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观察
2018-01-22王红
王 红
(丹东市中心血站机采科,辽宁 丹东 118000)
人性化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关注和重视患者的价值和生存意义。输血治疗是临床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输血护理工作也逐渐向人性化护理模式转变[1]。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输血的护理工作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行输血治疗的96例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有临床输血指征。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0~70岁,平均(35.52±3.34)岁;病因:血小板减少10例,白血病13例,再障贫血12例,外伤失血13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0~70岁,平均(35.51±3.36)岁;病因:血小板减少11例,白血病12例,再障贫血11例,外伤失血14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等基线资料相比,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告知输血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 输血前护理干预:大多数患者对输血均存在不安、恐惧心理,因此在患者输血前应做好访视工作。由责任护士持输血单至病区,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心理状况,准备好所需的输血器械[2]。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设身处地,鼓励患者说出其最担心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同时向患者讲解输血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成分输血的优点、血型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等。此外,在患者输血前,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对输血质量的疑虑,使患者对输血操作、输血器材、血液质量充满信心。
1.2.2 输血中护理干预:在患者输血前30 min,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2~25 ℃,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输血环境。在患者进入输血室后,应告知患者输血的目的以及可能发生的输血事件。输血穿刺时患者心理最为紧张的时刻,极易出现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应激反应。因此,此阶段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唠家常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患者输血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呼吸、心率、血压等,随时询问患者的需求,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1.2.3 输血后护理干预:输血结束后,患者的穿刺部位极易发生血管收缩现象,因此在输血后应将患者的前臂伸直并稍向上抬,并用力按压针眼10 min以上,告知患者24 h内禁止清洗针眼。嘱咐患者输血后1~2 d,注意适当休息,勿喝酒,勿暴饮暴食。若针眼处存在青紫现象,可在输血24 h后热敷。输血2~3 d内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SAS评分、SDS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输血效果,无1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分别为(68.86±4.42)分、(45.52±3.31)分,SDS评分分别为(66.34±4.38)分、(43.43±3.25)分;经t检验,观察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45/48),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3.33%(40/48),经χ2检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到满意、舒适、方便。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将微笑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并能增加患者的自我安全感和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3]。同时对于长期多次输血患者,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一次完成,以严谨的工作获得患者的信任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临床输血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刘永馨,张晓真,罗雯.人性化输血护理措施在临床应用中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62-563.
[2] 邢翠.人性化服务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74-76.
[3] 饶美琼.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0):2581-2582.