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特点及经营管理策略
2018-01-22甘世书黄湘南
杜 志,甘世书,黄湘南,胡 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国土面积122.84万km2,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和亚洲重要的江河源区,是维系我国和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被定位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藏森林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块绿色宝库,具有独特的树种组成,丰富的植被类型,森林资源蓄积居我国第一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西藏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对西藏森林资源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发展建议。
1 森林资源概况
西藏地处泛北极区系和古热带区系的交汇处,海拔悬殊,地貌多样,孕育了北半球从热带直到寒带的各种主要植被类型的代表,以及区域特有的植被类型。海拔从低至高,依次出现低山河谷热带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松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寒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植被类型;由西至东,依次分布着雨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常绿革叶灌丛、无叶灌丛、垫状植被等十几种植被类型。藏东南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还保存了第四纪冰期以来灭绝了的部分动植物。
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统计,西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2284.36万hm2。其中,林地面积1798.19万hm2,占14.64%。森林面积1490.99万hm2,占林地面积的82.92%,森林覆盖率12.14%;林木绿化率14.16%。活立木总蓄积230519.15万m3,其中森林蓄积228254.42万m3,占99.02%。西藏森林资源总量居我国前列。
2 森林资源特点
2.1 植物地带性分布规律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西藏面积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植被分布规律独特。从水平方向可归纳为三个大区域,一是东南部通麦谷地,主要分布常绿栎类、高山松、多种云杉和冷杉等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二是林芝至藏北东部的大片区域,随海拔渐高,气温转寒,取而代之为金露梅、高山柳、多种杜鹃和锦鸡儿等高寒灌丛,以嵩草和蓼等草本植物为主的高寒草甸植被;三是广阔的羌塘高原区域,表现为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昆仑针茅及蒿草、硬叶苔草等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植被。在水平地带上也呈现出不同垂直类型,且各植被垂直带谱结构繁简差异明显,东南部森林最为复杂,从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与高山垫状植被带到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永久积雪带。在垂直带谱上阴阳坡植被也分布各异,亚高山针叶林带中的云冷杉林集中分布于阴坡,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则体现在阳坡[1]。
西藏独特的地物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造就了世界上少有“绿色基因库”与“自然博物馆”。据西藏第二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西藏有高等植物6533余种,其中,苔类植物有146种,藓类植物有607种,蕨类植物有32科64属470多种,裸子植物有7科16属58种,被子植物147科1116属5252种;藻类植物2376种,真菌87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玉龙蕨、巨柏、喜马拉雅红豆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等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金毛狗、澜沧黄杉、金荞麦、长啄厚朴、辐花、山莨菪、画笔菊、羽叶点地梅、十齿花、千果榄仁等20种。已知有脊椎动物795种,濒危珍稀物种多,其中濒危动物88种,被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45种和80种,共计约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的1/3。
2.2 森林资源丰富,生物质储量高
西藏具有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主要森林类型的代表,以及许多特有群系,植被类型多样,依据《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西藏植被型有33个,涵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的自然植被类型和所有的栽培植被类型。高等植物超过六千种,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全区森林面积1490.99万hm2,位居全国各省(区、市)森林面积第5位。活立木总蓄积230519.15万m3,森林蓄积228254.42万m3,均居全国首位。
西藏的森林资源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是自然界长期演替发展的产物。水热条件较好的波密县和墨脱县等地区,树木生长很少受到外界干扰,生长迅速且自然保存完好,树龄高达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波密县岗乡的1块林芝云杉林1 hm2范围内蓄积高达3831 m3,报导为全球单位面积蓄积最高的林分。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显示,西藏森林单位蓄积量为266.59 m3/hm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79 m3/hm2。
2.3 乔灌比重相当,成过熟森林占优
西藏的林芝市、山南地区遍布茂密原始森林,而拉萨市、昌都市和日喀则市等海拔较高,灌木林在高于乔木分布(垂直分布)上限的地区顽强生长。西藏乔木林地面积883.67万hm2,灌木林地面积855.26万hm2(特殊灌木林地占71.01%),分别占林地面积的49.14%和47.56%。近一半的森林实际上是灌木林,乔木林所占比例不高。
西藏森林通过了漫长岁月的成长、发育与演替,形成复杂的多世代的异龄结构,这些森林很少遭受人为经营活动的影响,表现出经久不衰的生长状态。乔木林的成过熟林面积243.57万hm2,蓄积89679.56万m3,所占比例分别为69.40%和90.12%,乔木林以成过熟林占优。
2.4 原始天然健康森林占优势,自然状况保持好
西藏森林受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天然屏障的保护,在世外桃源中静谧生长。极少遭受各种灾害,不少树种能长成高大的巨木,绝大多数林木生长发育良好,枝干发达,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等外观表象特征好,处于健康状态。全区仅有8.73万hm2森林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各种灾害,不足森林面积的1%,森林处于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的理想状态。全区健康森林的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98.39%。天然森林面积1483.15万hm2,占全区森林面积的99.47%。
2.5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森林资源质量高
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完整,生态功能等级高,系统稳定,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自适应能力,就是处于顶极群落状态的云杉、冷杉、高山栎等树种的成过熟林,仍然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很少出现大面积的衰败现象,生物质储量保持在最大化状态。
独特的地利优势,原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造就了西藏高质量的森林资源。西藏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248.00 m3/hm2,单位面积生长量2.78 m3/hm2,平均胸径22.8 cm等衡量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冯继广等[2]研究,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总中筛选17项具体评价指标,从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森林健康、森林服务功能等因素方面评价森林资源质量,在全国31个省市中,西藏森林资源综合质量居首。
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评价
3.1 森林资源双增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2011年以来,、以各项林业工程建设为依托,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西藏自治区控制线以内森林面积由2011年的1071.52万hm2增加到2016年的1090.95万hm2,5年净增19.43万hm2,使森林覆盖率提升0.17%;森林蓄积5年内净增2047.37万m3,达到119939.66万m3,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从2001年至2016年间的四次清查结果来看,西藏自治区控制线以内森林面积由989.29万hm2增至1090.95万hm2,森林蓄积由118267.27万m3增至119939.66万m3,近15年来,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基本保持着增长的发展态势。
3.2 天然林得到保护和恢复,人工林快速发展
西藏自治区生态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的大力发展,重点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不断增强,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培育森林,天然林资源继续得到保护和恢复。据统计,清查间隔期内,全区控制线以内天然林面积净增16.83万hm2、蓄积净增1962.06万m3。
随着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建设,拉萨及周边造林绿化、退耕还林、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区域造林、安全屏障防护林和防沙治沙工程等林业项目的实施,管护力度和管理措施的增强。通过在人工造林中大力发展建设水利设施,加强适应当地生长苗木培育建设,加快实施营养袋造林步伐,继续强化防护网建设等措施,造林质量不断提高,人工林面积持续增加,人工乔木林单位面积生长量大幅度上升。清查间隔期内,全区控制线以内人工林面积净增16.83万hm2,人工乔木林每公顷生长量增加0.77 m3,人工乔木林蓄积净增85.31万m3,比2011年连清复查的净增46.01万m3多增加39.30万m3,年均净增率达8.56%。
3.3 公益林绝对优势,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稳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把西藏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西藏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要更加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000年以来,国家对西藏生态建设投资逐年加大,通过实施一系列绿化造林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要湿地等重点公益林建设等林业重点项目,西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加强西藏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既是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需要,也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责任,更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明确要求,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生态安全。西藏重点公益林建设实施以来,先后于2004年和2009年分别开始对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实施了中央财政生态效益补偿,并于2013年启动了西藏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年度监测工作。
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西藏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反映,全区1490.99万hm2森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1154.19万hm2,特用林面积251.97万hm2,用材林面积84.31万hm2,经济林面积0.52万hm2;分别占77.41%,16.90%,5.65%和0.04%。全区森林面积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为主,其次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特用林。生态公益林占全区森林面积94.31%,为我国高原安全屏障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随着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不断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基于生态建设的需要,部分牧地、未利用地等非林地规划调整为宜林地,以用于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并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以及国防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清查间隔期内,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41.61万hm2,增幅3.47%。生态公益林得到保护、恢复和发展,林业为生态建设服务的主体功能逐步增强,西藏高原安全屏障日益稳固。
3.4 发展森林的条件差、难度大
西藏平均海拔高于乔林木分布上限,自然环境是西藏植被分布与演替的最大影响因素,水热条件等气候因素限制了森林的扩展,通过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积的难度相对较大。全区疏林地21.19万hm2,迹地2.40万hm2,宜林地34.38万hm2,共57.97万hm2,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500 m以上。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西藏清查间隔期内,宜林地变化至其他地类共23.11万hm2,转变为乔木林地面积1.91万hm2、灌木林地面积6.16万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0.28万hm2、非林地面积14.76万hm2,宜林地培育发展成森林的比例仅1/3,超过六成的变为非林地。培育和发展西藏森林任重而道远。
4 森林资源经营策略
4.1 严格管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根本,西藏森林资源发挥的生态作用尤为突出。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原始森林资源,来自不易,又由于其恶劣生境而脆弱,破坏后极难恢复,故管理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是经营的重点。
要加强林地利用监督管理,对征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程序申报、审批,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坚持依法治林,合理配置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严格执行凭证采伐制度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使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宣传引导,借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方式提高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大力推广太阳能、液化气和沼气等新能源的应用,有效控制和减少农牧民的生活烧柴消耗,使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得到协调发展。
4.2 科学经营,积极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
西藏高寒高海拔的特殊地理属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森林资源的发展。通过封山管护、封山育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发展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对于人工林发展和林木资源培育,应讲究科学经营,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适地适树”的原则,了解掌握西藏林木生长历史、人工引种经验,以及林木生长习性。从造林地、树种和种苗选择,以及整地、植苗、抚育和管理等环节入手,通过引进优良适宜品种和挖掘、筛选乡土树种,推广抗旱、抗碱、抗病虫害、抗逆性强适宜本地生长的植物良种,加强高原地区营造林技术的科学研究与推广,以工程带动、工程示范,确保人工造林成效。
4.3 健全监测体系,提高林业服务经济的能力
森林资源调查与生态状况监测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提供准确及时的森林资源信息,是现代林业服务于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要积极应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二类调查成果、林地“一张图”、林地变更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监测体系等成果,发挥成果的应有效益;二是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平台,利用数字化的采集设备结合互联网,逐步建立综合监测系统,满足生态公益林、野生动物、荒漠化和湿地等监测要求;三是依靠调查设计单位和高校的技术力量,建立加强森林资源生态服务功能定位监测体系,及时评估、反馈森林涵养水源与净化水质、固土保肥与减少水土流失、固碳释氧、保育生物多样性和游憩功能等生态效益;四是通过技术培训、新技术应用和加强巡护力度等方式,提高队伍监测效率,形成专业高效的森林资源监督力量。
4.4 地尽其利,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神秘的雪域高原和原始的森林景观,是人们心驰神往、慕名而来的盛景。如今,绚烂绽放的林芝桃花,如诗如画的鲁朗林海,傲立参天的波密云杉等西藏森林资源景观,已成为西藏一张张森林生态景观名片,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国内外游客。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是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回馈社会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依托雪域圣景,统筹规划布局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起独一无二的雪山圣湖相映、森林雪山相拥的景观,为人们提供心旷神怡、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着力于现有森林生态景观,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开辟游览观光线路,提升景观质量,健全游客安全保障措施和补给机制,提供优质安全游览路线。同时通过景点的生态文化与科普宣传教育,使森林的生态文化价值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