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国企突围三 步 曲
2018-01-22罗志元
★ 罗志元
邵阳市历史上作为国家三线工业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曾一度辉煌。全市原有各类国有、集体企业1003户,职工24万人,其中国有企业782户,职工19.5万人,市本级原有国有、集体企业210户,职工10.1万人。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邵阳市因区位条件不佳、经济基础薄弱、国家投资减少等因素,国有企业出现经营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下降、亏损面不断扩大、负债逐步走高等问题,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职工因“铁饭碗、铁工资”不保纷纷怨声载道,社会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国企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这是国企脱困突围的必由之路。
★ 第一步(1978年至1993年): “扩权让利”初步探索
这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用了15年时间。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湖南省政府制定的《实施细则》发布后,邵阳市委、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派出工作组,深入企业落实14项企业自主权,清理和废除与《条例》不符的文件规定,为企业自主经营创造较好环境。在此期间,工业企业大面积开展“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试图建立起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的企业经营机制。国有商业企业也开始推行“四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用工放开和分配放开)的改革。全市有521户国有企业和491户集体企业实行工效挂钩,19户国有工业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试点。与此配套的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职工待业保险。
湖南中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中南制药厂,创建于1968年,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原总资产1.35亿元,在职职工2600多人,在通过“扩权让利”的改革后,曾一度是国家化学原料药重点生产基地,全国38家重点制药企业之一,主要生产化学原料药阿司匹林、安乃近、氨基比林,阿卡明、五氟利多。其中阿司匹林曾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出口欧美国家,出口量占总产量的90%以上,其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出口免检的殊荣,多次被国家药监局评为优质产品称号,并多次获得国家金奖。公司以优质的产品质量,骄人的销售业绩,雄厚的综合实力,为邵阳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 第二步(1993年至2002年):“抓大放小” 战略攻坚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打破了思想上的禁忌。1994年邵阳市微波机厂实施依法破产,关门倒闭。这是邵阳市第一家实施依法破产的市属国有工业企业。
1997年3月,邵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市直部办委局和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51人赴山东诸城考察企业改革。5月8日,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企业改革动员大会,6月邵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办法》,明确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多种企业改革办法。全市选择112户企业为重点,共抽调650人组成102个工作组进驻改革试点企业。1998年,改革全面铺开。绥宁县6家国有工业企业一次性全部推向市场,由企业职工出资入股购买企业全部净资产,改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5月,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引进民营资本,搞活国有企业的改革举措。全市有141户企业引进民营资本3.23亿元,盘活存量资产6.3亿元。从1997年到2000年的4年时间,全市661户工商国有企业中有560户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革改制,涉及企业资产59亿元,占84.7%。
改制企业原邵阳市水泥实业总公司,始建于1958年,下辖龙须塘水泥厂、资江水泥厂两大生产厂和预制构件厂、纸袋加工厂两附属加工厂,有职工2463人。1998年5月,邵阳市水泥实业总公司厂因资金等原因,难以继续维持正常生产。
1999年,政府通过“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战略攻坚,改制了原邵阳市水泥实业总公司,组建了邵阳长城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组建后,在邵阳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治内外环境,全面推行民营机制;加大管理力度,狠抓生产、质量和节能降耗;推行新的营销管理模式,完善营销网络,拓展营销市场;积极寻求对外扩张,走一体化跨越式发展之路……企业局面逐步向好,公司陆续被评为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战略试点单位”“守信用企业”“质量五十强”“水泥行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及“全省民营企业百家质量信得过单位”。
★ 第三步(2002年至2016年):深入推进“规范治理”
这个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开端,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共经历了10年,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2002年1月21日,中共邵阳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4月,邵阳市人民政府出台《市直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第一次提出“两个置换”(企业置换产权,职工置换身份)的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思想,明确将国有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改革:国有产权从企业中退出,建立产权多元化的企业运行机制,实现经营机制转换;职工从全民身份中退出,建立新的劳动合同关系,实现劳动关系转换;政府从直接管理企业中退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国企改革改制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人员。”这是邵阳市第一次奏响向国企改革深入区进军的号角,邵阳纺织厂、邵阳市金龙宾馆、邵阳市化肥厂、中南制药厂、新邵印机厂、邵阳市制革厂、糖厂、合成洗涤剂厂、玻璃厂、电机厂、液压件厂、酒厂、纸板厂等一大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以及邵阳县水泥厂、洞口县罐头厂等大批县属国有工业企业闻风而动,按照“两个置换”的要求进行改革。
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原国营邵阳市酒厂。2003年8月,由华泽集团整合并购后更名。
公司改制以来,在邵阳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厂区面积由原来的200多亩增加到1700亩,产值由原来的1个亿增加到20多个亿,税收由原来的1000万增加到现在的2个多亿。公司现有产品“湘窖”“开口笑”“邵阳大曲”“开口笑八珍酒”四大系列200多个单品,主要市场为湖南、广东两省,在湖南白酒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湘窖”“开口笑”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开口笑十五年”荣获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烈性酒大奖赛金奖。
到2011年底止,邵阳全市完成“两个转换”改革的企业有105户,4.7万名职工解除原有劳动合同,实施分流安置,给邵阳市带来了企业活、产业活、就业活、保障活、财税活、金融活、全盘活的可喜局面。
2012年8月24日,邵阳市召开千人大会,打响国企改革总攻战,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市属全部国企改制,下发了《邵阳市市属国企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在按照“四个统一”(资产统一处置,资金统一监管,人员统一安置,规费统一征缴)的操作办法,坚持“四先四后”(先改工业企业,后改其它企业;先改资产优质企业,后改资金缺口大的企业;先安置人员,后处置资产;先用活用足政策,后分解消化成本)的原则,抓紧实施“四个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破产重组活一批,退二进三调整一批,城市建设推动一批)的办法进行改革攻坚。2014年底,邵阳市基本完成所属国企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