,无尿失禁,每周1次。服用苯妥英钠半年,仍然每周1次,改用卡马西平(2片,每日2次),可控制发作,每年发作1~2次。目前服用奥卡西平(1.5片,每日2次)。半月前发作1次,今年已经发作2次。与2011年相比发作程度更为严重:有昏倒不自知,四肢僵硬,抽搐等,伴有口苦口黏,口中异味,睡眠多梦,健忘,腰酸,晨起疲乏,饮食可,二便可,无明显心烦。既往否认高血压、否认糖尿病;出生6个月时有1次高热惊厥史;2010年眼睛激光手术后。专科检查:神清,语利,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征。辅助检查如下。头颅MRI:左侧视神经管上方异常信号。脑电图:中度异常脑电图,右侧额前中颞区慢波及尖慢波。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痫证(肝风内动,痰热内扰,兼脾肾不足)。西医诊断:癫痫。治法:平肝息风、清热化痰、补益脾肾。处方:天麻 9 g,钩藤 15 g,僵蚕 9 g,丹参 15 g,白芍 15 g,黄连 6 g,枳实 15 g,竹茹 12 g,石菖蒲 12 g,苍术 15 g,青礞石 30 g,桑寄生 15 g,藿香 15 g,黄芩 9 g,百合 9 g,知母6 g,山药30 g,陈皮9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二诊:患者癫痫未发作,口腔异味减轻,口黏消失,睡眠梦多改善。有口苦,晨起有黄痰,纳食可,大便可。患者自述长期以来情绪欠佳。舌质淡,苔白腻有好转,脉弦滑。处方:上方减陈皮9 g,加郁金12 g,改黄芩15 g,以增强化痰开窍和清热的作用。患者坚持服用2个月,后期随访,未再发作。

癫痫的治疗着重在风、痰、火、虚四方面[16]。该患者出生6个月时有高热病史,脾肾不足,长期情绪欠佳,肝郁脾虚,化痰生湿,日久痰热内扰,肝风内动,反复发作。《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说明癫痫随着病程的推延,发作次数会增加,病情将逐步加重。本病治疗的目的旨在控制其再发作,当控制本病发作的方药取效后,一般不应随意更改,否则往往可导致其大发作。该患者中西药联用,效果良好。因虫类药具有良好减轻和控制发作的效果,对各类证候均可在辨证处方中加用,故方中应用了僵蚕。

4 结 语

上述痉证、眩晕、痫证等脑病急性发作期,从肝风论治,平肝息风法运用得当,取得疗效,可减缓发作。由于脑病大多病程冗长,症情繁复,休作有时,故要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多虚”等理论,抓住主证,辨证精确,加减用药。对于“久病入络”的患者,选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等类药物入络搜风,止瘀化痰。对于“久病多虚”患者,多补益脾肾,疏肝解郁,养血安神。结合“发作时治标,休止时补虚”,据证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提高疗效,预防再次发作。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应用内容,对中医临床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肝风理论指导中医脑病临床的实践,内涵丰富,值得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肝风平肝黄帝内经
钩藤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菊花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基于文献研究的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要素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