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意理论视角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翻译原则探析❋

2018-01-22石少楠王银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译者原文意义

石少楠,王银泉

(1.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系,陕西 咸阳 712046; 2.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5)

伴随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施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自信的中国走向世界,中医文化国际传播进程不断加快。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既是传播中医文化的手段,又是推动文化认同增加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如何从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局出发,把话说清楚并获得国外受众认同是翻译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1 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与表达是过去翻译理论普遍认为的两个过程,直到释意理论的诞生这一观点才得以改变。释意理论强调译者对于翻译活动的参与作用,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通过译者充分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摆脱语言的桎梏寻求到实质信息获得重新表达,实现相互理解和思想交换。意义的传递是翻译的重要任务,因此不能受语言外壳的束缚,要把握文章主旨,传递有效信息,重神似而非形似。意义的翻译要忠实,忠实不等同于简单的字词对等,而应是风格内容文笔的统一,让读者了解到原语的信息。意义是核心,要在翻译中充分忠实于意义,寻求意义对等。释意理论的这一观点将意义置于翻译研究的重点,在理解-表达的思维模式中增添脱离原语外壳的过程,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 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中翻译困境

2.1 语言翻译成难题,译者水平有高低

中医典籍浓缩了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但文言文的语言构成却加大了翻译的难度,模糊性、隐喻性、哲学性和抽象化都使得翻译产生歧义,如何把文化信息让国外受众理解并非易事。此外许多译者无视自身中医文化的积累,草率翻译错误百出。于是“带下医”成了“裙子下的医生”,“大腹皮”成了“大肚子”,“白虎历节”变成“一只白色的老虎正在跑”,而“开胃”成了“把胃打开”。缺乏中医基本知识自然会导致翻译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2.2 人才缺乏待解决,标准不同难统一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的制约和壁垒,如今美国社会和医学界越来越关注中医,但语言却成为中医有效传播的障碍。以中医教材为例,数十家中医院校使用的术语翻译不尽相同,而众多中医博士因为不懂中文,误解与偏差常常出现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影响中医临床的实际效果[1]。语言的障碍、标准的不一和不懂中文的中医博士,类似此等尴尬值得我们反思。

3 释意理论视角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翻译原则

3.1 接受性原则

释意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表达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和接受,既要传递原文意义又要兼顾读者听得懂看得明白。中医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文化认同,要将读者的认同与否考量进去,说什么、如何说、对谁说、取得实际效果是翻译工作的侧重点。

例1: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刺志论》)。

原译:The so-called sthenia indicates the evil-energy has entered the body.The so-called asthenia indicates the healthy energy has exhausted inside. When the evil-energy is sthenic,heat will produce; when the healthy energy is asthenic,cold will occur[2].

要让读者看得懂,明白原文的信息,就必须将意义理解后重新表达,并切实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

改译:The so-called Shi(Excess)means entry of Qi while the so-called Xu(Deficiency)means exit of Qi. If Qi is Shi (Excess), it produces Heat;if Qi is Xu(Deficiency), it produces cold[3].

例2: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译:The sweat of Yang in the name of rain and the qi of Yang in the name of wind[4].

要准确翻译本段文字需要对原文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中医认为人体为天地阴阳,所产生的汗和气为阳之汗和阳之气,为寻求国外读者认同就需要有所改变。

改译:To compare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o Yin and Yang [in the human body], human sweat is just like rain in nature, human qi is just like strong wind in nature[4].

3.2 增补性原则

中医文化翻译中常见词汇空缺,勒代雷认为当某一语言词汇在另一文化中无所指代时,词汇空缺就会影响翻译实际效果。为让读者明白,译者需要添加注释对原文进行解释[5]。适当对文本调整加工补充以填补词汇空缺,为读者搭建理解的桥梁,使原文的文化信息充分被读者所了解。

例1: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素问·血气形志》)。

原译:If you want know the location of Beiyu, take a grass rope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breasts, then select the middle point of the grass rope.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俞穴,称为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翻译时需要添加注释将这一特殊含义译出。

改译:To know [the location of] the Back-Shu [five visceral acupoints on the back], [you can use a piece of grass]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breasts first, then break [the grass] at the middle point[3].

例2: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之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灵枢·邪客》)。

译文:Bogao said, [To prepare Banxia] Decoction, [one should first ladle out] eight Sheng(Sheng is a unit of capacity. Ten spoonfuls make up one Ge and ten Ge make up one Sheng)of water that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river for one thousand Li(Li is a length unit. One Li is equal to 0.5 kilometer). [the water is] stirred for ten thousand times. Then five Sheng of the clear part is ladle out and boiled by burning reed[6].

“升”和“里”是中国传统的容量单位和计量单位,为弥补这一文化空白,译者需增补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本译文有效地建立了意义对等,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3.3 变通性原则

释意理论指出,词的语言涵义完全不同于它语句篇章中的所指意义[5]。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码,是理解之后的重新表达,是对意义的翻译,不能受字词所约束局限于一字一词的固定涵义,而应是理解之后的重新表达。如中医“虚”一词就有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 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多重涵义[4],不同语句中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翻译时绝不能不懂变通一概而论,应该放之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意义。

例1: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温病条辨·序》)。

译文:Famous doctors all know to seek for the origin of medicine through Lingshu(Spiritual Pivote)and Suwen(Plain Conversation),and to study medical theory from the books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4].

文中《灵》《素》分别指《灵枢》和《素问》,译者通过音译加注Spiritual Pivote和Plain Conversation的方式便于读者理解书名内涵。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一职,故此处“长沙”并非地名,而是借指张仲景。“道”是中医典籍中的高频词汇,本文中“道”指医道,此外还有道路、道理、原则、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意思。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道”为规律法则(principle);“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中“道”是指方法(method);“夫道者,年皆度百岁”中的 “道”则是指掌握了养生道理的人(those who

know to preserve health),因此不结合上下文很难准确把握其意义。

例2: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灵枢·本神》)。

译文:Chronic fear affects the renal essence,which gives rise to bone atrophy and cold limbs,causing frequent seminal emission[4].

文中“伤精”和“精伤”中的“精”是指“肾精”“精时自下”中“精”的含义则是指“精液”,此外“精”还有精气(vital essence)、精深(abstruse)、精力(vigorous)和精华(cereal nutrients)等含义,分辨其不同含义并灵活处理,需要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中文化信息,才能避免意义传递失真。

3.4 对应性原则

字词对应与意义翻译并非矛盾,意义是翻译的核心,但在语句篇章翻译中依然需要字词对应。表达追求的效果是意义对等,但是寻求意义对等之中总会有数字、专用词、列举词、特选词等字词对应的存在,如果在其他语言中存在对应语,便可进行对应词翻译[5]。

3.5 含蓄性原则

译者常常会一厢情愿地渴望本民族文化让另一民族接受,这种愿望有时会超越对方期望,而忽略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此种行为不利于原有文化特点的传播,还会歪曲原文实质信息。中医药说明书翻译面向的读者,大多是普通群众而非中医专业人士,由于缺乏背景知识,他们关心产品的作用与疗效,清楚明白地翻译更有利于此类人群的接受。

例1:该药品具有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等多种功效。

原译:It has the functions of dispelling wind and dissipating cold,clearing pestilence and removing toxin,diffusing lungs and discharging heat.

对购买药品的顾客而言,他们更关注于能否从翻译中获取关键信息,了解到药品疗效如何以及是否对症。针对特殊目标人群,直译未必是最佳选择,凸显医学信息强调药效,才能让中医药的魅力充分发挥。改译:It can be given to relieve flu.

4 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时代的呼声。译者既是翻译工作者又是文化工作者,他将本国文化推向异国,同时又将异域文化介绍到本国,依靠译者的语言我们了解到外国文化,也让外面的世界了解我们。释意理论降低了翻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有利于国外读者理解、认同和接受,为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实现了相互思想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