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恩施实践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

2018-01-22李弘基

民族大家庭 2018年4期
关键词:恩施州补偿生态

文 /李弘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发展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迎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元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加严重。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充分。2017年,民族八省(区)GDP为8万多亿元,占全国10.3%,占比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民族八省(区)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国水平低5604元和2905元。二是不同省(区)、州、县发展也不平衡。 2017年,民族八省(区)GDP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间相差15.6倍。三是同一地区,城乡发展差距大。2017年,民族八省(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8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4倍。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必须要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要加强协调发展、统筹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地位。从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具体表述看,十九大报告把“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放在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最优先的地位,把“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放在这一战略兜底的位置,提出这些地区要 “加快发展”,要“加大支持力度”。恩施州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是中部地区唯一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系列优惠政策的地方,势必迎来发展新机遇。

贯彻民族政策的新决心。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6年,恩施州被命名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并于同年举办全国第二届民族自治州先进经验交流会。进入新时代,恩施州更要用好用足民族政策,走特色发展之路。

引导人才流向的新动员。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对恩施州来说,人才支持是最紧迫、最现实、最长远的支持。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号令。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恩施州是国家级全域贫困地区,巴东县是深度贫困县,杭州对口支援、农业部定点扶贫、国家民委联络员制度将进一步深化。

实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将开启恩施州“三农”工作新篇章,湖北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小镇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恩施州争取更多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提供了依据。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部署会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放光彩。

当前制约恩施州发展的主要短板

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市场供给侧的发展主要依靠 “邻里大户”“合作社”提供的信息,与市场对接不够。二是“到村、到组、到田”的“微循环”道路交通体系尚不完整,运输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恩施全州88个乡镇、729个重点贫困村所确定的特色农业中,192个村是水果,171个村是药材,216个村是茶叶,合计占比约79.42%。主导产业多为传统种养殖业,农林渔统筹、种养加一体、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其中部分特色农业发展见效慢,生长成熟期长。

生态补偿脱贫能力不足,实施深度仍需逐步增强。一是补偿实施范围有限。以巴东县为例,生态公益林补偿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和清江库区可视范围内;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集中在江北官渡口镇和溪丘湾乡等宜林地区较多乡镇,除此区域之外的贫困人口,便无法享受到相同的生态补偿支持。二是补偿标准不高。每亩15元/年的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低,贫困人员转为护林员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人数很少且积极性不高。三是“补偿实施范围有限”“补偿标准不高”共同导致坚守生态红线工作持续开展的难度不断增加。

教育领域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教育与就业错配亟待解决。一是助学启智基础弱。恩施州2016年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0.8%,小学文化程度占40.7%,贫困群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无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贫困人口的39.9%、7.6%,贫困群体劳动技能低。下一代的学前三年教育普及面不够,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差,专任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启智助学发展能力明显欠缺。二是义务教育发展难。交通条件落后,教学点数量多、分布散,办学硬件普遍较差,安全隐患大、食宿成本高。农村教师收入不高,人才晋升空间有限,且流动性较大,近三年新招录农村教师流失率高达12%。三是教育与就业错配现象突出。“传统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不够紧密,对就业的推动能力不够明显,劳务输出率仅为18.9%。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恩施州同步小康的建议

激发要素活力,释放产业潜力。持续释放土地、劳动力、资本、产业规模、组织化程度等要素活力,倍增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力。

着力突出产业发展特色。要突出区域化,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求,加快发展和壮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逐步形成具有恩施州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要突出精品化,鼓励和引导重点村围绕市场、效益、订单和中心城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扶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突出规模化和组织化,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重点村逐步扩大产业规模,由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进入产业体系的农民结成紧密性关系,逐步形成扶贫主导产业基地的模式。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产业信息化平台,壮大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采取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加快推行农村两权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改革试点。出台支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加速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通过闲置资产的盘活,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土地流转集约使用,引入种养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解决当前农村常住人群以老、弱、妇、幼为主体的情况下,农民无心发展产业、无力脱贫致富的问题。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为生态产业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控制污染,利用地区的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产业示范区。

创新补偿机制,壮大生态经济。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照商品林年收益,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至每亩30-50元,建设每亩公益林地方财政将减收30-40元,建议按每亩30元对下辖各县实行等额转移支付。

立足资源禀赋,完善低碳产业体系。探索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林上林中林下经济协调发展,达到生态保护、森林增效、林农增收、企业发展共赢的有益实践,用林业碳汇反哺林业经济。重视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建立对清洁能源、可再生性能源、循环经济、生态型产业发展的补助机制,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后续补偿,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立足恩施州绿色发展思路,对下辖各县实施差异化的绿色GDP考核机制,弱化经济类考核,强化生态环保类考核,重视贫困群众更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

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强化就业导向,增加农村教师数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迅速扭转农村师资短缺的局面。新招教师向农村倾斜,保证乡村教师比例占绝大多数。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定向招收一批初中起点五年制师范类专科应届生、高中起点师范类本科应届生,毕业后按照定向培养协议分配到指定乡村学校任教。推行“县管校用”教师管理制度,在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总量、岗位职称总量内,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

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在人口分散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办流动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推进力度。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恩施州与武汉城市圈职业学校合作,在课程设置、学校与市场和产业的对接、师资力量、实训场地和条件、就业指导等方面,武汉城市圈职教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优势。由政府指导和帮助学校做好跨地区合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对这方面的培训、引导和指导;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教育培训。

引领片区示范,尚需政策红利。加快发展尚需国家政策扶持。可在全面调研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类比怒江、临夏、凉山三州协同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模式,结合恩施州“集中连片特困”“省际结合部”“生态安全”等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出台专项规划,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生态安全等系列工作。

深化绿色发展仍需政策创新。恩施州既是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地区,又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目前恩施州践行绿色发展,坚守生态红线工作的压力也在逐渐上升,国家和湖北省需以政策为牵引,参照神农架等地区,弱化恩施州考核中经济指标要求,着力推行绿色GDP考核方式。同时,积极开展碳盘查,确保可持续碳汇供给;立足资源禀赋,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多个层面不断深化恩施州绿色发展。

推广示范民族地区发展模式。恩施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最年轻的一个,初始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又地处武陵山片区腹地和省际结合部,后期发展资源依然不足,但恩施州立足长远,寻求持续发展,“十二五”末期在30个自治州综合排名中已经上升至第6名,“恩施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值得推广恩施州发展经验与做法。

猜你喜欢

恩施州补偿生态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州开展校园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专项治理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可见光通信非线性补偿技术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基于西门子VCS的大型五轴机床空间误差补偿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解读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