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伏邪理论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

2018-01-22丁维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脾胃论伏邪口疮

陈 杰,丁维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患病率高达20%左右[1]。RAU病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虽然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其确切病因及病理机制仍不完全明确。目前研究报道的发病因素甚多,主要有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微生态失调等,但仍难以某一种单一因素解释清楚。西医目前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仍不能有效防止其反复发作。中医因其辨证论治、整体调理方面的独特之处,在治疗RAU以及预防其复发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本文拟从伏邪理论特别是脾胃伏火方面对RAU的病因病机作一浅析,为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RAU的发病与脾胃密切相关

RAU属于中医“口疮”范畴,其病位在口腔黏膜。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此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足太阴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火热蕴结于脾胃,循经灼舌脉则见口疮,故口疮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诸病源候论·口舌候》[2]载:“足太阴脾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脾气冲于口舌,故口舌生疮也。”《圣济总录》[3]谓:“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丹溪心法》[4]曰:“……诸湿肿胀,口疮口臭,脾火动也。”《蒲辅周医案·口疮》[5]记载: “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口属脾,患者过食甘肥辛辣,煎炒炙搏等损伤脾胃、内蕴化热;或忧思过度,气机阻滞,郁而化火,致使脾胃积热,热毒壅滞损伤津液,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于上,蒸灼口舌而导致口疮形成。李静华等[6]亦指出口唇属于脾胃,同时脾经又系于舌本,故脾胃受邪与口唇发病关系密切;脾胃失常,受纳运化失司,精微物质不能上承而致口舌失荣,这是RAU的根本病机。宋立群[7]根据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立论,认为RAU的发生与正气亏虚、内伤脾胃最为密切,因此RAU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2 伏火是RAU反复发作的重要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以“火”为主,与外感燥火、饮食劳倦、体质状况有关,更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上焦实火熏灼、下焦阴火上炎、中焦虚寒或脾虚湿困皆为本病之病机,而其反复发作与伏邪的存在密切相关。清·何廉臣认为:“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8],说明邪伏有两个原因,一是感受外邪,二是正虚使邪留体内。但此邪并不是太盛,正气亦非过虚,故不会立即发病而潜伏于体内。首先,从正邪角度看,正虚是邪伏的基础,《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论述所言。其次,外感邪气的强弱决定了邪藏与否。《时病论》[9]曰:“夫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伏藏于少阴。”《医门棒喝》[11]说:“邪气如烟之渐熏,水之渐积,安可必谓其随感即病而无伏邪。”外感、饮食、劳倦、精神紧张等因素日久形成正气不足的体质,为伏邪的发作提供了基础。正如尤在泾《静香楼医案》[12]里指出: “盖土温则能火敛,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发为口疮。”李东垣在《脾胃论》[13]中所言: “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均提出脾胃虚弱这一人体正气不足的因素,导致火伏中焦遇时而发。口疮发作时突出表现为热炽火炎,间歇期虽然火热征象不显,但往往存在“伏火”这一潜在的病理因素,每遇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诱因,引动伏火上攻而致口疮复发[14]。正如周凌[15]认为,北方地区人民RAU的病因病机,一方面责之于饮食偏嗜伤及脾胃以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而湿热壅滞化火后循经上攻,最终致口腔局部发生病损;另一方面责之北方地区气候严寒,邪气入里后易形成积久难发的状态,加之北方人性情急躁易致肝气郁结,久则血行瘀滞造成邪气伏于肌腠而不得去,当正不敌邪之时伏留之邪便会上攻于口舌,最终形成口疮。

国内外现代研究均提示,RAU的流行有遗传倾向[16-17],也发现血液中免疫指标改变在RAU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8-20]。中医认为,免疫与遗传的缺陷主要与“正虚”“禀赋不足”有关,这也与伏气温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发病机理相类似。正如清·温病学家柳宝诒所言:“若肾虚不能托邪,则伏于脏而不得外出”[21],正是遗传或免疫缺陷为病邪的伏藏和反复发作提供了甚础。由于感染病原体的致病特点以及个体的免疫因素等影响,在部分患者中形成反复感染的状态,导致溃疡反复发作,这也符合伏气温病“邪气潜藏,伏而后发”的特点[22]。RAU临床多表现为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症状,符合伏邪温病“里热内郁”的表现。由此可见,用伏气温病理论分析RAU病因病机,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历代医家亦多有从脾胃伏火论治口疮者,除钱乙泻黄散治疗脾胃伏火之实火所致口疮外,李东垣亦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脾胃伏火之阴火所致口疮,都是认识到伏火为口疮的重要病因病机。诸多现代医家亦从脾胃伏火论治复发性口疮,均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如应荣花[23]、卢花平[24]、胡玲[25]等均以泻黄散为主方治疗RAU,洪声[26]、丁阳[27]从补脾土泻伏火论治RAU,均疗效满意。路志正、许彭龄等中医名家亦从脾胃论治RAU[28-29],证明从脾胃着手,以伏火理论为指导论治RAU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与临床证据。

3 泻黄散是治疗RAU的经典方

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伏邪温病,邪伏于里,热自内发,治宜苦寒直清里热”[30],清泄里热为治疗温病伏邪的基本原则。伏邪温病由于病发于里,热郁化火,以里热证候为基本特点,所以初起治疗即以清泄里热为基本大法,以使里郁之邪向外透解,以免其进一步内陷为患,正所谓“火郁发之”。而泻黄散即专为清泻脾火而设,是临床清泻脾火最常用的经典方之一,最早记载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临床以治疗小儿或成人口疮、舌炎、唇炎等口腔疾病而流传于世。《医方考》[31]云:“脾家伏火,唇干口燥者,泻黄散主之。”方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石膏、山栀同用是清降与升散并进,使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一以振复脾胃气机,一以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全方缓调中土、泻脾而不伤脾,可使脾火清泻而正气无伤[32]。从理论上讲,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候,脾中伏火的具体表现应该多见于唇、口、肌肉、四肢之处的火热类病变,多见唇口干燥、唇红唇肿、唇疮脱屑、口疮龈肿等,以及好发于口、舌、唇、面之疮疹。正如《医方集解》[33]指出,泻黄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因此从泻黄散的主治来看,脾胃伏火确为复发性口疮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综上所言,从脾气不足、正气亏虚、邪气伏藏于内、郁而化火成为伏火之邪,遇新感、劳累、情志刺激而发这一层面论述RAU的中医病因病机,有着理论和实践上较为充分的依据。由于正虚邪伏而反复发作,亦符合RAU西医遗传和免疫缺陷的病因病机。因此从脾胃伏火与RAU的相关性着手,运用伏邪理论指导治疗RAU,从清泻伏火兼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着手,双管齐下,对治疗本病及减少其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陈谦明,周曾同.口腔黏膜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

[2]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5] 中国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 李静华.针刺治疗脾胃虚弱型RAU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1):122-124.

[7] 翟阳,宋立群.宋立群教授从脾胃论治RAU[J].吉林中医药, 2013, 33(4):338-339.

[8]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9] 雷丰.时病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11] 章楠.医门棒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12] 尤在泾.尤在泾医学四书·静香楼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3] 李东恒.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4] 国荣.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探析[J].吉林中医药,2001, 4 (30): 292-294.

[15] 杨续艳,周凌,王殿一.周凌教授从湿热内蕴论治RAU[J]. 黑龙江医学, 2015,39(10):1170.

[16] 徐静,邬铭峰,等.青少年口腔溃疡致病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5):27-28.

[17] 王贺忠,戴会珍.RAU病因学研究现状[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1, 33(2):136-138.

[18] 张华昌,范小平,向学熔,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因素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0, 39(10): 1239-1240.

[19] BROZOVIC S,VUCICEVI-BORAS V,BUKOVIC D. Serum IgA, IgG,IgM and salivary IgA in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ation[J]. Coll Antropol,2001, 25(2): 633-637.

[20] CRISPIAN SCULLY. Aphthous Ulceration[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 dicine,2006, 355(2):165-172.

[21] 柳宝诒.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22] 许琼芬.以温病“伏气”学说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3] 应荣花.泻黄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复发性口疮45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2008,8(4):34-41..

[24] 卢花平.泻黄散加味合三仁汤治疗RAU38例[J].河北中医,2014,36(12):1817-1818.

[25] 胡玲,郑晓凤,鄢雪辉,等.泻黄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湿热口疮35例[J].新中医,2009,41(3):73-74.

[26] 洪声,周阿高.补土伏火法在口腔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10):82-83.

[27] 丁阳,王长松.浅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RAU[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8(4):592-593.

[28] 苏凤哲,李福海.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口疮临床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8): 533-536.

[29] 李冬梅,刘寨华,李同达,等.许彭龄从脾胃论治RAU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7,18(7):747-749.

[30] 叶天士.温热论[M].李顺保,等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31] 吴昆.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2] 许济群.方剂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3] 汪昂.医方集解[M].刘洋,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脾胃论伏邪口疮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羊口疮治疗方法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